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朴树,一个李宗盛吧。
朴树是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敏感、多疑、愤世嫉俗,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冷清清地旁观着成人世界,不愿参与到规则中去,并把成长视为一种同流合污与缴械投降;
而李宗盛,则是一个人的中年时代,豁达、坚韧、明白了许多不可说与不可得,不再去玩命抵抗,而是归顺与和解。不能说是“被生活招安”,但却已越过了山丘,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02
《平凡之路》作为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听感上乘,歌词也非常抓人。一句“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击中了无数焦虑的心。
这首歌据说是韩寒拜访朴树时,踏进朴树家门的那一刻,朴树刚写完最后一个音符,韩寒听完这首尚未完成的Demo后,立即觉得它非常适合用在电影《后会无期》里。
朴树也被韩寒的诚意所打动,于是与他一起完成填词。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树一直是一个“老少年”,他的音乐里那种极具辨识度的“少年感”,那种清澈、赤诚和饱含的天真,是任何一个音乐人都不具备的。
在音乐圈里,他是那个固执不肯长大的彼得潘。
许多人将《平凡之路》视为老少年的妥协、成长与退让,其实是不准确的。
这首歌依然是一首少年的歌,某种意义上它的确是在宣告,自己将不再徒劳抗争——但仍是以少年的口吻、少年的心气、少年的方式。
是屠龙的少年第一次被巨龙击败,认识到自己的狂妄与弱小;而不是“不存在的骑士”发现自己没有本质,瞬间消失;少年经此挫折,依然会站起来,捡起地上的剑,再次与巨龙搏斗。
要说喜欢,谁不喜欢少年呢?
他们直来直去、心不设防,爱就是电光石火,恨就是咬牙切齿,绝不拖泥带水。
哪怕是老去的少年,只要他气质没变,没有成为油腻、世故、精于算计的中年人,就依然充满着少年独有的落拓气息。
少年就是这样,任性又倔强。少年时的桥都坚固,路都平坦,爱都热烈,恨都决绝。
而少年时领悟到的最让人绝望的人生真相,莫过于“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03
中年人不再像少年那般直来直去。
他们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得已,总有那么多未竟的梦。总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李宗盛创作《山丘》,花了10年。
这首歌的旋律早在2003年就写好了,但词是到2013年才真正完成的。
2003年,李宗盛初抵上海,当时是个悲伤的夏天,一个旋律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跳入脑海。
之后的十年,他都在打磨这个旋律,于是才有了《山丘》。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在李宗盛的歌里越过一道又一道的山丘,也一遍又一遍地发现,山丘之后,其实什么也没有。
李宗盛的声线就是历经世事之后,剔透又睿智的味道,一个性情醇厚的男人,一个“老文青”,经历了太多爱恨情仇人情冷暖,从极致绚烂到平淡如水,灵魂逐渐饱满柔软,而内心逐渐充盈深邃。
他再也不去追问所谓的意义,也不再固守年少时的偏执,只安住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当下;将青春时期的安分与不安分都收好,良马归山,宝剑入鞘,从此做一个沉稳的中年人。
《山丘》通篇是不知所云的闲言。琐碎、絮絮叨叨、毫无章法,让人一头雾水。
但细听下来,被生活锤炼过的人就会听明白,他说的是柴米油盐,说的是鸡毛蒜皮,说的是人间大道。
04
有人说,“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年轻人喜欢《平凡之路》,是少年在说着平凡,骨子里还是在看远;有点岁数的肯定喜欢《山丘》,是酿了十年的好酒,适合深夜独酌,看清看透不看破。
《平凡之路》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赋新词强说愁。”
《山丘》则是“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 / 阿庚
投稿请加微信 / xdn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