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健康心理】和孩子的沟通有禁区吗?

【王艳健康心理】和孩子的沟通有禁区吗?

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 内地女星 2018-12-09 21:29:53 577


你会和孩子沟通吗?

我们的“正面管教”家长课堂说到沟通问题时大家有很多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其中一个私下提问是:“当面临......问题,我敢不敢和孩子说呢?”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有禁区吗?为了保护孩子,我们需要刻意隐瞒一些事情吗?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我在此说一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引发思考。

常见的禁忌话题


家庭财务问题,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婚、家庭成员去世),消极情绪,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成人之间常常会避免交浅言深、触及对方的伤心事和自尊心,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如果是孩子提出了、涉及了、或觉察到了这些问题呢?

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讳莫如深、顾左右而言他吗?

首先,亲子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不太一样,父母承担着教养的职责。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那我们期望谁来教会孩子理解和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呢?让孩子自己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领会?还是期望孩子通过媒体等途径自学成才?比如,如果家长避免谈“性”,孩子的好奇心并不会就此打住,他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探索、而有些可能是你不想要的——比如,在青春期尝试危险的性行为,通过看“小视频”来学习等,而这些视频的内容和获取途径可能是你没法监控的。回避孩子的疑问,可能会让你丧失教育的良机,让TA学会不再对你发问。 


其次,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不敢和孩子谈论某种话题呢?

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能承受负面信息(保护的心态)?因为我们希望为孩子承担一切风雨、只让孩子幸福快乐(包办的心态)?还是因为我们不想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和无力(自我防卫)?或者,因为我们觉着自己也处理不好这些状况,所以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我们是不信任自己、还是不信任孩子?或者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习怎么面对这些问题?



不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错误/问题都是学习和成长的绝好机会!

艰难、困苦、眼泪和尴尬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回避这些会让孩子过一种虚假的生活,而不是学会坦诚、合作与担当。如果我们抱着悦纳、尊重的态度,采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沟通;如果我们信任孩子,和孩子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我相信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没有禁区的!毕竟,如果连父母都不能依靠和信任,孩子还可以信赖谁、向谁提问呢?

最后,如果一定要说说和孩子沟通有什么禁区,那我觉得应该是以下这些:羞辱、评判、贴标签、控制、威胁、忽视......这些做法会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破坏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导致孩子有更多偏差行为!

拓展篇


有的问题可能是集体无意识的

在跨文化研究和现实案例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家长有这样的特征:1)“控制欲”强,2)高度重视竞争性的教育;3)内心有“好家长”人设、包办代替等。

媒体每次报导说某家长因为辅导作业而心梗、脑梗,我就在心里感叹:“这到底是家长的作业、还是孩子的作业啊!”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需要自负后果,但大部分中国家长介入太多、以至于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为家长而学。在媒体中,看到14岁少年竟然有“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也让人不寒而栗。在社会分工中,我们需要更多学会合作共赢,而孩子们学到的仍然是竞争和残酷的丛林法则(家长和学校都要反思)。 

社会文化制度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观念和做法。比如,过去传承上千年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和配套的“家长制”等仍在家庭中发生影响。往上推2-3代,我们的祖父母辈可能就出生在建国(1949年)之前,所以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我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从哪里来呢?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这很可能都是靠从小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简而言之,我们的育儿方法是“祖传”的!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臣”“父子”是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对下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科举制度以教育为名,实际是一种高度竞争性的、选拔官员的程序,是古人热衷的“公务员考试”。因此,过去的孩子需要学会顺从、苦读诗书考取“功名”,从而为自己和家庭谋取福利。然而,现代社会需要孩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合作共赢(而不仅是竞争)等。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继续用一些旧方法来培养孩子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毕竟,孩子是面向未来、面向明天的,而我们的经验仍停留在过去!



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为现代父母那么焦虑、茫然、无措“解药”是有的,那就是“学习”啊!学习的痛苦是一时是,学不到的痛苦是一辈子的尽管艰难,但我们要学会自我成长,努力追求幸福和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把所有的压力和期望转嫁给孩子!也许我们并不能做得很完美,但不要放弃尝试。事实上,孩子也并不需要“完美人设”的家长啊!这样他们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或不真实呢!

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让孩子看到我们努力的姿态、永不放弃的态度,这就是最好的榜样!父母在学习,这比上多少“补习班”都更能激励孩子呢?

原创:陈永香老师 


心理咨询专家介绍

王艳: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子勋后现代整合技术山西督导小组特聘督导师,山西省“十大杰出知识女性”。近年来多次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并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介绍

地址:太原市坞城路115号(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院内)

微信号:  xxwy1959    

QQ:583145674

个体咨询预约电话:13834637793(可以直接加微信)

网址:http://www.wyjkxl.cn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了哦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