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十届冰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2015年7月30日~8月2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举行。九年来,冰城会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深入,已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心血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期间,《门诊》杂志特别采访大会主席于波教授,请他分享会议学术内容设置特点及学术亮点解读。
《门诊》:冰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今年迈入第十年,与九年前会议初创时相比,您认为在会议学术内容设计方面有哪些提升?
于波教授:
冰城会属于区域性学术会议,主要面向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心血管医师,借助国内外大专家进行指南解读以及新技术和规范的介绍。个人认为,技术水平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提高,而规范操作却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因此冰城会一直强调规范,特别是借助了包括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等项目载体,全面推广临床医师诊疗规范。通过这些突破口,以点带面,同步带动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的治疗。这些内容均在此次心血管会议上得到体现。
《门诊》:作为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对于中青年医师的PCI技术规范化培训,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于波教授:
《门诊》:冰城会很多分会场都设在导管室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布局设计均独具匠心,据悉您亲自规划了导管室的建设,请介绍贵院心脏中心和导管室的特点。
于波教授:
《门诊》:本次会议再次与美敦力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合作,特别设置分叉病变专场教学活动。签赠分叉病变教材,也得到了介入医师们的一致好评,您如何评价这一专题继续教育项目?
于波教授:
《门诊》:随着OCT/IVUS等影像学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分叉病变。请分享一下贵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于波教授:
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社会任职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会心律分会第七届常务委员;教育部省部共建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已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863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40多篇。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