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不忘初心,仁心仁术

于波:不忘初心,仁心仁术

中国医学论坛报 内地男星 2021-07-23 17:01:06 405



于波教授


于波,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回首三十余年的从医路,我立志当个好医生,踏踏实实地践行医者的‘仁心’与‘仁术’,从没后悔过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如果有来世,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从医之路。”



立志学医,严谨求学


少年时,于波患了腮腺炎,因未得到及时诊治而导致化脓迁延不愈,不得已休学一年。十六岁那年,由于学习压力很大,眼干眼涩,经过波折的求医过程之后,于波戴上了远视眼镜,一戴八年,直到参加工作。


这两次疾病带给于波无数痛苦与折磨,求医之路的困惑及无奈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医学的重要性!于是,在报考大学时,于波将所有志愿表格里都填上了医科大学。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上学期间,通过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于波才知道当年的眼疾其实就是急性结膜炎,但由于医治不及时,又演变成了慢性结膜炎。这漫长而坎坷的求医路,令他立志将来要当个好医生,一定要多设身处地地站在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角度看问题,准确诊断、正确治疗,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病痛。这可能就是于波最初懵懂“医者仁心”中的“仁”字的概念。


1992年,硕士毕业的于波决定报考博士研究生。经过刻苦的努力,于波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奠基人——于维汉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读博三年,在于维汉教授的指导下,于波做了三年的基础实验,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


恩师教导他,做任何研究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决不能投机取巧。研究与学习都是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研究过程不在于做出了什么成果,也不在于实验成功与否,而在于是否培养了动手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电影《沙鸥》中的一句话:真正的目标不在于是否达到,而在于为达到目标所做的奋斗!从恩师身上,于波深刻体会到仁者为医,德者居之,仁心仁术,“心”与“术”,为医者缺一不可。



磨练医德医技,“心”“术”合一


1995年,于波进入临床医学院。


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第一名博士毕业留下的临床医师,他并没有优越感,反而深刻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医生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更需要抓紧临床训练,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因此,于波主动向值班医生表示,只要有急诊或患者出现危急的情况发生,都可以立即联系他,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否值班,他都会立刻赶到医院并组织抢救。


还记得那天,一位患者在半夜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垂危。医院电话打到家里,累了一天的于波正处于深睡之中,电话声一响,他立刻起身,迅速穿戴好,匆忙赶往医院。大雨中,于波不顾一切奔向病房。赶到病房时,他浑身湿透,雨水还顺着裤角向下流,鞋里面也灌满了水,每走一步就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顾不得那么多,他立刻换上白大褂冲进病房组织抢救。


这是一场和死神的搏斗,争分夺秒。万幸的是,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家后,于波脱下湿漉漉的鞋子,才发现脚上只穿了一只袜子。用医术和时间挽救了生命,这大概就是医者对生命价值最好的诠释。患者虽然不是医生的亲人,但能有幸为患者医治好疾病就是医生最大的使命。



赴日求新,造福中国患者


1998年,于波被选派到日本大阪国立循环中心学习冠脉介入疗法。这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易于操作的治疗心脏病的先进方法,可以说是心脏病患者的一个救命“法宝”。


于波欣喜若狂,恨不得将相关书籍内容全都输进脑袋里!只顾学习的他,连近在咫尺的京都和东京都没有去看上一眼。


回国后,于波就迫不及待地开展冠脉介入疗法的应用,但碍于有限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这项医疗新技术的开始并不顺利。


1999年这一整年,于波共做了92台冠脉治疗手术,其中62台为急诊手术。只要是病房打电话来,他随叫随到。那时没有车,于波无数次凭借双脚丈量着家与导管室之间的距离。每一次顶着星星走,每一次伴着月亮归,他坚信,速度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只要能快一点,患者的生命就能挽回,这将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


就在那年,由于拼命地工作,于波发觉自己的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为了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能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他练就了左右手都能够熟练操作并配合自如的能力,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为更多的患者赢得了活下来的机会。



医者仁心,报答人民


2004年,心血管病医院成立时,于波说道:“我是黑土地培育的儿子,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黑土地的父老乡亲。”


看到基层缺医少药,看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耽误或放弃治疗,看到患者错过急救“黄金五分钟”而撒手人寰,全家悲痛欲绝,他经常感到痛苦和惋惜,更觉得医生的责任重大。


在临床、教学、科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每年都要定期下社区、进农村,到基层进行义诊、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


曾有一对同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九岁的双胞胎姐弟,因家里实在困难无钱医治。恰逢义诊,他俩成了减免费用的救助对象。原则上,九岁的孩子手术需要全麻,但费用比较高,术前姐姐要求局麻,把钱省下来给弟弟做全麻;而弟弟却说,自己是男子汉,不怕疼,把全麻让给姐姐。


懂事的孩子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大家集体募捐,将不能减免的部分费用全部承担,为两个孩子全麻做了手术。


仁者大爱,作为医生不能只坐在医院里看患者,应该使更大范围的人群获益,得到相关的医疗知识。


2005年,在心血管医院的支持下,于波创立了黑龙江省首家会员制健康中心。2009年,他建立了健康教育课堂,所有在院或出院患者均可免费参加。201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成立了介入随访中心,全面开展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随访工作,并建立了病历资料的信息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已为3万多例患者建立病历资料,使其出院后也可持续得到专业的指导。


其中,有一例87岁的老年心脏病患者,12年前,于波曾为他进行过急诊支架植入,老人恢复良好。2年前,造影检查心脏供血显示也很通畅。每次健康课堂他不但都来,而且还将周围有心脏病的亲戚朋友都动员来。老人说,人家医生教授不计报酬,拿出自己的时间给你讲课,为你监护病情,调整用药,这是真正的为民服务啊!


后记


回首三十余年从医之路,于波表示,三十年里有过成功,有过失意,不管逆流顺流,他都一直在坚持中进取,在奋进中有所收获,在获得时感悟人生。站在时间的节点,回首走过的路,感慨之余,脑海中更多浮现出的是感谢与感恩……


感谢师长的悉心教导与言传身教,让他由一名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学科带头人;感谢朝夕相处的同事们的同心协力、不离不弃与辛苦付出,成就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国家重点专科前十名的领先地位;感谢学生们的创新、朝气蓬勃与绝不言败的奋斗精神,教学相长,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师;感恩黑土地的父老乡亲们的信赖和支持,让他一直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屈的使命感;感谢亲人、朋友及同道的奉献、鼓励和认可,让他一路走来获得今日的成就。


“医乃仁术,德者居之”,这句医训将永远伴随于波未来的从医生涯,不忘初心,一路远行。







通讯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医院  李华虹  刘海霞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整理


100周年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的大庆之年。这一年注定将成为历史上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在卫生健康工作者当中,党员群体在科技攻关、治病救人、健康扶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始终冲在第一线,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担当。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联合推出“红色百年 · 医者榜样”系列专题报道,聚焦他们中的 100 位党员。


他们,也许是三甲医院院长、也许是学科带头人、也许是基层医院的医生,也许已到耄耋之年、也许风华正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共产党员,都是医者榜样!我们通过记录他们的事迹,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卫生健康领域共产党员初心如磐、为健康中国奋斗的风采。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解锁更多精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