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31—40章心得体会
周日参加《道德经》第31—40章读书会,这次读书会的气氛感觉国学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有三点收获:一是听各位老师对经文的理解,自己对这些经文理解更深入了一些,不理解的经文也得到了理解,比如,王老师对老子“鱼不可脱于渊”一句的独特解读……,李克让老师用首章验证三十二章;二是在相互讨论、启发中,也开阔了各个方面的视野,比如,付以佛解老,叶老师以易解老,新平老师提出的经文中的前后文照应问题(如是否对仗,经文文字是否有遗漏);三是通过重温经文,也对自己的生命状态进行了反思。现结合第三点谈谈。
1、为立场而“战”,是一种执
受到之前学术批判氛围,以及西学的二元对立思维影响,有时自己为了一个观点、立场,不让于人,这是一种执,执于立场,而立场并无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老子教导我们说:“执者败之。”
当然执着于立场,执着于正确与错误,还是执着于了自我,所以《庄子》一书认为,要用与“道同在的我”遗忘“背离道的那个我”,“吾丧我。”(《庄子》)
对于一些立场和学术观点可以坚定,可以平和的讨论,但没有必要为此而战。之前看到一些学者为了左右之争,打得不可开交,其实自己也往往也陷入了类似这样一种状态。
2、“战”是一种不和谐,是“不祥之器”
任何对立,都会导致不和谐,这验证老子说的“兵者,不祥之器”,“恬淡为上。”在生活中,在民族之间,很多时候,本来是朋友,如果因为执着、对立,朋友都会成为“敌人”,进而上升到斗争,甚至是战争。所以对立具有灾难性。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而不是阴阳对立。
3、“战”是一种躁动,静是根本
对立的状态是一种冲动状态,“冲动是魔鬼”,对立伴随着急躁,而静是克服躁动的根本,老子说:“静为躁君。”
静的状态便是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静的本质是不欲,老子说:“不欲以静。”为了学术观点而据理力争,甚至情绪化,为了观点而失了人,这也是一种欲:真理欲,为真理而战。本拉登,也是为信仰而圣战,以为自己是真理。原来,真理是相对的,人类至今也没有发现一条绝对真理。
读经典,确实让我们逐步认识别人,认识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学生问智,孔子回答说:“知人”。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首要任务确定为“认识你自己”。这些做起来都很难,但走近经典,就会让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多起来。
当然个性也是很重要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那些哲学家、艺术家等都是极具个性的。但个性都要本着“克己复礼”(《论语》),不伤害人,做到“和而不同”(《论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求真精神也很重要,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比点赞也更有价值,但求真要“发乎情,止乎礼”。另外,我们也不能光有小德,小德执着在善恶的分别心了,而大德超越善恶,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记得任老师曾说,对日常中认为做得好的,也未必好,庄子妻死,而庄子击盆而歌。这描述的其实是一种大德,“大道无情”(《常清静经》),当然大德先从小德做起,而又要超越小德,小德在仁义里,而老子说:“绝仁弃义。”
我对读书会有一个小小建议,供大家参考,那就是对别人的发言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评论,少一些先入为主。比如,新平老师有很多重要的信息,但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懂了,她不懂,没有去认真理解她说的问题本身。新平老师说,政府炫耀奢侈品,会搅乱百姓的平静。我们会习惯性否定她说的。其实她说的正是老子的观点呢,“不贵难得之货,是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新平老师说,“死而不亡”,是不是就是人们不忘记他。而有一个老子版本正好就是“死而不忘”。所以新平老师是很有敏锐度的。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我在群里过激讨论,充满情绪化语言和进攻性语言,见笑了,向各位老师表示歉意。
向老子致敬,向《道德经》致敬,祝福各位老师!
每天早起10分钟,可以读一篇《大学》、可以读一章《论语》;每天晚睡半小时,可以读一篇《道德经》、读一篇《金刚经》、读一篇《中庸》...读经最大的听众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您今天读经典了吗?
诵读经典、品悟圣贤、修身精进、广结善缘,欢迎加入“国学经典诵读同修汇”,开启国学诵读的修身之旅,自助助人,自立立人,自觉觉他。诵读、感悟、分享;觉察、精进、成长...
欢迎加入国学经典诵读同修汇
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