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立意。意,犹帅也。无帅之师,乃乌合之众。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就不得不说“立意”这个话题,立意决定了文章全局的谋划,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写作意图和动机等,既然文学创作立意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立意才能达到鲜明、正确、深刻、新颖、积极向上的目的呢?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倘若从中汲取思想精华为文学创作立意来服务,当是绝佳选择。张秀功老师的公开课《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立意》,就很好的将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文学创作立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传统文化里的思想来为文学创作服务,形成或完善自己的文学主张。如果说,好的文学作品如一渠清水,那么它一定有一个活水的源头,我想,传统文化就是这活水的源头。流传千年、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它的价值和生命力。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儒家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学派,足见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作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文学作品创作立意舍传统文化其谁?
文学作品终究是来暖心和照路的,或给人以启发,或给人以提升,或给人以感动,总能带给读者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读者入深山空手而归,是对人的不尊重,严重的说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因为富兰克林说,“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好的作品,定然言之有物,让人久久回味,得到心灵的巨大震撼。如陈年老酒一般,越喝越有味儿道。张老师从最后陪伴海子的三部书说起,阐述了海子的经典之作的思想来源,海子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足以说明这三部书的重量和价值。接着,又从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等经典中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当中,进一步阐明借助传统文化立意时的支撑作用,凸显了时代特征、生活的本质与生命宇宙的真相。
在张秀功老师的课程当中,以家国情怀和终极关怀为例,对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和最终效果进行了着重阐述。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终极关怀,都是一种由语言承载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泻。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表达,才激发了人们心底的那股原始力量。利比亚大撤侨亲历者王本虎的一句话,“也许现在的中国护照还不能带你去世界时上的任何地方,但是当战争和灾难来临的时候,它能从世界的任何地方接你回家”,何其普通,但是点燃了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就是那种看不见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在里面。
文学创作是一件严肃而认真的事,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标准是必须的。这也是张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文学爱好者的水平和基础固然存在差异,但对文学创作的标准不应降低。因为只有高标准,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对文学创作来讲,是必需的。文学作品的问世,基于审美意识的建立和运用,并最终以审美为归宿。文学作品价值的发挥也需要与之相契合的审美观念相结合。通过审美价值的作用达到相应的认识层面,发现精神世界的景观。张老师用“崇高”和“悲”来概述审美价值,我想,甚为贴切。比如,悲的本质是由人的意识无法管控的行为而死,引起悲戚与同情的死导致“新的希望或生活”的复生。没有相应的审美观念,是难以实现与作者同悲共喜的,作品的价值也不能很好的展现。
传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张老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吸取思想精华,从经典的解读当中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审美观念,进而更好的进行文学创作。我们看到了美好,不是因为物本身的美好,而是因为在自己的心中存在着美好。外物的真假善恶就在我们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
文虽落幕,意犹未尽。无疑是文学作品的佳境。是因为作品的思想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是因为作品背后有牢牢支撑它的深厚底蕴……
用文学|暖人心
请您“写留言”,喜欢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