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满洲国的城市 大连篇 第九部分

【转帖】满洲国的城市 大连篇 第九部分

康德满洲风情录 港台男星 2017-09-13 07:16:50 2254

大连日本基督教堂,旧址位于大连西通28番地(今友好广场8号)。建于1907年8月,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占地面积2211平方米,一至三层,砖混结构,系哥特式建筑风格。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取代沙俄开始了对大连的殖民统治。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日本基督教会,于1905年4月在大连建立了临时教会。1907年8月,正式建立了大连西通日本基督教会,并迁入西通日本新舍。

 

(大连西广场日本基督教堂旧影)

(上个世纪50年代时的友好广场,图中广场左上侧教堂即为“日本基督教堂”旧址。)

(大连日本基督教堂旧址,今为友好广场8号肯德基快餐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停止宗教活动。1949年3月,成立中山区文化馆,隶属中山区人民政府文化局。1969年3月,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取代了区文化馆职能。1978年8月,恢复文化馆。1994年5月,中山区文化馆迁至三八广场。后改建为“威廉斯堡”等西式快餐店,现为肯德基快餐厅。2011年3月15日,西通日本基督教会旧址被列为大连市第三批重点保护建筑。

大连救世军,救世军(TheSalvationArmy)是一个于1865年成立,以军队形式作为其架构和行政方针,并以基督教作为信仰基本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著称。它有一个称呼,为“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它的创办人希望能够把基督教传给穷困的人,并透过了解穷人们物质及心灵之需要来给予帮助。其国际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全世界有几千个分部,分布在大约七十多个国家,约有成员两百多万人,其中以美国人较多。

(位于大连西通32番地的救世军小队营舍和南山麓的妇人收容所)

   大连的救世军组织是在日俄战争后,由日本传发展过来的,最初在西通32番地(今友好广场与普照街交汇处西)设立救世军小队营舍。1909年,其事业开始扩展,在南山麓播磨町137番地(今延安路与七七街交汇处东南角海鹰大厦位置)设有妇人和孤儿收容所。1922年,大连救世军成立了自己的杂志。1923年,在救世军小队营舍原址新建的大连救世军会馆竣工。该馆由中村宗像事务所设计,高冈久留事务所施工。现已拆除。

(1923年新建的大连救世军会馆)

(1936年大连西广场照片,图中广场右上能看到“大连救世军会馆”)

(解放后的照片,建筑外墙上标注的字好像是“大连美术图片社”。)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一张友好广场的照片,图中间“友好广场”几个字下面的建筑既是“大连救世军会馆”旧址。)

(“大连救世军会馆”原址,今友好广场与普照街交汇处西。)

大连中央映画馆(中央馆),旧址位于岩代町2番地和伊势町116番地(今友好广场北侧普照街与友好路中间位置)。1931年12月开馆,代表者为南大次郎。1932年,成为大连日本人经营的专业电影院,配有有声放映装置,可以放映有声电影。1945年10月,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大连办事处接收中央馆改为“谢瓦斯特波尔电影院”。1946年6月30日,谢瓦斯特波尔电影院改为“进步电影院”至今。

(上面几幅图中左侧的建筑即是“中央馆”)

(上个世纪50年代时的“进步电影院”)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友好广场,图中左侧能看到标注的“中央馆”。)

(1987年夏,日本人神长文夫拍摄的进步电影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的进步电影院)

(“中央馆”旧址,今友好广场进步电影院。)

大连太阳馆,旧址位于近江町2番地(今友好广场南侧友好路158号)。1932年开馆,原称“映乐馆”,代表者为上谷由藏。1934年改名为“太阳馆”。1945年10月,中苏友好协会接收太阳馆,改为“中苏电影院”。后又改为“友好电影院”至今。

(大连太阳馆旧影,此张照片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大连友好广场和友好电影院,上面这张来自“大连飒飒”的博客!)

(1987年夏,日本人神长文夫拍摄的友好广场和友好电影院。)

(大连太阳馆旧址,今友好广场南侧友好路158号友好电影院。)

大连屠兽场,原址位于大连小岗子(今西岗区)。原是个人经营,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改为官营。大正三年(1914年)新场舍建成。一年屠宰牛2500头、牛犊400头、马50匹、骡子50匹、猪15000头、羊500只、山羊3000只。

(大连屠兽场旧影)

大连天后宫和宏济善堂,大连天后宫,俗称“东关大庙”,原址位于大连小岗子惠比须町152番地(今西岗区宏济街前程国际花园B区址)。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俗称“东关大庙”,占地达9000多平方米,由在大连发迹的大连华商公议所总理刘肇亿、协理郭学纯倡议发起修建。“东关大庙”设有天后圣母殿、观音大士殿、龙王殿、财神殿、关帝殿、火种殿、聚仙宫等殿堂,其建筑风格为石阶梯级,磨砖到顶,宫内壁画精工,塑像逼真,堪为艺术佳品。千山和崂山也派来道士传教,是大连首屈一指的道教大庙宇。1933年改名龙华宫。

(大连西岗子天后宫正门处旧影)

    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海神娘娘生日(圣母诞日),天后宫会大办庙会。会在天后宫山门前的空场上高搭席棚为舞台,演戏酬神3天。每年这个时候约有游客10万人前来观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还会举办“盂兰盆会”,为死者超度亡魂。每年也举行道场,其他活动如初一、十五的香火等。大庙的经费由商会筹支,凡到大连港停泊的商船按载货量交纳一数量的“香资”为该宫的收入。

(大连西岗子天后宫院内旧影)

 

(明信片封皮上的大连天后宫)

    建国后,这里成了“四旧”。后来这里成了东关小学(抗大小学)。文革时期,古庙里的佛像都被红卫兵砸碎。之后,在建大连市西岗区青少年宫时,庙宇的钟楼、山门、耳房、过堂等也相继被拆掉,仅留下大雄宝殿。在后来与37中互换,这里又成37中学。大庙最后的主人是1978年搬到这儿的大连家用电器七厂。直到2006年11月,此地拆迁改造,大连天后宫永远消失。 

    大连宏济善堂,原址也位于大连小岗子惠比须町152番地,紧邻天后宫(天后宫也是由宏济善堂出资修建的)。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四月由“大连洼口公议会”商会的总理(会长)刘肇亿开设,是一个以恤寡、抚孤、育婴、养老、戒烟、义葬、济困为目的的慈善机构。并设有宏济病院一所,后将小岗子病院(详见:大连旧影 229-大连小岗子病院)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30张。

 

(大连宏济善堂旧影)

(大连宏济病院旧影)

大连第二中学校,旧址位于水仙町20番地(今水仙街、新开路、五四路、纪念街相围区域,其运动场位于人民广场东侧的喷水池一带,主教学楼在今天五四路26号的位置),是日本殖民时期官立(初为四年制,后改为五年制)日本人中学。1924年1月设立,校长丸山英一。同年4月1日,借用当时设在“天神町”(今独立街)1番地的“大连女子商业学校”(今中山区中心小学址,详见:大连旧影 218-大连女子商业学校和大连语学校)的部分校舍举行了开学典礼。当时这个学校有六个班,293名学生。1924年9月1日,位于水仙町的一部分校舍建成,学校移到新校舍。1925年10月17日,校舍第二期工程完工,在新建的大礼堂里举行了盛大的建校仪式。

 

(大连第二中学校旧影)

(此图片来自新浪网友“oldpostcard”的博客!)

(大连第二中学校校徽的设计是周围是光芒,中间是“中”。以上三张图片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1987年夏,日本人神长文夫拍摄的大连市卫生学校(旧大连2中)。)

(1993年拍摄的大连第二中学校旧址,图片来自网易网友yanagi的博客。)

(今大连第二中学校校舍原址翻建的春天大厦)

    解放后,这个校舍被改为大连卫生学校。“文革”后,成为大连大学附属医学专科学校校舍。1995年,这个校舍被翻建,成为今天的春天大厦和大连烟草专卖局办公楼,虽然建筑物有了变化,但仍然保留了其建筑风格。在大连第二中学校原址上还新建了大连供销联社、大连西岗区地税局办公楼、信兴花园住宅小区等建筑。

大连小岗子露天市场,原址位于桥立町8、10、12、14番地(今沈阳路、长江路、长春路、大胜街相围区域),总面积12000多坪(每坪约3.306平方米)。1918年,由肃亲王善耆和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创办,租地费用30万日元从日商东洋拓植会社借贷,在空场内建筑简易房屋700余间,除剧院、澡堂和烟馆、妓院规模较大外,其余都是木板房或一层的红砖建筑。在关东厅登记的露天市场法人代表是肃亲王的长孙金连组,不过市场的实际经营大权完全操纵在川岛手中。1921年,市场开业,取名“露天市场”。 

(《大连番地入案内》一书上“露天市场”的位置(右下))

    整个市场从北向南被中间的东西向马路分成4个地块,并命名为一、二、三、四区,除了四区之外,其它每个区四周都被临街的房子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小区域,每个小区都有八个门或通道口通往外界。

    一区:桥立町8番地。总面积3762坪,有商家252户,有22栋大小建筑物。有一小街横贯东西,是中下级饭馆的集中区。北半部分中心内有一个广场,两侧有瀛泉塘浴池、评剧院(后改为天光电影院,1960年因房屋失修拆除改建成长江路小学)、冰糕店,北侧有一栋三层楼的满铁宿舍;南半部分为居民区,有几排朝阳的小平房,临街是福聚楼大烟馆、双喜俱乐部、算命卜馆、押当铺、印子钱店、中药铺、日商避孕器具店、鸦片零售所,还有多家低级妓院。这是一个专为中国一般平民吃喝玩乐汇集区,也是露天市场最繁华的区域。 

    二区:桥立町10番地。总面积为3148坪,固定建筑物22栋,有商家290户。中心有一个十字人行道将二区分为四个地块。东边的两个地块是一排朝东的贫民小平房、东北角还设有一个露天市场事务所,西边的两个地块是两个露天地摊市场,北侧是破烂市场的中心市场,南侧是一个露天杂货市场、临街中部还有一座很着名的小神庙。周边临街的平房都是饭店和各类店铺。二区内有一所医院,还有说评书、唱鼓词、拉洋片、演双簧和演驴皮影、说相声、占卦、测字、杂耍、卖艺、卖膏药、卖大力丸以及骗人的卖假药行业。赌场和押当铺也较多,有些人把钱输光了就把衣服脱下送进当铺,得款后再去赌博,最后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混在市场内乞讨、偷窃度日,因此露天市场有了一个难听的名称——“小偷市场”。

(小崗子小盗兒の市場)

    三区:桥立町12番地。建筑都是小板房和瓦房,也是旧货卖场,有古旧衣服、褴褛布类,以及日本人用过的多余生活用品和炊事用具。比如洋炉、烟筒、碗、碟、陶器、衣箱、衣橱、煤气用具等废旧物品,应有尽有。还设有很多小旅馆、小饭馆、成衣铺和洋铁铺小铁炉等便利群众的店铺门点。因为这里的商品大部分是家庭生活所需,完全是旧货,价格便宜,品种也多,因此露天市场也获得了一个不光彩的称号——“破烂市场”。 

    四区:桥立町14番地。总面积1208坪,木材存放场1209坪。本区除了些简易木板房外,大部分是空场地。区内设有修建房屋业、废旧木材及建筑材料、出租空地和受理寄存货物的仓储业务。四区内也有临时出摊的商贩,但与其他三区不同的是,所陈列的商品都是旧五金、陶器、木材、建筑用材、破烂杂货等物品,还有从市内机关团体购买来的处理废品和无用物品。各种物品杂乱地陈列在一起,成为废旧物品收集和销售的集中点。四区还收存小件物品。区内虽然宽敞,但与其他三区相比,顾客要少得多。

(大连小岗子露天市场旧影)

    露天市场在川岛的实际主持下,业务日趋兴旺,不仅固定店铺逐年增加,临时摊贩数量更多。在市场租用摊点,每平方米每天收费三分多一点。固定店铺分为三等,一等每月收费7元~14元,二等收费5元~7元,三等收费5元以下。露天市场每月可收租金10800日元。其中一般简易房租4200元,摊租3000元,剧场租3000元,大烟馆租500元,澡堂租100元。每年扣除贷款利息和开支,除按月拨给肃亲王王府费用2000元左右外,露天市场的其余收入完全由川岛支配,每年可得数万元。

    1932年,小岗子改叫西岗,小岗子露天市场也改叫西岗露天市场。1940年初,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大连露天市场的后台老板川岛浪速,恐怕市场营业受到影响,于是多方联络要把露天市场卖出,但因开价太高未果。1943年,日寇在各条战线上都趋紧张。川岛浪速急于套现归国,售价一跌再跌,最后降到150万。同年7月1日,大连市商会会头的汉奸张本政、邵慎亭和华商许亿年、周子扬、刘子翱等8人以125万日元买下市场的经营权,并改名“乐天公司”。这125万日元,川岛浪速自己拿了50万日元,日籍浪人职工都得到一些“慰劳金”,肃亲王次子以下每人分到3万元,剩下的30多万日元全归肃亲王长子金宪章,并以肃亲王长孙金连组的名义存进了日商三菱银行。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时拍摄的原露天市场北侧通道,拾级而上就是一二三四区。此图片来自新浪网友“江水长流”的博客!)

(2000年3月26日的谷歌航拍地图,图中的博爱市场的轮廓还很清晰。)

(2003年1月30日的谷歌航拍地图,与2000年比较变化不大。上面这两幅图来自新浪网友“用户35849692 22pusu0802”的博客!感谢!)

    抗站胜利后,乐天公司解散,桥立町改叫博爱街,露天市场也改叫“博爱市场”,但仍是一个卖旧货的破烂市场。2004年,此地被动迁改造,小岗子露天市场成为了历史。  

注:本文内容参考:

    网易老人与海的博文《“我记忆中的大连市破烂市场”》;

    大连新闻网-《破烂市场》;

    半岛晨报-《川岛芳子亲爹养父合开大连露天市场》;

    部分图片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其它来自网络。

大连小岗子警察署,原址位于北京街与长江路交汇处附近。最早设立于1908年,1934年12月改成警察署,管辖5个监督区,下属13个警察官吏派出所,主要任务是管理户口,维持治安、缉查一般要犯,临时协助日本宪兵队和特务残酷镇压人民的爱国和抗日活动。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我党派姜彬义等同志接管了小岗子警察署,成立了小岗子警察局,同年11月改为西岗子公安分局。现已拆除。

 (大连小岗子警察署旧影)

大连小岗子病院,1907年由大连华商公议会创建,1908年成为大连宏济善堂(详见:大连旧影 225-大连天后宫和宏济善堂 )的附属医院,设病床30张。

 (大连小岗子病院旧影)

大连小岗子市街,大连小岗子(今西岗区区域),在“达里尼”建市初期就被规划成“中国人区”。1905年,日本人强行把南山附近的1.4万中国人迁到小岗子、香炉礁地区。而当时由日本人命名的小岗子分为东岗子和西岗子,后合并发展出了“中国商业街”,随着大量居民的迁入,在无形中推动了这一带的迅速发展。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当时著名的繁华地段。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小岗子人口几乎占全市的一半,商家、居民数量增长迅速,成为大连地区中国人聚集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商户也已超过2000户,最大的中国人的买卖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到上世纪40年代,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开始实行战时经济政策,工商业萧条,这里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大连小岗子市街旧影)

大连小岗子妓院

(大连小岗子妓院)

满洲兴业银行大连西岗子支店 

(满洲兴业银行大连西岗子支店)

大连西岗子公学堂和大连商业学堂,大连西岗子公学堂,旧址位于今西岗区北京街71号。大正11年(1922年)1月由西岗商会创建,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和风近代建筑,平面布局呈“日”字型。是一所专门收中国学生的两级小学,但教师都是日本人。设立之初,学生一部分来自大连公学堂(详见:大连旧影 209-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公学堂有教室23个,教员31名,就学儿童1114名。学堂长村上元吉(据1935年统计)。教育方针:遵循关东州关于公学堂的宗旨,尊重国人的人情风俗,根据地区的状况和变化,对学生实施适应实际生活的确切的教育。

    大连西岗子公学堂设有男子初等科和商业补习科,1923年因设立了大连商业学堂(官立中国人中等专业学校,1923年4月建校,初为三年制,后改为四年制,附设有学制一年的专修科),所以废除了商业补习科。

    1945年,改称“大连市立高中”。1946年,改称“大连市第九完小”。1952年,改称“大连中学”。1956年,改称“大连市第一中学”至今。

(大连西岗子公学堂及大连商业学堂旧影)

(一张大连西岗子公学堂校舍正门前的学生合影)

(大连西岗子公学堂及大连商业学堂旧址,今北京街71号大连市第一中学。)

大连大正小学校,又称沙河口第二小学校,原址位于大正通175番地(沙河口区解放广场2号)。大正10年(1921年)4月开校。原校舍已拆,现为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址。

 

(大连大正小学校旧影,以上图片第一张和第四张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1992年,日本人拍摄的大正小学校旧址。)

(原大连大正小学校校址,今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址。)

大连沙河口公学堂,旧址位于白金町1番地(今沙河口区五一路65号),与西面的大正小学校(今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详见:大连旧影 234-大连大正小学校)隔街相对。1921年4月1日建立,官立的中国人两级小学校,设有初等科和高等科。学校设立之初是把原沙河口普通学堂作为临时校舍。当时的入学儿童初等科有319名,高等科有44名,分9个班级。1922年4月17日本学堂新校舍一部分建成,初等科2年以上的学生迁入新校舍。新校舍占地总面积5600坪,校舍占地714坪,和风欧式建筑,室内运动室占地150坪,室外运动场占地4860坪。教室有30个,25个班级,教员30名,就学儿童1529名。

(大连沙河口公学堂和获得的奖旗、奖杯旧影,最后两张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教育方针:遵循关东州关于公学堂的宗旨,根据地区的状况和时代的趋势,制定以下三条方针: 1 培养坚实稳健的思想,防止偏狭和固陋,提倡勤劳,积极培养公德心,培育淳朴的风气。 2 努力适应环境的起伏,力求博爱共存,培养共同自治的美德。 3 时刻注意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天赋才能,陶冶真善美圣的人格。

(民国1937年《大连沙河口公学堂‘高等科’十六回毕业纪念册》,图片来自7788中国收藏热线。)

    据1935年统计,学堂毕业生总数初等科1424名,高等科1170名。第一任学堂长是国岛四郎,第二任是小泽康之介,第三任是谷口林左卫。现在的学堂长是原显吉。毕业生多数在满铁工厂,满电和市内会社银行商店等就职。有的成为旧满洲国的官吏和军人等。学生家长的职业有商业,农业,工业和交通业等。

(大连沙河口公学堂旧址,今沙河口区五一路65号沙河口区中心小学。)

    1945年8月,这里改为大连交通公司的“工人之家”,其中一部分是技工学校和职工集体宿舍。长跑健将刘长春曾就读与这所学校。1950年1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秘书长林伯渠等中央领导,曾在大连市长毛达恂陪同下前来参观。现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

注:本文部分介绍内容摘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文《概述大连的公学堂》。

大连中华工学会(简称“工学会”),旧址位于今黄河路658号。1923年12月2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沙河口工场工人傅景阳等,受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影响发起成立满铁“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为了使工会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能取得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在报日本殖民当局批准时,将工会二字中间加个“学”字,以示是个工人学习组织,便于日本殖民当局批准和开展公开活动。

(大连中华工学会(1925年))

    会长傅景阳,副会长于景龙,总干事唐继先,顾问傅立鱼和金子雪斋(日本人)。下设文牍、夜校、讲演、体育、娱乐、救济、交际7个部。1924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和干事邓中夏、李震瀛的帮助指导下,于12月2日召开的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将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易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确定会旗、会歌,出版会刊。从此,大连中华工学会成为全市性的工人团体,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入全国铁路总工会、全国总工会。

(中华工学会老会员合影纪念(1983年))

    中华“工学会”以夜校为阵地,向工人讲解时事和革命道理,宣传新思想。注重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工人团结,提高民族自信心。曾召开“中日工人恳亲会”,联合日本工人进行罢工斗争。1925年参与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支援上海“五卅”斗争。1926年4月,“工学会”参加组织与领导了震动全国的“四二七”福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人运动产生重大影响。1927年8月2日,中共大连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后,中华“工学会“被查封,其领导人傅景阳被驱逐。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

    1963年,大连中华工学会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这里被辽宁省委命名为党史教育基地后,为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有关部门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文物征集和陈列布展工作,同时还对旧址做了必要的修缮,2003年5月,正式开馆。 

大连早苗高等小学校,旧址位于早苗町60、80番地和若莱町51、71番地(今沙河口区五四路82号)。始建于1926年,1929年竣工使用,校舍由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石田组、石川组、荻组、辻组施工,建筑面积10790平方米。是一所两年制高等科兼补习科小学,1929年4月正式成立授课,初借用伏见台寻常小学校和圣德寻常高等小学校舍,同年9月迁入新校舍。后为早苗国民学校、关东高级中学;1936年11月改为大连高等商业学校(大连经济专门学校)。

(大连早苗高等小学校旧影,上面倒数第二张图片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早苗高等小学校学生在校园滑冰)

(大连早苗高等小学校商业教室)

(1946年9月5日,旅大建国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大连早苗高等小学校旧址,今大连教育学院。)

    1946年9月5日为旅大建国学院;1948年增加“关东文法专门学校”(简称关东文专);1949年3月为“旅大高级师范学校”;1953年为“旅大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文革”期间撤销。1978年复校为旅大市教育学院;1980年为大连教育学院。2002年1月,被大连市政府定为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

大连中央基督教会堂,原址位于萨摩町157番地(今杏林街与安民街交汇处西北地块)。始建于1938年4月5日,哥特建筑风格,占地总面积:948、82坪,1938年12月11日竣工落成。该建筑由布里兹建筑事务所和井上建筑事务所设计,布里兹建筑事务所和川岛令造现场监督,共进组施工,竹之内商会负责暖房卫生设施,中村电气工业所负责电气工事,成三洋行负责家具类。建成后同时也是双叶幼稚园、双叶学院的所在地。1939年1月7日,双叶幼稚园迁移到羽衣町7丁目,中央公园(详见:大连旧影 100-大连西公园和忠灵塔)出云神社的旁边。此建筑成为双叶学院和大连组合教会的所在地。

(大連中央教會日本組合基督教会便覧)

(1938年13月建成的大连双叶幼稚园/学院)

  建筑内部具体使用功能分布如下:

    教会设施包括:

    一楼:玄关,传达室,礼拜堂,圣坛,长廊,圣歌队舞台,纪念室,纳骨室,传教士休息室,小集会室,五重钟塔,厕所。

    二楼:和式房间(面积有四个半榻榻米和十二个半榻榻米的房间。)

    幼儿园设施包括:

    地下室:玄关,传达室,工作室,儿童用柜橱,男女分别用洗手间和厕所,厨房,仓库。

    一楼:大游戏室,舞台,四个幼儿教室,两个保育室,保姆室,用具材料室。

    双叶学院设施包括:

    一楼:玄关,办公室,院长室,接待室。

    二楼:教室两个,音乐室两个,学生用柜橱,料理教室,食堂,厕所。

    住宿生宿舍:二楼:面积8个榻榻米的一间,10个榻榻米的三间,6个榻榻米的两间,库房。

    地下室:锅炉房,煤炭库,洗澡间,更衣室。

(大连双叶学院平面图)

(大连中央基督教会堂旧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影像,图片来自新浪网友“dalny”的博客!)

注:本文部分介绍摘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文《哥特式建筑--双叶学院》。

日本赤十字社大连病院,旧址位于山吹町10番地和菖蒲町1番地(今西岗区中山路222号)。1930年5月,由日本东京十字社和日本外务省在大连创办,初名为大连赤十字诊疗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个诊疗所大量收治“关东军”的伤病员。1933年,已扩大到有135张床位的标准医院。1934年1月1日,获得陆海军大臣的批准,诊疗所改称为日本赤十字社大连病院,实为军事服务。1935年进行了大扩建,扩建费用总计20余万日元,床位增加到200个。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全景)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双葉寮)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 養成部生徒担架教練 養成部講堂に於ける講義)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双葉寮、双葉寮娯楽室)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分娩室、手術室)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内科第一病棟、眼科診察室)

(日本赤十字社大連病院-社会事業部柳樹屯夏季児童保養所、社会事業部患者運搬)

 

    医院东侧与广场之间有一块空地。每年7、8、9月间,日本国内一些民间人士都要来到大连,在这块空地上扎一个大棚子,举行相扑比赛。1940年,为了支援日本的“大东亚圣战”,殖民当局在这里举办了“国防献金大相扑”比赛,为战争筹措资金。解放后,这里被改造成一个街心花园,成为人们休闲、纳凉、小憩的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日本人拍摄的“日本赤十字社大连病院”旧址。此图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日本赤十字社大连病院旧址,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46年,病院被大连市卫生局接收并入,成立大连市立医院。1948年,关东公署训令院名改称关东医院,隶属关东公署卫生厅领导。1949年,奉关东公署民字128号令将关东医院划归大连大学为附属医院。1950年,改名为大连医学院附属关东医院。1951年,改称大连医学院医院。1969年,重新组建了旅大市第二人民医院。1978年11月,定名为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1986年4月,更名为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4年5月,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同寿医院,原址位于回春街11番地(今东北路与黄河路交汇处东南角,现为大世界商厦址)。1924年由满铁创立,是满铁大连医院的三所分院之一(另外两所为大连病院沙河口分院和金州分院)。 

(大连同寿医院旧影)

满铁大连医院,沙俄强租大连后,于1899年创建“东省铁路大连病院”,院址在后来的山城町4番地(今胜利桥北烟台街万重里小区所在地)。病院分别设有外科、内科、妇科、精神病科、花柳病科和传染病科等。1904年,日本占领大连后,便将陆军野战医院设在了这里。1907年4月1日,满铁正式接手了东省铁路大连病院,并进行了改修,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病院”的名称正式开院。当时院内有现役军医13名,药剂师1名,都改为满铁职员身份。

(1904年以前的东省铁路大连病院)

(大连满铁病院)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医院旧影)

(1907年拍摄的满铁大连医院全景)

(1911年拍摄的满铁大连医院X光室)

    1909年3月4日,满铁大连病院改称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医院”。1910年,决定在萨摩町8番地(今中山区解放路6号)建筑新医院。最初的方案由满铁本社建筑科长小野木孝治设计,1917年12月,建成了两栋三层楼的病房楼和附属建筑,将山城町4番地医院内科中的小儿科和传染病病房移来,组建成“大连医院萨摩町分院”。而位于山城町4番地的医院在以后被改为“工业博物馆”。

(小野木孝治设计的满铁大连医院职工食堂(右)和看护妇宿舍(北寮,左))

(1929年,大连工业博物馆。)

    1923年3月,由美国福勒公司日本福勒东方分公司设计及施工的主楼和其它病房楼的工程开始进行。1924年10月,施工工作转由高冈久留工务所和长谷川组共同承担。1925年12月工程竣工。分馆(传染病病房楼)在1925年开始,和主楼同时完工。1926年4月,满铁大连医院开院。

 

(建设中的满铁大连医院本馆,后两幅图来自新浪清流一叶的博客!)

(满铁大连医院一层平面图、全景和鸟瞰图,图片来自新浪清流一叶的博客!)

(满铁大连医院本馆、分馆及附属建筑,图片来自新浪去伪存真的博客!)

(满铁大连医院本馆旧址新旧对比图,图片来自新浪大连飒飒的博客!)

(满铁大连医院鸟瞰图) 

    新建的医院建筑包括如下:

    主楼: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中央部六层、占地面积30348平方米;

    分馆(传染病栋):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一部分四层、占地面积5522平方米;

    护士宿舍楼:三层楼、两栋、占地面积5155平方米;

    附属建筑:炊事室、机械室、锅炉房,占地面积4155平方米;

    隧道(所有楼都通过地下隧道连接在一起):建筑物总面积45671平方米,占地总面积89824平方米。

 

(满铁大连医院正面旧影)

(满铁大连医院本馆侧面旧影)

(满铁大连医院本馆背面旧影,最后一张图来自新浪大连飒飒的博客!)

(满铁大连医院本馆内部旧影)

(满铁大连医院分馆-传染病栋旧影)

    医院内设备都是一流装备,防震防火性能俱全。各层楼的天棚至棚顶的距离都在一米以上,间壁墙和地板都不用木材。每层楼都设有消火栓装置。设置了150马力的换气装置,可以自动调节温度。上下关闭式窗户,一层是厚玻璃窗。全楼80个地方安置了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电气钟表,停电时用的蓄电池设备,断水时的备用大水槽。美国布莱安特公司制造的护士用信号装置,全楼54处设有呼叫医生信号装置。 

    全院患者用床位有590个,诊察科目除了常有的九个以外,还有细菌科,医疗化学科和病理科。诊察室与病室的总数是612个,各诊疗科的主任医师都是当时医疗界的权威人士。医务人员、事务人员和其他雇佣人员等加在一起共有670名,孟天成、杨风鸣、简仁南、韩冈志、赵禁婪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日本国内医校的毕业生,都要在这里进行实习和接受工作前的锻炼。另外还有制冰室和做实验用的动物室。

    院内还有可以收容400人的大礼堂,图书馆里有欧美书籍2028册。欧美杂志9269册。定期订购刊物218种。日文书籍和有关医学的日文资料也收集和收藏很多。医院的北侧正门前,矗立着当时医院的院长尾见医学博士的铜像,铜像的作者是著名的雕刻家朝仓文夫。1928年10月28日举行了铜像揭幕仪式。尾见博士是在1919年7月任院长,1925年9月退职,任职六年。

(位于医院北侧正门前的尾见院长铜像。此图片来自新浪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医院还设有分院三所:大连病院沙河口分院(1915年建立,主要为满铁车辆工厂的职工和家属治疗疾病,原址在今大连机车车辆厂职工医院)、大连同寿医院(1924年建立,主要治疗中国人患者,原址在五一广场大世界商厦,详见:大连旧影 240-大连同寿医院)、大连病院金州分院(1929年建立,原址位于金州南门外)。

(满铁大连医院旧址,图片出自1981年《满洲の旅》)

(2003年拍摄的大连铁路医院)

(满铁大连医院旧址,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此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1929年4月1日,满铁大连医院从满铁分离出来,改称为“日本财团法人大连医院”。解放后,大连病院由中苏双方共管。1945年12月,更名为“中国长春铁路公司大连中央医院”、“中长路大连总医院”。首任院长是苏联人马扎诺娃。1952年,医院移交我国。1953年1月,改称“哈尔滨铁路局大连医院”。1956年1月,改称“沈阳铁路局大连医院”(简称大连铁路医院)。2002年,这里被列为大连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2005年11月,改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至今。 

注:本文部分介绍及图片摘选自:新浪清流一叶-《东洋第一的大连医院(铁路医院前身)》;大连掌故-满铁大连医院等网络。

大连高等女学校,原址位于回春街21、31、41番地(今东北路64号)、大连圣德小学校(今东北路小学,详见:大连旧影 243-大连圣德小学校)北侧。1935年(昭和10年6月20日)开校,由日本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创办,所以学校又称“大谷高等女学校”。1950年,改称“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至今。原校舍已拆。

(大连高等女学校旧影,上面这张图片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原大连高等女学校校址,今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所在地。)

大连圣德小学校,旧址位于回春街81番地(今东北路与同力巷交汇处东北角)、原大连高等女学校(详见:大连旧影 242-大连高等女学校)南侧。1927年5月开校,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人办的六年制附设高等科小学,后成为大连家政女学校附属学校。教学楼建于1929年10月20日,建筑面积7549平方米,属于和风近代建筑。  

    大连解放后,学校改称“大连市第一完全小学”和“旅大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1956年至今,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

(大连圣德小学校旧影)

(大连圣德小学校,此图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圣德小学校中央部新旧影,图片来自新浪“大连飒飒”的博客!)

大连沙河口寻常高等小学校,旧址位于霞町92番地(今沙河口区鞍山路85号)。1911年(明治44年)9月开校,校舍建筑及设备费用都来自满铁的捐款。现为大连市第四十七中学。

(大连沙河口小学校,此图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沙河口小学校和霞町76番地的霞町邮便局) 

(1992年,日本人拍摄的沙河口小学校旧址。)

(大连沙河口小学校旧址,今大连市第四十七中学。)

大连中华青年会会立小学校,1921年10月,作为中华青年会(详见:大连旧影 035-大连中华青年会)的附属事业而设,该校的创立打破了日本殖民当局垄断办学的局面,开了中国人在大连自主办学的先河。开始只有初等科一个班级和高等科班级,到了1927年,学生人数达到500多名。学校使用的教材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除了日语教师是日本人以外,所有教师都是中国人。可能是因为它的政治色彩,1934年此小学被日本当局废除。

(1924年11月1日,大连中华青年会会立小学校部分师生的合影)

(大连中华青年会会立小学校部学生的课间操)

(大连中华青年会会立小学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图为该校学生在表演歌舞剧《月明之夜》。)

大连沙河口霞町邮便局,原址位于霞町76番地(今沙河口兴工街与中长东四街交汇处西北角)。建设时间不详,原建筑已拆。

(大连沙河口霞町邮便局旧影,图中左侧建筑。)

(沙河口兴工街与中长东四街交汇处,原霞町邮便局所在地。)

大连沙河口神社,原址位于霞町94(5)番地(今西安路、长江路、三春街、抚顺街交汇地块)。始建于1912年10月17日,1914年10月竣工,同年10月16日举行供奉仪式,1915年10月5日被正式公认为神社。沙河口神社被称为“西部大连的守护神”,它与大连神社一起被认定为大连的两大神社。

 

(日殖时期的大连沙河口神社)

    1934年,新社殿改建,1935年9月竣工,9月28日晚举行了迁移仪式。改建后的神社占地面积13998坪,建筑面积162坪,其中神殿建筑面积141坪,神门建筑面积21坪,由古贺精敏设计,大动组施工,总工费85000日元。神社的牌楼是在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厂做成的。沙河口神社的分社有稻荷神社和惠比寿神社。

 

(神門の平面図 神酒所、神府所が見える)

(神門の外から見た社殿の全景、塀で区画されている、神門の正面全景)

(神門の中央扉部分クローズアップ)

(本殿、座礼式拝殿、立礼式拝殿、神饌所の平面図)

(拝殿、横に突き出した神饌所の外観全景、幣殿の内観 奥に本殿へ上がる木階が見える)

(拝殿向拝部分の詳細写真)

(本殿正面扉部分を幣殿室内から見た詳細写真)

(大连沙河口神社本殿)

    1950年2月,原神社的房屋成为刚刚筹建的大连气象台临时用房。2000年左右,因城市建设需要,沙河口神社被拆除。

大连霞寻常小学校,旧址位于霞町14番地(今沙河口抚顺街永明巷12号)。1932年5月,新校舍落成、开校。1952年至今,为大连市第八中学。2008年原建筑拆除,2009年8月新校舍建成。

(大连霞小学校旧影)

(大连霞小学校新旧影,此图片来自新浪好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1993年和2008年,日本人拍摄的大连霞小学校旧址正门。)

(2009年,大连霞小学校原址上新建的教学楼。)

大连沙河口大徳寺,原址位于霞町42番地(今长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南5号附近)。日殖时间建设,2001年左右拆除。

(1994年,日本人拍摄的大连沙河口大徳寺旧址。)

满铁沙河口消费组合,原址位于大连霞町17番地(今兴工街与西安路交汇兴工街基督教礼拜堂南侧)。1921年以后设立,2003年左右拆除,2004年12月建成福佳新天地购物广场。

 (1992年,日本人拍摄的满铁沙河口消费组合旧址。)

满铁益寮,原址位于大连霞町31番地(今大连沙河口兴工街与中长东四街交汇处南侧,中长东五街向南延长线西侧位置)。建设时间不详,2003年左右拆除,2004年12月建成福佳新天地购物广场。

(1992年,日本人拍摄的满铁沙河口益寮旧址。)

大连沙河口警察署,原址位于大正广场(今解放广场)西北角。原为大连警察署的分支机构,1926年11月19日析出独立,称沙河口警察署,1935年8月迁入现址。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废置。解放后被加盖一层,原建筑现已拆除。

(大连沙河口警察署旧影)

(1992年,日本人拍摄的大连沙河口警察署旧址。)

(大连沙河口警察署原址,今解放广场西北角地块。)

大连沙河口满铁社员俱乐部,原址位于霞町82番地(今兴工街与中长东四街交汇处西南角,中长东四街51号附近)。始建于1909年,1935年改建为“厚生会馆”,二层砖木结构,一部分有地下室,一楼有设置舞台的大会议室,保龄球室,理发室,小会议室两间,食堂和厨房;二楼还有两处是日式房间。建筑总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楼体俯瞰呈“Z”字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38米,屋顶呈坡型,高约9米,由满铁工事课设计,吉川组施工。1946年,为大连铁路工厂俱乐部。后用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工会办工楼。2010年秋拆除,拆除前为“机车俱乐部”。

(沙河口满铁社员俱乐部旧影)

(1994年,日本人拍摄的大连沙河口满铁社员俱乐部旧址。)

(拆除前的大连沙河口满铁社员俱乐部旧址,图片来自新浪大连飒飒的博客。)

(拆除前的大连沙河口满铁社员俱乐部旧址,图片来自网易yanagi的博客。)

大连沙河口满铁剧场,原址位于沙河口区兴工南三街69号(今街道已无,划入尚品天成小区内)。日占时期建设,解放后为机车影剧院,2010年左右拆除。

 (1992年,日本人拍摄的大连沙河口满铁剧场旧址。)

(2010年左右,拆除前的沙河口机车影剧院。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大连赛马场,1914年10月,大连设立赛马俱乐部。最初的赛马场建在郊外的周水子,中奖者赠送商品券。1923年4月,在关东厅的建议下,所有的俱乐部统一管理,建起了社团法人大连赛马俱乐部。初设市内奥町(今中山区民生街),1924年迁至越臣町(今中山区玉光街)。1930年,因为日本人打算在周水子建飞机场,所以新赛马场就转移到了马栏河畔(今沙河口区台山街202号大华御庭二期一带),名为“星ヶ浦競馬場”。当时,这座赛马场观看台上可容纳4000人左右,全盛时期的观看人数曾达到两万人。

 (此照片摄于1933年,门前张贴着为庆祝赛马俱乐部成立10周年而举办赛马活动的广告。)

 (大连西公园内的乘马场)

 (赛马场内的比赛场面)

大连中学校,旧址位于下萩町40番地(今沙河口区迎春街4号,迎春街与成仁街交汇处南侧)。设立于昭和9年(1934年)4月2日,是日本殖民时期市立五年制男子普通中学,主要招收日本人学生。校舍最初借用大连下藤小学校(详见:大连旧影 257-大连下藤小学校)授课。1935年4月,下萩町新校舍建成,为砖混二层欧式建筑,局部三层、一层,不对称。1940年有班级20个,学生1014人,教职员37人。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有23个班级,825名学生,8年间仅招收中国学生152人,平均每年17人。

(大连中学校旧影,最后一张图片来自新浪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中学校讲堂和实验室)

(大连中学校旧校友回忆录中的老照片,图片来自网易“yanagi”的博客!)

(网友“大连飒飒”拍摄的大连中学校旧址)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大连,接管该校。当年改称“苏联红军军官之家”,供苏军校级、尉级军官活动。1955年5月,苏军撤离回国,该楼由解放军接管,改称“大连军人俱乐部”。军人俱乐部建新大楼后,今改作多个贸易公司办公楼。 

大连下藤小学校,原址位于大连下藤町1番地(今沙河口区五一路与万岁街交汇处南五星国际和君临白山小区所在地)。昭和五年(1930年)开校。解放后为解放军招待所,2005年左右拆除。

(大连下藤小学校旧影,最后一张图片来自新浪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岭前小学校,原址位于桃源台228番地(今白云街33号桃源壹号住宅小区附近)。1923年12月29日设立,1924年4月新校舍建成。解放后为解放军养生学校,2010年左右拆除。

(大连岭前小学校旧影,图片来自新浪清流一叶的博客!)

大连老虎滩关水神社,原址位于老虎滩842番地(今老虎滩老虎与美人鱼雕塑附近,老虎滩详见:大连旧影 099-大连老虎滩和一方亭)。据清流一叶介绍:建于1908年11月。地点在转山屯,当时的老虎滩夕见桥和水产试验场一带。1941年11月神社的复兴和改造计划具体化,据说是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关水神社也得到了移转和改建的许可,1942年11月在老虎滩的千胜亭附近举行了奠基仪式。

(大连老虎滩关水神社旧影)

大连市场,又称常盘桥市场,旧址位于今中山区青泥街和青泥二街交汇处南侧。大连市场最早设在市中心部靠近常盘桥,称为信浓町市场(详见:大连旧影 145-大连信浓町市场)。随着新大连车站的建立和站前广场的扩展整理,信浓町市场迁移到羽衣町。1937年12月始建,1938年11月竣工,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连市役所设计,福岛高梨组施工。一楼以食品为主;二楼有洋服店、杂货店、书店、文具店、玩具店、和式点心和洋式点心等;三楼有文化大厅和各种办公部门。现为大连商场。

(大连市场旧影)

(1983年9月,美籍日侨出目里利吕井拍摄的原大连市场旧址)

(2013年5月1日拍摄,大连市场旧址,今大连商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