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拉假唱的限度到底在哪里?对认真努力的人是否公平?在这“超真实”下,我们每天看到的表演还有多少是真实的?
全文2794字,阅读约需5.5分钟
近日,网络播主@TwoSetViolin双琴侠发布视频,指出艺人鞠婧祎和马雪阳去年在湖南台某节目上的小提琴表演是假拉——从小提琴操作的角度上,有数处明显的破绽。
▲华裔小提琴家指湖南台节目中“假拉” :音乐家应该诚实地表演。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虽然双琴侠指出假拉的视频原本只是为了吐槽,且鞠婧祎和马雪阳也被扒出其实是学过小提琴的。
但这件事还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网友们纷纷借机表达了对长期以来的假唱假拉的无奈和愤怒。
假拉假唱的限度到底在哪里?对认真努力的人是否公平?在这“超真实”下,我们每天看到的表演还有多少是真实的?
所有的不解、困惑和争议,围绕着我们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假拉假唱表演而展开。
的确,如双琴侠所指出的:鞠婧祎空弦的画面居然配有揉弦的声音,而马雪阳的指法与声音完全不符——这些证据足以表明现场确实是“假拉”。
这种纰漏和广为诟病的假唱对口型是同一道理,如果我们把拉琴的手位对应唱歌发音的口型,就会发现二者性质几乎完全一致,只不过拉琴的手型对于普通人而言较难辨认。
▲马雪阳表演中有一段跳弓,弓应该在弦上跳跃着演奏出互不相连的声音。而节目中,马雪阳的弓并未离开弦,但出来的声音却是正确的。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考虑,为了避免舞台意外,保证节目的最佳效果,使用事先准备好的音源确实是被行业默认的最佳保险方式。
我们也并不能单纯从节目录像本身辨别出这场“假拉”的程度:小提琴配音是否为艺人本身事先录制,或是根本就由其他渠道获得并不得而知。
但是无论如何,“假拉”事件都在多重意义上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讨论。
首先的问题是“假唱”和“假拉”的区别何在:为何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上的假唱被观众默许,而此次假拉事件却引起了巨大反响?
为什么人们对假拉小提琴的容忍度更低?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西洋乐器当中,小提琴以入门难度最高而著称。
且不论这个难度最高是否有争议,熟练掌握小提琴这种乐器需要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确实毋庸置疑。
因此“小提琴”作为一门个人技能,显得门槛很高,也会无形当中让大家对“会拉小提琴的人”印象更佳。尤其在娱乐圈“偶像”身上,粉丝们往往可以从这个技能引申出偶像刻苦、努力、有天赋等等美德,并且进一步地因为这种独特性而“粉”这个偶像,而非其他偶像。
假拉事件主角之一鞠婧祎曾经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专业为小提琴——在一些关于鞠婧祎的网络视频当中,也曾经流出她早年练琴的片段,的确是专业附中学生的水平。
▲粉丝扒出早年鞠婧祎上传过的拉琴片段,证明她确实是会拉的
但是由于偶像工业对于个人时间的完全侵占,鞠也是久不碰琴,并曾经在一些综艺节目上表示自己因为太久没练,不愿意再将“拉琴”作为个人展示。
因此,鞠婧祎会拉琴这件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节目组试图用完美的录音来维持偶像完美的人设,却在这种微妙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假拉很可能是节目组的用意,但鞠和马通过这种合成的“台上一分钟”却享受了“台下十年功”的称赞待遇,的确是在敷衍观众。
尤其,他们并不是真的不会拉琴,有着“十年功”的背景,却不能在演出之前好好练习再进行表演,甚至不尝试使用正确的指法,在镜头前胡乱摆拍,这可能更进一步地激怒了观众。
当然,观众的愤怒并不是针对艺人,而更多地是有关盘剥艺人、拿观众当傻子的整个娱乐圈生态。
值得拿来对比的例子是情歌王子王力宏:作为科班出身的音乐人,王力宏曾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也以擅长小提琴著称。但是在许多MV当中,可以注意到他的手型并不是在拉琴,但这并不引起大家的质疑,因为在演唱会或是一些live house的场合,王力宏一直都能够轻松地演奏,并且能够用小提琴即兴表演。二十年来,没有人因为MV怀疑过王力宏会拉小提琴的真实性。
这是因为MV和电视节目的性质不同——所有人都知道MV的本质就是剪辑,歌手在录制MV图像的时候甚至并不知道音乐进行到哪一步。
然而电视节目不同,尤其是这种个人才艺展示的环节,本身就带有“真人秀”的性质,人们为了追寻真实而来,却发现自己依然只能看到剪辑和摆拍,甚至在这种工业性的操作之下,无法辨别何为真实,感觉自己被当成傻子敷衍,因此在这种困惑中进一步感到了愤怒。
而不得不提的是,在娱乐圈的人设经济下,人设是先于真人存在的“超真实”:偶像首先作为一个人设存在,而非现实中的人。
因此在看到鞠婧祎之前,“鞠婧祎很会拉小提琴”的人设就已经被观众期待了。
根据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偶像人设是一种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真实”,因此,在这两种真实之间出现缝隙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反映出强烈的幻灭情绪。
归根结底,“假唱”和“假拉”二者情况是同构的,所区别的只是“假拉”更微妙地撕裂了偶像人设,因而进一步地激起观众对于“真实”的疑问与反思。
▲萨顶顶著名的假唱反转话筒事件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假唱假拉被扒出被吐槽,那么假拉假唱的限度究竟在哪?
如果我们仔细去探究“假唱”的定义,也会发现“假唱”行为在程度上存在一个阶梯,从轻到重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音源确为真人演唱(或演奏),播放事先的本人录音,避免舞台突发“车祸”风险。
2、将本人的录音进行技术层面的修音,将音准音色等条件人为修改到“无瑕疵”的程度,再在演出现场进行播放。
3、用其他人演唱(或演奏)的音源,进行对口型的表演。
我们的接受程度在哪里呢?大概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而欺瞒性使用他人的配音在“真实秀”性质的表演当中,实在是不可容忍。
但是在对于本人的修音问题上,人们的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甚至随着时代在暗中变化:2019年,偶像经济正当红,大众对待艺人的态度,逐渐向偶像经济下的“粉丝文化”靠拢——这一点也将进一步地引发人们对“真实性”问题的思考。
▲今年跨年表演中,王鹤棣和沈月合唱的《告白气球》,不仅假唱还难听。
在修音技术过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不禁困惑,到处都是被塑造成完美的“超真实”,那么真实的才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双琴侠的吐槽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坚持刻苦练琴的人的无奈,就如他们接受电话采访所透露的那样——一开始因为节目中小提琴无瑕疵的演奏而被吸引了目光,抱着一丝赞赏学习的态度来看,但立刻就发现演奏是假的。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双琴侠说一开始是觉得拉得很厉害,但越看越觉得有些不太一样。
这多少让人感到不公平,如果一切都可以被“加工”,那么认真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
当明星拿着高额的出场费,却用编辑的手法在荧屏上做出一场秀,还有可能名利双收,这对那些认真诚实且努力提高自己却没被看见的人将是一记重击。
那选择诚实的代价是否意味着要被“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呼吁人们对真实性与公平性的反思与警醒:
假如大环境和人才选拔制度不加以改善,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选择真实,像双琴侠在视频结尾所建议的那样踏踏实实,好好练琴呢?
文/小R(乐评人) 编辑 报报
值班编辑 李二号 花木南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Fun娱乐”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