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和宋洋,到底谁错了?

吴秀波和宋洋,到底谁错了?

第十放映室 内地男星 2018-09-13 11:25:30 627

昨天我们写了一篇杜淳,果不其然,留言里提及宋洋的占据半壁。


因为《我就是演员》里一场既是联袂也是对决的表演,让这二位上了热搜。


杜淳和宋洋像个一夜爆红的男子组合,出现在刷屏的议论中——


有人给“亲妈不认”的杜淳叫好,也有人给为了角色“三天没吃饭”的宋洋叫屈。


杜淳的“好”,我们聊过了。


宋洋的“屈”,我们今天想好好聊聊。


屈从何来?这又回到宋、杜的表演作品《军师联盟之七步诗》。


其中,杜淳饰演的曹丕,被陈凯歌赞有“帝王的感觉。”


而宋洋饰演的曹植,却令他一度在台上,如沦为阶下囚的曹植般落魄无还手之力。


看完,《军师联盟》总制片人、主演吴秀波连呼“反了反了”,其他几位导师也纷纷亮出“错了错了”的点评。


宋洋真的演了一个“反了、错了”的曹植?


在历史向的作品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握与处理,真的存在一个标准答案?


小十君今天请来好友、资深历史剧爱好者 @饭团 跟大家好好论论这个理儿。


看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会有更多维度来看这场“曹植该如何演之争”。


《第十放映室》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周六,《我就是演员》开播。


相比于备受争议的第一季,新的一期一播出就完成了口碑逆袭。


豆瓣评分7.2,比《演员的诞生》(5.4)高出两个档次。



评论也是一片叫好,认可第二季在专业性和诚意上的提升。



评委阵容比上一季更壮观,除了稳坐“c位”的章子怡,还邀请到了前一段在“叔圈101”中呼声很高的波叔和山争哥哥。



让很多人更加惊喜的,是陈凯歌导演的参与。



陈凯歌?那可是国产电影最高峰的缔造者。


25年前,陈导携张国荣、巩俐带着《霸王别姬》踏上戛纳的红毯,捧回了国内至今唯一一座金棕榈奖杯。



这部电影至今都代表着华语片荣耀的巅峰。


第一期播出后,陈凯歌不出预料收获一地膝盖。



但另一位评委吴秀波,却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议。



原因来自于宋洋杜淳的对决:《七步诗》



喜欢电影、尤其是文艺片的人,对宋洋这个名字大概不会陌生。


今年4月,忻钰坤导演的《暴裂无声》中,他“无声”的表演让多少人震撼。



连章子怡都表示,“我最期待的是宋洋。”


杜淳大家可能更熟悉一点,《汉武大帝》中的少年刘彻,《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神级杀手。



这两个人的比赛,无疑是演技派的对决。


《七步诗》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才高八斗”曹子建,与魏文帝曹丕之间的兄弟之争。



为了这段戏,宋洋和杜淳都拼了。


一个三天没吃饭,一个暴瘦16斤。



如此认真的态度,再配上两人一贯的高水准,这场PK看起来相当值得期待。


观众摩拳擦掌,等待看一场演技爆棚的大戏。


然而最终呈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章子怡直言:“失望。”



三位导师的票,一边倒地投给了杜淳。


是宋洋演得不好么?


非也,宋洋将人物刻画得入骨三分,情绪层层递进,很有感染力。



那又是为什么?


在导师吴秀波看来,宋洋的表演从一开始就错了。


因为方向完全反了。



这段戏出自吴秀波主演的《军师联盟》,所以波叔对此拥有更高的话语权。


点评环节,吴秀波首先问了宋洋两个问题:


吴:“曹植是怕死,还是不怕死?”

宋:“怕死,我呈现的是怕死。”

吴:“曹植和曹丕,谁是豆谁是萁?”

宋:“我(曹植)是豆。”



宋洋的两个回答,吴秀波都连呼:“错了。”


“我送你八个字,叫国之大士,无谓生死。 ”



“真的反了,曹植是萁,曹丕才是豆。”



波叔直言,“演一个历史剧前,做好功课特别重要。”


言下之意,觉得宋洋没做足功课,呈现的表演不符合历史。



在吴秀波看来,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潇洒落拓,绝非贪生怕死之人。


面对来自强权的刀锋,应当是勇敢无畏的。


徐峥和章子怡都对此表示认同。



节目一经播出,在网上引起一片争论。


许多人表示,吴秀波的观点才不符合历史。


因为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上写的明明白白,“曹植是豆,曹丕是萁。”



宋洋也发微博讲了自己的感受:



网络上议论纷纷,不少人为宋洋抱冤。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根本不是“历史之争”。


而是上一节中,左小青和任素汐《1942》的“体验和方法之争”



因为实际上,宋洋的表演才是符合史实的,吴秀波不过是文学化的想象。


甚至真要较真,《七步诗》本身很可能都是假的。



“七步诗”的故事,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实际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段子集合,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


除了这本书之外,“七步诗”事件在正史中均无记载。


并且这首诗本身,在曹植的诗文集中也没有收录。


宋代编纂的《曹子建集》


其实我们想想也明白,所谓“七步成诗”,对于文学天分极高的曹植来说并非难事。


魏文帝若是真想杀他,何必绕这么大一个弯子。


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诗意想象。


除此之外,曹植和曹丕的关系,也并非影视中呈现的那么剑拔弩张。


甚至曹植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个“兄控”了。


不信?来看几首诗: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侍太子座》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公宴》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这简直是以初恋少女的口吻在写曹丕。


后期不被重用,甚至削爵降位,曹植对曹丕也没有“由爱转恨”。


这一时期曹植的情感基调,是“怨”。


对,就是“闺怨”的“怨”。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七哀诗》


凄凄切切,温和伤感。


并不是吴秀波想象中“无谓生死”的硬汉形象。


曹丕去世时,曹植的悼文悲痛异常。


承问荒忽,惛懵哽咽,

袖锋抽刃,叹自僵毙,

追慕三良,甘心同穴。

感惟南风,惟以郁滞,

终於偕没,指景自誓。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死了,我也不想活了。”


宋洋版的曹植哀伤中又带着天真,其实十分接近曹植的历史形象。



那为什么,三位导师不约而同选了杜淳呢?


因为宋洋的演绎不符合曹植一贯的影视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到,这并非历史之争,而是体验和方法之争。


上一节中,吴秀波反驳了徐峥关于“技巧”的观点。


但在这里,宋洋代表的是体验,吴秀波才是方法


方法派和体验派,都属于表演体系的三大流派。


但与体验派相比,方法派更强调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自主权。


宋洋的做法,是最大限度的去逼近将死之人的心态。



绝食,冥想,都是逼近真实的手段。


但吴秀波希望看到的,是对曹植诗意形象的呈现。


这是方法派的特征。



那为什么,宋洋没有塑造一个符合人们想象的曹植呢?


因为剧本和导演。


在这个剧本中,曹植就是一个悲哀求生的形象。


否则作七步诗前,为何要忍辱签下《罪己书》?



这种情况下,如果曹植再表现为大无畏,人设就崩了。


跨过剧本编剧导演去要求宋洋的表演方向,本就是不合理的。


演员对剧本负责,编剧对历史负责,导演对整部戏负责,才是历史剧的正常状态。



宋洋和吴秀波的分歧,其实点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拍历史剧,改编的尺度到底在哪里?


是应该真实还原历史原貌,还是自主进行戏剧化处理?


作为多年的历史爱好者,饭团觉得,历史剧至少分为三种状态。



“历史剧的三重奏”


01


第一种形态,叫“还原”


代表作品:《汉武大帝》、《贞观之治》。



这种剧的特点是,以历史为纲


比如《汉武大帝》第一集开头时的那段话:


“根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改编。”



第一幕镜头,就给了原作者司马迁。


这类剧一般化道服极尽考究,情节严格按照历史记载,人物形象力求还原。



《汉武大帝》拍摄前,导演胡玫走遍了所有开放的汉代皇陵,查阅无数史书。


剧中的道具,都是根据出土文物仿制而成。


看完这部剧,可能会在各地博物馆见到“熟人”。


卫子夫身后的青铜灯,战国中山国王“错”墓中的十五连盏铜灯


《贞观之治》的严谨程度,已经接近纪录片。


这一类的历史剧,魅力就在于严谨。


通过演员和化道服还原历史面貌,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看点就是历史人物和情节本身。


当观众看到晁错蒙冤被杀,含泪说“臣再不能再陪陛下,听那长空鹤唳”;历经文景二朝,武帝终于有底气喊出“寇可往,我亦可往!”



看到田蚡疯癫中念着:“彘儿,舅舅来救你了”;浑身伤病,须发皆白的卫青蹒跚进宫,与武帝见最后一面时,很难不被感动。



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这是真实的力量,是历史的魅力,能带给观众深层的震撼和感动。


这种戏,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非常重要。


拍摄《汉武大帝》期间,陈宝国为了进入角色,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好几天。


录制过程中,因为入戏太深,经常发脾气训斥同事。


他在发布会上说:


拍戏那段日子我的精神就是刘彻的,考虑的事情跟他一样。

我总是琢磨如何让人物能竖起来,最后想得精神都支撑不住了。


但也只有“入戏太深”,才能有如此精彩的呈现。


这是第一类。



02


第二种形态,如《大明王朝1566》和《大明宫词》。


这一类,叫“演义”


也可以说是“演绎”。



所谓“演义”,即剧本身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在历史背景下是合乎逻辑的


并非所有情节虚构的剧,都属于这类。



演义剧除了基本符合历史大纲,还有另外两个特征:


群像刻画,与创作者的自我表达。


历史演义,往往并非以某个英雄人物为核心,而是注重群像的刻画和思想观点的传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比如《大明王朝1566》,刻画了嘉靖、胡宗宪、杨金水、沈一石等等经典形象。



作为主角的海瑞,甚至还不如某些配角吸睛。


因为这部剧,并非是为了塑造“海青天”伟光正的形象。


他所刻画的是浮世百态,讲的是普世的道理。


哪怕到今天,都依然适用。



如果说《大明王朝》讲的是理,那《大明宫词》谈的是情。


长安细雨,沐浴着太平;

大明宫景,多少宿命。

回首遥望苍穹下,世事浮沉,无常无情;

终我一生,难寻太平。



朦胧梦幻的场景,莎士比亚式的台词。


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

你可知自己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


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

怎么反倒怪罪起我的错误?


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神魂颠倒,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看似在讲太平公主,实则每个场景后站着的都是导演李少红和编剧郑重。


演义作品,是以导演为纲,关键在导演和编剧的自我表达。


历史不过是个框架,演员不过是个元素。


乾坤万象,只是为了成全编剧的笔和导演的镜头。



03


第三类,叫“传奇”


比如《雍正王朝》和《大秦帝国》。



可能有的朋友发现了,这两部剧都改编自历史小说。


没错,传奇剧的本体,就是小说。


在传奇剧中,历史连框架都算不上了,只是一种元素。


这种类型以剧本为纲,关键在于演员对人物的呈现。



与演义剧不同,传奇剧中往往会突出几个特定角色,导演隐于人物背后。


具体点说:


《大明王朝》成就的是张黎,《雍正王朝》成就的是雍正。


看完《大明王朝》,一般人的感觉的:“张黎真牛逼。”


看完《雍正王朝》,则是觉得:“雍正真不容易。”


前者导演和编剧的烙印,要远比后者鲜明。




传奇剧,只是借历史为背景。


并非想要传达某种思想情感,而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所以对这类剧来说,故事、或者说剧本,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熟悉的大多数古装剧,其实都属于这一类。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孝庄秘史》《武林外传》《琅琊榜》,以及大量的古偶剧。



这些剧在深度上会低于演义,但在观赏性上往往反超。


传奇剧,核心是人物塑造和起伏跌宕的情节。


这就意味着戏剧冲突往往更加激烈,更能吸引观众。



对于这类剧来说,用“符合历史”去要求它是不合理的。


喜欢历史的人,可以去看前两类作品,或者直接看纪录片和史书。



以上,就是历史剧的三种基本形态。


其实归根结底,历史剧的核心并不是史,而是剧


无论还原、演义还是传奇,都不过是历史元素的呈现方式。


三种形态的剧中都不乏经典,但平庸之作也屡见不鲜。


比如吴秀波主演的《军师联盟》,本身属于传奇剧。



历史细节与人物臧否上,许多并不符合主流观点。


这一点在开播时也饱受争议,但并不妨碍这是一部优质电视剧的事实。



如果当时有人用“功课不足”来批评吴秀波,波叔大概也会觉得委屈。


说到底,历史是电视剧的创作元素,而非检验标准。


剧的质量高、经得起观众检验,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唯一尺度。



好的作品,总能给人真感动;敷衍注水的烂片,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面对历史剧,与其谈“正视历史”,不如谈“敬业真诚”。


只要是好剧,就不怕没人看。


互动话题



你如何看待宋洋对曹植的演绎?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email protected]


1.不白拿,有稿费。对脾气我们就将约稿进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聪明才智,看几篇我们的推送,心里指定有数。


实习通道

[email protected]


1.会写,能写,热爱写写写。

2.满足第一点万事好商量。


凡是来稿来信,小十君都会第一时间回复的!




推荐阅读


什么才是真偶像? | 吴谨言耍大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