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深好文章
——读冯元钊老师文集《丹水波影》有感
作者 | 张远
悠悠丹水出纪山,四季奔腾向西南,
温润多少桑梓地,毓秀钟灵说豪贤。
丹河,以她母爱般的滋润,流经牛山以西广袤的大地,人们繁衍生息,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地道农民出身的冯元钊老师,就是从丹水河畔成长起来的一位有名作家。他的新书《丹水波影》,一经出版,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借用张维明老师在本书序言的一段话说,《丹水波影》一书,显然不是什么时髦花草,它是这片古老神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是清清丹河水浇灌的露天果蔬。它无意与色彩艳丽、蜂飞蝶舞争芬芳,是无药残,无公害,风味纯正的绿色食品。品之食之,是能强筋骨,装精神,安灵魂的。
我深有同感!特别喜欢书中带有清新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字,新鲜朴素的百姓语言,通俗浅近的艺术表达和极富表现力的时代印记。
我和冯老师是同乡,也是我倾慕已久的文人,但一直未曾谋面。有幸获赠一本《丹水波影》,爱不释手,挑灯夜读,我却在书里认识了冯老师,还有他的亲人。在他的笔下,母亲是那么的勤劳和善良,那么的慈爱和圣洁;父亲,是那么的俭朴和能干,又是那么的宽厚仁义和德高望重。都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那夫妻之爱,更是那相濡以沫,鹣鲽情深。看那“偷来的媳妇”一文,从调皮的少年偷了人家一件水红的半袖褂子起缘,到洞房花烛道出实情,“娇艳静雅的霞也羞得两颊绯红,慢慢地垂下长睫毛,两手一个劲地缠绕着黑亮的辫梢,会说话的大眼睛狠狠剜了我一眼,小巧红润的嘴向我一努一翘,佯嗔似怨”的描写让人感到是那么的温情可爱。而“大辫子妻”,却是他“独独相中了她那条垂至腿弯的粗大黑亮的发辫,走起路来甩打甩打,真‘打’人”。她是真叫那大辫子给缚住了!的确,那个年代的大辫子带有很时尚的魅力,夸人家的闺女俊,都说是像《红灯记》里的铁梅。这位铁梅似的媳妇是作者心中“红袖添香”的知己,是支持陪伴丈夫创作的贤内助,是快乐时“不好看的脸上总是绽开着好看的菊花”的惬意。无怪乎作者用诗的语言来赞美:你是天上月,千里婵娟,光照宇寰,你是地上花,叶翠朵艳,芬芳人间,你是吾心中宝,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你是吾案头书,慢慢读去,十年百年!
我也喜欢写点文字,但独对于人物的描写,总觉得乏善可陈,找不到人物的亮点。特别是生活在周边的人,因为生活的琐事,往往谈论起来,几乎说的都是人家不济的事。但冯老师笔下的人物,每一位都抓住了人物的个性,有情有义,骨肉丰满,鲜活如生,用作者的话说,都是叫出“小名”来的:过庄户日子细得牛毛上锯解、绝对是滴水不漏的“皮笊篱”大爷,却好酒,一天喝一两次,却不贪杯;死牛蹄子不分丫“执固”的二大爷,脾气不好,对儿女辈近乎严厉,却对孙子辈却百般呵护脾气好得不能再好;阴沉着脸,皱皱着眉的“三邪”三叔,却有卖东西撒砣喊价一口清的绝技;脚小、脸好、爱干净、好营生的丈母娘喜欢伺候人,却住不惯城里的女婿家;憨朴、木讷的表哥是一位心不笨、手不拙的能人,但因时运不济,没能端上当老师的铁饭碗;挺受端详贤惠孝顺的“惠嫂”,机智地“骗取”婆婆的欢心,真是好儿媳!这样的人物描写,都是作者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用情着墨于他们的真实。对我大有裨益!
我更敬佩的是冯老师的语言风格,是那么的朴拙、简洁,有那么的接地气,口语化,方言的提炼,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语言不仅是文章的华丽外衣,更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乡村的语言带有一股乡土的芳香,更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和涨力。他写到母亲为了儿子的成长,每年除夕夜,打着灯笼陪陪“我”去拜“臭椿王”,虔诚地念叨着“臭椿树,臭椿王,你先别长我先长,我长大了当秀才,你长大了做栋梁”,这是一个发自母亲内心真情的祈祷。“皮笊篱”也是一个农村的俗语,皮笊篱大爷对炒菜多发放了一点油的大娘发脾气:“你是不想过了!”训斥儿子“看我死了,你们三天就得拖巴棍子!”拖巴棍子是啥,就是当乞丐啊,但从一个父亲的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是多么符合他的急躁和气恼!画家四叔的对联是“一生害事怕什么,三字误人晚不了”,通俗易懂又道理深刻,不愧是来自农村的画家箴言。二大爷想找老伴的心思被邻居快嘴的三大娘一语说破:你爹是想找个“点灯说话,做鞋做袜”的,这语言听起来就生动亲切。三邪三叔给儿子干活,却嘴里唠叨着“老子给儿子们当伙份子驴”,真是幽默又恰如其分。“我”好躺在床上看书,妻子嗔说是我和床没出“五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五服”还真有点费解,但从一位农村妇女口里说出,那感觉是特别地道和形象。这样的家常话的运用,我想是作者在那个年代受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影响,因为冯老师同样也是来自农村,喜欢写剧本的作者。
获得省调演一等奖的吕剧《永军回乡》,也大量采用当地农村语言,例如:谁家还可着腚眼裁褯子;说你是个木爷爷,你还洼故;我就不信离了你那棵弯弯树,就解不了牛索头;等等,这些朴素明快的口语化语言,十分生动,通俗晓畅,叫人过目不忘。这样的语言,表情状物栩栩传神,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使读者闻其声知其人,意味无穷!
冯老师的诗作紧随时代步伐,彰显正能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也是一个现代作家的责任和担当。书中还整理收集了许多当地民俗传说,读来也甚感亲切精彩。
翻开书的扉页,作者写道: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令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土地,疼我爱我,令我时刻感奋的父老乡亲。我想这正是作者创作出版文集的初衷和动力,也是吾等这些初涉文字的所谓文化人的教诲和榜样。向冯老师学习,为冯老师点赞!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远,辛寨山子坡人,1969年1月生。县作协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员,丹水文学社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