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按:
2010年央视春晚上,王菲翻唱一曲《传奇》,让音乐才子李健由小众圈内开始“红起来”,而2015年《我是歌手》节目上的耀眼亮相,让李健赢得了更多普通大众的关注和喜爱。随后,他的家世、学识、事业和爱情,被一波又一波的媒体报道出来,他被尊称为“音乐诗人”,也被戏称为“秋裤男神”和“被音乐耽误的段子手”。
但自始至终,或许李健在音乐圈里都是独特的,他的歌旋律婉转、浅吟低唱,具有古典怀旧的游吟诗人气质,而他爱阅读的美名和音乐里表现出的文学修养,又为他赢得了“中国罕见的知识分子型音乐人”(语出文学批评家朱大可)的美称。
2018年3月9号-4月1号,李健作为音乐策划人参与到由看理想和CHAO联合举办的首届“室内生活节”(可见文末)中,我们借此机会特邀记者采访了这位音乐人。今天微信,分享给喜欢李健的朋友。
李健:我看书的时候,不爱听音乐
采访、文:于丹
正文图片由李健提供
“音乐的确有好和不好之分,好的音乐就是真实而有情感、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其实有点像有机食品,是自然里长出来的、野生的、具有植物明显特征的;那些过于加工的、转基因的、毫无生命力的、看起来好像塑料玫瑰花一样,就是不好的音乐,但很多人喜欢塑料玫瑰花。”
1.
“音乐可以营造空间感和画面感”
听李健的许多音乐,总感觉恍然回到某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城市都很小,楼层不高,阳台上不时有花落下。半旧的书桌就在窗边,房间的墙上贴着流行歌手的海报,极轻的音乐从沙哑的收音机里流出。窗外,女孩坐在街心花园的树下读诗集,不远处的街边,男孩斜跨在自行车上忐忑张望。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网络,时间透明又缓慢。
这是一种难得的魅力,通过音乐来营造出一种枝蔓舒展的空间感和画面感。
因此许多电影都乐于邀请他来创作主题曲,而他也总能交出漂亮的作品。“主题曲是电影的缩影”,以抽象的音乐赋予电影另一种不同的含义,甚至是将其提升至更高层次,让两种不同维度的空间交融,是他一直试图去做的。也许让他描述一首歌曲如何从无到有会有些勉为其难。“很多时候创作者本身也不十分清楚,它就这样诞生了。”
他的音乐是有来源的,仔细听便能听出它们的来历。比如说,文学。他的《传奇》,歌曲名字的灵感即来自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似水流年》则受启发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采访李健的前几天,他为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所作的主题曲《城市之光》刚刚面世。看过影片的粗剪后,李健独坐家中,回想起了曾在旧金山看到过的书店名字和“垮掉的一代”,思考何谓真正的“城市之光”。
“我因此使用了比较意象化的歌词,为了展现和电影一样有冲突感的音乐,在作曲时又设置了多个转调。这首歌包含了我要表达的几层意思,其中之一是梦境跟现实并不完全可分,梦境是现实在另一个空间的投射,而梦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也会在现实中以变奏的方式上演。”
最终,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主题曲却以轻盈、古典的面目出现:如水流般的钢琴和弦乐,来自西洋室内乐的婉转旋律和低吟浅唱。这又让人看到了他音乐中的另外一个源头: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也曾经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是流行音乐的源泉——真正的源泉。我平常听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古典音乐,比方说早年喜欢听肖邦,但后来喜欢情感更内敛的,像舒曼。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另外像俄罗斯一些作曲家,钢琴弦奏曲也经常听。总之还是喜欢唯美的。”
无怪乎听他的另外一些音乐,又会让人想起古典时代某些影影绰绰的画面:装饰雍容的起居室内,盛装出席午后鸡尾酒会的淑女和绅士们低声交谈,头戴假发的侍者举着托盘在华美的裙裾间穿行,满身描金彩绘花纹的钢琴前,一位神情专注的男士沉着肩,弹奏出一连串优美的旋律……
2.
砂纸和录音笔
“你对于创作的空间环境挑剔吗?这些时候身边不可少的物件是什么?”
“我不太挑,干净和整洁是基本条件,身边不可少的物件是磨指甲的砂纸,以保证弹出来的声音圆润和悦耳,另外就是录音笔,一般就是这两样,偶尔会有一个本子和一只笔。”
这是采访中一段令人颇为意外的对话。毕竟,大众想象中的许多音乐创作者,创作的过程总伴随着房间内满地纷乱的纸张,冰块半化的酒杯下压着一叠字迹潦草的五线谱,香烟、雪茄不离手,窗户紧闭,窗帘半遮, 愁锁双眉。而李健的回答,就和他的音乐一样云淡风轻。
“我的每首歌都由写旋律开始,在我的音乐风格上,美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填词的时候一定不能给旋律减分,甚至要通过词语的搭配、咬字方式和独特唱腔为旋律增色,恰恰如此,造成填词困难重重。”为了旋律本身的优美和动听,他会毫不犹疑地在词句上做割舍。文字有小说、诗歌、散文等更纯然的呈现方式,既然是以音乐为载体,这时候的文字应该服从音乐,让音乐本身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
若写作未能顺畅,他会做一些其他事情,继续等待。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有些作家会有的一个共通的写作“仪式”,在真正动笔前,常常是漫长的酝酿期——数天、数月,以致经年,这期间他们脑子里始终盘旋着要写作的内容,手上却做着别的事,只有到了某一时刻,才能最终把自己拉到书桌前付诸行动。对此深有体会的福楼拜,将之称为创作的自我“腌渍”状态。究其实质,之所以难轻松下笔,全在于太在意写作这件事。
李健也时常让自己置身于另外一个空间,甚至去旅行,带着书和一把小琴。也许音乐的灵感突然就从这个空间的某一个角落里蹿出来了。
在私人空间阅读,是李健在音乐之外最主要的日常生活。曾经,他会同时播放音乐,但现在他更倾向于“绝对安静地看书”。在他的书架上,绝大多数的书是文学作品。
因为文学教会了他一切。“读文学让我感觉读到了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一切,文学就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所展示的宽广度甚至超过了生活本身,超出的那一部分就是艺术,其中包括音乐,它教会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音乐,和音乐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3.
段子手的聆听经验谈
我们的采访中有此一问:“你介意分享运动和洗澡时听的音乐吗?”李健回答道:“运动其实应该专注,洗澡比较匆忙也不太适合,这里问的可能是泡澡吧。”机灵的冷幽默随时抖落,无怪乎网友戏称他为“段子手”。
你觉得音乐和室内空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比如在书店、咖啡厅、茶室、酒店等不同的室内空间,你听到或者希望听到哪些音乐会感到舒服?
其实还是很有关系的。咖啡馆可选择的音乐是比较多的,但是人们一般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茶馆就一定要放古曲、古筝,其实有些时候也让人有些厌倦,我更希望在茶馆里面听到巴洛克的音乐,不太希望听到民乐。酒店大堂的音乐若隐若现就好,不要有明确的主体性,它就是一个背景音乐。
咖啡馆的音乐通常都比较讲究,但也分什么风格的咖啡馆,通常人们会认为咖啡馆都放爵士音乐,但比较热闹的时候可以放爵士,下午安静的时候就放一些钢琴曲、古典吉他曲,独奏也未尝不可。
其实有些咖啡馆的音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我也买过一些欧洲有名的咖啡馆经常放的合集音乐唱片,但部分还是以爵士为主,分冷爵士、酸爵士等等,也分得很细,有人声的,有不同乐器的,当然还是咖啡馆老板个人的一个喜好。
你的很多曲子里包含古典音乐、室内乐的元素,这样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你经常听的古典音乐有哪些?
我并非刻意强调古典音乐,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古典音乐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恰恰相反,流行音乐的所有技术都来自古典音乐,后者是前者真正的源泉,古典音乐也曾经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我平常听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古典音乐,偏爱唯美的、动听的,比方早年喜欢肖邦,后来喜欢情感更内敛的,像舒曼、巴洛克音乐,另外还有俄罗斯的一些作曲家,钢琴协奏曲等等,主要是从巴洛克到古典、浪漫这三个时期。当代配乐我也经常听,也有很多作品是更优秀、更突出的,如果以前的古典音乐家活到现在,也一定会从事电影配乐,电影配乐都是一些古典音乐家在从事着。
作为职业音乐人,你在室内听音乐的设备是否会很专业?
我家里有几套音响,但是有一段时间MP3用得非常多,后来又回归到音响,用它听古典音乐更有味道。我也有黑胶唱机,是英国产的,其实CD和黑胶唱片各有特点,谁也不能完全否定对方。
我认为受空间限制,人们完全可以用MP3等便携设备听音乐,百分之六七十泛泛地听没有问题;在私人空间里,如果有人注重音响特质,甚至是到了追求发烧级品质的程度也可以。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并存,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有稍微粗略的时候,有稍微用心的时候。
在家里有朋友聚会时,你通常会选什么样的音乐来营造氛围?
朋友聚会通常没有什么机会去选择音乐,但是朋友聚会一定会有背景音乐,通常选择一些古典音乐,比较抒情的古典音乐,因为太戏剧性的会影响说话。室外就另当别论了,室外的机会通常会选择摇滚乐多一些,比如早期的六七十年代的摇滚音乐。
独处时你通常又会听哪种音乐?
独处的时候更愿意选家里还有一些没怎么听过的,或很久没有听过的音乐,因为有些时候听一些很久没有听过的音乐会发现一些新的感受。
你每天会有听音乐的时间规划吗?类似于哪个时间段听哪些音乐?
我每天都会听各大网站的最新音乐来了解行业状况。在我看来,音乐的迷人之处也在于它不适合被绝对性地放入框架,包括如何被聆听。我经常听的就是那几样,就像人吃饭穿衣一样,虽然有很多食物、衣服可以选择,但平时穿的用的,翻来覆去就是固定的几样,这也许也是阶段性的,不同年龄听不同的音乐。任何时候精品都是少数,你所买的唱片中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可以用来反复聆听。
起床后和临睡前会分别听什么类型的音乐?
起床喝咖啡的时候比较爱听利于苏醒的音乐,临睡还是比较喜欢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古典吉他曲。
一般而言,旅行期间你会带哪些便携音乐设备?
我通常只有一个iPod touch和一个小音箱在旅行的时候会带着,里面有我亲手挑选输入的5000多首乐曲,有古典的、流行的、爵士的等等,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你每次旅行都会带吉他吗?最近的日本行有促发你的创作灵感吗?日式居住空间很特别,它们是否引发了你的创作愿望?
旅行的时候都会带着一把旅行用的小琴,因为我不愿错过任何一次一首歌曲可能诞生的机会。我在日本写过一首歌曲叫《雨后初晴》,在京都,歌曲的气质和日本也很符合。
日本那种侘寂之美、孤寂之美,还是很吸引人的,它对歌曲的创作有所启发,就是让人更谨慎地下笔,更做到不能有任何冗余的音符在里面,它可能更强调意境,但这种意境一定是唯美的、冷静的、有所回味的,因为日式空间比较静,所以它每种声音似乎都有一种回声,这种回声感可能对你的创作有一些启发。
日本的很多房间都很空,不是琳琅满目的,所以它会启发你写下的歌曲也是这样,没有冗余,好像每一个音都经过深思熟虑。
本文选自 看理想 X CHAO 首届室内生活节特刊《游物:室内的观点》。
▼
【看理想室内生活节特刊】
《遊物:室内的观点》
NAIVE小样 编
理想国 2018年3月出版
本书是看理想室内生活节的特刊。
书中采访了梁文道、李健、贾樟柯、张永和等各领域创作者,阐释“室内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同时探讨了茶与咖啡的文化、器具及冲饮方式,全面展现茶与咖啡从泥土到手中、到壶具再到舌尖的美妙旅程。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遊物:室内的观点》
▽
▼
“看理想室内生活节系列活动”之
- 耳朵旅行 -
每周六晚上,以乐器为特色的音乐演出。身处室内空间,却能透过音乐穿越时空的局限。每场演出皆有特定的演奏主题,既有风格独特鲜明的一流音乐家演出,复有跨界嘉宾导聆对话。
1.吴琼+李健——在魔幻和现实之间吟唱:巴扬手风琴与拉美文学的对话
2.高平——琴键上的思想:尼采、阿多诺与木心的文人音乐
3.朱亦兵与乐队——音乐的建筑
4.海山、滨田均——尺八,一件古代乐器的全球之旅
看理想 X CHAO
首届室内生活节
策划人:
梁文道 李健 马可·穆勒 贾樟柯(顾问)
时 间:
2018年3月9日 - 2018年4月1日
地 点:
三里屯CHAO
(北京市工人体育场东路 4 号)
24天
50 多位文艺人士及手工匠人
48 场各类活动
咖啡、茶、葡萄酒、京都匠人等
多个产品系列
这是看理想在生活方式领域的
第一次正式探索
“室内生活节”标志[看理想]产品计划的正式亮相。与一般内容供应商衍生产品及其他生活风格商店不同,[看理想]产品计划尤其强调“人的故事”和物品背后的观念,是“理想国”与“看理想”塑造的精神世界的物质体现。在生活节期间,看理想的“咖啡订阅”、“茶订阅”及相关衍生品将逐步面世,同时与京都的开化堂、一泽信三郎、中川木工艺等匠人品牌推出联名产品也将在概念商店正式亮相。
在这个春天,且让我们为您奉上[看理想]的第一杯咖啡,第一杯茶。物件平凡,或有可观可乐可游之趣。一室之内,亦可晤言寄托与怀抱。
[OPEN DAY 室内生活节]宣传片
点击下图查看
「室内生活节」所有活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