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相似的灵魂
栏 目 【 人 物 】
同学们好啊,我是小欢,我们昨天和前天都没有发内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稿子还没改好,总觉得还不够,不想随便发出来让大家失望,就干脆多打磨几天再发,希望大家谅解~
今天是人物稿,写的是蜗居里的宋思明,也就是驼背大叔张嘉译,原稿近8000字,我们改为更易阅读的4000字,阅读时间8-10分钟,希望大家好好享受。
1、
2011年的时候,《蜗居》的编剧六六怀孕了,因身体原因导致胎儿早夭。
过后她收到了一堆安慰的短信和慰问的电话,这里边,没有张嘉译。
他啥也没说,只是默默给六六寄去了大枣、核桃等各种土产,六六在这些食物的滋养下慢慢恢复。
想来,这是不是很宋思明?
剧中饰演小贝的文章说:
“我一直以为张嘉译老师的角色是备受争议的,现在看来我这个角色才是备受争议的。因为很多女孩看完后都会倾心于宋思明,他对海藻真的太好了,这种情感,是一种成熟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感。”
额。。放错图了,看下面一张
宋思明和海藻
《蜗居》热播后,小贝得到了男同胞的同情分,并收获了一批男粉丝。
而宋思明,则俘获了一大批女粉丝。
宋思明像是从电视屏幕中走了出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万人迷,也一度成为张嘉译的代名词。
网上有个90后小姑娘形容张嘉译为:低调中带着性感、沧桑中带着浪漫气质的大叔。
2、
1970年4月8日,张嘉译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大院,是家里的第四个男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一般般,长得更是一般般,与文艺工作更是一点不搭边。
“根本没想过就我这能耐还能当演员”。
高中时,张嘉译一度在体校练摔跤,若非看到报纸角落里一则北京电影学院在西安电影制片厂设点招生的广告,他后来可能成了职业摔跤运动员。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嘉译“凑热闹”去参加了考试。
万万没想到,他居然考上了。
一个学期后放假回家,街上的老邻居见了张嘉译还不太信:听说你小子上了北影,不是吹牛逼吧。
张嘉译把学生证拿出来,人家还认为是假的。你个臭小子,什么时候能在电视上看见你?
张嘉译嘿嘿一笑:等着瞧吧,早晚有那么一天。
青春期的张嘉译
青春期的张嘉译长得着急且偏胖,单眼皮,挺虎的劲儿。
马精武老师还特地让他挑战强奸犯之类的反面人物。跟他说,你的形象很受局限,可能毕业后不会演主角,更多的是演配角,但你要坚持。
张嘉译憨憨地点点头:我知道。
可结果还没毕业,张嘉译就接到主角的邀请。
1990年,他在电影《魔表》里演一个因为“魔表”突然变成大人的孩子。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年代,这样的戏自然没有多少人看到,但它对于张嘉译来说却意义非凡。
他开始畅想着自己毕业后留在北京拍戏的美好蓝图。
3、
毕业时,张嘉译很想留在北京。
亲戚替他向北京的剧团写了封推荐信,父亲携子登门拜访。
敲开剧团领导办公室的门,父亲毕恭毕敬地跟领导说客套话,人家却连头也没抬,对父子两傲慢而不耐烦。
张嘉译不敢相信,一个艺术界的前辈,竟然对比他年纪大的长者如此无礼。他还没把话说完,拉着父亲便走:咱西安爷们不受这窝囊气,回老家也比这儿好。
他记得毕业时马精武老师的赠言:不要随便放弃,慢慢沉淀自己,老师看好你,你属于后劲发力的那种。
回到陕西后他买了很多碟片回来,一遍一遍地看,经典部分不厌其烦地回放,别人看的是热闹,他揣摩的是演技。
在电影制片厂时,为了演戏的梦想,他什么都干过,跑剧务,当副导演,并且在各种影视剧中演大大小小的角色,20多岁就开始演“孩子他爸”。
2000年,而立之年的张嘉译决定离开西安,去北京闯荡。
北漂的日子里,最穷的时候张嘉译只能在地下室卷着大葱,啃着大饼。两天后,这个老陕壮汉撑不住了,才跟朋友借了500元出门去。
地下室的日子过了很久,有朋友鼓动他买房,说只要掏两万块就能住上毛坯现房。张嘉译信以为真,仅有三万块存款的他爽快交钱。没多久,他就得知这房子还得在半年内交齐15万首付。当然,贷款另算。
张嘉译只能顶着压力拼了。半年后,东拼西凑交了首付,正式从地下走到地上的生活。房贷的压力就是动力,30多的老爷们哪还有脸再伸手向家里要钱,只能不停接剧本继续拍戏。
张嘉译成名后,有主持人问他,北漂苦不苦?
他说苦啥,那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4、
当年按喜剧演员被录取的张嘉译,没想越演越正。从“警察专业户”到“婚姻专业户”,再到王小帅的《左右》,张嘉译从来都是戏红人不红。
从出道时算起,张嘉译等到宋思明这个角色用了14年。
《蜗居》不是作家六六最知名的小说,却是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后最成功的作品。这份成功,一半归于原著,一半归于张嘉译对宋思明的精准演绎。
六六也很喜欢笔下的宋思明,并希望柳云龙出演。但导演滕华涛坚持认为,张嘉译是不二之选,理由是“张嘉译有一张很公务员的脸”。
事实证明,滕华涛是对的,柳云龙总归是正气多了一些,烟火气又少了一些。
张嘉译既有公务员的一脸伟光正,又擅于游走于正邪之间。
若说宋思明这个角色,在中国剧史上永远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他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贪官向来让演员为难。
成,它的效应则是地震级的;败,则可能永远在观众心中留下厌恶的刻板印象。
好在,张嘉译成了。
5、
典型的陕西关中人常被形容为“生冷蹭倔”。
“生”就是生瓜蛋子,又轴又冲动;“冷”是冷酷,感情不外露;“蹭”形容他们厉害;“倔”就是一股子倔强。
生冷蹭倔,这就是张嘉译。
高中时期学的是摔跤,因为要强和敬业,又在后来演戏时拒绝用替身,动作戏直接往水泥地上摔,他因此落下了号称不死之癌的强直性脊柱炎,背渐渐直不了了。
他很少提到这段经历,只是在一次采访时回忆:
“那段时间,每天拍戏的时候,要比别人早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拿热水从头开始冲,要把整个背冲开,因为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背都是僵硬的,疼得不行。”
即使被人质疑白嘉轩的腰杆不直,张嘉译也拒绝提起生病:“一说我都不搭理,别老解释这玩意。”
十分地“生冷蹭倔”。
张嘉译腰杆不直
强直性脊柱炎成为张嘉译现在驼着背且一步三晃的原因。
一步三摇,晃头晃脑,双手使劲地向后摔。人们简称张嘉译的步姿是现代广场舞中的“社会摇”,自带了一种强势的霸主气场。
2017年是电视银幕的“张嘉译年”,某月,电视银幕被张嘉译出演的《急诊科医生》《猎场》《我的!体育老师》三部剧霸屏。
在流量和明星霸屏的时代,驼背中年大叔张嘉译成了屏幕上的一股清流。
6、
张嘉译的“生冷蹭倔”还体现在他对拍戏的死磕上。
《白鹿原》开拍前,演员集体去蓝田农村体验生活,男的劈柴、割麦,女的纺线、擀面,并且强制集体减肥。
二十来天体验生活完毕,张嘉译催着大家称重,全组共减了300斤。
《白鹿原》剧照
为了省钱,张嘉译和制片李小飚到处“坑蒙拐骗”,用最少的钱招到了最多的群演。这些群众演员拍起戏来惊人地认真。
一场出殡的大戏, 尽管40度的高温天气热晕了4个人,其他群演,不管七八十岁还是七岁,仍在真跪、真哭,没有一个是糊弄的。
这些真正的白鹿原子民,敬畏着陈忠实先生,也敬畏着白鹿原精神。
这种敬畏,在张嘉译身上更甚。
他形容自己有“老陕情节”:“我跟导演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到你手上,先想能不能弄好,弄不好咱就别碰,别糟践了。既然要拍,那豁出这命也得把它做好。”
于是,张嘉译不仅成为《白鹿原》的主演,还当起了艺术总监。
在电视剧中,白嘉轩有一句经典台词——我能做到的,就是守住我那片地,我的原。
白鹿原剧照 秦海璐&张嘉译
这个传统的男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一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张嘉译,极像。
为了拍摄白鹿书院,艺术总监张嘉译与导演刘进、制片人李小飚吵得不可开交。
美指提前几个月转遍了山西和陕西两省,选定一处开始复景。复景到一半时被刘进和张嘉译看到,都觉得不符合预期,说要重新找点。
在张嘉译的理解里,朱先生的是关中大儒,如同白鹿原的精神领袖一样受人崇拜,所以他认为朱先生的存在要相对独立,与村子若即若离。
张嘉译想象中的书院应该是在村边的一个小家庙,因为“让白嘉轩他们去的时候有朝圣的感觉,需要有台阶,第一眼看到一座小佛。”
就因为这个场景,几个人吵到差点决裂。美术急死了,哪儿正好找这样的房子啊。张嘉译说,不行,就得找。
后来,他们还真在山西的一个村子里找着了。
这时候,几个人就什么摩擦都忘了,开心的要命。
7、
《悬崖》《一仆二主 》《后海不是海》《白鹿原》,还有当下热播《美好生活》,这些戏,张嘉译都担起了艺术总监。
“不是每部都做,很挑剧本。因为你不是挂一个虚名,要投入很多精力。”
作为艺术总监,他得分析很多个角色,从定装、化妆、道具,到剧本修正,他跟导演聊、跟编剧聊、跟演员聊,一起探讨这个戏的风格。
所谓戏骨,于细微处见功夫。
正合着他的初衷——从进入北影那天起,就奔着表演艺术家去的。不管红与不红,认真完成每一部作品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网上有个笑话,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电视屏幕里都是张嘉译,以至于有孩子问家长,怎么这个大叔的戏播了一年了还没播完?
2010年4部作品,2011年5部作品,2012年5部作品,2014年7部作品,2015年6部作品,2016年2部作品,2017年6部作品…
这个男人一把年纪了还拼命向上的样子,让人疼惜。
马龙·白兰度
张嘉译的偶像是马龙·白兰度,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表演水平能达到他那个级别。
张嘉译曾经说:他最大的理想是“60岁的时候,能做一个表演艺术家”。
如今,已经夺得八个视帝的他,仍在在耐心、认真地维持一个长久耕耘的过程。
他对表演这一行,是真的热爱。
始于霸屏,忠于演技,陷于人品。
这或许才是对张嘉译最走心的评价。
最后
张嘉译帅照镇楼!
作者 | 黎姿
图片 | 网络
民谣与诗签约作者
民谣与诗非常渴求高质量内容写作者
稿费高,有意向者请加china1554
添加请备注:作者,且附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