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李霞:2018年辽宁文学蓝皮书诗歌秋之卷

蓝皮书||李霞:2018年辽宁文学蓝皮书诗歌秋之卷

辽宁文学微报 内地女星 2018-12-03 19:34:45 459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秋天的盛会

——2018年辽宁文学蓝皮书诗歌秋之卷


      文/李霞

   诗歌在秋天成熟了,这是秋天的盛会,辽宁诗歌从来没有像这个季节这样,呈现出如此稳定的质量。

  单纯的回归。李皓发表在《诗刊》2018年9期的《就是几片叶子》4首,与以往旷达的风格不同,增加了许多单纯明澈的元素,甚至回到了一种细微的体察与诗意的甄别。其中以《丁香》为代表,“这被逐出三甲的/第四香”,这一奇崛的“第四香”意象,乍一看,令人猝然,这个奇特的意象所来何处?细细分辨,发现这一意象有两个来源:一是“望文生义”,从“丁香”这一词组中拆分出“甲乙丙丁”的“丁”字,进入这个新的序列后,“丁”变成了“第四”的数字;二是与古代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前三甲”合并,衍生出“第四香”这一组合的新形容词。猛然匪夷所思,细嚼又拍案叫绝。这是李皓自己独特的发明,打上了不可褫夺的印记。下半段从结构出发,又从“丁香”中拆分出“香”,围绕它仔细打磨,然而劈面却是“米粒”,“一个米粒挨着一个米粒/有的苍白/有的发紫”,随着镜头拉开,“米粒”呈现出“丁香”的不同颜色,这时我们意识到,诗人已经悄悄完成了从“米粒”到“丁香”的比喻关系,而且更深一步展开对人生或苍白或红得发紫的处境的引申。“相对于虚无的前三香”,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放弃上半段“第四香”的成果,把它继续拿过来使用,照应丁香的朴素,一日三餐——同时也没有放弃“米粒”的比喻,象征岁月的淡泊。可贵的是,诗人最后指出这种朴素的日子的反面危机,“落花散淡/米粒越来越白/流水被抽走了梯子。”梯子指向支撑这些日子的意义部分。发表在《中国诗人》的《李皓的诗》18首,在幽默与自嘲中,显示出解剖刀般清醒的尖利。无论是《本命年自画像》,还是《在肥东煮豆,谈论西瓜》,都对人性进行了远距离的审视。诗人在“走马观花”中,意识到人生所经历的无非是“稍纵即逝的雪花”,“为了一条鱼/而不远千里”,是因为“我们的胃口/总是被调得很高”,而“我们与一条鱼失之交臂”又有什么遗憾呢?也许就在这种物我身份的互换中,等于是“放了自己一条生路/为尘世,留下一个活口”。发表在《航空画报》2018年7月号《刘川的诗》保持着单纯的意象,为了持定这种单纯,诗人坚持一首诗一个意象单位,决不越界。《东湖划船》:“握着两只浆/左一下/右一下/割着平静的湖面//整整一个下午/又整整一个黄昏/回头一看,湖面平平/连一个口子也没割出来”。“割”和“口子”体现出刘川不经意间透露的灵气,而对船桨划过湖面和划过之后湖面的反应,则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意味的自觉追求,从有到无所宣讲的主题脉络贯穿于他诗歌的全部,很多诗就像是口占一偈。与意象的单纯圆润相对,他的笔触跨过抒情之界,将意义埋藏于叙事之中:“李大财主/夜半起床/抄写欠条/年深日久/练就一笔好字”(《天道酬勤》),这里表述的是目的的错位,本来是为了此,最终成就了彼。《复仇记》采用东方古典的江湖叙事:“怕忘了/遂将仇人的名字/刻于剑上//乘舟复仇/因为激动/中流失剑//为了记住/失剑之处/舟上刻痕//至今他抱着船板/带着剑痕/在世间找人”,从名字到剑,从失剑到刻舟,再到抱着一块船板,我们看到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寻仇者的形象,目的的失踪,间接物的替代,仇恨成为仇恨本身——这正是诗人冷眼悲悯的所在。同样追求单纯性,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组诗《姜春皓的诗》却不在一个平面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喻指的关系,而是紧紧盯住日常生活中一个坚实的意象,一把雨伞、一堵墙、一个台历、一个土豆,坚持在一个坑里一层一层挖下去,直到挖深挖透为止。《相信土豆》是本季度发现的一首独具个人性的好诗,整个下午他都在与一个女生争论土豆,“土豆、白菜、萝卜/乡村日子里的老三样/离乡土最近的俗物”,“之所以说起它们三个/是为了佐证相信土豆的合理性/因为西红柿我不相信/草莓和樱桃我不相信/外表鲜绿的西瓜我不信/甚至白菜和萝卜也不能轻信了。”这里,“不相信”已经离开了食物本身,变成了一种信念的识别,为下面“相信土豆”作了逆向的充足的铺垫:“相信土豆,是因为土豆/一直深藏不露/至于有人觉得土豆也会变/是因为眼前欲望的膨大/包括那些进了城的村姑/还有我们原先坚定的信念/都在陷落”。最简单、最本质、最踏实的事物——“土豆”没有改变是因为它藏在地里,如果有人认为它变了,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嫌弃了它。遭到弃绝的“土豆”上升为“信念的陷落”,这是诗人表达的重心。姜春皓的诗语言平实,甚至像复述一个简单的事件,但诗意清新自然,意蕴悠长,“那个与我争辩的女人/确实有她的道理/但就是说服不了我/我情愿相信,世上还有一枚土豆/在恪守乡土的贞节”这种宝贵直至剩下“一枚土豆”的坚守,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稀奇的一种力量。

  热度与冰点的交汇。苏笑嫣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组诗《阳光照在花草与板凳上》虽然内容松散,但却有着赤诚的热度。在她的笔下,“喇叭花开得正盛  垂着腰打着瞌睡/周身是慵懒的味道/太阳慈爱地看着微笑/时间以平缓的姿态慢慢流淌”(《以沉默的方式》);“我是孤独的王者”这样的比喻并不新鲜,但在整体情绪的控制下,眼前的意象像油画般地华美绚烂:“我拥有落寞的街道 忧郁的雕像/孤注一掷的日落 和/一朵玫瑰在余晖下金黄色边缘的忧伤/宁静环绕我  犹如低声诉说的脉脉温情”(《孤独的王者》);她的诗不同于时下的诗歌模式,像一幅幅色彩流动的油画,从“下弦月 那银烛的耳坠  碰敲玻璃大厦/光点四溅/星辰 与零落的露水”中,从“在十六楼  背靠深渊的房间 我躺在悬崖边/努力把自己分裂成一个个梦/天空的河流 转动的游荡的夜  浸湿的星子”中,我们仿佛看到梵高的笔下旋转的星空。大连点点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组诗《临街的玻璃》轻盈灵动,摊在掌心的沙子“温顺得像一些/稚嫩的孩子,等着我/命名或指认”(《数沙子》);她俯就微小的紫花地丁,“像我一样,她,终生高不过一寸”(《紫花地丁》)。《在风中》是她这组诗中独树一帜的一首,当“避免不了后退几步”、“其实弯腰并不丢人”、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作人的道理,与“吹拂”、“弯腰的芙蓉”、“风的出现”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时,新鲜感顿然扑面而来。川美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组诗《从中年开始》飘逸洒脱,似乎随手成诗,“一条不算长的路,被我走旧了/新鲜的是幼儿园的小孩子”(《见字如面》);“早晨,小鸟的叫声/像石子砸进混沌的梦/一睁眼,满屋子四溅的晨光”(《从中年开始》)。与上述充满热度的诗行相比,孙担担发表在《鸭绿江》2018年8期的组诗《收废品的女人》却透着一种孤冷,她依稀从“三岁的儿子在收废品女人的头发丛里奔跑”中,体会到收废品的女人“踩断了外省的/一丝又一丝新雨”的艰辛。而赵德龙的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组诗《用水扫地》在冷峻的压抑中却透出一个逐梦的异乡人孤独的火热,陌生化的语言带出一种古风般的顿挫感,“北京的白昼”对应“辽宁的小板凳”(《黄昏有双眼睛在盼》)。《夜晚洗衣》洗出了一种城市与乡村、现代的躁动与传统的直面之间的对比:“夜晚洗衣/想连这座古都一起洗了/洗净明朝的火清朝的水/洗河北飘来的、汽车排出的/房价积压的甚至那个异乡人/心里堆积的,灰尘//此刻若母亲在故乡洗衣/就只洗衣服/什么都不想/包括她那双浮肿的无法伸直的手/与炕上无法伸直的父亲”。一个走入京城的人洗衣服时想到的是各种身外的压力,而故乡的母亲面对自身的苦难却默默承受。

 

  稳健的挺进。久违的诗人韩辉升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一组近作,诗风洗练而老道,提起陈年往事,犹如“提起一根针”般轻柔细腻(《愧疚》)。其中《立夏》因为一个浪漫的名字,纠缠得如此之久,“与其说爱上一个人/不如说/爱上了两个汉字/爱上一个季节/爱上自己关于爱情的遐想。”李轻松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组诗《浮世》直面生存之脆弱,面对地铁站口卖唱者、请扫码的乞讨人、闯入肯德基的饥饿者,在充满底层的关怀外,也在探究“叮”的一声施舍中,一朵花的绽开,一块飘香的面包上,带有的污渍(《请扫码》)。她的诗富于场景,情之所至犹如布莱希特戏剧的激愤独白。宋晓杰发表在《滇池》2018年7期的组诗《送信的人走了》整体愈来愈趋于平静淡然,甚至诗行的结尾常常止于一幅安静美丽的画面,《初秋,午睡醒来》描绘了一组恬静的画面,在割草机声中,“间歇的潮水/漫过纱窗”,低年级孩子放学跑过街心花园,诗人的目光拉回到眼前,“秋风飒飒/小心地摇着/树上的鹅黄”。“小心”二字传达的是诗人心中对美好的事物深深的挽留。宁明发表在《青岛文学》2018年8期的组诗《倒影》也试图返回宁静,对树、麻雀等事物注入一种自我的淡淡心境。这种心境甚至抵达到白纸的程度,诗人希望在上面“施肥,浇水”,“不担心被一场风刮倒”,他渴望“像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这是一个多么洁白的世界啊”,他渴望像顾城在地上画满窗子那样,“在树下安一把长椅”,和这棵树商量“每天/按着自己的意思不声不响地生长”(《我想种一棵树》)。隋英军发表在《海燕》2018年7期的组诗《风吹着自己》有着节制的诗意他把花苞比作火苗,“它抱紧自己,燃烧/剥落的东西,我们叫/落英”,诗人进入果核的内部,注视着时光慢了下来后,这枚失意的果核仍“以为自己是春天的模样”,“它遇见一枚果子/它不知道/是遇见了另一个自己/还是失散的自己”(《还是秋天》),他的诗传达着一种克制的忧伤。宫白云发表在《诗潮》2018年9期的组诗《一切都在变化,那毁掉的却愈加清晰》是对遭遗弃的事物写下的悼文,那清明节过后,“又把活过来的死/按入泥土”的真相(《清明》),那“生命以腐烂的方式/养育的大美”(《四月的墓地》),还有妈妈呼唤女儿的时刻“多想一个从梦中回来的人/怀着爱/泪水微微发热。”/季士君发表在《芒种》2018年8期的组诗《破碎的云》专注于特定的场景中的事物,从中发掘浓郁的诗意,“堆在角落的它们/很像是被雪抛弃的雪”,这是外面的雪,“在我盯着这堆残雪的时候/另一些雪/正被一场乍暖还寒的风/从我体内/慢慢清扫出来/堆放在记忆中的/某一角落”(《残雪》)。  

  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诗歌的灵气一直不输于外省,不仅年轻诗人的势头猛进,而且不少中年以上诗人,老树抽新芽,新作不断,这些都值得我们分外关注。



作者  简介

李霞,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文艺报》专栏作家。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要关注国内外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以诗歌、评论、小说为主。常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诗歌曾入选国内多种版本诗选。著有《李霞短诗选》《李霞评论集》和诗集《禁不住仍然爱你》。


  · 来阅读此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