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教授和《法苑往事中的女人》

杨立新教授和《法苑往事中的女人》

法律读库 内地男星 2018-04-05 06:56:03 686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


文 | 蒋安杰 法制日报高级记者,理论部主任。封面配图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来源 | 法制日报法学院 



3月29日晚7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法学院601会议室,杨立新和他的新书《法苑往事中的女人》发布会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姚辉教授担当主持。校外嘉宾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凯湘教授、钱明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隋彭生教授、刘保玉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耿林副教授,中国法学会王伟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王莉,杨老师曾经的同事王大伟等,校内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轶教授,黎建飞教授,杜焕芳教授,叶林教授,张翔教授,邢海宝教授,贾林青教授,孙若军副教授,姚欢庆副教授以及人大法学院的众多毕业生参加了发布会。


传奇


姚辉教授幽默风趣的主持,让新书发布会充满了对杨立新老师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回忆感。


姚辉说:

“近期法学界尤其人大法学院流行跨界,有唱歌的,有拍戏的,有踢球的,还有写小说的,一直引领时尚的杨立新当然不甘落后,所以他也跨界了,他的跨界是写了一本小说,小说叫《法苑往事中的女人》。


杨立新写小说是跨界,其实他整个经历就是跨界,从法院跨到检察院,又跨到高校,从基层的中院跨到最高检、最高院,又进了中国第一法学院,我一直觉得他的经历就是两个字,叫作‘传奇’。


这次他续写传奇,带给我们这本21万字的小说。据说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要写‘中’和‘下’,可能还要拍成戏。据说法学界有几个人都在要求入戏、要求安排角色。”


姚辉老师的开场白将发布会带入佳境。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杨立新教授介绍说,自己一直是一个“文青”,十几岁二十多岁时就做文学梦,但是到了法院工作,就无法兼顾文学。去年退休,想起要做一个老“文青”,圆上一个文学梦,因此,写了这部小说。


很多人品评这本书的时候,都问能不能找到书中自己的影子?


杨立新回答说,“比较遗憾,我在这本小说中的描写背景,都是在老家法院工作时的情境,没有写到当教授开始教学以后的事情,不过作为过渡,也有几位学生的形象,一点点,有人会看到自己。不过,还是以前的那些法官、检察官和当事人的经历,一直在我的眼前,历历在目,无法忘怀。本来还想写一位女律师,但是难度比较大,暂时放弃了这个计划。以后我还会继续文学创作,很想把我经历的人和事,经历的历程,加进个人的感悟写出来,记住过去的那个年代,以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写作,希望能够带给人愉悦和快乐,也能够带给人思考和警醒,防止社会的沉渣泛起,退回历史的起点。”


书中围绕怎样的人物而展开?


杨立新介绍,“这一次写的人物,都是生活在法律中的女性,有女法官、女检察官,还有女当事人。她们都是女人,都与法律有关,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经历着过去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经历着她们各自的人生。其实,她们的人生,就是过去的那个时代所有人的人生的缩影。不过有一点,就是涉及法律的女人,都与国家的法治有关。在法治的共同生活中,她们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加强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回顾这些经历,似乎更有价值。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为了忘却的纪念”,说的是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他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不过,我今天写了这样三位法律女性,是要纪念她们,但却是为了不忘却。中国的法治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总是一波三折,充满了风风雨雨。沧桑的历史,总是警醒着正在为祖国法治事业而努力的人们。”


纪念曾经为祖国法治事业而奋斗的人们,包括本书中的女性,并不是为了忘却,而是不忘却。不忘却这些曾经努力过的人,不忘却那个时代的那些难忘的事,更不忘却造就了这样人和事的那些原因。不忘却法治发展的过去,才会有法治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点 评

为了参加杨立新老师的新书发布会,王轶院长从大兴风尘仆仆地赶回学校。


说,“我在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介绍‘在欧洲有很多以前学法律的,忍受不了法学的枯燥和单调,最后都成了文学家了。’当时老师跟我们讲格林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好像中国恰好倒过来了,很多的法学家都有一个文学梦。


杨老师写小说、写随笔,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文字能力好的人,就有在不同领域中间自由转换的资格。前一段时间在看今年硕士论文时,在教研室群里好几位老师特别是杨老师,对学生的文笔提出了很严厉的批评,这种现象在法学院的同学中间是常见现象。


其实,文字能力对法学的研究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杨老师的文字很干净、很重要,对法学院的同学来讲,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对提高自己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水平一定是个帮助。”


王轶在新学期工作部署说过一句话,“希望人大法学院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三个标志,那就是“少有所依、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在他看来,如果法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够绽放自己,那整个人大法学院就绽放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希望法学院有更多老师在从事教学研究之余把自己各个方面的能量充分绽放出来。 


黎建飞教授评价,人们通常都说“诗歌只青睐于青年”,现在人都说“每个人在少年时都要把自己文青一把”,但最近网上经常说的是“人过中年不文青”,就是没有人到中年以后还要文青,否则这个人就是个奇人。而我们老杨现在也过了中年了吧?既有诗的激情,也有文青创作的冲动。这对一个人丰富的人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在出这本书的同时,老杨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发表了一篇大作。这两件事在人生中只做一件就是成功的,这两件事情都做了,而且在同一时间都做了,让人佩服。 


老杨的书体现几个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他描述了那样的特殊年代,作为人母、人妻、人女,也就是人的一生,这三种角色是一个女人的全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她们的种种;现实责任感,因为这些都昭示我们、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法学责任感,他所有这些东西都没有离开法律,法院、案件,又回到老本行。这本书的出现和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文章同样具有等同的学术价值。一个是以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法学家的追求、思考、忧虑,一个是以学术论文描述了民法发展的前景、需要努力的方向。


钱明星教授说,2月份已经看到杨老师写的这本书,看了这本书觉得很奇怪:一个教授怎么干了这个事呢?后来又想:杨立新教授不干这个事,谁干这个事啊。杨立新老师做过法官、检察官、教授,正是由于他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他的这本书切切实实对于人性剖析,尤其对他们那一代从事法律的人对法治理想的追求,写得非常深刻。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做法律工作,也要有这种严谨的精神,也需要有这种浪漫的情怀。


刘凯湘教授对这本书的插图表示了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法律人写写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可以虚构的东西,它除了表达我们文学的情怀,更多的是通过这种载体表达法律人对中国法制、法律的一种梦想。而且以这种方式来写,从不同的角色,原告、被告、法官、检察官,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通过正经学术论文无法表达的想法,表达我们中国法律人对法律的关心、关注、企盼。”


王伟国发言说,“我认为法治文化的建设和普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杨老师是通过非常学术型的方式以小说的载体在呈现,他是在普法,他把一生中的情怀通过女主人公的方式呈现给这个时代。而且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杨老师想从那个时代开始展示这个国家几十年以来个人的命运,当事人也好,法律执业人也好,他们的悲欢离合及所遭受曲折的各种人生,这里面看似是个体,实际是承载着国家的命运。杨老师已经在体现一种家国情怀,至于他做什么都不重要,他想做什么都可以,因为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形式根本不重要。杨老师有文学梦,他在实现着。”


与会的每一位来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法苑往事中的女人》一书进行了点评。


京东下单《法苑往事中的女人》,请点击阅读原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