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蔚|so 绝oh yeah

莫文蔚|so 绝oh yeah

爱丽丝永远住在这里 港台女星 2018-06-11 20:28:01 692

莫后新专辑 《我们在中场相遇》


我虽然很爱莫文蔚,但对她的新专辑却没有抱过多期待,因此也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和过分的失望。毕竟,从《宝贝》之后,莫文蔚的专辑就从性感出位的先锋形象逐渐保守成了岁月静好的姿态。当年那场台北小巨蛋回蔚演唱会,莫文蔚趴在钢琴上,风情万种地“调戏”羞涩弹琴的张亚东:你可要珍惜一点,老娘要结婚了,以后恐怕就再也看不到这么性感的我了。

 

以为只是句玩笑,没想到竟都成了真。

 

此后的莫文蔚,翻唱专辑《Somewhere I belong》不能说不用心,可是跟争奇斗艳的《回蔚》相比,总是少了点令人兴奋的妖冶特质。再接下来的《不散,不见》,几乎完全是清汤寡水的养生鸡汤和不痛不痒的中年怀旧,当然我出于爱也听了好多遍,但实在不够早年的她够味。要知道,莫文蔚可不是只会唱骚柔情歌的普通女歌手而已,酷起来的她可是连王菲都嫉妒地想要暗中与之一较高下的。

 

▲ 发行于2009年的《回蔚》,一张再创作式的翻唱专辑,可能是莫文蔚最后一张从头酷到尾的专辑了


可是华语乐坛这几年这么个状况,也不能太强求什么。老一代音乐人(包括词曲编等所有幕后音乐人)有点颓了,新人又还没能完全挑起大梁。不止莫文蔚,同样坚持在做音乐的老牌天王天后,无论是台湾的张惠妹、周杰伦还是香港的陈奕迅、杨千嬅,这几年也都没交出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作品,距离他们黄金时期的代表作,有时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在这样凋敝的大环境里,用一种比较悲观的心态去审视莫文蔚,反而更能够欣赏这张专辑的好。至少,沉迷了好几年中年鸡汤的莫文蔚,好像又开始要铆足劲儿做音乐了。尤其是后半张,情绪又高涨起来了,气焰也重新嚣张起来了,举重若轻的鬼魅劲儿又回来了。似乎莫文蔚要借助这张专辑向大众宣告:老娘才只来到歌唱生涯的中场,接下来且得幽幽摇摇地再唱个几十年呢。

 

其实这张专辑质量还是可以的。败笔在于歌词。尤其是后半张,好几位填词大神交出的词作,实在是配不上用心做音乐的莫文蔚。而偏偏歌词又是音乐中最直白的一环,每个人都看得到歌词中的雷点,却未必能体会到编曲和歌唱中那些反复打磨的小细节。点名批评一下周耀辉写的《绝》(对不起要飞虽然我很爱你,但这首我实在爱不起来),“it's so 绝”这样的歌词,简直跟之前写给萧亚轩的“主的可是你,打得我好神不守舍”一样令人一头雾水。我怀疑来自香港的周耀辉不太能完全理解普通话的语境,写国语歌词时不时就不灵光。

 

忽略歌词,再听,是不是就悦耳很多?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好听比好词更难得。舞文弄墨的人何其多,多打磨打磨,总能弄出还不错的歌词。可是好旋律就可遇不可求了,高级的好旋律就更稀罕了。最好的音乐,词曲皆好,华语音乐黄金时代的作品差不多都是词曲编都能打的典型。而过了黄金期的音乐,资源有限,词曲恐怕就很难两全了,不是曲子好但词儿差,就是歌词好但歌儿难听。我现在的观点是,歌儿好听更重要一些。毕竟音乐首先是歌唱的艺术,然后才是文字。

 

因此我喜欢这张,胜过上一张《不散,不见》。《不散,不见》是词好,整张专辑金句颇多,什么“你是我世界起点,我是你荆棘冠冕”啦、“有些人没想过会失去,此刻已永远地失去”啦、“离别的技巧,不怕学不到,只怕熟能生巧”啦,特别适合痴男怨女悲悲戚戚地感慨青春和爱情,可是那张专辑的旋律,整体都太温吞了,不管循环多少遍,最多也只能被歌词戳中,而旋律和编曲,留给莫文蔚发挥的余地并不大。说穿了差不多就是个歌词本儿嘛,大家看看歌词就能高潮了,并不需要莫文蔚唱出花儿。

 

我猜莫文蔚也在那样的音乐中享受不到歌唱的乐趣,所以干脆走到了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方向。《我们在中场相遇》是一张作曲编曲大于作词的专辑,是一张更侧重于演唱、也有更多发挥空间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歌词普遍有短板,甚至好几首歌词有点不知所云,然而越莫名其妙的歌词,搭配的却是越好的旋律和编曲,越听越带劲,起初因歌词而嫌弃的那几首歌,往后竟都成了全专辑最抓耳最想忍不住跟唱的部分。好旋律和好编曲未必能走入人心灵深处,但对一首歌耐不耐听,至为关键。

 

我喜欢“新人”的旋律。合作已久的老家伙,无论是滚石系的伍佰、李宗盛,还是后来合作颇多的张亚东,交出的作品都不算特别惊艳。伍佰的《中场没有休息》只能说还行,毕竟伍佰写出过比这首酷炫得多的歌。张亚东的《天一半 地一半》旋律也行,但有点太简单了,对莫文蔚这种驾驭能力极强的歌手而言,唱这样的歌大材小用。李宗盛最敷衍,交出一首老歌了事。

 

而“新人”的旋律,方大同作曲的《绝》,Matzka作词作曲的《Dancing in the rain》,张艺兴、李荣浩合写的《不待续》,李荣浩作词作曲的《慢慢喜欢你》,以及华晨宇作曲的《半生缘(我们在这里相遇)》,当然还包括林俊杰写的超适合作为尾声的《心领神会》,曲子都不错,编曲也更为新潮,瞬间为前半张略显陈旧的音乐带来了一抹年轻鲜亮的色彩。而莫文蔚在这样轻快亮丽的氛围下,也表现得更为自在诱人。前半张的莫文蔚是收着的,后半程的莫文蔚就彻底打开了,声音和肢体都打开了,我都能想象到她扭着纤细的腰肢款款舞动的妩媚模样。

 

这几位可圈可点的作曲人,林俊杰一向稳定,近些年写给陈奕迅的《时光隧道》,写给张惠妹的《身后》等,旋律都非常之动听,可能是全专辑最好听的歌了,为此我对林俊杰刮目相看;方大同的《绝》非常洗脑,听了之后这几天我脑子里时不时就浮现出副歌的旋律;《Dancing in the rain》也很好听,只是它没印上莫文蔚的名字,给任何歌手唱,都可以;《慢慢喜欢你》耐听极了,越听越感人,私以为比老牌词曲人创作的《I do》更走心,其中的小儿女情态,那种娇羞和小喜悦,不是恋爱中的人,绝对没有如此细微的感受(顺便想八卦一下李荣浩和杨丞琳的爱情进度);华晨宇的曲子呢,据说是早就写好了,自己唱不了,想了一圈华语歌手,最适合的就是莫文蔚,于是就存了个名为“莫文蔚”的demo,放在电脑里好几年,直到莫文蔚向他抛来橄榄枝邀歌,一拍即合(这个故事是很有传奇性啦,不过我觉得华晨宇的风格实在是太强了,听来听去还是像华晨宇本人的歌);张艺兴和李荣浩合写的《不待续》最好,前面的歌,要么是作曲者本人风格太强,要么是不够独特给谁唱都行,只有《不待续》有点为莫文蔚量身打造的意思,无论是编曲中的古筝元素,还是副歌部分轻盈妖娆的转音,都是莫文蔚的专属,除了她,我想不到还有谁能唱好这首歌(黄龄可能也行吧,但能唱好这首的,着实不多)


 

有人把莫文蔚这张专辑,跟03年的《X》相提并论——都是各路大神集体献宝式的专辑,曲风都很多元,莫文蔚的演唱状态也相当多变。当然,《X》更好一些——时代更好嘛,大环境好,创作者周杰伦、谢霆锋等人也都处在创作力较为蓬勃的鼎盛期。但《X》的多元大胆和略显超前的突破性,直接导致莫文蔚因《[i]》(对,就是有着《爱》《单人房双人床》等一众大热情歌的专辑)而积累的人气迅速滑坡,销量之惨淡令莫文蔚直到三年之后才有幸发行了路线归于保守的《如果没有你》(这是莫文蔚第三次陷入低谷。第一次是《全身》,第二次是《十二楼的莫文蔚》和更厉害也更重要的《一朵金花》。发现了吗?莫文蔚一酷就完了,一做自己就销量滑坡。不知道是她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幸好莫文蔚总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再发一张大流行专辑就又一跃成为一线天后啦~)

 

除了生逢盛世,《X》的好,大概还在于它的率性自由——没有所谓概念,也没有刻意营造某个主题,因此得以各出奇招,纵情挥洒。《我们在中场相遇》有点以词害意了,为了迎合“中场”的概念,每首歌几乎都硬塞进了“上半场”、“一半”、“中场”、“下一场”之类的字眼,不够灵活。其实听过太多所谓的概念专辑,我现在对概念真的没那么多好感了。毕竟,有太多打着概念专辑的旗号、完成度却并不太高的专辑,偏偏这几年又超流行所谓概念,搞得跟不凹个概念就不好意思唱歌儿似的。恕我直言吧,近几年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概念专辑,连张惠妹、陈奕迅和林宥嘉、田馥甄等新老一线歌手的概念专辑,都有点像是为了高考作文800字硬凑上去的,不太自然,关键有些还不好听,大家甚至怀念他们唱些没那么多包袱的流行大俗歌儿。

 

概念专辑真的太挑人了。没有宏观的掌控力,没有笔力雄健的作词人,没有眼光统一的编曲制作人,没有强大的驾驭各种风格的能力,还是别轻易尝试概念专辑了。不然,很可能概念诠释得不够深刻,反而还被概念吞噬了。古巨基前些年有一张名为《告别我的恋人们》的专辑,抛弃了以往想要描摹大时代的野心,干脆唱了一张以告别和恋人为主题的专辑,反响竟出奇地好。其实告别和恋人这个概念根本就不算概念嘛,所有流行情歌几乎都是这样的主题。可就是这样寻常的小主题,因为真诚切肤,反而更打动人心。

 

扯远了,回到莫文蔚。尽管《我们在中场相遇》概念略生硬,歌词略尴尬,但旋律和编曲,以及重燃斗志的莫文蔚的演唱状态都是值得歌迷庆贺和欣慰的。穿上仙女裙扮了好几年优雅女神的莫文蔚,似乎又重新夺回了音乐上的主动权,加强了专辑的音乐性,也尝试了更多的音乐风格,还找回了当年风情万种勾魂摄魄的魅惑姿态,接下来,再打开一些,再释放更多,再创造一张令人叫绝的专辑,仿佛也指日可待呢。




最后,由于新歌无法插入,

先请大家欣赏一支莫后新歌《绝》的MV。

至于其他歌曲,

迎大家去QQ音乐或虾米音乐购买试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