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图 购买文茜的愉悦学校
文茜说
10 月 14 日星期六晚上,罗大佑在小巨蛋举办巡回演唱会,主题是「当年离家的年轻人」。他说的不是《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那个时代的故事,而是自己父亲辈的故事。
大佑的父亲生于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没有人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蠢蠢欲动。才 24 岁的父亲被日本人征兵南洋当军医,伯父被征兵至海南岛一路打到广州,当时去的台湾人,往往 1000 个,战后能平安回家的不到 300 人。
家就这样,部分保留下来,部分永久散了。
多年后,大佑的父亲当了医生,不再提起往事,只是在一堆古典音乐黑胶唱片中,反覆听着、哼着一张日文歌曲《幸福在这里》。
失去幸福的人,唱着它……因为除了含蓄的遗憾,谁也挽回不了曾经一家团圆的幸福。幸福或许永远不会回来,幸福至少在音乐的想像里。
来源:Facebook@羅大佑 Lo TaYou
❀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三叔
照片中的人是我的三叔。我从来没有见过他本人。三叔罗时达比我爸爸小 3 岁,我父亲罗时熙排行第二,生于 1919 年,即民国八年,三叔出生于 1922 年,当时已经是日治时代。
公公有 4 男 4 女,从大伯到小叔,从大姑到小姑,我没听到有谁不称赞三叔的,悟性高、聪明、辩才无误、善于交际,连我那个台北帝国大学(台大)医科毕业颇为厉害的父亲,都会摇摇头说:你三叔真的是聪明!
在 Facebook 上面夸赞自己的亲人好像有点肉麻,但是三叔是当时以日人为主的新竹小学开办以来,头一个被选为班长的本省小孩。
他后来进了新竹中学念到毕业后,因为本身志愿和家里的期待都比较高,公公就决定送他到日本去深造。
那个年代,鲁迅和郁达夫也都曾赴日学医
在 1941 年的 19 岁的年纪,他从苗栗坐火车到台北,转到基隆,搭上船去了日本东京。进到长崎医大去念医科。这个离家的年轻人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家过。
1945 年 8 月 9 日,他参加医学院毕业考的当天,有一颗当时没人知道的叫做原子弹的东西从美军空袭长崎市丢了下来,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并且,日本在第 6 天以后的 8 月 15 日就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长岛原子弹事件后,长崎和广岛沦为人间地狱
我们不可能知道他身葬何处,但很确定他参与了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关键的事件。当年刚刚在 5 月死去配偶的公公接到此事的通知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
这是我们家族的一个离家的年轻人的故事。
我自小常常听我父亲唱一首国语翻为「幸福在这里」的日语歌:「ここに幸あり」。父亲的嗓子不佳,常被我们取笑。但是他在哼唱这首歌的时候,我们都不敢讲话,我们知道他在想什么。
❀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父亲
照片中的这个人是我的父亲,这是他 1943 年被日本政府征召为军医,派到南洋新几内亚之前拍摄的相片。
因为是军医的医官,所以分派到了一把武士刀。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 24 岁的台湾年轻医生,之前只拿过手术刀,当披上了战袍,手中紧握着一把真的可以砍人的武士刀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前程的想法,应该也会产生极为巨大的改变了吧!
奇怪的是,日后父亲对我们提起这 3 年的南洋岁月的时候,总是轻描淡写:「很辛苦哦。」他谈到得最多的反而是他们班上有一个原住民,很会抓山猪:「呵呵呵!吼,他跑得好快好快!身体一扑真的捉得到,好几次,每次我们这一班都可以吃好几天的山猪肉。」
日本人在南洋盖机场、建碉堡、被美军空袭轰炸等,那些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精彩画面的事情,他反而讲得很少。他们去的时候有一千多个人,回来的,只有三百多个。而且他回来的时候是 1946 年的 5 月,日本早已战败投降了,我认为那把武士刀他应该没有带回家来。
《海角七号》
离家的青年,能顺利回家都是因为侥幸
据公公说,那年 5 月父亲的回乡非常突然,事前完全没有任何人接到通知。面对着母亲过世的噩耗和三弟在异乡死去的消息,父亲与公公两个人在母亲的灵前抱头痛哭。
24 岁派去南洋,27 岁回家的这个台湾客家人,他不在家的时候全世界发生了极大极大的改变。 而且,他从此要开始学讲河洛话和国语了。
23 岁大学甫毕业就被征召到海南岛服役,24 岁旋踵再出征到南洋战备岛屿——这是我们家族另一个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的故事。
❀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大伯
这是 1939 年元旦,我公公一家十口的全家福。我至今看着这照片,还是有一点不敢相信我来自这样的家庭。
这样讲也许有点不礼貌,但是,因为,就像我公公或是在他旁边的太太(后排左二),我祖母,在那时也很难相信,他们会有我或是我们这样的孙子、孙女。
后排中间身最高的,是我大伯,是老大;其右是我父亲(老二),最右是我的三叔。前排女生依高矮顺序是大姑一直到小姑;前排最中间的小男生,是我的小叔。
这是一个日据时代台湾客家人教师的家庭,这对客家人夫妇养育了 4 男 4 女。后排中的大伯,就在拍了这张照片几个月后,被征召去海军当通译。
在军旅的生涯上,大伯是比较幸运的,有时可回家探望,辗转随日本海军驻到了广州,在 1946 年回到了老家苗栗。
《金陵十三钗》
生死离别,才是战争年代的常态
据后来小叔跟我说:在我父亲(他二哥)出征前,小叔当时念的是新竹中学,学校正在募集「特攻队」的队员,希望爱国的学生能向学校当局报考训练,并加入「光荣的队伍」。
满腔热血的这个少年家想了许久,终于就私下向父亲提起了这件报效国家的事情,没想到父亲却恶狠狠地指着他,告诉他:「你再跟我提起这件事,我就活活把你打死!」热血少年家的好主意当场就被,平地一声雷的,轰了,缩了回去。
小叔日后一段不短的时间里,都一直在暗地纳闷着:「奇怪了,哥哥为什么那么不爱国呢?」当然,他的哥哥没有向他解释红巾特攻自杀飞机的意义,以及更为错综复杂的殖民地的家国概念。
特攻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自杀式攻击「武器」
我现在这样看着这张照片,还是很难相信他们的那个时代,以及必须经过的那些事情。现在,公公的家庭只剩下照片前排中的小叔,以及他左边的三姑,还生存在人世间。
这样讲或许有点不礼貌,假如,当时小叔爱国成功的话,整个战后出生的,我们这些第三代的历史,就全部要改写了,因为在过去 30 年内,他就是那个在明里暗里撑住公公家族的身后力量。
这是我们家族的另一个,差一点,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的故事。
❀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三叔
这应该是日治时期的 1940 年,18 岁的三叔罗时达,在台北高等学校(师范大学的前身)参加辩论比赛时的状况。
如果你看他背后的白色长条旗帜,从左边算起来第 5 面,你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他演讲的题目「亚细亚的钟声在响起」,以及他的名字。
一个台湾的本省客家年轻人,在台北,在一座以培养日本学生为主的学校,在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演讲着这样的题目:「亚细亚的钟声在响起」。这当然让我们就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
打自三叔 1939 年考进了台北高等学校(在日治时期你如果要进大学的话,一定要先念这所学校),开始,他短短的一生就一路以渐入高潮的模式逐步,逐步地,步向了 1945 年的 8 月份他长崎医大的毕业考试。
千言万语,都融进音乐里
在公公的《八十年的回忆》里写道:「时雍(我大伯)、时熙(我父亲)两兄弟被征入伍后,家属每月可领安家费一百五十多元;我的退休金每月可领 35 元……我家收入合计约有 200 元,除每月寄予长崎医大读书的时达 100 元作学杂费外,剩下100 元作家庭生活,以及孩子们教育费用(彼时 3 个姑姑和小叔都还在念书),生活勉可维持。」
为了送他这第 3 个儿子到日本念书,公公把他的家计收入的一半,每个月、每个月寄给这个年轻人。后来的结果呢?1945 年丧偶的公公,当年后来接到了什么消息呢?
其实说了那么多家族的往事,我是不是领悟到了什么终于想讲的事情呢?有的,也就是,当一个年轻人离开他的家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开始发生了,那就是「等待」。
这个年轻人开始等待某一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回来。他的家人,在等待着他学业成功、鸿图大展的回家。但是,多年以后,大家都没有等到。这是,多么大的挫折感呀!这是,多么大的悲伤呀!
但是,我真正要说的是,这是多么伟大的等待呀!
《云水谣》
也许等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再回来
这个等待,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钟声,响起了。这个等待,等到了我大伯与父亲的归乡。这个等待,使得全球死亡六七千万人的战争终于踩了最后的刹车。
这个等待,使得公公重新将家园重建,在大家互助下,把其余子女培养成人,开始他下半生更为充裕的日子。
这个等待,使得台湾、日本、中国大陆、亚洲、美国、欧洲都有时间开始喘息,大口呼吸,大家得以开始重新思考,重新建设,重新生产,重新生活。
我真正要说的是,在这个大家越来越没有耐心等待的时代,在这个有人不断更换 iPhone 5、iPhone 6、iPhone 7 甚至等待着更换 iPhone 8,使办公效率更高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强调:等待是必须的。
罗大佑想要强调的是,在繁忙的世界学会等待
真正的等待才能带来真正的结果。最好的科学发明,来自于等待;最好的艺术创作,来自于等待;最好的哲学思想,来自于等待;最好的运动体魄,来自于等待;最好的宗教建筑,来自于等待;最伟大的亲情付出,来自于等待;最伟大的男女爱情,来自于等待;最伟大的人类贡献,来自于等待。
事实上,没有耐心等待,就不会有够好的结果。就是这样。
当年离家,有个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陆续离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是「等待」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亚细亚的钟声在响起」,我们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但是也许,我们有时更要倾听那个在我们胸膛里的,心跳的声音。
过去的人们迫于时代背景的无奈没法选择,现在的人又因为精神的迷茫无从抉择,如果我们此时此刻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该何去何从?
在「文茜的愉悦学校」第一课《人生的选择》中,文茜将和罗大佑进行一次深度对谈。假如你的生活并不如意,希望你有勇气重新来过,就像手机一样,再开机一次。
这里是「文茜的愉悦学校」,这里并不提供科学原理,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岁月过后的人生思考。希望他们的人生态度能给你一些启示,关于逆境、选择、和解、死亡……
▼ 点击下图 购买文茜的愉悦学校
更多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shoujiayin@890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