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晓东:寄意吾言力不逮 我以我心荐恩师

评论∣陈晓东:寄意吾言力不逮 我以我心荐恩师

东方书苑 港台男星 2017-08-06 20:06:38 215

寄意吾言力不逮  我以我心荐恩师


文/陈晓东


关于张秀功老师,我早想写一些东西,囿于自己的水平和老师的高度,迟迟不敢草率动笔,直至读过其力作数遍之后,心中荡起圈圈涟漪,才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写下这些许文字。张秀功老师,东阿一中教师,读高中时担任我的语文老师。因时间久远,留下的记忆不是太多,比较清晰的是他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从不人云亦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上,他善于观察,学生们的表情是他教学的“晴雨表”,学生心情振奋、气氛高涨,他就乘势推进;学生满脸疑惑,他就变换授课角度,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直到给同学们讲明白,搞透彻。还有一点就是,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光的轴轻轻碾过……时隔13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与老师相见,甚为欢喜。之后,经常向老师请教文学创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传统文化研习的一些心得,写出的文章也交由他来阅览和指正。高中时代,我独爱语文课,尤好古诗词和文言文。张老师是我的恩师,也是拥有共同爱好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彼此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了解也渐渐多了起来……

张老师知行合一,不仅文学理论知识丰富,并且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实践。老师的文学作品总量大,门类广,意蕴深。填词赋诗别有风格,有内容、有感情、有寓意,让人读后有触动、有启发、有提升。如,关于中元节思亲的一首词《永遇乐•忆父亲》感情真挚,表述上虽几近白话,但是搭眼一看,脑海便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黑白色照片,我初读这首词,就被感动的泪眼婆娑——老师是至情至性之人。散文大多以本地景物为素材,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如《家乡的喜鹊》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尽情的讲述着关于喜鹊的各种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让读者品尝着厚重的文化盛宴。还有些是游记,令人眼界大开,像《张家口漫记》、《榕树情结》,在率性描写景物的同时,寄托着自己的某种情结,睹物生情,今夕对比,有感于时代的进步,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昌盛;寓言也偶有涉猎,如《钉子与小河》、《清水与浊水》、《上品胶是怎样炼成的》,以最简单的生活和极普通的事物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得出深刻的寓意,宣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作品底蕴深厚,叙述言之有物,观点不落窠臼,忠实于客观事实,有感而发,落笔深刻,让人若有所思。《<人性的无奈>论曹植的性格悲剧》这篇评论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站在子建的封地,聆听梵呗,登临鱼山,畅饮名酒,捧出《七步诗》去分析才高八斗的东阿王的性格悲剧。曹植性格上的“恃才傲物、硬腰板、直膝盖”,使之终成众矢之的,命运也便有了结果。文章最后,非但没有突出人生的悲剧和人性的无奈,反而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才华”。通览张老师的各种作品,一直有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萦绕,或用作依托,或用于论述,或作为思想的升华,如饮陈年老酒般至真至醇,令人久久回味……

古建筑、民俗文化等都有涉猎和研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先辈们的心血和智慧,发现并珍惜自己身边的文化和财富,重新发挥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功能。世事洞明皆学问,文化无处不在。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古建筑、古村落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张老师从实际景物出发,翻阅大量图书典籍,综合当地记载的史料撰写的评论《依山傍水以居 循礼有序而制——东阿苫山古村落文化探微》,就是其关于古村落文化探索、研究和传承的典型。文章力求最大限度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其强烈的责任感,传承备受冷落的古村落文化的担当,着实令人敬佩。

关注过去,致力于未来发展。继承传统文化,更好的面对未来。近十几年来,张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颇有心得,著述甚丰。他不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炼有用的与现代价值观相契合的精神元素。儒、释、道皆有涉猎和研究,并进行了效融合,写出了很多心得。如,《<左传>说了些什么》、《<大学>里的那些事》、《<系辞传>里谈<易经>》、《<六祖坛经>可以这样读》、《<庄子>及其思想述评》等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作品既忠实于原著,又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原著的观点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这些作品在人心浮躁、物欲泛滥的今天,似一股清风吹来,涤荡着世间的戾气与歪风;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另外一个真实的自己;如一口晨钟,惊醒梦中人;像一束黑暗中的光亮,冲破迷茫和困惑,让人重新审视人生的道路,思索人的真正价值和需求。此外,张老师还时常进机关、下基层宣讲传统文化研修心得,提高受众的文化修养,解决大家的一些现实问题。

积极拓宽评论范围,提升读者鉴赏水平。《鱼山梵呗——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一文,书写的是东阿县文化旅游景区梵呗寺的文化内涵--鱼山梵呗净化人心的功用,清流般的鱼山梵呗浸润和启发着每一位朝圣者,以安定自性,涤荡尘世的熏染,陶净浮躁和染尘之心;《<苍润遒媚,朴茂古拙>李光文书法作品赏评》这篇评论发掘了李光文先生书法作品当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气韵和空灵之魅,见他人所未见,由其作品总结出“书风是人性的表达,”“闪耀人格的魅力和锋芒”。

文学评论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是在原作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级的再创作。它需要在体悟原作来龙去脉与创作用意的基础上,见其他读者之所未见,在更高的层次上挖掘原作的作用和贡献。张老师担任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继续关注学生成长,充分利用文学评论推介作品,助力新人,助推文坛新秀的进步和崛起,对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他所创立和精心维护的网络文学平台《东方文苑》,给东阿县及周边文学爱好者展示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舞台。现今,张秀功老师仍钟情翰墨,笔耕不辍,挂怀后生,道传无歇,为东阿文学的进步和发展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


用文学|暖人心

赐稿微信:Mr.zh

请您“写留言”,喜欢请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