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孤独总是避犹不及
———朴宝蓝《像梦一样》
今晚想谈谈孤独。
三月末的大连,风里混杂着寒瑟,夜幕初降时空气更变得清冷。
翻一翻去年的朋友圈,三月二十几日就可以穿单衣了,四月几日玉兰花都开满了。
而此时还裹着厚重羽绒服的我,在校园匆匆而过的我,只能告诉自己,再等等,再等一下下春天该有的温暖和宁静就该来了。
孤独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对不对?
孤独不是偶然事件,它更像是与生命共生共存的必然附庸。
在无法叫停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从未成功躲开过孤独。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说不清究竟是失落多,还是顺便的逍遥更胜。
毕竟,有时候,独处要比群居简单舒服得多。
“正因为你爱的人住在这里,宇宙才有了意义。”
这话没错。
只是在离开家以后,我学会的最引以为傲的本领,是爱自己。
遇见,渺渺无期。
据说荣格在研究“中年危机”的时候发现,成年人,尤其是有家有业光鲜成功的成年人孤独感最为强烈。
有一种解释是,孤独源于内心个性化整合的匮乏。
通俗地说,经过社会荡涤的成年人会将社会规范作为约束自己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准则,会将几乎全部的精力花费在伙伴的共赢、同事的认可以及家庭的保障上,反倒忽略了如何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免空虚和寂寞。
他们忘我地投入生活,直到财富地位令人称羡,直到自己终于沉溺在世俗里。
他们也就真的十分孤独了。
忘我,忘我。
或许会时常遗忘自我,可生活却从来不会忘记感受孤独和盼望快乐。
其实,也不是没有想过去找一找所谓孤独的根源,终是无解。
二十岁以后发现孤独感越来越虚渺,它好像充斥在生活的每一处空隙,却又无迹可寻。
而我,慢慢从文饰孤独转向坦诚和接纳,偶尔也装作殚精竭虑的文人模样,借着飘飘忽忽的孤独感,一遍遍审视自己,拷问那些个生啊活啊。
倒也徒增些浅薄的哲思之趣。
晚间,闺蜜发了勺鸡汤:“不是单身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单身。”
我深以为然。
如果生命的孤独避犹不及,希望生活的独处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但愿你我都能在每一寸的独自时光里中逐渐丰盈,获得从容。
不喜欢阴天,
尤其不喜欢潮湿有风的阴天。
很想家。
想妈妈铺好香香的床褥,
想奶奶加了很多鸡蛋的番茄炒蛋。
你们呢?
文 | 胖肉肉
图 | 胖肉肉
音乐 | 朴宝蓝《像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