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指南均将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作为ST段抬高MI(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并要求就诊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90 min。然而,能满足这一时间标准的患者在临床实践中仅占少数,因此缩短直接PCI患者的D2B时间已成为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近期,来自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的于波教授在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2015)上做了题为“如何在STEMI救治体系下缩短D2B时间?”的精彩报告。
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1年间STEMI患者的死亡率并未出现下降,且发病率增加3倍。在我国,介入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因此死亡率不下降的原因在于再灌注治疗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再灌注率(主观意愿)、再灌注方式(溶栓+介入)及再灌注时间(总缺血时间)均是再灌注治疗的影响因素。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患者的PCI再灌注率达35%。近十年来我国的介入治疗比例明显增加,溶栓比例相应减少。再灌注时间是指患者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FMC)、送至医院及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的过程,D2B体现了医院的救治能力,FMC-B体现了地区医疗体系的救治能力,总缺血时间则体现了地区居民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
缩短总缺血时间的措施包括建立院内绿色通道、区域协同诊疗机制、培训基层医院、快速转运机制、社区人群教育等,缩短FMC2B时间的措施包括建立院内绿色通道、区域协同诊疗机制、培训基层医院、快速转运机制,缩短D2B时间的措施是建立院内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是120分钟,基本分为患者发病至求助时间30分钟,120转运时间30分钟,D2B时间60分钟,因为120分钟时患者70%~80%的心肌仍存活,此时患者的获益是较为理想的。以往胸痛发作患者多经过外院、120及自诊后到达急诊科,但急诊室环节会使治疗时间延迟20多分钟,所以我们希望患者可以绕过急诊室直接到达导管室或CCU。
胸痛患者入院时间轴包括胸痛发作、120急救车、医院/CCU大门、院内首份ECG、谈再灌注知情同意书、签署再灌注知情同意书、启动导管室、导管室人员到达、患者到达、穿刺、造影开始、造影结束、球囊扩张、手术结束,其中医院/CCU大门至球囊扩张的过程就是D2B时间。
如何缩短就诊时间?提高全民健康知识,使民众意识到发生胸痛时应及时求助120,以便120进行快速转运。其次是优化转运时间,要做到无缝连接、提前预警,在转运过程中实现心电图传输、病情介绍、沟通治疗方案、启动导管室等,胸痛中心在接收首份心电图后可提前10~15分钟开始准备,120可越过急诊科,直接到达CCU或导管室。然后是缩短院内时间,以往医院获得首份心电图后开始谈知情同意书,签署同意书后启动导管室,现在是确定患者为ST段抬高型心梗后立即启动导管室。缩短院内时间的改进措施包括导管室专人值班、每日回顾每周总结、核查管理奖罚分明及提高沟通效率。此外,救护车可配备“百宝箱”,作为介入抢救车;组建高级“更夫组”,即24小时急诊团队;建立绿色专用通道,实现无缝连接。于教授所在医院每月接收近200例胸痛患者,其中半数以上为STEMI患者,70~80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该院的再灌注比例从40%增加70%以上。于教授认为,对于能够从介入治疗获益的患者,医生应在阐明利弊的前提下尽快引导患者家属同意介入治疗。
总而言之,缩短D2B时间需要每天汇报、监督、质控,每周总结、每月讨论,做到医护人员等待患者,STEMI患者优先,每一人员有分工,每一步骤有流程,时间节点计确切,突发事件预案明,而且这一过程还需要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
医脉通整理报道,Skybig/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