第一位 男
问:大概两三年前,高雄发生过一次气爆案,我本身是学化学的所以有些底子,我就跟长辈说这样的化学配置是必要的,他问我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原料?我说因为跟我们的塑胶原料是密切相关的,长辈又问我一个让我愣在原地的问题,他说:那我们就不要用塑胶产品啊。我当时就楞了,这个时代你怎么可能不用塑胶产品?你的车子、奶瓶、文具,哪一样没有?我想问张悬,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教会一个长辈去思考?
张:思考真的比立即要得到「非黑即白」的答案来的辛苦吗?在面对生活中必然的意见不一致带来的冲突的时候。
(场外答):我觉得思考会让你得到心安理得的选择。虽然不思考也可以活,但好像想放弃了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
张:这让我想到前两年我们很在意的一个东西,引起群众恐慌的塑化剂,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事情,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塑化剂’,就既有经验联想到化学、塑料。再一想到自己吃了35年塑胶,就突然爆炸。于是厂家、名嘴就开始疯狂讨论,说‘啊我们这个是无害的’。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新事物,真的让你觉得生活简单吗?
「赶快给我一个答案」来处理我的恐慌说不定就会改变我们在整个消费文化,或者带来未来10年继续影响台湾的食品加工业、饮料业。或者我们不是「要不要思考」而是找到一个它能在生活中帮到我们的方式呢?比如每天花一点时间想一个问题,而不用花一整天时间想也想不明白而明天又来了。
我想问在场的朋友,大部分时间是会相信政府公告、大型品牌的研究报告的?不相信的人,有谁亲自下海搜寻论文去做研究的?
我们先选一个要或不要,用或不用,有时候不是来自于心态恶劣,而是给自己一点点机会,等事情都爆发完了之后,在跟随最后那一点点能看得清的东西就好。就随遇而安好啦,在海里挣扎可能会溺。
我们将心比心的想,跟长辈苦口婆心的说“我发现的这篇论文这的很重要,你一定要听”,这和广告商劝你说“你要相信我,我们花了30亿弄这个论文就是要告诉你:燕麦很重要”,听起来很像。搜索判断资讯的来源,不是看他们对不对,而是你怎么求证的过程,而求证,需要逻辑。
第二位 女
问:永远像跟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昨天好像聊到同理心,界限在哪里?为什么她会那么相信自己信念建筑起来的观念?
张:强迫左右方要‘接上’的意义在哪里?一定要达成,交换的是什么?值得、应该发生的是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变成‘不是有差没差,我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这个而变得很有问题’的话呢?而是当我们讨论的事情不像‘你喜欢喝珍珠奶茶我不喜欢,我没必要非让你和我一样’呢?
答:我觉得极端的双方还是需要对谈,即使了解了彼此之后还是不同意对方的选择但是至少要尊重。
答:我们在强调多元价值的时候就要去包容那些‘只希望世界只有一面’的人,
张:请问知道凯恩斯的人请举手?知道哈耶克的人请举手?
他们两个是20世纪影响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彼此观点水火不容,但私人情谊亦敌亦友。他们的故互相印证了水与火彼此都很重要的存在。
答:我觉得一条线上的最左边和最右边一定是他们从出生开始的点滴精力、判断行为让他们走到这了。以物理空间看,这两个人是没办法实现‘接吻’的,除非他们慢慢走进彼此。而同理心不是你站在最左边说‘哦我听到最右边有人再在说话’,而是你走到他身边,听他的想法,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
张:又或者,我们这些看起来站在中间人,不是去要求他们往中间走,而是去看他们帮我们拉出的疆界。
第三位 女
我在政府工作,每次我觉得有更好的做法的时候没办法传达给上司做修正,他会立即反驳我,这根本没办法沟通,我看到的是大家要不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不就离开这个环境。那我们剩下的人还能做什么?
张:我们在回应别人单纯的说对错是或不是,有没有试着已经做过去了解对方这个论点的逻辑是什么吗?
自我审查和检视是不一样的事情哦。我们来聊聊谈判或辩论的技巧?
(大家交换谈判、反驳技巧)推荐:‘23分钟’YouTube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