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看向她:对于新女性,完美人生依然不存在

当他看向她:对于新女性,完美人生依然不存在

豆瓣阅读 日韩女星 2019-03-08 22:03:24 623

男导演(男作家)们心目中的「大女主」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作者们推荐的电影和小说,导演(或作家)都是男性,第一主角则皆为女性。

男性创作者与女性角色互为镜像,折射出那些值得赞美的,应该反对的,或者在二者之间还不太容易说清的。


《寻欢作乐》:恶女的赤诚

推荐人:辽京 《看不见的高墙》《模特》

 

在《寻欢作乐》这本书里,知名作家遗孀要为亡夫写本传记,而故事的讲述者阿申登与这位作家曾有密切的交往。那时候,少年阿申登随家人住在海边小镇,与一名落魄的作家和他的妻子罗西相识。罗西性格开朗,阿申登被她深深吸引。但不久,这对夫妻因为还不起债务,连夜逃离小镇,从此杳无音信。再见面,阿申登已经是个学医的青年,在伦敦街头再次偶遇罗西,他立刻重新投入了她的生活。偶然的机会,阿申登成了她的情人,或者说,情人之一。

在任何一个时代或者文化背景下,罗西都不是道德人物。毛姆向来反对在作品里教化世人。他热爱八卦,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添补一番写成故事里的妙人。罗西毫不避讳地收下旁人送的貂皮披肩,满不在乎地向情人炫耀,因为自己「从来没买过这么贵的东西」。她直白地声明「我就是这样的人,你可不要苛求」。而少年阿申登从始至终被她引导着,诱惑着。阿申登所受的正统教育,让他一次次对罗西的风流举止瞠目结舌,而她始终坦白直率,毫不矫饰。直到有一天,罗西再次与旧情人私奔而去。

她走后,她的作家丈夫娶了一位护士为妻,这位标准的贤内助全方位接管了作家的生活,照顾他吃饭睡觉,逼他每天洗澡,生活过得更体面。然而,他的作品也失去了早年的生动趣味。

对于这类追求世俗生活的艺术家妻子,毛姆总在挖苦,《月亮和六便士》里面有,《寻欢作乐》里也有。作家的第二任妻子,认为老公的前妻出身既低,道德也坏,家里乱七八糟,连衬裙都穿不好。阿申登却认为罗西淳朴、健康、坦率。

「她愿意去爱」,对她来说,性是快乐而自然的事,别人说她爱勾搭,而她「愿意让别人感到快乐。」

以现代的眼光看来,罗西的处世之道很难得到认可。她既不是所谓的独立女性,依附男人生活,也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唯一的孩子病死当晚,为了排解痛苦,她出去找别的男人共度良宵,这段经历甚至被她老公写进小说里……

然而毛姆认为她是美的,将她比作黎明、女神和白玫瑰,原始的性与青春,图腾般的形象。他嘲讽那些太太的客厅里故作正经的谈话,附庸风雅的所谓品味,认为罗西才算是真实的女人。她完全不符合外界预设的任何一种女性标准,也只有她,才能和毛姆这样刻薄的天才站在一起,嘲讽全世界的陈腐旧套。


 

《阿丽塔:战斗天使》:少女赛博格的寻找

推荐人:猫爪君 
《春天的奥德赛》《那疯狂又愚蠢的爱》

 

《阿丽塔:战斗天使》讲述了失忆的赛博少女阿丽塔被依德博士救回后,在废旧都市钢铁城寻找记忆、开展冒险的故事。在此期间,她与少年雨果陷入爱河,另一方面逐渐复苏的记忆又让她找回了自己的身份:一位战士。战士的宿命将她带进阴谋旋涡,幕后黑手诺瓦也于焉浮现。

即便放在整个科幻电影历史中,本片女主角阿丽塔的形象都算得上是相当出挑的。与软萌的外在相反,她拥有一颗躁动的心脏。受狂战士血脉影响,她叛逆不羁,充满进攻性,会被争斗所吸引,也享受战斗本身。对待敌人,她毫不怜悯,甚至有些骄傲自大;对待亲人也时常警戒,还因依德博士将她当成自己的女儿,试图让她远离争斗而与之大吵一架。尽管身体的 3/4 都由机械铸造,但她反而更具人情味儿,更像个任性的小姑娘。与同为赛博身躯但极为冷静克制的草雉素子(《攻壳机动队》女主角)相比,阿丽塔有着更多青春的色彩,也有着更多人性的弱点。

《阿丽塔》的原著作者木城雪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最早创作漫画时因为不了解女性的性格形象,因此赋予了阿丽塔(漫画名为凯丽)许多男性身上的特点,安静,凶猛,从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反差。而本片导演罗德里格兹在重塑阿丽塔时,为她增添了更多开朗、阳光的成分,让她看上去更加活泼,更加女性化,比如那场浓墨重彩的「吃橘子」戏。然而,在深层次上,罗德里格兹仍然认为原著中「战斗女性」形象是最具感染力的,因此在战斗戏份、耍酷戏份上丝毫没有含糊,极力展现阿丽塔进攻性和强硬派的一面。她不依靠任何人,果敢甚至冒失,无论结果如何都由自己一人承担。勇敢面对,从不退缩。

不管外在上如何处理,阿丽塔之所以成为阿丽塔,终归还是因为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内核。

这也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给女生朋友们的理由。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女性对自身的看法多数都处于偏斜状态,或暧昧不清,或过犹不及,陷入到对「性别」本身的争执泥潭中。而阿丽塔身为赛博格少女,首先要寻找的是对自己是否为「人」的确证,她在爱情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亲情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同样也在战斗中感知「自己」的本质。相较「女人」,「人」这一概念更为重要。也正是在人性光芒的覆盖下,阿丽塔特立独行,叛逆躁动,所有行动全由自己决定,不会因为女性的标签而附庸于一人一物,一切行为发自自我,一切后果由自我承担——也许正是这种爽快而锋利的独立意识,才让她得以获得尊敬和爱,让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天使」。

  

《下妻物语》:洛可可仙女的战斗

推荐人:苏日那 《78岁,外婆决定出走》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很多文艺女青年的心头好,但在拍摄它的前两年,导演其实还有一部处女作,一部同样讲述女性故事的电影《下妻物语》。

下妻是位于日本茨城县的小地方,除了无边无际的田野,种地的农户,不小心就会踩到的牛粪,甚至连一家咖啡店都没有。而女主桃子,是沉迷洛可可时代的 17 岁少女,信奉「女孩子越柔弱越有价值」的洛可可美学。她的打算是:一辈子单身,80 岁时的某一天,一个人穿着BABY 屋的衣服死去,最后尸体被机器人管理员发现。

直到另一个女孩闯入桃子的生活。她是崇尚暴力的女孩巫女,以前被人欺负只会强迫自己挤出笑脸,后来为了保护自己加入暴走族,依赖型人格,满嘴脏话。两人性格迥异,但最后洛可可少女拿起棒球棒拯救了暴走巫女,成为了勇士。(由深田恭子扮演桃子、土屋安娜扮演巫女)

人在面临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胆怯,把握幸福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这是出自《下妻物语》的经典台词。我们虽然无从知晓中岛哲也为什么在拍出这样充满友谊和希望的片子后,又拍出了一部丧到极致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其实他也只是用残酷的外衣,包裹他对希望的渴望。在绝望里长出的希望,才是黎明第一束光。中岛哲也作为男性,热爱的一定是这些角色不同经历之下共同的执着向上的可爱灵魂吧。

如果只能看一部中岛哲也的电影,那我一定选择《下妻物语》。作为女孩,不管你是像桃子一样的洛可可仙女,还是巫女一样的炫酷少女,如果你还没找到勇敢的自己,那就在《下妻物语》里寻找一下。

 

《立春》:普通女青年的落地

推荐人:梁子非
《亚热带海岸边的大象》《盛夏篝火的夜晚》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北方一座雾霾笼罩的小城市里,市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彩玲是个很有才华的大龄女青年,她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去巴黎歌剧院唱意大利歌剧。为了实现梦想,她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北京去,甚至去中央音乐学院当清洁工也在所不惜。

为了梦想,她拒绝在小城里发生爱情。市钢厂工人、热爱诗朗诵的大龄文艺男青年周瑜爱上了她的声音,也爱上了她,但她却爱上了周瑜的表弟黄四宝。黄四宝无师自通画油画,是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油画比赛二等奖获得者,和王彩玲同为钢厂工人,企图通过艺考离开小城。

这是电影《立春》的叙事主线。影片通过对王彩玲等小城文艺青年的刻画,表现了一代理想主义者如何与命运抗争,最终沦为平凡人,与现实握手言和,又或自我放逐的故事。

王彩玲这样的人,在小城,她算得上有才华;但是走出小城,同类型的人很多。她不是最出色那一个,也不是最平庸那一个。

但王彩玲依然是幸运的,因为梦想被残酷现实击碎之后,她能落回现实。虽然影片中没有交代王彩玲是否已经从师范学校辞去教职,但她已经完全融入了普通的生活中,成了一个靠卖羊肉抚养女儿的普通女人。

也许,王彩玲的转变,或者说,妥协,让很多人不屑。但我想,王彩玲实现了灵魂上的自我圆满。因为,很多没能妥协的人,最终一败涂地,失去仅存的一点儿做人的尊严。比如黄四宝,他最后变成了一个骗子。或许他一直是一个骗子,他欺骗了王彩玲,也成功欺骗了自己一生。所谓的理想,不过是他逃离小城的工具,就好像他后来坑骗女青年的婚介所。但王彩玲的理想是纯粹的,匹配着她的天赋,她曾经的清高和自命不凡。

当她带着领养的女儿到天安门旅游,坐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女儿唱着来自遥远家乡的童谣,我为了她泪流满面。

顾长卫导演在影片的结尾给王彩玲安排了一场想象中的意大利歌剧演出。金碧辉煌的人生舞台,有如幻境。这是他对她的致敬。

 

 

《亲情无价》:新女性的当头一棒

推荐人:王平常 《单身在线》《朋友圈》

电影的主人公 Ellen 是个工作在纽约的职业记者和撰稿人,她哈佛毕业,在职场上笃定勤奋,聪慧过人。这是一个标准的事业型女子,80 年代末的纽约,是世界的中心,她仿佛站在世界的屋顶,受人瞩目。

正在 Ellen 的事业上升期,妈妈却忽然得了癌症病倒。Ellen 回到家乡的小镇去照顾妈妈。

回乡的决定最初不是 Ellen 主动提出来的,是爸爸的意愿。电影里的 Ellen 一直跟爸爸很亲,因为他们都热爱文学,都非常有野心,所以他们两个更有的聊。她显然并没有看重那个做了大半辈子家庭主妇的妈妈。

在妈妈生命最后的一程里,Ellen 发现这个看似平静的家里有着她所不知的秘密:爸爸作为一个早期的著名作家,这些年已经写不出什么有品质的东西,剩下的只是一张尖酸刻薄的嘴。而且他一直跟自己的女学生搞婚外情,女学生甚至嚣张到大半夜打车送他到家门口……

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了。母亲告诉 Ellen,父亲的事她早都知道,但是她不能轻易地放弃婚姻。生活不如想象的简单,但无论生活给了她什么,她都要承受并尽量把生活过好。

母亲去世了。惊人的是,调查显示,她的死因是给自己注射了过量的镇静剂。

这是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但电影里的人物却非常丰满。

母亲结婚生子的时候应该是在 60 年代早期,那个时候的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思想正在经历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化,而母亲则是按照旧俗做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她的人生极具代表性,她每天热衷于跟其他的女性朋友在一起研究烹饪,读书,养育子女,家里的陈设复杂而讲究,镜头扫过,每个角落都显示她作为一个主妇的尽心尽责。

母亲选择忍耐丈夫的长期出轨酗酒。她也忍耐了女儿那么多年对自己的漠视。

女儿 Ellen 则是新时代的典型代表,她是 60 后女性,成长于女性独立运动已经非常普及的时代。她把事业上的野心当成了宗教,她以为自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她在这样的成长轨迹上,显然一直忽略了另外一种人生的美与力量,那就是母亲这一代的人生。

在电影里,Ellen 一开始拒绝回家照顾母亲,说这会影响自己的事业。而父亲说了一句话,You graduated from Harvard, but, where is your heart? ——你哈佛毕业,但是,你的心去哪里了?这句话,概括了女儿简单脆弱的价值体系。

母亲向女儿展示了生活复杂的一面,向女儿展示了一个对她来说全新的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和家人的角度。这是对走入视觉盲点的 Ellen 最大的救助。母亲最终选择自我了断生命,更是以果决而委婉的方式展示她对自我、对命运的掌控。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荣获普利策大奖的小说。作者是位女性,编剧也是一位女性,甚至制片人也是一位女性。按照当时好莱坞的市场运作规律,导演是被制片人选来的,他则是位男性。

导演 Carl Franklin 是一位黑人,他做过演员,做过编剧,也导过不错的电影,但他一直更侧重犯罪暴力题材。我猜测,选他做导演,一定是制片人和他在对角色、对故事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共鸣。片中,有一位调查母亲死因的调查者。这个调查者在我的眼里一半就是导演本人。他在用这种方式,试图理解这两位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换和自我探索。

我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仿佛在讲一个今天的中国故事。 

中国的女性今天面临的问题跟电影里美国女性面临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放弃职业生涯的母亲如何认识自己在生活里的位置? 一心只想着事业的年轻女子如何为自己对生活的肤浅理解补上重要一课?一位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个人生活?母亲如何向女儿传递生命的力量?女性如何对待让自己无限失望的男性?……在这部电影里都有深刻的探索。

导演的视线是柔和的,温暖的,是充满信心的。他其实对故事里的女性饱含深刻的同情和敬仰。

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有的强悍而光亮,有的深入而久长, 人们都在时代中找自己的位置,并用生命去诠释自己的位置。

这个时代,给了女性很多的选择自由,同时也向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女性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于新女性,完美人生依然不存在。我们其实都像电影里的人一样,在不断探究中度过了一生。

— 完 —

无论如何,祝你或你的朋友妇女节快乐

愿意的话,在评论区和我们说说你的困扰吧

我们会认真看的。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