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总算遇到对手了

徐峥总算遇到对手了

吐槽电影院 内地男星 2020-01-22 22:23:18 303

2014年,徐峥凭借电影《无人区》中“潘肖”一角,斩获第五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

导演宁浩如是评价他:

“在中国能完成这样难度表演的演员,只有他一个。”

在宁浩眼里,徐峥演戏聪明流畅,能很快抓住人物性格,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个性。

比如《心花路放》里,徐峥增肥20斤,出演一肚子花花肠子的大龄青年“郝义”。

片中最好笑的情节之一,来自徐峥的灵光一闪。

他把剧本里车抛锚后待在车里打电话的设定,改成爬上树打电话。

为啥爬树?

没信号啊!


看出来没?

演员塑造角色是否真实鲜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生活的观察有多细腻。

这一点在《我不是药神》中体现尤为明显。

徐峥在开拍前做了很多功课。

烫“泡面头”,一个人跑到南京去逛自由市场,还设计了角色的衣着打扮、说话腔调等细节……

后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程勇:

头发又油又乱,睡衣袖子随便卷起来,披一件旧夹克。整日窝在台式机后头玩“扫雷”或“蜘蛛纸牌”,烟不离手。

和印度人讨价还价时,一边掏钱,一边笑容满面地讥讽。

后头收到病友们送来的锦旗,故作腔调大声朗读,戏谑的语气后还有点“小人得志”的嘚瑟。

一个烂得讨嫌、俗得可爱的小人物,毫无破绽。

难怪有人说,徐峥解锁了一种“让观众忘记他没有头发的演技”


用表演还原真实生活,是徐峥跟观众沟通的方式之一。

事实上,不只做演员——做导演,他更贯彻这个原则。

即将于大年三十上映的《囧妈》,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把我和我妈的相处日常搬上了大银幕

不,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和妈妈的日常。

不信?

感受一下——

坐个火车,你妈带了成套装备,零食泡面、碎花三件套、甚至有装满大米的电饭煲。


打个电话,你妈抓紧机会投喂,从小番茄喂到茶叶蛋,中间还不忘给你擦个嘴。


站点休息,看到景点就得拍照,自己拍不行,必须拉上你一起拍。


她还有独特的计算火车票性价比的方式,能拿出无数“养生鸡汤文章”按时按点催你进食,以及,日常“60秒语音方阵”轰炸让你眼前一黑……


什么?

你敢不满,想拒绝?

她一句话就能解决——

“我是你妈。”

这从小听到大的“四字魔咒”,就说你怕不怕!


生活中的各种小擦碰,还能随着长大离家见面少来避免。

可一旦进入需要长期相处的封闭空间,矛盾随时可能激化,甚至爆发。

徐峥饰演的商人徐伊万,就遭遇了这么个情况。

人到中年,婚姻危机,事业瓶颈,还阴差阳错和老妈(黄梅莹 饰)一起坐上了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绿皮火车。

六天六夜,“囧事”爆棚。

说起来都是生活中俯首皆拾的琐碎小事,却实打实地反应问题——

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小事都似曾相识?

为什么我们在哈哈大笑时又忍不住唏嘘?

为什么我们看到徐伊万像一根被拉扯的弦,从焦虑到暴躁直至爆发,会如此感同身受心里一惊?


因为,一切都太真实了。

这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似乎总建立在误解和忍耐上。

妈妈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用自己的方式无孔不入地管束、控制、改造。

小到几点关灯睡觉、三餐吃什么,大到几岁该结婚生子、跟另一半的感情。

什么都是她说的对,都要按她说的算。

带了一整盒红烧肉,必须留最后一块,生怕徐伊万多吃那一块就会得脂肪肝。


至于儿子说的话,妈妈仿佛在聆听,但一开口,还是那套老道理。

别说长大成人,哪怕徐伊万都是中年+中产,在她眼里,不听话就是“不乖”的宝宝。


儿子呢?

也没好到哪里去。

看似赚钱养家,却忽视了陪伴。

有了自己的主意,就打心眼里不认同妈妈的所有观点。

她发微信,不听;她不让喝酒抽烟,嫌烦;她上网看点信息,又担心她受骗……

还记得之前妈妈硬塞在徐伊万嘴里的小番茄吗?

他实在不想吃了,不说,而是偷偷地一颗一颗丢到窗外。


一个想控制,一个要逃离;一个试图接近,一个越逃越远。

这不仅仅是一段火车旅程,更是一次对中国式亲情困境的全景式展现。

车窗外的壮美风景与车厢里的鸡毛蒜皮,乍看着形成鲜明对比。

但仔细一想,却是相映成趣——

都是“冰”

一边是大自然的冰天雪地,一边是骨肉血亲之间的心灵坚冰。


当然,如果以为《囧妈》只是单纯地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去呈现这块“冰”,就太小看徐峥了。

前面说过,徐峥在塑造角色时善于观察生活。

其实还有一点,他挑选和创作剧本的眼光也十分毒辣

无论风格是严肃、荒诞,还是逗趣、搞怪,总会关照现实,引发观众的共鸣。

从“《疯狂》系列”到《心花路放》,从《催眠大师》到《我不是药神》,包括自导自演的《泰囧》《港囧》,都有一定的人文思考和社会价值。

《囧妈》也不例外。

在摊开常态现象、让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徐峥还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亲子关系是否会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乃至影响其他亲密关系?

电影里,徐伊万和妻子张璐(袁泉 饰)就离婚一事有分歧。

张璐无法忍受的是:

你心里面长着一个幻想的老婆。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
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人吗?”


当时,徐伊万对她的意见很不屑。

而到了火车上,在经历和妈妈的一系列拉扯之后,他终于忍不住抗议:

你心里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难道你没有发现吗?
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几句几乎完全一致、只是换了称呼的台词一出,电影院里笑成一片。

我却虎躯一震。

是什么时候,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嘴上说着要逃离、要共情、要立场互换,可到头来,却和长辈们一样,去控制、去索取、去要求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种源于原生家庭的相处问题,会在无形中传递。

也许没那么凸显,但亟需得到重视。

否则,就像那盏徐伊万特意修好,张璐却从来没有喜欢过的台灯——不仅无法照亮爱情,反而成为一种讽刺。


徐峥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囧妈》最珍贵的核心:

面对亲情困局,如何“破冰”?

无论是电影里的徐伊万母子,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知道妈妈做的一切都源于爱?难道不懂,控制会把爱的人越推越远?

都懂,但就是把握不好那个度。

怎么解决?

《囧妈》给出的答案是,千万不要粗暴地去“凿冰”,而是,用温度去“化冰”

电影里有个细节很有趣:

开场没多久,妈妈人没出现时,一把锁先出现了。

什么锁?

一把普通的老式大铁锁。

但不普通的是,它锁住的那扇家门上,已经装了便捷美观的密码锁。

徐伊万急匆匆赶去妈妈家里拿护照,按开密码锁,发现门卡住了,往下一看,一把大铁锁把他气到翻白眼。

明明有了方便的密码锁,为什么还要硬装老式大铁锁,而且还不给自己钥匙?!

这才有了徐伊万追上火车,进而阴差阳错和妈妈一起去莫斯科的故事。


表面上看,打开大铁锁只要钥匙就行了。

但事实上,想要真正地解开母子心头的“锁”,和“化冰”一样,需要很长的过程。

首先,要敢于直面和正视这样的亲子关系,而不是一门心思逃离。

其次,要学会尊重——这是理解的前提。

当我们年幼时,看到的都是父母闪耀厉害的一面,总希望获得他们的肯定。

而在长大后,看到的世界大了,父母在我们心里也变“小”了。

位置颠倒。

我们开始嫌他们跟不上时代,接受不了新知识,适应不了新的环境。

却淡忘了,当年也是他们一点一滴耐心养育、教导,才有了后来的我们。

当我们在呼吁理解、逃离的同时,是否想过,父母在渴求些什么?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知道徐峥擅长塑造外表光鲜、内心焦虑的中产男形象,但其实,在他执导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自我意识也很鲜明。

《囧妈》里,两代女人看似截然不同。

徐妈妈是传统母亲,一颗心拴在儿子身上。

张璐是新时代职业女性,独立自主,还没打算生孩子。

所以,她们根本无法沟通?

错了。

看到后头你会发现,无论徐妈妈还是张璐,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尤其是徐妈妈——

一开始,徐伊万对她坚持去莫斯科唱歌的做法不屑一顾,只当作花点钱哄她开心罢了。

直到最后,妈妈呈现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和大银幕上的徐伊万一起被深深震撼。

妈妈并不是只懂得牺牲奉献、管束控制的妈妈,还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个体。

你看,我们常说父母不懂我们的职业,我们又何尝懂得父母的梦想在何方呢。

显然,女人往往比男人更理解女人,哪怕她们是婆媳。

电影里张璐提醒徐伊万抱抱妈妈,开始觉得有点莫名,越看越能体会到导演的深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尝试表达

徐峥在《十三邀》里分析过,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症结往往在于三句话——

妈妈怎么跟孩子说:对不起、谢谢你;

孩子怎么对妈妈说:我爱你。


加起来不过九个字,如此简单,但话在心头,硬是说不出口。

而羞于表达,便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错失抚慰的良机。

就像那一颗颗被丢出窗外的小番茄,那一条条没有打开的语音,那一把看似多余的大铁锁……有形的物件造成了无形的隔阂。

当然,徐峥很明了,通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改变观众很难,但他试图用角色去引导观众、治愈观众。

不好意思说爱,没关系,可以像徐伊万和妈妈一样,在看完《囧妈》后,给父母一个拥抱

拥抱带来的温度足以融化冰雪,而冰雪化了,就是春天。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在看”,抱抱妈妈
↘↘↘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