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在看到邓超俞白眉的导演组合和《银河补习班》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片名时,院长的第一反应:
又是一部恶搞喜剧?这次还搞上了天?
怎么也没想到,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6月16日,父亲节当天,《银河补习班》在上海做了一场千人点映。
上戏实验剧院挤得满满当当,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丝毫不觉太长。
电影结束,我泪痕未干。
脑海中佟湘玉的经典台词余音绕梁: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这次,我真的误解了邓超俞白眉。
与《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截然不同,《银河补习班》是一部真真正正的剧情片。
你能够从故事、表演和细节中,充分感受到两位导演的诚意和深意,影片的完成度也远超预期。
现场很多人都看哭了。
我特意去微博搜了一下观众的评论,果然,“好哭”、“泪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诚然,泪水并非衡量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创作者与观众的高度共情。
而正是共情二字,极有可能让这部电影成为你的「年度真香」之选。
《银河补习班》这片名乍看很「大」,电影中也确实有“上天”的情节。
但放心,它的切口其实很「小」。
回忆一下:
从小到大,你的生活中有酸过「别人家的爸爸」吗?
要不到零花钱的时候,考试考砸了被骂“笨”的时候、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却一秒被驳回的时候……
想必都动过那么一点小心思吧。
如果爸爸能懂我、信我、支持我,该有多好,最好还能给我换台新电脑。
这次,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就是一枚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爸爸。
浩瀚太空,航天员马飞(白宇 饰)在面临棘手难题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那段与爸爸共度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快乐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事随着回忆画卷慢慢展开,我们得以见证马皓文作为一个父亲的所有平凡和伟大。
不过,说马皓文平凡,其实也不太确切——
他的人生,比一般人经历了更多大起大落。
原本是一位顶尖桥梁工程师,却因为一次意外背着黑锅锒铛入狱。
一夕之间,从万人敬仰到人人唾骂。
在监狱度过七年后,再次出现在儿子面前,他已经成为别人口中的“大坏蛋”。
而正上初中的儿子马飞,也变成学校里扶不上墙的那块“烂泥”。
上课迟到,成绩垫底,沉迷武侠小说,屡教不改。
就在学校决定开除马飞时,马皓文回来了。
他和学校的教导主任打了个赌:
只要学校同意让马飞继续走读,一个学期,他会让马飞的成绩从全校“吊车尾”冲到年级前十。
这大话,你敢信?!
但马皓文就有这个底气。
为什么?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儿子。
请注意——
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盲目溺爱或者“家长滤镜”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拥有一个父亲所该有的品质上。
马皓文说,他带马飞上的,是最好的“银河补习班”。
而这个补习的过程,亦是全宇宙独一无二,每一步都饱含父亲的才智与深情。
第一步,马皓文做的是重塑儿子的自信。
自信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呢?
我看过一位专业足球教练的TED演讲,对一句话印象深刻:
不相信自己的人,连努力的价值都没有。
而马飞在父亲缺位的七年中,一直处于被质疑、被打压、被羞辱的环境,听得最多的话是老师说他笨还“坏”,连自己妈妈都觉得他“没救了”。
长此以往,马飞遇到事只会选择逃避,哪来的精神去“救”自己?
幸好,马皓文及时出现,给予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话语暖心,他看向马飞的眼神,更是动人。
那闪闪发光的「崇拜感」,让马飞怀疑自己就是少年霍金,也拂去了笼罩在他心头的雾霾。
有了自信,马飞才可能拥有与接触世界的每一个可能性。
第二步,马皓文懂儿子。
千万别小看「懂」这个字眼,这意味着,马皓文可以随时从儿子的内心感受出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拿他送给马飞的几个玩具来说——
足球做的地球仪、飞机模型……
纯手工,不贵,但都正正好地戳在马飞的需求上,成为小孩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图腾。
第三步,马皓文会因地制宜,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
我们常说父亲的爱是沉默无声却浩瀚无边的,马皓文的付出亦是如此。
他的钱不多,但只要是孩子需要的,他会拼了命去争取。
家里的身高刻度表、卖血赚来的586电脑、桌上两盘不一样的馒头……
每一个你可能忽视的细节,都爱意汹涌。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马皓文选择尊重孩子。
每一年网上都会有类似调查:
“你最讨厌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票选排名第一的,往往都是同一句:
“我是为你好”。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甚至进行道德绑架,构成了无数孩子成长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想想,从穿着打扮到报考的学校再到上班就业,你的人生有多少次被“为你好”干预过?最终的结果,真的是“好”吗?
当电影中马皓文脱口而出那句“再没有比‘我是为他好’更恐怖的借口了”时,我想应该有许多人跟我一样感到心口猛然一击,然后忍不住红了眼眶。
当然,我能理解“为你好”三个字代表的关爱,但也常常会想,如果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去帮扶他们,会不会塑造更多的人才甚至天才?
马皓文就是这么做的。
他一早敏感地发现马飞对航空航天的强烈兴趣,才会送他地球仪和飞机模型,也才会在关键时刻排除万难带孩子去看航天展。
那段叛逆却美好的旅程,在马飞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成功地让一句家长们挂在嘴边的调侃变成了现实。
是的,马飞,“你可以上天”。
如果《银河补习班》仅仅止步于体现父子亲情抑或父爱伟大,那么它很大几率会成为一枚即时性催泪弹,眼泪蒸发后无迹可寻。
而邓超和俞白眉彰显了他们更大的野心。
电影带给我的意外惊喜,也正基于这份野心。
它体现在两点——
其一,是猛戳当代教育的痛点。
小时候,被问起未来目标时,十之八九祭出这个答案:
“清华北大。”
谁不曾误以为全中国就这两所大学,长大后不上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直到我们真的长大,从不同学校毕业,迈入社会,被成人世界的规则殴得头破血流。
才意识到,黑板上一字一句的理论,并不是最坚硬的盔甲。
付出努力是没错的,我们只是混淆了两个概念。
如马皓文所言: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当你绕过大脑的思考环节,将“清华北大”与“未来”绑定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错失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人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传统“填鸭式”应试教育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期盼孩子安稳走在被规划好的道路上。
只是,传统方式循规蹈矩教出来的学生,是真的爱学习、会学习吗?
片中有个最触目惊心的场景:
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们撕碎书本,从高楼往下扔。
那是他们在学校允许下的唯一一次放纵。
校主任骄傲地认为,那是一个幸福时刻。
但实际上,白花花的纸屑倾洒的,是学子对书本的仇视和对学习作用的抹杀。
细思极恐。
必须强调的是,每种教育方式都各有优劣,导演在电影中也并未指明哪种方式才是最好的。
他们更多提出的是一个新的思路。
即学习并非所谓的“一考定终生”,而是用一生来实践的命题。
所以马皓文才不断跟马飞强调: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
“我希望他学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思想,还有方法。”
人生的难题不会只有ABCD四个答案,只有能从A想到XYZ,孩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如马飞,最终用行动证明了思考的力量与价值。
野心的第二点,在于邓超俞白眉没有单方面输出父亲的善解人意与无私奉献。
二者都身为人父,对于父亲角色的付出应当深有感触。
意外的是,他们表达的困惑和迷茫也不少。
电影结尾处,就有一段关于子女教育成果的“反转”。
无法剧透,但我非常非常喜欢。
我坚决认为,那短短的段落将本片拔高了一度。
还喜欢的,是电影中着墨不多,却令人无法忘怀的对父亲“脆弱”形象的刻画。
都说父爱如山,我们早已默认父亲的沉默却可靠,
观影过程中,我也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子女的角色,感慨马飞的幸运,渴望拥有马皓文这样开明、风趣、能在孩子需要时站出来的父亲。
可是——
当马皓文需要支持的时候呢?
当他追赶儿子,被汽车撞倒在地;
当他为了买586去收破烂、卖血;
当他想翻案被刁难时情绪几近崩溃;
……
马飞是否能察觉、能体谅父亲的脆弱与渺小?
再想想我们自己,在这么多年的相处中,又是否尝试过走入父亲的心?
电影里有一幕,导演拍得很克制,邓超也演得很内敛,却因此更戳人心:
马皓文在一次绷不住发脾气后,感到很后悔失落。
第二天一早,他看到了马飞写的小纸条:
“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那一瞬,所有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共同翻涌。
马皓文把自己的脸藏在毛巾里,偷偷地哽咽了……
马飞看到了他颤抖的肩膀,但也许还无法领会,父亲心口经历了怎样一场海啸。
也正是这一个个珍贵瞬间,让我相信,《银河补习班》不只是一部令为人父母反思家庭教育的电影,也是一部当孩子的人都该看的电影。
它让我意识到,在父子亲情中,父亲不该是单方面的付出者。
许多你没发现的时刻,他们也在渴望孩子的关爱反哺。
千万,别错过他们的“脆弱”。
现在回过头看,我才发现,剧情以回忆的方式串联着实巧妙。
在生命的绝境中,所有微小的快乐、温暖和泪水都是带着光环的,也更让人领会到,什么才是支撑自己成长的力量。
有一句台词——
“爸爸是第一次当爸爸。”
感动之余,总觉得还该有下半句。
这次,《银河补习班》给出了让我泪流满面的下半句。
不剧透。
期待你们透过大银幕,自己触摸这短短几个字的分量。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点“在看”,抱抱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