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这一部戏,他演再多烂片都是影帝

凭这一部戏,他演再多烂片都是影帝

吐槽电影院 欧美男星 2018-02-05 22:16:11 266

作者 | 小丑  来源 |  库布里克的小丑(joker-movie)


前几天,院长介绍了尼古拉斯·凯奇的新片《疯狂父母》,顺便惋惜了这位“烂片之王”的演艺之路。


评论里,很多人有跟我一样的心情——希望他能接到好戏,东山再起。毕竟,他曾带给无数观众震撼与快乐,也是无数人心中的银幕英雄,不该在后人心中沦为“烂片”的代名词。


今天院长就请来好基友小丑,为大家回顾凯奇的经典作品《变脸》。


从1993年说起吧。


当年,吴宇森进军好莱坞,拍了《终极标靶》。


做为第一位进军好莱坞的华人导演,这部片子在好莱坞失败了。


在国内观众看来,也不再是熟悉的吴宇森。


吴宇森的好莱坞首战,折羽而归。

 

那时候,吴宇森立下宏愿:


我一定要拍出一部能让好莱坞和中国观众都接受的电影。


三年后,有了《断箭》。


《断箭》的主演是约翰·特拉沃尔塔,促成合作的,是吴宇森的粉丝昆汀。


那时候,昆汀找到合作过《低俗小说》的约翰·特拉沃尔塔,为他放了《喋血双雄》。


那个版本没有字幕,于是,记得每一句对白的昆汀,就在旁边为约翰讲解。


此后,约翰·特拉沃尔塔很感动,答应出演《断箭》。


但条件是:他要演周润发。


果然,《断箭》中,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很多表演,都是学周润发。

 

《断箭》曾在国内上映,当时着实火了一阵。


也终于让吴宇森在好莱坞打响了名声。


于是,吴宇森在好莱坞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创作权。


接着,吴宇森迎来了他在好莱坞的巅峰之作:


《变脸》

 

《变脸》上映那年,是1997。


那一年,香港回归。


那一年,香港导演吴宇森在这部好莱坞电影中,带进了浓浓的港片风格。


现在看来,《变脸》依然是港片西化的巅峰之作。


《时代杂志》评价:


最棒的吴氏美国惊悚片。


烂番茄上,本片迄今依然有92%的新鲜度。


在咱这,豆瓣上也依然挺立在8.4的高分上。

 

《变脸》应该是吴宇森在好莱坞自由度最大化的一次。


当时电影公司老板发话,任何人都不要给吴宇森意见。


本来,《变脸》是一部科幻片,时间设定在200年以后。


原来的剧本中,人可以在天花板上倒着走,可以在空中飞。


但有了这么大的自由度后,吴宇森决定拍成他自己的电影。


我的师父张彻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到好莱坞去是用西方的技巧融入东方的精神。


所以我就把整个戏改成一个英雄为了挽救他的家庭而去冒险、去奋斗的故事。


用人性化、浪漫化的手法来拍。”

 


于是,吴宇森把科幻拿掉,只保留了变脸的情节。


故事,也走向黑帮,警匪这些他所擅长的路子。


而精神方面,则是走到了家庭伦理的一题。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更为惊喜的是,那种港片巅峰时期的吴氏风格,在片中不仅保留,甚至还被老外所接受了。


看看,吴宇森标志的白鸽:

 

双枪!

 

尼古拉斯凯奇在机场的亮相,风衣,慢动作,又是学周润发。

 

火花四溅的枪战中,吴氏暴力美学来了。


《变脸》中,化成了这样:

 

黑帮大佬中枪,肯定要挂了。


在好莱坞,一般这就是直接倒地。


但在吴宇森这里,大佬先是没事人般过去跟同伴道别,安顿。


同伴离去后,大佬才颓然倒下。


在这里,又化成了港片中的“癫狂”式浪漫。

 

浪漫的,还有这一幕:


枪战中,小孩亚当被戴上耳机,听着音乐。


亚当的世界里,音乐在抚慰心灵。


而仅隔着一个耳机的音乐外的世界,却是枪声四起,血肉横飞。

 

《变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简单带过:


警察西恩(约翰•特拉沃塔)与恐怖分子凯斯特(尼古拉斯•凯奇)是一对宿敌。


西恩抓拿凯斯特归案后,原以为事情结束了,结果却发现凯斯特在某个地方安放了炸弹。


为了找出炸弹的位置,西恩接受高科技整形手术。


凯斯特的脸被换给了西恩,西恩带着宿敌的皮囊去恐怖分子那里套信息。


没想到,后来凯斯特苏醒,将计就计,把西恩的脸换给自己。


于是,两个身份互换的人,再次对垒。

 

据说,当时《变脸》主演的最初人选阿诺和史泰龙。


但吴宇森后来定下,还是约翰·特拉沃塔和尼古拉斯·凯奇更合适。


如果当初是两名大块头来演,没看到,不好说会是什么样子。


反正,选择了约翰和凯奇,很多观众接受了。

 

当年的约翰,早前两年凭《低俗小说》翻红,加上之前的《断箭》在国内上映过,可谓两边都有观众基础了。


当年的尼古拉斯凯奇,还没有“中国人民老朋友”这个称号。


在那个国内一年引进十大巨片的年代,1996年的《勇闯夺命岛》,在国内收获口碑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认识了他。


更何况,当时的他正当壮年,又在1996年得到奥斯卡影帝加冕,还走在硬汉路线上(例如还有一部《空中监狱》)。


在当年,这样的组合很黄金了。

 

这个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两名主演均要扮演正派和反派。


人物性格还要对应衔接。


约翰·特拉沃塔要用这张脸先演西恩,再演恐怖分子凯斯特。


尼古拉斯·凯奇则是将这个顺序对调。


来看看两人的表演。


不解风情的工作狂探员西恩,深爱家庭。


变脸前,他面对太太是这样:

 

变脸后,外形成为凯斯特的西恩,承接的人物性格,面对太太时则有这样一个细节:


初次与夫人相遇,想亲吻她,但又不敢。


他面对的,是曾经那么熟悉的人,但他的皮囊,却是他们全家都恨到骨髓的人。


 

恐怖分子凯斯特在变脸前,是这样一个恶到家的恶棍:


 

变脸后,面对西恩的老婆,则体现了那披着羊皮的老流氓本色:

 

再来一个对比。


变脸后的凯斯特,用西恩的身份进入这段假婚姻时,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


谎言,猜测,疑神疑鬼,好像是真的婚姻一样。

 

而变脸后的西恩,恐怖分子的皮囊和警察的内心,则是挣扎更甚。


对于这个角色,凯奇的演技给了保证。


在监狱中跟人打架,为了取信于人,一瞬间在脸上变成了那邪恶的表情:

 

在黑社会中,违逆内心对黑帮的人说出:


我上过他(西恩)的老婆。


此时,黑帮分子大笑,而顶着凯斯特脸皮的西恩,只能跟着笑。


面上要挤出笑,心里滴血。


 

经典的这场对峙戏,换脸后的两人在监狱里面相遇。


恶棍的脸,露出了心伤愤怒的表情;


警察的脸,却露出了邪魅的嚣张。

 

在我看来,《变脸》不同于美式动作片的简单粗暴之处,就是这类细腻的情感。


例如这段经典的对峙。


镜子的两边,是活生生的对头。


可在镜中,两人看到自己的模样,这种感觉很不舒服:


明明镜子中是自己,但看到的却是宿敌。


当两人爆发,对着镜子开枪的时候,矛盾点产生了:


镜子被子弹打碎,镜中被打碎的人,即是自己,又是宿敌。


 

另一个细腻的点,是家庭。


都说吴宇森擅长兄弟情,不擅长男女之情。


但在《变脸》中,我觉得也很不错啊。


这一段就打中我了。


变脸后的西恩找到老婆,澄清误会后,老婆难过地说了一句:


那个男人(凯斯特),我和他做了一周的夫妻。


此时的西恩,用凯斯特的脸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那种表情,是愧疚。


下面一句话,则是:


我知道,这都是我的错,我无法弥补你。

 

这些情感,被吴宇森深入浅出地化成了一部动作经典。


如吴宇森所想,他将很多东方人的精神放了进去。


家庭,包容,理解。


而面上,却是一部热热闹闹的动作片。

 

《变脸》的结局,还可以说明这一点。


最终回到家庭的西恩,带回了凯斯特那已成为孤儿的私生子亚当。


吴宇森说,当时美国那边认为在商业片加重感情戏是败笔。


这个结局一开始大家都反对,理由是:


美国人不会接受你带坏人的孩子回家。

 

后来,就这场戏,电影公司做了民意调查。


那时候,低于60分就得重拍。


按照电影公司的思路,当时民意调查出来是33分,观众不接受。


于是,所有老板向吴宇森道歉,然后补拍成如今我们看到的结局:


西恩一家,收养了凯斯特的私生子。


然后,分数一下子跳到88分了。


当时,吴宇森对电影公司老板说了一句话:


动作片不是唯一的法宝,人性才是相通的。


那1997年,迄今已经过了超过20年。


那一年的吴宇森,51岁。


早前十年,吴宇森在《英雄本色》中,借由周润发说出:


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那次,他拿回来了。


几年后,初入好莱坞失败的吴宇森,失去的又通过《变脸》拿了回来。

 

如今的吴宇森,已是72岁的老人了。


今年的吴宇森,有了一部被骂到底的失败《追捕》。


今年的丁晟,致敬吴宇森翻拍了《英雄本色》,却也让吴宇森的影迷大骂糟糕的经典翻拍。


从面上看,当年那个几经起伏,叱咤风云的大导演,这些年已不复当年勇。


拿《赤壁》,《太平轮》这样的大制作来说,吴宇森如今也要无奈地让步于市场法则。


其一是,为了资本回收,把两部电影拆成了两部。

 

《赤壁》本身如何,就不说了。


但当时有个传闻,我觉得听起来挺心酸的。


那部电影中的很多台词,引发了观众笑场。


后来吴宇森说,上映前,有人让他改台词,就怕引起笑场。


但上映后,笑场却又引发了观影者的好奇心,进入电影院。


其时,又有人来告诉吴宇森:


这些台词效果很好啊,不要改了。


可是,吴宇森的本意不是这样的啊。

 

变了,这个年代,是兄弟情会被说成基情的年代。


这个年代,若小马哥再遇上当年的事,威胁他的人,也不会再拿枪指着他的头了。


《赤壁》中,诸葛亮要去东吴游说孙权前,刘备递给他一碗饭,说出:


去东吴路途遥远,需要体力,来,多吃点。


此时的刘备,今天会被加上一个定语:深情的。

 

赵云说出:我们行军路上穿的草鞋,都是大哥给我们编的。


当年,这是兄弟共患难之情。


这个年代,这个编草鞋的刘备,则会被想成娘炮。

 

诸葛亮告诉周瑜:我只是略懂,周瑜回答:你懂你只是深藏不露。


这种惺惺相惜的兄弟情,在这个年代会被解读为:


周瑜和诸葛亮好暧昧。

 

再到《太平轮》。


其实,第一集我觉得还蛮好看的。


可惜,名字起错了,给了观众误导,以致于观众异常不满第一集到最后,剧中众人才刚上了太平轮。


后来,吴宇森多年的好搭档张家振说:


原来《太平轮》剧本上只有一页半的战争戏,但投资方建议使之成为了重头戏。


于是,吴宇森拍了许多原剧本里面没有的战争场面。


片子出来后3个多小时,投资方又觉得对场次不利,理由是:


电影很贵,我们不要文艺片。


于是,电影成了上下两部。


 

再来,投资方提议对电影做后期3D转制。


尽管不愿意,但吴宇森和张家振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或许在表现灾难性场面上,3D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到了第二部,宣传又打出卖点:


徐克跨刀剪辑。


可,张家振后来却强调:他见到的,仍是上部的剪辑师胡大为在为下集剪辑。


并,张家振将其归结为:宣传方的自造噱头。


就这样,吴宇森心中多年的史诗,随着那艘巨轮沉没了。


但吴宇森却还表示出理解:


因为的确是太贵了,风险很大,能理解他们的做法。

 

有人说,吴宇森很古典,很讲义气,帮朋友。


只是,或许就像当年《英雄本色》所说:


这个时代变了。


影史上,吴宇森的名字必然被铭刻。


只是,属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就怕,没经历过那个黄金时代的人,将来提到吴宇森,只知道《追捕》,《太平轮》,并疑惑这样的导演也能留名影史?


总有一天,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终将走入史册。


现在还有人怀念那些港片。


但就有如如今大部分观众对于默片时代只有一个符号性概念般,以后的人,或许对于那个时代的概念也会如此。


江湖,终将不再是那个江湖。


不是吴宇森变了,是时代变了。


是时代变了,而吴宇森老了。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一个zan=给院长一颗小心心!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