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雯婕:《偶练》《101》“速成”偶像,“造星”应更具匠人精神

尚雯婕:《偶练》《101》“速成”偶像,“造星”应更具匠人精神

同相 内地女星 2018-05-16 21:31:47 734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丨尚雯婕(单向街书店)

ID:onewaystreet2013


没有偏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2018年5月13日晚,首届《十三邀·偏见小会》举行,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young thinker ——许知远、叶三、尚雯婕、王博、吴虹飞、李翔,通过演讲表达了他们各自的“偏见”。


在这次“偏见小会”上,歌手尚雯婕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身处娱乐圈的她坦承“娱乐圈比我们想象当中还要难混得多”,如果不能潜下心来打磨自己,总有人设崩掉那天。对比之下,她高度赞扬了蔡徐坤:“他已经拥有了成为舞台之王的基础……因为他经历了足够长的技艺和心智上的磨炼。”


作为“黑金娱乐”联合创始人之一,在对“快”的追求中,尚雯婕认识到“高概念互联网、资本市场的金句,一旦沿用到文娱产品时,就会让一些人乱了阵脚,急功近利。”于是她再次慢下来,潜心打磨,并总结出她对这个娱乐时代的偏见:所有不具备“匠人精神”的“造星”都是“造假”。



造星与匠心 

从来不是反义词

尚雯婕


我身上的偏见挺多的。


比如好多人说我怎么不写中文歌,都是用英文创作,崇洋媚外。这就是个偏见,我不用中文写歌是因为我语文太差。别人觉得我在复旦大学读书,应该是个学霸,肯定语文很好,就是不愿意写。其实不是,我语文都不及格,所以最后逼着自己用自己能写的语言去写歌。


这是很简单的一回事,你能干什么就先干着,不擅长的事就找能比你做得更好的人来做。


尚雯婕在《十三邀·偏见小会》演讲现场


这个时代 越来越崇尚“速成”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与我有关,也从我身上延伸出去。


我首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各位从事自己的行业有多久了?做得好不好?热爱不热爱?很多人都会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工作了十年的坎上,我自己就会。大家可以先把答案放在心里,看看演讲结束以后,会不会对这个问题有别的理解。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崇尚“速成”。很多公司创业讲究速成,搞科研也可以速成,甚至有的人谈恋爱结婚都讲究速成。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功效,是人之共性,人的欲望总是很强烈。


拿娱乐圈作比方,现在有两个话题非常火热,一个是《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这种养成类节目,还有一个是十年来超女冠军们都去哪儿了。



我看到有些媒体开始做表格,分析这些人这么些年都签了哪些公司、发了多少唱片、开了多少次演唱会,然后这个话题就慢慢延伸为探讨明星产业的流水线问题。


正好我有一个师妹,2011年的超女冠军段林希,她最近上了一期《奇葩大会》。她在节目中非常勇敢地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成为冠军之后做过出租车司机、微商,开过公司,但就是不敢再把音乐捡起来的起伏经历。当然她现在已经抛却了冠军的包袱,重新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身份回来了。



有些人就从中得出了结论,后选秀时代超女的路径是光速上升、声速下降、出道即巅峰。还有一种说法,有些男团或女团“解散即巅峰”,因为解散那天会有个新闻,然后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人设终究会变成一具空壳


那么造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现在半只脚踏在造星的行业里,只能说半只脚,因为我还干着唱歌的活。我觉得造星是个很玄幻的词。表面上看你去参加一档火爆的节目,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能上几十、几百次的热搜,整个娱乐圈都开始关注你,然后你就变成了一颗明星吗?其实对我来说不是,那只是半成品,所有的人气、曝光对一个半成品来说,是可以从外部施加光环的。



那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呢?我经历过很多外在内在的东西把一个人推到一个位置上,没有办法想象的注意力聚焦在身上。因为聚焦了没有办法想象的注意力,所以这个人的一切都一览无余,甚至被放大。在这样的状况下,有的人会选择嘚瑟,先享受光环;有的人会算计自己的付出和所得到底划不划算;有的人会觉得,反正现在红了,也不知道以后想要什么,公司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暂且不评论哪种做法更好。


有一点是肯定的,娱乐圈比我们想象当中还要难混得多。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坚定、不够丰富,如果你不能够不断地学习的话,你的位置很快就会被替代。如果你不能潜下心来,不断地打磨、精进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发光体的话,那你就会被踢出头部阵营,这是很残酷的。


这些年我经常被一些选秀节目邀请去做评委或者导师。2013年我在《快乐男声》里发现了一个人才,华晨宇,后来在《星动亚洲》里,我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叫蔡徐坤。但是蔡徐坤并没有因为《星动亚洲》大红大火,甚至在这个节目之后,他陷入了沉寂期,很痛苦。但是在我看来,蔡徐坤个人才华、心智的爆发式成长恰恰得益于这个阶段,没有那段时间的沉浮,蔡徐坤不是今天的蔡徐坤。



我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这些人选出来要么是偶像,要么是练习生,但绝对不可能是超级偶像”。大家看了这么多年选秀,也都明白了,对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来说,节目结束就是game over。只有对少数几个幸运儿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启。但是像蔡徐坤这样的年轻人,他已经拥有了成为舞台之王的基础,我非常看好他。


大家会问,为什么是蔡徐坤而不是别人呢?大家所说的“一夜成名”的“夜”其实是很长的。蔡徐坤已经经历了足够长时间的技艺和心智上的磨炼,所以当《偶像练习生》这个节目需要一个实力很强的人站在C位时,大家环顾四周,发现只有蔡徐坤满足所有的条件。是蔡徐坤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让他成为了在机遇到来时准备好了的那个年轻人,这点非常重要。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



12年前,超女比赛结束的时候,我猜想大部分人还在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我已经开始了一段冒险旅程。我的思维是偏理性的,不感性,很麻木,但是比较喜欢冒险。得了冠军没嘚瑟多久,我就开始想,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因为离开了平台给你的主角光环以后,你就会立马被扔进一个竞争压力极大的环境。


在那个环境里面,有的是比你优秀、比你有天赋、比你准备更充分、比你人脉资源更广、比你还有钱有势的同业者。离开了素人选秀的舞台,你立马被丢进去的是专业较量的舞台,而且因为你是冠军,所以跟你较量的都是超一线的人。那时候我心里只有三个字,太难了。


大部分艺人的人设和本人的距离挺远的,也就是市场和公司要什么,他就去做什么。我现在可以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是错误的,尤其是在音乐领域。音乐毕竟是发心的,如果这个人设和你自己相差甚远的话,最后你会变成一具空壳。所以我最后决定去做一件比较贴近我个性的事——做一名电子音乐创作人。为什么呢?很简单,十年前,我纵览了一下,华语流行乐坛没有一个主流歌手去触碰电子乐市场,所以那对我来说是一大片蓝海。



有的人会说,那太需要勇气了,怎么可能一个选秀冠军突然选择进入一个非主流市场呢?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偏见,选秀冠军为什么不能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道路去尝试呢?关键是我知道我要什么,而且我对自己的能力有判断。


后来经过很长时间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我终于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大家又开始关注我现在在干什么,去听我的歌。有很多朋友看了《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开始感叹,尚雯婕的音乐审美和水平已经是这样啦!但其实大家没看到的是,从决定做电子乐起,我们已经打拼了七八年的时间,非常努力地打拼,才等到了《我是歌手》这个机会来证明我们自己。



做音乐没有捷径可以走,你要做好的音乐,做得比别人好,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你的作品,让作品尽量变得丰富、多元化、多维度,在各个层次上展现你对音乐的审美和你的记忆。只有付出大量的精力,才有可能把音乐做好。


此外,公司和艺人一旦确定了定位和方向,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往下走,不要左顾右盼。还有,假的人设是不能持久的,如果你的才华不足以支撑你的人设,你的人设和你本人实在差得太远的话,最后,所有的一切都会崩溃。


以上这些是我作为一个在这个行业亲身体验了十几年的人所得出的一些感悟。当然其它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也很愿意总结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内容生产和明星制造也需敬畏之心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开头的主题“速成”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2014年,我和我的合伙人成立了公司“黑金经纪”,不久以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和小米雷军见面的机会。在那个会面中,雷总和我们分享了他做互联网产品的秘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然后我们就回去了。但是我们觉得如获至宝,好像看到了成功秘钥,于是我们就关起门来开始研究,怎么快速地打造一个非常极致的有口碑的爆款。


这时大家的记忆中应该会飘过几个字——“尚老板的练习生”。当时我们推出了这个项目,选拔偶像男团。我们还联合了几家电视、线上媒体一起来进行招募活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得到了六万份申请,邮箱都被挤爆了。最后我们通过层层筛选留下了五个男孩,非常快速地推出了“fresh极客少年团”。



2014年我们就已经提出了智能互联网时代下极客少年一族这样的高概念,那会可嘚瑟了。我们还花重金让他们去法国、日本拍摄,为他们接了不少代言,让他们去了很多时装周,拿了很多颁奖礼的奖。那时候很疯狂,我们所有人都相信,这些男孩要一夜成名啦!我们要赚钱啦!但等到正式出道、正式演出时,我们就傻了。


我们发现这几个都是半成品,环顾一下,有的唱歌不行,有的跳舞不行,有的说话都不行,有的啥都不行。我们犹豫了,是继续重金砸下去,砸营销,砸粉丝经济,猛推他们上位呢,还是暂停脚步,补充他们的技能?当时正好是公司成立快两年、男团推出一年的时间点,我们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把男团解散。为什么?我们的目标是做到世界领先,那男团成员就必须是五个顶尖的超级新人。最后我们留下了一些有潜力的新人,一个一个地去培养。


之后我们关起门来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经过一段时间的复盘后,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的产品策略和经营理念出现了偏差。“专注、极致、口碑、快”适合互联网产品,这几个字对高概念互联网、资本市场来说是金句中的金句,但一旦沿用到文娱产品时,就会让一些人乱了阵脚,急功近利。


所以后来“黑金经纪”专门针对艺人经纪领域提出了2.0版产品策略,那就是“专注、极致、口碑、慢”。做好的内容产品真的要慢,你可以在模式、系统上去改善、加速,但研发过程还是要慢,你越快,后面被人诟病的几率就越高。一个人或者一部戏,不是计算机可以算出来的大数据,绝对不是。更不可以被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倒逼着去研发产品,这是野蛮的资本运作,我们是拒绝的。



所以从2015年底开始,我们就决定以一年推一个的速度慢慢地来推新人。2016年底,我们签下了迪玛希,那会迪玛希22岁,音乐世家、大长腿、高颜值、情商在线,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事情很少见。所以迪玛希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时就有人说,好不容易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终于火了,公司应该赶紧变现挣钱,给他接代言、接演出。但那会我们就考虑慢下来,吸取之前的教训,我们不应该太在乎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应该想着怎么把热度延续。


后来我们让迪玛希去学中文、英文,给他接的通告也是比较符合他个人特色的,让他回哈萨克斯坦完成学业,同步也在开发他的国际演艺事业。如果我们当初想获取短期暴利,这个艺人的价值很快就会被消耗完,但是我们要的绝对不是只能红一两年的明星,我们要打造的是由内而外发光的恒星。



也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初心,迪玛希还能在一两年之后活跃在观众的视野中。他现在的微博粉丝数量接近500万,他前两天刚发的新歌粉丝转发量上万,而且目前我们正在准备他的世界巡回演唱会。


另外,2015年底我们推出的曾舜晞,2016年底推出的侯明昊,他们的成绩我们还是挺满意的。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做男主角,都是从小配角,甚至从打酱油做起,慢慢提高自己的演技,而他们现在都是大的影视项目的男一号、挑梁者。我为这些年轻人感到非常自豪。



“黑金经纪”打造艺人讲究持久度,需要有好的作品,有精致的演出,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一个有潜质的新人从培训到包装,推出成名,甚至最后成为一个超级偶像,这一过程需要长期冷静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年轻人可以有才华的加持,但是更需要的,是愿意为了梦想而付出实践,付出努力,这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我不敢自称为一个匠人,但有一点我必须承认,哪怕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娱乐圈行业里,做内容生产和明星制造,是非常需要匠人精神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的。


回顾我今天讲的这些故事,观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间点,想要创造一次火爆的难度是不高,几率也挺高,但那只是流星。如果你想成就一颗恒星,那么“匠人精神”才是最好的保障。


所以我今天的偏见就是:所有不具备“匠人精神”的“造星”都是“造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