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光怪陆离的“辟谷”养生

【深度】光怪陆离的“辟谷”养生

健康报 内地女星 2017-12-21 17:35:13 372

辟谷,饱受争议,尊崇者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质疑者斥之为邪门歪道的伪科学。如今,各类打着辟谷旗号的养生机构不断出现,形形色色,折射了养生文化的蓬勃,也反映了都市人群对健康的焦虑。


求健康却晕倒了

冬日的北京被寒流轮番袭扰。躺在病床上的陈怡(化名)嘴唇干裂,面色苍白。“医生说,再晚点儿来,我妈就没命了!”陈怡的儿子气愤地说。


陈怡是一个养生微信群的群友,群里大都是同龄的中老年人,总有热心群友分享各种养生话题,还经常组织一些线下活动。一位名为“辟谷达人”的群友,连续数日分享自己辟谷前后的照片,在线下活动中也卖力宣传她所研习的辟谷机构,“免费参加”“瘦身减肥”等宣传语以及熟悉群友的加入,让身材有些臃肿且被糖尿病困扰了十余年的陈怡动了心,“医生说这个病没法根治,但总想着试一试,万一呢”。


在参与了一次免费体验后,陈怡认为有些效果,“体重降了点,走路轻快多了”。半个月后,陈怡执意花费近1万元参加了该机构组织的一次大型辟谷活动。


4天后,家人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因停用降糖药并断食,陈怡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陈怡告诉记者,此次活动,参与者被要求连续3周在机构内食宿。“主要就是不吃主食,吃流食。”第一天下来,陈怡感到周身无力,但坚持了下来,第四天突然晕倒了。

与陈怡不同,年近古稀的李鸿忠自认为是辟谷的受益者。“血压稳定了,身心舒畅。”在李鸿忠看来,辟谷更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血压、减体重这些都是表象,通过辟谷让身心回归,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两次课程9800元

“陈怡们”对健康的迫切需求给了各类以辟谷为旗号的养生机构生存土壤。在位于北京东南五环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近40名学员聚拢在一个房间。“欢迎各位学员开始一段辟谷之旅!”这家养生机构的北京地区负责人赵欣说。这家机构主要教授信息辟谷,赵欣解释,辟谷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功能,但需要通过语言激发。“这种激发需要我师傅刘老师的‘气’来完成,让学员进入辟谷态,这也是必须上课的原因。”


刘老师教授的信息辟谷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只能由刘老师或其弟子通过“气”开启学员的辟谷信息通道;二是要做开智健身操,这是维持学员在辟谷期间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措施。“新学员的费用是9800元,包括两天课程和其后21天辟谷期指导,如果老学员还想上课,每次再交800元就行了。”


“大家准备好了吗?有请刘老师为我们授课!”伴随赵欣慷慨激昂的欢迎词,一束光柱直射下来,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古稀老人旋即走上讲台,说:“我将‘气’传递给大家,这样,辟谷期间虽不吃东西,但可通过服气来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请大家闭上眼睛,调匀呼吸,打开你的心。”随着刘老师音量的降低,房间灯光逐渐暗淡下来。“想象自己面朝大海,海水拍打在你的脸上……”台下的学员既有年轻白领、商界人士,亦不乏花甲老人,大家都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微闭双眼、凝神静气,工作人员则拒绝了记者录像。


下午的课程,刘老师的另一个弟子林老师教授开智健身操,并叮嘱学员回去后每天至少做6遍。“这套操是刘老师自创的,这是相关证明。”赵欣指着“证书”说。这份国家版权局2015年颁发的作品登记证书显示,刘某某于1988年创作了信息辟谷开智健身操。


去过很多辟谷机构的李鸿忠说,到底什么是辟谷,哪些是正规的辟谷,自己也没弄明白。“每家说法都不一样,有的不让吃饭,有的教练气功。”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何振中说,辟谷在历史上一直属于“非主流”,之所以在当下被重新发现“价值”,疾病谱的变化可能是重要原因。如今物质的丰富让国人肥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辟谷被一些人认为是针对人体代谢问题的一种养生方法,成为渴望瘦身人群的选择。


不应该玄学化

“辟谷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何振中说,“辟”即“避”“却”,有避免、避却之意;“谷”即五谷,主要指食物。关于辟谷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约200年的西汉时期著作《却谷食气篇》,这是最早专门论述辟谷的文献之一。此后,《史记》《三国志》等古籍中亦有辟谷事例的记载。


何振中表示,辟谷不仅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同时也被历代医家记录。唐代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中概括了辟谷的养生作用,同时指出“调身、调息、调神”是辟谷方法的核心。孙思邈《千金翼方》记载了辟谷方54个,并描述了方药组成、剂型、服法和禁忌,是服饵辟谷的重要内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所副所长刘长喜表示,辟谷在历史上主要围绕服气辟谷和服饵辟谷两种方法开展,当下繁多的辟谷方法实际上是以这二者为源头生发而来。“也有一些是今人臆造出来的。”


“服气辟谷主要通过吞津、服气等导引吐纳术,让修习者实现饱食感,即气满不思食,其本质是一种气功。但我坚决反对将其玄学化,甚至变成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刘长喜坦言,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服气辟谷方法繁杂、晦涩难懂,多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这为其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他强调,服气辟谷所需修习的功法应具有普适性,而绝非某个人或少部分人掌握的特异功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功热,就有很多所谓的气功大师声称自己掌握某种特异功能,可为受众发功。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敛财的骗术。”


刘长喜说,服饵辟谷具体分为服药饵和服食饵。前者以服用人参、黄芪、黄精等补益气血的中药材为主,古人曾将中药材制成丹药,又称辟谷丹;后者则是辟谷期间食用大枣、生姜、红糖等食物。近年来,西医中提出的能量限制等概念被国人熟知,中西碰撞之下,辟谷和这些概念被任意使用,界限日趋模糊。


“服饵辟谷、禁食和能量限制都属于控制饮食疗法,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刘长喜说,禁食疗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不摄入或极小量摄入食物,可分为间歇禁食和周期禁食,前者隔日禁食或一周几次禁食,后者每两周或更多周进行一次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的禁食。2002年,德国公布了第一部禁食治疗指南,禁食疗法成为一种临床认可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禁食在代谢性疾病、疼痛综合征等疾病治疗中有积极作用。能量限制在营养学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强调有计划地控制每日能量摄入,保持进食频率,不强调空腹。


“服饵辟谷与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论服药饵还是服食饵,都需要同时练习全面系统的功法,也就是气功。”刘长喜说。


“目前,辟谷的相关研究存在概念模糊、内涵不清和方法混乱等问题。”刘长喜介绍,中医学界对辟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饵辟谷的机理和应用上。比如,国内研究者将德国禁食疗法与中医健脾化湿的方药联合,建立中医禁食疗法,并在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人群中证明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这些研究更多是趋于西方禁食疗法,而非传统意义的服气辟谷。”刘长喜说,研究首先要以古籍为蓝本,不能人为臆造,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开展辟谷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分析研究。


监管灰色地带

在百度搜索“辟谷”一词,相关内容多达500多万条。名为“辟谷”的百度贴吧里,用户达两万余人,累计发帖15万条,各类辟谷机构忙着招揽学员。


记者查询到一家名为中国辟谷研究院的机构,该机构在官网上宣称,可提供辟谷养生班、辟谷训练营乃至辟谷师培训班等多种服务。记者电话咨询时,工作人员表示,该机构常年爆满,需提前半个月预定,其中既有600元的7天体验班,也有8000元42天的辟谷训练营。


对于资质问题,工作人员表示,中国辟谷研究院具有中国辟谷养生协会颁发的资质,是国家权威机构。但记者并未查询到中国辟谷养生协会的信息,仅百度词条对其有寥寥数语的介绍,“中国辟谷养生协会,是经香港政府批准登记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全国辟谷养生企业的协会组织”,且未标注政府部分出具的资质证明。在记者实地走访的多家辟谷机构中,其营业执照上标注的经营范围大都为健康管理或健康咨询。


“这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说,如果相关机构或个人并不明确宣传治疗某种疾病,也不称自己是医生,且不使用药物和医疗器械,而是打着传统养生文化的旗号来经营,除非在具体操作时做出了相应的医疗承诺或声明,否则很难界定为非法行医。实践中,这种取证工作难度很大。


对于是否超范围经营,胡晓翔表示,营业执照由工商部门颁发,对经营范围的界定也应由其来进行。各部门对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的定义还没有统一认识,很多养生保健机构也是钻了这个空子。记者还了解到,目前社会上一些所谓辟谷养生师并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书;部分机构出示的“辟谷养生指导师”培训证书也是数年前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放的,但2016年3月该中心已停止发放此类证书。




链接:

养生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宜宾的郭某痴迷保健品和器械,不仅花光13万元拆迁款,还花掉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即使在发病时也拒绝就医,而是盼着天亮后保健品店开门以便“拿药吃”。对于此类新闻,身为医药卫生领域的记者早已见怪不怪。媒体一方面痛斥无良商贩;另一方面则恨铁不成钢,将矛头指向公众普遍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在对辟谷选题的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到,以上结论虽有一定道理,但并未谈及问题的大背景——当下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公众对健康的热望乃至焦虑。数据显示,一方面,目前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34岁,超过全球平均预期寿命近5岁;但另一方面,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在采访一位辟谷受害者时,她的那句“我们这些老人就是想把身子骨弄好点儿,给你们年轻人少添点儿麻烦”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让记者意识到,养生保健领域乱象丛生的背后,还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


养生热虽然催生了行业乱象,但从积极角度看,“热”的背后是人们对健康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健康促进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认识到健康是生命之本。而要把养生热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加强监管。


同时,也应看到,眼下的养生热,更多带有养“病”的色彩。生了病,方知健康的可贵,而这时寻求健康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冲动,这也是张悟本等所谓养生大师能够生存的社会土壤。破题之道在于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始终是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必循之路,要将这个原则扎扎实实地落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文/健康报记者 张磊 于梦非 杨真宇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