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皮皮
说来遗憾,距离歌手2017已一年有余,而新一季的歌手也如约开播了。
当时的黑马迪玛希早已晋升为人气王,袁娅维的《说散就散》拿下了无数榜单前三,歌后林忆莲也刚刚在昨天结束了天津站的巡演。
自然,也不用提周五第一期的各种热度:唱起《沧海一声笑》的GAI赢得掌声阵阵,欧美天后Jessie J打得其他歌手毫无还击之力,张韶涵的回归平添了无数青春的回忆色彩。
最能造金的“歌手”,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似乎总能摸准市场口味,把没名气的、在大陆没那么有名的、已经有名气却面临过气的、以及声名在外的,重新回炉再造成华语乐坛的香饽饽。
第一季的黄绮珊,第二季的邓紫棋,第三集的陈洁仪和黄丽玲,第四季的徐佳莹和黄致列,以及上一季的迪玛希……无不是杀出了阵阵重围,在聚光灯前享受了群众的欢呼呐喊。
但这一场饕餮盛宴和灯红酒绿中,显然很多人都忘了那么一个歌手。
他们或是围观者,或亲身参与了这场舆论暴政;他们或无知,被人以假真相蒙蔽了双眼;他们或如此“小粉红”,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和爱国热情去“伪”存“真”。
最后的结果,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我却这辈子都不会忘。
他叫张敬轩。
中国广州人。
一个参与了“歌手”两期录制最后被剪得一刀不剩、所有宣传海报被撤得一干二净、所有参与歌手都认可了他凭空消失的实力唱将。
一个连微博和ins都把爱国放在嘴边、关心动物、在每次灾难来临之际奔走呼号的中国公民。
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港独份子。
2017年,全部微博条数3976条的张敬轩只发了6条微博。
除了一次转发ihins翻译组的微博,基本上零动态、零宣传。
而最火的那条,还是事发之际的声明:转发2万,点赞6万,评论4万。
然半数以上的评论是赤裸的指责,觉得他是异类、是两面三刀、是独立份子。
当然,如今回看这些舆论的造谣,已然是不攻自破。
张敬轩的歌曲仍然存在在各大音乐门户网站上,他的视频和MV依然可以看到,而在各搜索引擎查阅“张敬轩”仍可以看到他的动态。
只不过这些动态多是些陈年旧事和通稿,关于他的近况只字未提。
一年以后,大陆似乎彻底没了张敬轩的踪迹。
也是这一年,尽管英皇私底下有心偏袒于他,但内地不分青红皂白的舆论围墙似乎直接封锁了来路,让他被迫无缘大陆。
可想而知,这对于张敬轩的打击,与对喜欢张敬轩的大陆歌迷的打击。
两相累计,皆是一记重锤。
若在十个粤语地区生活的人里做一个调查,大概有1/3的人都是张敬轩的粉丝(包括路人粉)。
这个概率,若放大到国语地区,受推广传播力度有限和粤语歌处于式微之势的影响,大概更少,顶多只有1/30。
不过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张敬轩极好的路人缘,喜欢他的绝对是真喜欢。
从最初广为流行的《断点》和《吻得太逼真》,到最被听众喜欢的《樱花树下》《春秋》《不吐不快》,甚至刚刚推出的新歌《缺》……每个人的歌单都有一首张敬轩。
而张敬轩的现场,对歌曲的拿捏力度精准、音域广阔、技巧丰富,改编的《后来》《突然好想你》《值得》广受业界好评,和王菀之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
这些,我因为听过现场,所以印象深刻。
在香港红磡的演唱,实在太精彩,完全是顶级水平的发挥。
表达的行云流水,服装灯光的装点,歌曲的故事通过他磁性的嗓音传达到听众的耳朵。
和林俊杰一样,张敬轩也被誉为“行走的CD”,歌曲的细腻程度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现场表达上也有催人泪下的魔力。
无数感同身受的瞬间,都因为懂得。
17年发生了太多事情,连列举都艰难的无数个故事发生,让人失望,让人怀疑,让人寒心。
我们也见证了张敬轩的“消失”。
可是,这世间又哪里有后悔药吃呢?
我们当初多么想他通过“歌手”被更多人认识,我们就多痛恨后来的自己为什么不能阻止这些飞来横祸。
要是他不去,是不是一切都会好好的呢?
最近循环了很多遍《缺》。
一方面,是这首歌的介绍,让作为歌迷的我格外感同身受:
过去的日子,很多人问张敬轩会不会放弃音乐、有没有更触动心灵的作品、如何再突破音乐上的创意等等。其实,张敬轩依然是那个对音乐、对作品、对演出充满执著的完美主义者,对于音乐的追求,他从来没有放慢脚步。
张敬轩希望借用《缺》这首歌,用音乐刻划出身处逆境的人们所面对的种种毁灭性的情绪,例如面对对未知的恐惧、丧失抗压能力的无助、人情冷暖的残酷,最终如何走出困局的起承转合。
另一方面,是我特别喜欢旋律,和其中几句歌词:
残破身躯注满热血
坚拒眼前由谁掠夺
日后岁月
理想长存 高空盘旋
从不缺
这困局
就用双手 来解脱
这些在砥砺中成长的人生,我不知道也不敢想象他是如何度过的。
但我却相信:
所有的不好终会过去。
2018年,张敬轩一定会好好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