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一张辨识度极高的脸,黄渤在中国的走红堪称“励志”。黄渤的演技除了得到业界的肯定以外,还深受观众的喜爱。“60亿帝”的称号足见黄渤现今的号召力。
许多人是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开始认识黄渤的,但对黄渤的首次封帝之作并不熟悉。
2009年,35岁的黄渤凭着管虎导演的作品《斗牛》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这是黄渤第一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而在电影里,黄渤的搭档是一头牛。
牛在中国的语境非常重要,因为牛在中国农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电影里牛更为复杂一些。它不是耕地的牛,它是产奶的牛,是一头不普通的荷兰奶牛。
二战时期,荷兰为了支援在前线战斗的军队,特意精心培育了上等的奶牛,将它们送到前线,为战士们提供营养。所以,这是一只革命牛,是属于八路的牛,待遇甚至比人还高。
从《疯狂的石头》开始,人们开始习惯电影中紧密的叙事,这为《斗牛》垫下了基础。
在109分钟内,《斗牛》采用了双线平行叙事,将村子被日军洗劫前牛二和九儿之间的爱情,与日本人斗争的故事,兵荒马乱时期的难民问题,土匪问题展现在大家面前。情节一环扣一环,毫不含糊。
《斗牛》的片头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镜头对准了主角牛二焦灼而无措的脸,身后是空无一人的村子。我们不知道在这条村子,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黄渤的表演和村子诡异的平静让人隐隐感到不安,为片子定下情绪基调。
双线的叙事结构用于探讨不同的问题。
鬼子扫村前的回忆主要集中在中国乡村的权力秩序问题。
八路军在农村生根发芽,他们一方面打破了中国乡绅在当地的势力,一方面自己又延续了这种势力。
奶牛的奶子只能让八路军的人摸,奶牛吃的比人还好。在被灭村的情况下,唯有八路军留下的牛活了下来,因为被保护得最好。
当地的乡绅,表面上支持革命,实际上又保持着自己的封建。男女间的不平等、对外姓人的排挤这些不公平普遍存在。
而倾向于“革命”的村民,更像一个泼辣的疯婆子,只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瞎嚷嚷几句,在重要问题上依然听从着封建的安排。
中国乡村的性压抑也被具化为荷兰奶牛的奶子。长期的压抑只能从动物身上得到满足,但摸了八路军的牛要被游街示众。更讽刺的是,这头牛还是头公牛。
而现实的部分谈的更多是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性问题。
侵略者中间也有只关心牛不关心战争的学生,他不敢杀人,但生命被威胁时也会举起枪作战。
你能看到的是这个日本人对杀人的害怕、对生存的渴望和被命运捉弄的叹息。这种人性比拍一个日本人救出中国人以后跳着舞自杀更让人信服。
牛二跟逃饥荒的难民分享牛奶,奶牛因为短时间内产奶过多而病倒。
在牛二看来“给奶就是娘”,奶牛是母亲的化身,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它。但对经历饥荒的人而言,奶牛意味着食物,杀了它能够支撑他们活下去——物质的匮乏能让动物本性压过人性。
而土匪企图杀掉牛二,抢来奶牛与自己的牛配种。犹如中国戏剧常有的杀夫抢妻,这也是出于动物本性。
虽然奶牛是一只公牛,但在电影里却代表着中国女性的形象;虽然它是一头荷兰的牛,却代表着中国的故土情怀。
矛盾和扭曲是那个时代的主题。
只有断绝一切联系,与牛相伴,才能获得平静的生活,这是那个年代最大的悲剧。
中国的农民,不管外面国家权力怎么改变,只要守着三分地,守着母亲和妻子,守着家乡,就能活下去。哪怕这些只是象征性的。
结尾中牛二请解放军为自己写碑文,“牛二之墓”在被风吹乱以后变为“二牛之墓”。但相伴了大半辈子以后,又有谁能为他们合葬?
“牛二”这个角色让黄渤奠定了自己在影坛的地位。除了他,大概没人能将牛二的恐慌、悲伤、无奈、坚韧和知足表现得这么活灵活现。
之前有黄渤的粉丝说不敢看《斗牛》。看了以后,我才能理解她的心情——牛二的形象确实比黄渤以往一切的形象要更差。
《斗牛》里的黑色幽默让人想起《鬼子来了》。而经历磨难以后看淡风云,人与牛相伴一生又让人想到《活着》。
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点——真诚地讲关于中国农民的故事。
-End-
再不关注我就老了
长按, 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