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王伯群

“三宅一生”王伯群

王氏在线 日韩男星 2016-02-18 10:58:03 592
点击上面蓝色字快速关注

王氏在线是一个王氏宗亲服务平台;弘扬王氏文化发扬王氏精神,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为王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在线交流等服务。

 



上海愚园路王伯群故居

贵阳护国路王伯群故居

    今年是护国运动一百周年。当年,发端于滇黔两地的护国运动胜利后,人们发现贵州的护国运动,和贵阳一条叫做会文路的小街道颇有渊源。贵州“护国运动”的两大主将,王伯群(字文选)、王文华(字电轮)兄弟二人在贵阳的公馆,即在会文路上。1941年,贵阳建市,改“会文路”为“护国路”,以纪念王氏兄弟的护国功绩。
  王伯群公馆是一座法式建筑,贵阳市民俗称为“圆顶房”;王文华公馆则为一中式四合院,一九九五年新建都司路东段时拆除。一九九九年,王伯群公馆成为我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之更名为“王伯群故居”。
    目前,上海、贵阳、兴义三地各有一处“王伯群故居”。于王伯群先生而言,这三处居处分别对应着人生的三个阶段,生前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护国,为同盟会元老;与华之鸿等黔地商业巨子实业强国,繁荣西南;后半生投身教育救国,执掌的私立大夏大学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称。也因此,王伯群先生的生平事迹可用“三宅一生”来概括。
    兴义景家屯王伯群故居:旧宅里走出新人物
    一八八五年,王伯群先生出生于兴义市景家屯“王氏山庄”。
  “王氏山庄”的主体,即今黔西南州文保单位“王伯群旧居”。据兴义市文管所所长周仕敏女士介绍,旧居先前分给八户村民居住,一九九七年全部迁出,旧居日渐荒废;二〇〇〇年前后因年久失修坍塌。记者在现场看到,无数块砌成整个四合院院墙的巨石凌乱地堆积着,后人只能从地面上精心雕琢的台阶和房梁基座中,一窥昔日的显赫。
    兴义市文管所提供的“王伯群旧居复原图”显示,整座住宅坐东向西,为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在四合院东南面建有门楼一个,西北、东北和东南面各建瞭望台一个,门楼和瞭望台之间用五面石堆砌的围墙相连,故居建筑因而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王氏山庄”始建于光绪初年(一八七五年),由王伯群之父王起元在祖上老宅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据王伯群侄孙王兴田介绍,王家的祖上老宅早至明洪武年间便已落成。
    兴义王家的入黔始祖名王玺,江西人士,定南侯景双鼎的家将。元末明初,朱元璋发动“调北征南”战役,讨伐盘踞云南的最后一个势力元梁王而入黔。带兵驻守南盘江南岸的景双鼎率先渡过南盘江,攻克现黔西南一带,成为大明王朝进驻兴义的首位高级将领。战后,景双鼎因功受封定南侯,屯兵黄草坝(现兴义市中心黄草坝镇)。景侯爷年迈卸职,选中兴义南郊一块山间槽地筑屋置地,安度晚年,“景家屯”因此而得名。至今,景家屯仍有景侯爷墓。景侯爷的心腹爱将王玺也随主落根景家屯,留下兴义景家屯王氏一族。
    “兴义王家发展到我的曾祖父王起元一代,修建了王氏庄园。我父亲曾告诉我:站在景家屯附近的高山上,看得见的地方都是王家的田产。”王兴田说。
    王伯群夫人保志宁女士在《王伯群生平》长文中回忆说:“起元公肆力耕读,热心地方自治……太平军入黔,起元公集练乡团,筑固防守,闾里籍以自保。”凭借“集练乡团,筑固防”之举,守兴义王家由此发迹。
    “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都是靠镇压农民起义、修筑防御工事而发家的。”兴义市文广局刘氏庄园陈列馆馆长罗松说。王家的王起元在修建“王氏庄园”时,刘家的刘官礼(“兴义系”军阀始祖刘显世之父)筑就了“永康堡”,何家的何其敏(何应钦之父)修葺了躲避兵乱的“风波湾”。
    王伯群、王文华兄弟出生在“王氏庄园”正厅北次间,在北厢房两次间居住长大。兄弟二人的生母刘显屏,为刘官礼长女,刘显世的胞姐。王伯群、王文华的胞妹王文湘嫁何应钦,王文华又是刘显世的外孙女婿。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因姻亲而联系在一起。
    著名史学家熊宗仁先生用“相爱相杀”形容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的关系。“三家因彼此通婚,互有姻亲,是谓相爱;以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为代表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新生代,与刘显世为代表的保守派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是谓相杀。”
    用罗松的话说,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是从旧宅里走出来的新人物。有趣的是,此三人同受业于笔山书院。原来,刘官礼晚年全力劝学,创办兴义史上第四座笔山。笔山书院重金礼聘大儒雷廷珍(字玉峰)、姚华(字茫父)任山长,教出了王伯群(贵州省长、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大夏大学创始人)、王文华(黔军总司令、护国护法名将)、何应钦(民国政府军政部长)等风云人物。
    笔山书院是兴义刘、王、何三家新旧思想交替的转折地。但不论新旧,史学界认为:贵州近代史的一半,是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的家史。没有刘家,就没有“兴义派”的崛起;没有王家,滇黔护国护法运动会失色一半;没有何家,民国政府中的“贵州声音”将失声不少。
     上海愚园路王伯群故居:所彰显的与被遮蔽的
     1931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大夏大学校长的王伯群先生,娶小他二十六岁的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为妻。两人在沪西徐园结婚,婚后居所为上海愚园路王伯群私邸。
    私邸所在的愚园路1136弄30号,是今天长宁区少年宫的地址,保留完整。府邸为哥特式建筑风格,青平瓦屋面,南立面中央由桥式阶梯通往二楼,内为圆拱柱廊,水泥粉饰门窗套,绛红砖清水墙面。各种大小厅室共32间,楼内通道迂回,上下贯通,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室内配以彩绘壁画,连门窗拉手也全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
    这幢气派且华丽的私宅于1930年动工,1931年主楼已基本建成,1934年最终完工,据传花费达到30万银元。
    起华屋、娶美妻,老夫少妻、校长学生,各种因素导致舆论一片哗然,“王伯群保志宁陷入了所谓的‘别墅风波’。”从事王伯群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当时坊间流传着诸多花边新闻,说这场婚姻背后有金钱交易,如王赠保嫁妆费十万元、王为保准备留学费用四万元甚至十万元等。更有人直称其为‘大学教育之破产’。”
   随后,王伯群被迫辞去交通部部长一职。沪上用这么一句话评价他:“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用现在的话说,王伯群其实是被黑了。”汤涛说。
    愚园路王伯群私邸由辛丰记营造厂施工完成。在1930年代,王伯群还委托辛丰记营造厂营造了两座建筑:南京交通部大楼和大夏大学“群贤堂”。这两栋楼对应着王伯群的双重身份: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上海私立大夏大学的创始人、校长。
    得以出任国民政府要职,缘于王伯群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护国的经历。对此汤涛先生有详细的描述:1905年,20岁的王伯群以贵州首批官费生身份东渡日本,留学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前后六易寒暑,直至硕士生毕业。留日之时,清政不纲,王加入同盟会,结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长辈人物:孙中山、章太炎和梁启超。他们倡导革命,同声相求;辛亥革命后,27岁的王伯群即返国参与实际工作,追随孙中山先生护国护法、南北议和。孙中山生前曾赠送王伯群一幅著名的五言联:“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以示激励和劝勉;孙中山逝世后,王伯群回上海继续进行国民革命活动,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出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后任交通部长兼第一交通大学校长和招商局监督,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连任直至过世。
    辞去公职后,王伯群全身心投身教育。“王伯群具有超强的经营管理和筹资理财才能。1930年,经他多方劝募并自捐巨资,大夏大学在上海中山北路建成固定校舍(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和一批相关实验室、图书馆、大礼堂。《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披露的档案显示:到1932年底,学校捐款总额为38万元,其中王一人捐款17万元;可供2000人同时上课的群贤堂造价11.7万元,他募捐了8.2万元;占地66.9亩的丽娃河是他从荣宗敬手中募来的。杜月笙、何应钦、卢作孚,以及军界、政界、银行界的重要人物均是他募集对象。大夏发展到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等5个学院和1个师范专修科,校园面积扩充至300余亩,成为上海校园最大的大学之一。”汤涛说。王伯群所主导的私立大夏大学,在短时间内成为与复旦、光华、大同并列的“沪上四大私立大学”,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
    保志宁女士在《王伯群生平》的回忆长文中写到:“伯群自辛亥革命及讨袁护国、北伐诸役皆参加其间,于政治、经济尤多建树。平时常念国家根本大计端赖教育。”
    让汤涛深感不平的是,王伯群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迄今为止,除了内部档案史料里几篇生平传略外,鲜有一篇或一本对王伯群相对系统、完整的研究论文或书籍,“由于过早陨逝、政治因素和花边新闻捏造的‘别墅风波’等原因,长期被教育界和史学界所遗忘。王伯群在当代史上被严重遮蔽!”
    贵阳护国路王伯群故居:贵州省政府发还华侨房产第一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在校长王伯群等同仁的主导下,私立大夏大学在贵州开启了从大海“回流”大山办学的壮举。大夏大学在黔八年,成为抗战时期最先入黔、驻黔最久,与本土联系最密的西迁高校,对贵州文化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涛先生注意到,王伯群倡导大夏要在促进西南文化发展和资源开发方面作出贡献。“我大夏大学之抗战建国工作,自当遵从抗战建国纲领”,“然我大夏大学之在西南,为贵州最高学府,所负使命,既重且大。”大夏当“协助政府以开发西南之资源”,“促进西南之文化”。王伯群与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在花溪成立“农村改进区”,由大夏和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建设实验,旨在力促百姓生活安定,努力于各项生产建设,实现“抗战救国”;
    文史专家王尧礼先生认为,大夏大学在学术上对贵州最大的贡献就是启动了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大夏大学这批民族调查研究成果的出版和发表,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贵州人,也让贵州人认识了自己,启发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
    文史专家梁茂林先生说,从1937年到1946年,大夏大学在贵州有毕业生1576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留在了贵州,改变了本地教育师资落后的现状。迄今为止,贵州最好的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最好的高中贵阳一中,均有大夏的血脉。
    基于此,贵州本土文史专家对大夏大学的评价是,大夏师生是集体的“王阳明”。
    大夏大学在黔办学期间,王伯群先生在护国路的公馆,成为大夏大学重要的“会议厅”、“会客厅”,和学校相关的诸多重大决策在此讨论和作出。
    护国路王伯群公馆为砖木结构的法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从外表看,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碉楼组合而成。主楼面阔七间,上下两层,四面建廊。平顶屋面一角上加建歇山顶楼罩,典型的中西合璧。
    公馆建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据王伯群先生侄孙王兴田先生介绍,兴义王家发迹后,除留下幺房守家之外,其他各房均向外发展,留学的、经商的、从政的、领兵的,不一而足。其中,省府贵阳是兴义王家的重要发展方向。王伯群、王文华兄弟二人在贵阳的公馆,当是在这一背景下落成的。
    1944年黔南事变,大夏大学再迁赤水办学。王伯群先生赶赴重庆筹集迁校资金期间,积劳成疾逝世,葬于重庆。
    王伯群过世时,最大的孩子王德辅才十余岁,最小的王德龄刚出生不久,保志宁女士带着一子四女过日。1948年,保志宁携子辗转经南美定居美国。王德龄曾回忆说:“王家家产均用于办学或留在大陆,一家人到美国后,生活几无着落。母亲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得已去找了一份打字员的工作。”
    一九八三年,保志宁女士书面委托原大夏大学贵阳中学校长吴照恩为在黔代理人,代其向政府申请发还“王伯群在贵阳护国路原门牌号135号自建住房”。两年半后的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八日,省政府正式发还房产。
    “此为贵州省政府发还华侨房产第一家。”在一篇写于一九九一年二月的备忘录中,吴照恩先生如是写道。
    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保志宁女士携与其弟保祥宁先生同返贵阳王伯群旧居。保祥宁先生曾在花溪大夏大学贵阳中学就读,能说一些贵阳话。姐弟二人阔别贵阳,已四十余年。

来源:世界王氏网

荐稿、交流请加微信:gzfgwj


| 王 | 氏 | 在 | 线 |

手拉手,心连心,我们都是王氏宗亲!

微信号:wszx-4585



如果你姓王,看完别忘了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王氏信息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