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意象与图式的流传演进简述:从宋迪到梁铨

潇湘八景意象与图式的流传演进简述:从宋迪到梁铨

798艺术区服务平台 内地男星 2017-03-05 23:02:22 714
亲,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艺术家:梁铨

策展人: 夏季风

开幕时间:2017.3.4 16: 00

展览时间:3.4 - 4.7.2017

主办: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地点:北京市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意象起源

文 学】:“潇湘”意象的产生源于文学上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潇水与湘水并称之前,常与湘水组合的是沅水,合称“沅湘”。诗人屈原(前340-前278)作品中多处写到:“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等。“潇”与“湘”二字作为一个词汇结合,最迟不晚于魏晋时代(222—589),《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之后,“潇湘”与“沅湘”、“三湘”等作为地理概念泛指湖南区域,则陆续出现在历代文献之中。而文学中的“潇湘”意象,除了地理景致和自然气候因素带来的感受之外,主要与潇湘神话的遗韵以及左迁流寓文学的传统有关,离愁别绪、和美自得是文学潇湘表现的基本情感诉求。

 

】:与潇湘相关的图式,通常认为随着“潇湘”语义的定型继而产生。有据可考的题名与潇湘相关的山水画创作,在唐代(618-907)出现和兴起。《全唐诗》中收录的郎士元(727-约780)《题刘相公三湘图》,题目显示该作系题画诗,遗憾的是诗存图佚。五代董源(943-约 962 )的《潇湘图》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潇湘主题的作品,平远式的幽深构图,以及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的表现方式,既是董源这件作品的大致特征,也是此后这一类型创作的典型的基本图式之一。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典范确立

宋 迪】:以“潇湘八景”命名的绘画作品,最早记载于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字复古,约1015-1080),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朝庭罢黜,于嘉祐八年(1063)三月,来到潇湘之地,恰逢长沙建八景台,他于壁上描绘了八景图,此事件被视为这个伟大图式的创始。南宋邓椿(约1107-1178)在《画继》中认为宋迪是“先画而命意”,也就是说作者选择了潇湘景色中八个最佳观看的时机和角度来创作,然后进一步以八个标题来命名和确认。这个方式为潇湘八景此后的在地化和抽象化进程铺垫了经验。宋迪的“潇湘八景”作品早已不存,但据学者研究,南宋王洪(约1131-1161前后)创作的同名作品,无论是构图形式还是创作风格,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宋迪的画风。

南宋 王洪 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 (局部)

品 题】:文人士大夫以文学行为,对于风景名胜历史记忆的钩沉、本身景致的描述(包括标题式的“命名”、连续性诗词的写作)等要素被充分整合,并藉由文学性的“品题”程序,从而使某些地域脱胎换骨似地罩上了一层超凡的精神意义。潇湘不但被命名为八景,而且历代文人与之共同建构了一个精神向往的理想的风景典范意象。与宋迪同时代的僧觉范慧洪(1071-1128)从潇湘八景意境中体悟到诗画互文的美妙,引申出“无声诗”和“有声画”的概念,抒写“潇湘八景诗”赞颂,加之苏轼等文人墨客的无数品题,让这个平远山水图式成为影响中国乃至泛东亚的视觉典范。品题强化了胜景的魅力,甚至“品题”本身也成为后来“品题”的对象。有关潇湘的“品题”难以数计,略选代表性诗词若干如下:

 

“窈蔼潇湘空,翠涧澹无滋。”               

——江淹(444-505)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曹植(192-232)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柳恽(465-517)

“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             

——王勃(648-675)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李白(701-762)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杜甫(712-770)

“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               

   ——岑参(约715-770)

“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              

 ——苏轼(1037-1101)

“香篆暗消鸾凤,画屏萦绕潇湘。”            

 ——秦观(1049-1100)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陆游(1125-1210)

图式流传

华 北 】:作为东亚的文化意象,潇湘八景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比日本要早。据记载,1124年与枢密使李资德共赴北宋的画家李宁,即见过徽宗朝翰林待诏王可训所作的潇湘八景图。朝鲜时代前期,潇湘八景透过北宋和金代的山水画,以一种更加古老的表现形式显示其古典性;到了朝鲜时代中期,又在前期的基础上加入了李成(919-967)、郭熙(约1000-约1080)流派的造型语言特征;进入十六世纪后,则还可以看到来自浙派的影响。大体上,因为朝鲜半岛特殊的天寒地冻的地理风光,李郭派等以寒林为特征的华北系画风让他们感到亲近,从而成为了朝鲜潇湘八景创作的主要基调。代表艺术家有安忠(印,朝鲜时代前期)、李宁(12世纪)、安坚(约1400—约1470)、如雪(15世纪)、姜希孟(1424-1483)、梁彭孙(1488-1545)等。

朝鲜时代-安忠(印) 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

江 南 系】:与中国江南山水相似甚至湿润气候接近的日本,水墨画的发展与禅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董源、马远、夏圭、牧溪、玉涧等人的江南系风格,并以他们的造型语言作为创作主流。曾经传入的华北派的系统,在中世日本之后并未被保留下来,大约与当时推崇的笔法简略、禅机暗蕴的艺术审美有关。代表艺术家有思堪(印,14世纪)、雪舟等杨(1420-1506)、岳翁藏丘(15世紀末)、贤江祥启(15世紀)、狩野元信(1476-1559)、相阿弥(15世纪)、雪村周继(1504-1589)、海北友松(1533-1615)等。

日本江户初期   海北友松   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 

 

融 合 系】:在潇湘八景的创始地,中国本土的创作兼具了以上两种风格。正如宋迪虽是华北派的画家,但描绘的却是江南的风景,可以说八景创始之初就将华北与江南双方的要素整合了在一起,而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明清。代表艺术家有王洪(约1131-1161前后)、李氏(12世纪)、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夏圭(1180-1230前后)、牧溪(1210-1270)、玉涧(13世纪)、张远(14世纪)、文征明(1470-1559)等。

南宋 李氏 潇湘卧游图卷(局部)

演进形式

在 地 】: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潇湘八景题材的创作长盛不衰,流传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除了中国本土之外,在以日本和朝鲜为主的泛东亚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延续不绝的艺术实践母题,共同打造这个东亚文化的意象和主题,同时也不断地参与建构和阐释工作,为潇湘八景演化出多元的视觉面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因画家的个人意志以及不同的地域风土性,潇湘八景的风格要素被选择性地作了继承。

元  张远  潇湘八景图卷之平沙落雁  ( 局部 )

 

抽 象 化】:潇湘八景的表现目的,在于将湿润的空气以及明灭的光线变化固定在画面上,与指涉地域无关,而是与气候季节有关,与特定的时间有关,最重要的是与艺术家的心境态度有关。从而呈现出创作主题虽然明确,但由于缺乏特定的描摹对象,导致艺术家创作产生抽象化倾向。

南宋 牧溪 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

当代拓展

梁 铨】:与绝大多数前辈艺术家一样,梁铨没有亲身去过潇湘八景的生发地——事实上也没有宋迪潇湘八景中对应的具体地点可去,而是假借“卧游”的形式进入创作语境。作为中国艺术家,他身上具备的传统美学修养,对禅宗文化的领悟以及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加之留学亲历了西方后期抽象表现主义思潮,使他的艺术风格糅合了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双重特征。虽然同样以潇湘八景这个传统典范来创作,但与历史上固有的类型化创作截然相反,梁铨以当代的艺术思想与形式激活传统,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图景:创作语言是西方抽象主义的形式,但构建了一个既与中国本土艺术有别又和西方艺术保持着差异性的美学框架。尤其是潇湘八景在地化与抽象化的特征,恰当地回应了他的抽象创作形式,彼此之间达成了心领神会的图式契合。正如“清溪渔隐”、“桃花源记”、“溪山清远”等系列创作一样,潇湘八景可以看作是梁铨进行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当代艺术探索。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1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2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3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4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5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6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7

梁铨 潇湘八景之2016-8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