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语言与方言论稿(第二辑,高然著)【转发】

新书速递 | 语言与方言论稿(第二辑,高然著)【转发】

语言资源快讯 日韩女星 2017-12-31 00:02:33 616

语言与方言论稿  第二辑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高然,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从事汉语方言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闽、粤方言),发表出版译著述80多种,范围涉及汉语方言研究与教学、普通话教学、语言比较研究等方面,并发表了多篇汉语方言研究的学术论文。著有《语言与方言论稿》《对粤港澳普通话教程》《交际闽南话九百句》《交际广州话九百句》《现代粤语口语》(入门篇、提高篇、巩固篇)等;论文《中山闽语语音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广州话的祈使句》《英粤语祈使句对比》《漳州方言词汇概说》《中山闽语声调与闽、粤语声调的关系》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方语言资源丛书中的一本,收录的是作者已经发表的关于方言的论文共二十篇。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地方方言的真实案例,阐述了语言与方言的关系。本书主要与闽、粤、客方言相关,从内容上大致分为语言综论、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等五类。



刚刚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信息,说是“春天不是读书天”,我回了一句“春天不是读书天:拖拖地板,发发友圈”,这当然是玩笑话,搞笑的人多,自有其社会原因:这社会样样都要讲实效、讲排名,活得多累!我想朋友圈为何如此风靡,至少有部分原因出于此。

以上算是引子,周日跑到从化太平的茅屋,自由自在,没有电视,没有饭局,多么的宁静!但总要找点事情,打发时光。昨天高然兄跑来方言中心,送来书稿,要我为其作序。我很有点惶惶然,一来是因为自己笔拙,不知能否领会其中的要义,有所生发?二来是社会上够格写序的人,多为知名人士,像我这种上不了台面、无甚作为的人,并无写序的底气。不过,我与高兄相识至今,有将近30年的交情,虽说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彼此都知晓对方的为人,是能够说得上真心话的好朋友。他为人正直、热忱、仗义,但也许是这样,往往容易得罪人。有时他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是体制内的人,现在活得很滋润,请好自为之。话虽刺耳,理却不糙。想想自己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如果没有朋友的一路扶持,也许不会有我的今天。所以,明白了这点,就可以往荣辱不惊的境界去努力,不可仰上凌下。正因为我的这个个性,高兄才愿意将“作序”的重任交付与我。

高然兄的才华,远在我之上,他个性鲜明,做事有条不紊,思维细密。他这本《语言与方言论稿(二)》是一部个人文集,是其近些年来对语言及方言重要问题的思考,内容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言教学以及方言文化等,虽说没有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高深理论,然而胜在描写客观、分析到位、逻辑清晰,为方言保存与传承,为科学的语言教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单凭这一点,就已足够令人肃然起敬了。

近些年来,个别人喜欢拿高大上的研究做幌子,言多而行少。高兄不是这样的人,他是较早涉足濒危方言调查研究的人,他的博士论文《中山闽语研究》对中山闽语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本书又有多篇论文相关,如《中山三乡水上话述略》和《中山白石客话词汇特点述略》。我希望假以时日,他能够将中山地区几个弱势方言系统地调查整理出来,公诸于世,让学术界更加重视中山这一带丰富的语言资源。

就学术体制的融入度而言,高兄基本上是位“独行侠”,但这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可以心无旁骛,专注于他感兴趣的方言研究,专注于他擅长的语言教学。简单一句话,他是凭兴趣、老实做研究的人。

这部《语言与方言论稿(二)》的出版,便是明证。在此向高兄致以崇高的敬意!

是为序。

甘于恩2016年4月17日夜于从化夏湾拿


目录

中山人与中山方言 1

中山三乡水上话述略 27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闽南方言 40

邵江海歌仔戏闽南话唱词对白语言特点 73

中山闽语语音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92

中山闽语的声调与闽、粤语声调的关系 102

广东阳春粤方言的ɬ声母 121

广东丰顺(汤坑)客方言同音字汇 129

广东中山三乡白石客家话词汇特点述略 158

漳州方言与普通话在词语上的差异 176

粤语词典编纂的问题与思考 192

汉语“青”是什么颜色 202

中山闽语语法概述 221

广州话的被动句 242

广东丰顺客方言语法特点述略 253

粤语区普通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269

粤语区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易与难 279

也谈普通话语感的培养 292

大学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298

起名儿及其相关问题 306

后记 312


中山人与中山方言
搜索

提 要:中山方言的研究应与其他绝大多数方言研究有别,是因为中山的地形地貌近几百年来处于不断的和巨大的变化之中,古香山岛上及后来积淤的大片沙田上的移民迁入与村落的建立都是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双动态(地变人动)”与其他“单动态(地静人动)”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中山方言的研究,须以这个背景为大前提。本文拟从中山的自然地理变化的历史、中山历代移民迁入建村等资料以及中山各方言现状的第一手材料等等来概略地理清中山各方言的源头、分类、分布地域、语言特点、人口数等基本问题。全文共分五章:一、前言;二、中山的地理形态及其历史演变;三、中山民系分布及其历史来源;四、中山汉语方言分布及其分类;五、本文小结。

关键词:中山人 中山方言





与绝大多数汉语方言研究不同,中山方言研究必须与其地理历史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中山的地理形态近1000年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茫茫大海中的一小岛变成今天的大片陆地,各地移民也都随着陆地的出现而先后移居到中山,移民带来的方言也由此形成如今的分布现状,所有这一切都与珠江三角洲的积淤息息相关,如今中山的陆地仍在飞速地、不断地扩大中……探讨中山方言的来源、分布、特点、互相影响等,谁先谁后,互相产生何种关系,无一可脱离对其一千年来的地理形态变化及其带来移民变化的研究。本文拟从诸多相关资料等以及相关田野调查材料中找出中山一千年来大致的地理变化、移民历史以及语言分布等概貌。文中出现的绝大多数地名及其产生的时间、历史来源等信息,主要来自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山市志》(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4 月)和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10月)两本书,由于引用数巨大,难以一一说明,在此先特别说明。




二、中山的地理形态及其历史演变

中山原名香山,在汉代时(公元前206—220 年)是番禺的县地;晋(265—420 年)以后为东官郡地;到了唐代(618—907 年)则为东莞县地;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独立设香山县,隶属广州,民国后则改属广东省,于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易名中山县,还于1983年改名中山市至今。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虎门)西南岸(市区石岐北距广州城80多千米);东与深圳宝安、香港等地隔珠江口狮子洋与伶仃洋相望;东南陆地与珠海接壤;西南临珠江口磨刀门;西边隔江与江门、新会和斗门相邻;北部接顺德与番禺。

原隶属香山县的澳门,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被葡萄牙人宣布为“自由港”而划出;原属香山县的珠海于1962 年划出设珠海县;原属香山县的今斗门县境内斗门、乾务、白蕉和平沙等于1965年划出归斗门县;原属香山县的今番禺境内的南沙、黄阁、大岗、万顷沙等于1959年划出归番禺等等。

中山的地理形态,自古以来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明代《永乐大典》中所谓“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明嘉靖本《香山县志》(1547 年)香山县境全图也画出了茫茫大海中香山岛陆地北隔大海望浮虚山、小黄圃岛、小榄岛等;东只到紫马岭、莲峰山;南隔海与湖州山、南台山相望;西隔海与长洲山相望。而文献上的描述则似乎提前了一些,《中山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里最早的关于香山地理变化的记载是始于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香山西北部冲积平原“西海十八沙”(即今小榄、东升、坦背、横栏等地)不断扩大与开垦。权且以此为界,近700年香山岛由一个南海伶仃洋上的小岛,慢慢地因为珠江口的淤泥堆积,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地扩大陆地,至今已完全与大陆连接在一起。今天的珠江(东、西和北江)所有出海口最东边起于狮子洋、伶仃洋间的虎门;按序往西南是南沙附近的蕉门;再往西南是番禺万顷沙与中山民众、浪网、三角之间的洪奇沥;再往西南是顺德容桂水道与中山小榄水道合流于中山港西的横门;再往西是中山古镇南流至神湾(与江门、新会、斗门交界)的磨刀门;再往西南是斗门井岸与白蕉间的鸡啼门,最西边止于斗门西虎跳门,古香山岛正好在所有出海口的正中位置,是今中山市地之来源。

从香山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摸清中山地理演变轨迹:

①元大德八年(1304年),香山西北部冲积平原“西海十八沙”不断扩大与始有人开垦。

②明嘉靖年间(约1540 年),香山东北部冲积平原“东海十八沙”(今南头、东凤、阜沙、大岗、黄圃、横沥、三角、浪网、民众等)不断积淤扩大,石岐以北,浮虚山以南宽阔的石岐海已成“海中多洲坦,种芦积泥成田之地”。

③清雍正元年(1723年),香山南部坦洲小围、三角沙小围兴筑。

④清乾隆元年(1736年),香山东北部浪网沙小围兴筑。

⑤清嘉庆元年(1796年),香山西北部古镇小围等兴筑。

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香山北部与大陆连接,农用地增至125万亩。

⑦清同治元年(1862年),香山西北部古镇大围兴筑。

上述七段记录均是《中山市志》里对中山地理几百年来变化的仅有的记载。




三、中山民系分布及其历史来源

古香山岛的大致范围北至今石岐北员峰山、莲峰山止(北面即浩瀚之石岐海);东至今南蓢、张家边小山或丘陵及其台地;南至今三乡与神湾间的白水林山;西止板芙湖州山、南台山及其台地,以及隔海今沙溪大涌一带高地(原为岛)。今珠海凤凰山一带、澳门(东西望洋山)一带,今珠海南屏和湾仔间的加林山,以及斗门境内的黄杨山一带,都是积淤前古香山岛及其附近岛屿有人聚居的地方。关于居民来源,历代县志记载不多,但各族谱家谱等,以及前面提及的《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等,都提供了不少的资料。古香山不同民系的来源与分布如下:

1. 中山闽人

闽人指源自福建而今仍操闽语的定居者。中山闽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中山中部原香山岛丘陵及其台地地区,即东起南蓢,北止张家边,西北止沙溪、西边止大涌、西南神湾的芒涌等,南部三乡的三块互不关联(山隔开)的地区。三地闽语简称南蓢话(含张家边)、隆都话(含大涌、神湾芒涌等)和三乡话。中山闽语人口总数约17万(实际说闽语人口)。

关于移民时间和来源等情况,有案可稽的最早记载是北宋天圣年间(约1023年)三乡桥头村的来源“惠州路判郑菊叟家居谷都榕树埔,后经一桥迁居,其第八世孙雪庵为祀始祖迁此建村,名桥头”。与此大约同时的还有三乡平岚东村和平岚南村,都是“北宋”年间,前者为郑菊叟第十世第五房孙从三乡乌石村析出居平岚东,后者林姓人由珠玑巷迁入。建于北宋的还有沙溪的永厚环,蔡姓北宋入,缪姓南宋迁入。

中山闽人村落中的相当大多数都是始建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南蓢镇:南蓢、大车、南塘、大头、田边、安定、亨美(南宋初)、林溪、岐山(12251271年)、麻东、麻西(12741279年)、东濠涌、赤坎(南宋末)等。

张家边:陵岗(绍兴八年(1138年))、黎村(嘉定年间(12081224))、濠头(12281233年)、张家边(12651274年)等。

沙溪镇:云汉、岭后亭、岚霞(南宋初)、钱山、林边塘、圣狮、象角、永厚、岐亨、大庞头、大石兜(12251258年)、隆圩、涌头、水溪、濠涌、龙瑞、新路(南宋末)等。

大涌镇:叠石(11951200年)、全禄(1238年)、青冈(1274年)等。

上列闽语村落占全中山南宋时期建村总数67%,其他的33%都基本是今非闽语村落,如:小榄镇:小榄(凤山)(1131年)、永宁、冈头(1268年);古镇镇:冈东、冈南、七坊(1174年)、古镇、曹一、麒麟(宋末);横栏镇:贴边(1258年);环城区:沙涌(1203年)、恒美(1279 年);石岐及其附近:南下(1130 年)、土瓜岭(11521162年)、库充(1138年)、大鳌溪(1228年)、长洲(1262年)、起湾(1265年)、槎桥(1279年)等[南宋时期现中山境内(不含斗门和其余已划出的区域)建村数约55个,闽语村落37个,其他18]

元代建村数锐减,全中山境内约26 个,其中闽语村14 个,占54%

南蓢镇:西村、茶山、莆山(13331367年)等。

张家边:窈窕(元)等。

沙溪镇:下泽(元初)、申明亭(1355年)、新石门(1345年)、沙平(元末等)。

大涌镇:南文(元初)、大涌(12971300年)等。

三乡镇:前陇(元)、大布(1312年)等。

环城区:寮后(元中叶)、龙环(13411368年)等。

明代是香山建村的较旺盛期,粗略统计超过150个村落产生于明代的近300年间,其中闽语村落共40多个,在总建村数中比例大大下降,仅占30%左右,如下:

南蓢镇:贝外、泮沙、西亨、南庄、王屋、东桠(13681398年)、边山、西江里、井头山、土草蓢、关塘、旧村、左步、涌口(明中叶)等。

张家边:大环、珊洲、江尾头、西桠、小隐(明中叶)、义学、泗门(明末)等。

沙溪镇:婆石、龙聚环(明初)、板尾园(1368 年)、格坑(1370年)、元亨里、涌边(13751382年)、厚山(1446年)、港头、坎溪、秀山(14651487年)、塔园(15221566年)等。

大涌镇:南村(明初)、起凤环(1430年)、岚田(15731619年)等。

三乡镇:平湖、雍陌、鸦岗、塘??、西山(14801580年)等。

清代则是香山移民建村最鼎盛时期,近300年间超过1000个自然村落形成。然而,闽语村落所占比例缩小到微乎其微的地步,仅区区30来个村落建立。粤语与客家话村落几乎占了近100%。这30来个闽语村落如下:

南蓢镇:龙穴新村(17361795年)、榄边(1821年)等。

张家边:沙边(1648年)等。

沙溪镇:上亨、龙头环(清初)、敦陶(乾隆中,1740年)等。

大涌镇:坎头、石井(17231725年)等。

三乡镇:美溪(清初)、沙岗、外埔、里埔(1736年)、岐黄、金环(清末)等。

板芙镇:大环(1726年)、沙沟、虾角、里溪、月角(17371786年)、上环、沙头、加茂、板芙、中环(18001840年)、金钟(1880年)等。

神湾镇:芒涌(18211850年)等。

环城区:月山、沙田(1644年)、新凤环、金溪(16801720年)等。

民国(1911年)初年至199180年间,中山境内仍有100来个新自然村落建成,但无一闽语村落。

除了上列有史可据的材料外,还有“据传”早于宋的建村信息,如最早的沙溪镇的岗背村与豪吐村,均是南北朝(420589年)产物,“原高忠生居于此,485年与豪吐村陈姓人换村居住”或“公元485年岗背村高忠生与陈姓人换村至此(指豪吐)”。还有唐代(618907年)的,如张家边的神涌村“唐朝,陕西长安人周疆宦迁居于此,建村于一河涌东侧”;三乡镇的乌石村“据传,唐代已有彭、关两姓人居此,继有郑、陆、陈等姓人迁来”;白石村“唐代彭英到此定居,后来本市沙溪镇源兴里汤姓人迁此”;茅湾村“唐代汪、林两姓人到今村后鸡啼山下定居,称茅湾外埔”等。这些类似“据传”的信息可供参考,不一定可成为依据。古香山地名来源的有案可稽信息绝大多数始于北宋,但并不就是说明北宋之前没人居住。香山县能在南宋绍兴年间独设,也说明当时香山境内人口等基数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改香山寨为县治。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所列北宋前的“据传”村落除三乡镇茅湾村外,其余全都是闽语村落。

闽人是古香山岛上最早,人口规模最大,建村最早最多的定居者。

2.中山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ái)子佬,操的是客家方言,又称客话、客语方言、子话、话等。在今中山境内,客家人基本上清一色分布在所有山中或丘陵地带,即今中山中部五桂山,往西南基本连在一体的白水林山等山间及其周围。在行政区域方面来看,客家人聚居区涉及了从东部南蓢、翠亨到中部五桂山,再往西到环城、板芙的边缘,往南到三乡的西部丘陵,再往南到神湾坦洲的丘陵山地上,其他乡镇的客家村落可以少到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山客家方言的分布区域了。中山客方言内部语言特点相当一致,据资料显示70%以上移民来自广东紫金县,甘姓是中山客家第一大姓。

关于移民时间和来源等情况,现有记载的最早记录为元代至元元年(1335年)翠亨镇竹头园村何姓人由广东五华县迁入,但在元代时段里仅此一例。接下来第二例得在明代才能找到。

明代今中山境内有超过150个村落形成,客家人村落共有18个,该阶段是客家移民的起始期,新建客家村落数占总数约10%。下列为明代18 个客家村落分布情况,地名(村名)后括号里的数字为1990年度居民数,附在地名后,仅供参考:

南蓢镇:观音座(78人)(明初)、陂角头(197人)、元山(194人)、石门路(127人)(14001424年)、大塘(143人)(1460年)、田心(58人)、白虎头(50人)(明末清初)等(以上移民均来自紫金县甘、刘姓)。

翠亨镇:长沙埔(344人)(1400年)、后门坑(56人)、杨贺(129人)、平顶(63人)(15221580年)、兰溪(295人)、田心(120人)(16301635年)等(除平顶五华县迁入,后门坑没资料外,其余4个村均来自紫金县,仍以甘姓为主,廖、温、杨较少)。

板芙镇:虎爪(241人)(1643年)(叶姓紫金迁入)、新围(783人)(1522年)等。

神湾镇:桂涌(359)(明初)等。

五桂山:紫泥环(198人)、汛地(255人)(明末)(李姓紫金迁入)等。

上列资料可看出虽然建村在数量上有18 个,但村子规模都较小,人数都不多,最大的村子都不到400人,较小的都只有两位数(有5个村子)。另外就是移民来源地的单一性,基本上来自紫金县。

清代全中山境内有1000多个村落形成,是粤语与客话背景移民的最鼎盛期。但即便如此,客家村落占其中仍是小比例,仅约90个村落,占7%左右,而且,都是人数少规模小的村子,是因为山区地少且地形复杂所造成的结果:

南蓢镇:陂头下(60人)(16441661年)、范屋(154人)、余屋(91人)、鲤鱼地(25人)、徐屋(140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南面(118人)、元墩(39人)、饼铺(27人)、瓦屋下(61)(雍正年间17231735年),甘村(109人)、贺屋(130人)、上贺(26人)、灯笼坑(172人)、横溪(64人)、三家村(55人)、横迳(54

人)、筲箕环(63人)、湖溪里(78人)(乾隆年间17361795年)、剑门牌(80人)、甘屋(115人)、树坑(80人)、长攸连(76人)(嘉庆年间17961820年)等(上列绝大多数自紫金迁入,瓦屋下与湖溪里自兴宁迁入)。

翠亨镇:张落坑(87人)(顺治年间1660年)、书房坳(141人)、练屋(92人)、攸福隆(203人)、白石岗(47人)、木子埔(40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张琶企(40人)、龙田(30人)(雍正年间17231735年)、金竹山(9人)、峨眉(120人)、黄猄头(9人)、剑首(69人)(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大象埔(61人)(嘉庆年间

17961820年)等(上列仍大多数自紫金或紫金移民邻村迁入的,白石岗为梅县迁入)。

三乡镇:竹溪(280人)(1708年),三合(196人)、八亩(304人)、三溪(484人)、锚山(148人)、南龙(龙井、南坑)(533人)、大布新村(386人)(清末)等(三乡客家移民来源较复杂,多是邻村分迁而入)。

板芙镇:果园(268人)(1700年)、杉坑(112人)(1726年)、孖龙(53人)(1801年)、黄茅岗(142人)、汛地环(112人)(1886年)等(上列也大都紫金迁入)。

神湾镇:邱屋(153人)、船溪(412人)(16621686年),南镇(346人)、石嘴(128人)、定溪(205人)(1736年),深环仔(143人)、十二环(217人)、北溪(198人)(清末)等(神湾客家移民来源未有资料)。

五桂山:龙塘(172人)、张屋排(107人)(清初),南坑尾(113人)、石榴坑(426人)、马槽(181人)、沙头井(94人)、马溪(733人)(康熙16621722年),白兰桥(422人)、邱屋(154人)、鲤鱼山(292人)(雍正17231735年),石莹桥(112人)、和平(133人)、槟榔山(74人)、南塘(32人)、龙贡(91人)、金竹园(97人)、郑家山(69人)、客人地(109人)、旗溪(232人)(乾隆17361795年),石窝口(94人)、何屋排(36人)、田心(171人)(嘉庆17961820年),南坑(200人)、大山脚(195人)、社背(333人)、控虾(63人)、禾虾(54人)(道光18211850年),巫屋(55人)、白石坳(45人)、坑尾(30人)、西坑(89人)、王屋(48人)、石井(53人)、担水坑(40人)(咸丰18511861年),杉坑(58人)、杨桃山(43人)、三家村(16人)(光绪18751908年)等(光绪年间的三个村落应该是现今中山境内最后建立的客家村落了。五桂山村落中来自紫金的有大约1215个,另外来自五华古姓的也不少,如以桂南的马溪为主,石莹桥、南坑、槟榔山、石窝口、白石坳、社背、控虾、禾虾等均与五华古姓人关系密切)。

民国初年(1911年)至199180年间,中山境内仍有100来个新自然村落建立,几乎无一客语村落产生。

现中山境内的总客家村落数应在120个以内(以自然村计),客方言总人口数应接近3万人(实际操客方言人口)。

上列客家移民建村材料反映:客家人在地域上全部与闽人喜聚海边平地、山间台地等不相矛盾,都聚居在山间;在时间上比闽人迟了很多,最早基本上是明代才开始(1400年左右),清代达到高潮后止。

客家人也是古香山较早的定居者,但人口规模不大。

3.中山粤人

粤人指说粤语的定居者,也包括中山境内的所有疍家人,即操水上话的人,这类话就是粤语的一类。中山北部所谓的沙田话,还有中山市区石岐人所操的石岐话,中山南部坦洲等的水上话,都属粤语。

在现今中山境内,粤方言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山中部石岐市区及郊区,东至南蓢崖口和翠亨镇上,西南沿旧岐关公路向南至三乡麻子的两边大多数村落,这是一条相当狭窄的弧形带(因为绕山的缘故),这也是古香山较早的粤语村落带(全都背山面海)。另外,粤语还分布在沙溪—石岐—张家边—横门以北的基本上所有的沙田地区,还有中山南部的坦洲的绝大所数沙田地区;最后,在某些以闽语或客语为主的乡镇(如三乡、翠亨、南蓢、神湾等)也有零星粤语村落。

中山粤语也比较复杂。从大类上来看,中山粤语至少可以分成大类:①石岐腔(阳平高降上声曲折调为主特征之古粤语)②西海沙田话(以小榄、南头、黄圃、阜沙等为主之顺德模式);③古镇话(新会模式);④三角沙田话(以三角为主的东莞模式);⑤北部沙田话(以黄圃雁企、大一带的番禺模式);⑥下方话(原香山岛南部粤语,阳平低降、上声升调之古粤语);⑦水上话(真正船民之方言)等。该7类中石岐腔与下方话是中山古粤语,另4类是中山较新粤语。

中山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口(扣除闽、客以及非中山方言之居民)应在90万左右(1997年),不包括1997年后的新移民(近20年来中山境内人口多了一倍有余,总人口数超过300万)。

关于移民时间和来源等情况,今粤语村落有记载的最早是环城区的福涌村,北宋末(1126年)宋官梁仲卿迁此,初名梁家基,到清代易名福涌。北宋时段仅此一村建立。

南宋年间,建立粤语村落有记载的数量大大增加,尤以石岐及其周边地区为多,还有中山西北海中小榄、古镇高地开始有村落形成:

石岐区:石岐街(南宋绍兴二十四年 1154年),南下村(建炎四年 1130年)等。

西区:长洲村(景定三年 1262年)等。

东区:库充(绍兴八年 1138年),土瓜岭(1162年),大鳌溪(绍定年间 12281233年),起湾(咸淳 12651274年),槎桥(祥兴二年1279年)等。

环城区:沙涌(嘉泰三年 1203年),恒美(1279年)等。

小榄镇:小榄圩(绍兴11311162年),永宁(咸淳 12651274年),冈头(咸淳四年 1268年)等。

古镇镇:冈东、冈南、七坊(淳熙年间 11741189年),古镇、麒麟、曹一(宋末)等。

横栏镇:贴边(宝祐 12531258年)等。

上列有20个粤语村落建立。然而石岐及其周边已粤语化了的村落移民来源似乎与闽人移民息息相关,如长洲村黄姓人虽是“南宋景定三年(1262 年),新会县杜阮村的进士黄宪奉命到安南(今越南,当时属南宋封的安南王国),归途遇飓风,漂至香山,回京复命后辞官迁居于此,繁衍成村”。但此村是来源于福建福州的黄氏家族,当时操不操闽语已无可考,如今已然是粤语村。还有库充的陈姓,大鳌溪的郑姓等,都与福建多有关系。还有南下村的杨姓,其始祖杨元规从扬州广陵迁广州,定居于此,现在都操粤语了。

南宋年间全中山境内建村总数约55 个,粤语村落18 个,占约33%,没有客家村落建立。这些粤语村落应是古香山最早的粤语村落:基本都在香山县城附近,小榄岛、古镇岛和横栏岛也各有几个村落形成。

元代古香山都是村落建立的非旺盛期,全中山境内才26个村落形成,闽语村落占了14个,占54%;客家话村落仅1个(翠亨镇竹头园村);粤语村落也有11个,占42%。这些村落仍主要分布在石岐附近,小榄岛和古镇岛也各有1个村子形成:

石岐区:张溪(元大德五年,1301年),白沙湾、老富头(至正初年,1335年)。

环城区:曹边、北台(元末)等。

翠亨镇:崖口(至顺元年,1330年)等。

张家边:五星、蓢尾(至正初年,1314年)等。

三乡镇:古鹤(顺帝,1333年)。

小榄镇:螺沙(元末)等。

古镇镇:古二(元初)等。

上列粤语村落仍然主要分布在古香山岛上,都在闽人聚居区的边缘地带,如张溪、白沙湾都在古香山石岐海海边,而且白沙湾与老富头村的郑姓人还是从沙溪大庞头(南宋绍定年间〔1230〕建)迁入而建村的;三乡的古鹤也是三乡闽人聚居区的最东南缘,下接全是粤语村落(今坦洲界涌等)。古鹤村讲粤语也是一个谜,古鹤郑姓为主,祠堂门口写有“源流莆田,分支东莞”,这“莆田”是福建莆田,郑姓也是莆田郑氏。

到元末明初(1368年)止,闽语村落超过55个,客话村落只有1个,粤语村落30个左右,除12个粤语村落在当时小榄岛、古镇岛和横栏岛分布外,其余18个全部在古香山岛上。从建村时间和分布数量上看,闽、粤移民似乎时间与数量都没有很大的差异,但从地理分布上看,更可看出闽人是更早、人口更多、占据更好地形的移民群体。尚且,石岐及其周边的今粤语村落、古移民来源与闽人闽语息息相关。

明代全香山约有150个村落新建,闽人村落有40多个,客语村落18个,合计60余个。余下的约90个都是粤人村落,分布地点约1/3仍分布在今石岐及附近一带,今南区(旧称环城区)石岐河东岸现105国道两旁的台地,剩下的2/3都是今小榄、黄圃等的古“西海十八沙”区(此地先“东海十八沙”积淤):

石岐区:柏山、福获(明初)、基边、厚兴、桥头(沙岗)、三溪、齐东、员峰、天门(明中叶14041483)等。

环城区:渡头、板桥、洋寮、马岭、上塘(明前期),竹秀园、长溪(明后期)等。

神湾镇:桂涌、沙岗、柚柑埔(明中叶)等。

张家边:宫花、大岭(明前期)等。

坦洲镇:申堂、沾涌、埔顶、石塘(明中叶)等。

港口镇:公庙(羊蹄沙)(1616年)等。

小榄镇:葵南、九洲基、埒西一、绩西(明前期),文阁(东区等)、联东、㨗(jié)龙(明中叶)等(该几个村均是大村名,内含超过60个自然村)。这些村落移民基本来源附近顺德、番禺等县。

黄圃县:镇三、后岗、黄圃、石岭、安庆、鼓楼(明前期),北头、三社、岗东、永乐、太平(明中叶),团范(明末)等,来源顺德、番禺等。

清代全香山有1000多个村落形成,扣除闽语30余个(大都是邻村迁入为主),客语虽有约90个,合计共120多个,在全部清代建村数10%以下,余下90%以上全是粤语,而且基本上是沙田话(北部)或水上话(南部坦洲等)类(清代以及清代后建村的粤语村落分布详况本文暂略)。

粤人虽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末年的福涌村(今南区),而且在南宋石岐四周以及北部小榄、古镇等地均已开始有粤语村落建立,但许多来源今仍存疑:是原闽后变粤?抑或一开始就是粤?都值得再追究。明代在香山岛靠海四周仍有少数粤语村落形成,而在今中山西北部的古“西海十八沙”有很大数目的粤语村落形成,到了清代更是包括了“东海十八沙”以及所有后来积淤地基本上全是粤语村落(90%以上)。因此可以说,粤人并非最早的居民,在明代积淤形成前粤人与闽、客相比仍不属强势居民群体,而是到了明代后,特别是清代后粤人粤语才成了香山岛以及四周积淤地的较强势人群或语言。还有移民来源的一致性,西海黄圃、南头、阜沙、东凤、小榄、东升、坦背、港口、横栏等地的移民最多来自顺德县,其次是番禺县;古镇及附近却来自新会县;而东海今三角、浪网、民众等地移民却最多来自番禺与东莞,其次才是顺德或新会;南部坦洲最多斗门新会移民,其次是东莞等地。这些都是与地理原因紧密相关的。板芙的沙田区有些特别,除部分顺德外,其余相当数量都是邻村迁入建村的。以清初为界,中山粤人可分为古粤与今粤二大类。



四、中山汉语方言分布及其分类

明确了地理地貌上香山的变迁以及在其之上随之而来的移民分布,对中山境内汉语方言的分布以及分类便有了较清晰的头绪:中山境内粤语、闽语、客话三大类方言齐全,且各大类下都有各的支系。

1.闽语

中山闽语在当地都有许多别称,如“村话”,是隆都、南蓢和三乡三地都共有的叫法;除此之外,各种支系还都另有别名,如隆都话又叫“沙溪话、大涌话、西乡话、打村讲、拍村讲、打声讲、过海话、蛇佬话”等;三乡话又叫“谷都话、三乡话、小三乡话”等;张家边话或南蓢话又叫“东乡话、德(得)都话”等。中山境内的这三种闽语既是三种不同的种类(语言特点),又恰好分布在三块基本上不相连的区域(香山岛中部的五桂山等阻隔开),并且最重要的是三种话基本不能互通。包括城区石岐以闽语为母语的居民,

中山闽语人口应约17万。

(1)隆都话:隆都话的分布范围东起今岐江河西岸的谿角,西止磨刀门西江边大涌镇的叠石,北至沙溪镇的圣狮,南至神湾镇的芒涌,中间含有沙溪、大涌、南区(原环城西部)、板芙和神湾5 个乡镇,总人口接近9 万人,其中沙溪6 万人、大涌2.5 万人、环城2000人、板芙500人、神湾600人(1997年数据)。隆都人来源皆来自福建,而且皆主要来自今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与莆仙方言为主的地区,在语言上隆都话也实在地反映该两地特别是前者(闽东方言)的方言特点,如有撮口韵,“沙sɵ45,配pʰuɵi21,饭

puɵn31, (路)tɵʔ5”等;有相当复杂的连读变调规则,如阴平调(45)有两个变调值,(53)和(33),上声(24)也有两个变调值(33)和(21),阳平(33)、阴去(11)都有两种变调,阳去(31)有一种,阴入和阳入不变等。

隆都话及其同类的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是相当的一致,如都有撮口的[ɵ]元音;都有十分复杂的连读变调规则;声调调类与调值完全一致,如下表:

词语上如”车米(碾米)、猴溜(泥鳅)、我哋(我们)、你哋(你们)”等都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与排他性;语法上如表示已然状的助词“影ɐŋ21”就只有隆都片与南蓢片有,如“我食影饭(我吃了饭了);伊 影书(他看完书了)”等。

(2)南蓢话:南蓢话的分布范围东起南蓢镇的麻东、林溪等村,西止张家边区的沙边与泗门;北到张家边的义学与珊洲,南止南蓢泮沙,中间含有南蓢与张家边二镇区,因地处县城石岐东边,也俗称东乡,该种方言也俗称“东乡话”。这类东乡话的总人口超4 万人,其中南蓢约2.5万人,张家边约有1.5万人。从来源上看,南蓢人均认可来自福建,但何地大体无详情。根据语音特点来判断,与隆都片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也同样有撮口元音[ɵ],但在声调上却在显示内部高度一致的同时,南蓢话无论与隆都片,或者三乡片相比,都具排他性,如下表:

不仅如此,连读变调规则也比隆都片要复杂(上面表格中声调数字后小括号里小数字便是连读变调值),这些都反映了南蓢片比隆都片更接近福建莆仙方言而不是闽东方言的事实,起码是以该两种方言为基础,莆仙占的比例略大于闽东方言。闽东方言与莆仙方言都有大量的撮口元音,连读变调都十分多样复杂,这些主要区别性特征如今仍十分鲜明地反映在隆都话与南蓢话中。就该两大片方言中保留的撮口[ɵ]元音,完全是闽东与莆仙方言的遗留,与粤语的影响无关。

(3)三乡话:三乡话的分布范围东起三乡盆地东缘的前陇、塘,西止三乡的白石,神湾的桂涌,北至三乡的乌石、沙岗、大布等,南止三乡的鸦岗等,基本只含三乡一镇。三乡话总人口应超过3万人(包括住石岐者)。三乡人源头郑氏大都认为来自福建莆田郑,但今三乡话的特点却不太能反映莆仙方言的特点,反而与闽南方言,特别是漳州腔模式特点接近,无论是语音或词汇或语法等都与隆都片与南蓢片有很大的区别,如完全无撮口元音;有大量与闽南漳州腔相同的ui(uĩ)韵,“黄ui55(uĩ23)、远hui21(huĩ33)、卵nui33(nuĩ33)、软nui24(uĩ53)、断tui33(tuĩ33)”等(括号里的是漳州音);还有许多如“尘tin55(tin23)、阵tin21(tin33);寒kua55(kuã23)、汗kua21(kuã33)、碗ua24(uã53);蚁hia33(hia33)、瓦hia33(hia33);耳hi33(hi33);日zit31(zit121)、认zin21(zin33)”等等,都是闽南方言或漳州腔特有的(如“日、认”的声母z就是漳州腔)。声调的调值也显出与隆都与南蓢片的巨大差异,如下表:

上面表格里的情况表明三乡话内部的高度一致与对另二类中山闽语的排他性。另外,连读变调规则也强烈地反映出闽南方言的特点——都只有一种连读变调(有的如阴平或阴入还索性没有变调),并且还简单到只剩(33)(21)两类,与隆都片与南蓢片有如此复杂的连读变调截然不同。

诚然,中山境内三地闽语仍有其闽语的共性,即大体上没有f声母而只有h 或其他读法(隆都片与南蓢片已在少数字音上采用了唇齿音 f( v)的读法,如“父fu33(隆、南)、反fɔn24(隆)、非fi(三、隆、南)、话va21/ua31(南/隆)、雨fɔ53/fɵ33(南/隆)”等,三乡在吸收粤语文读时也有读f 的音节),如“粪pun212/pɵn23/pɵn11(三/南/隆)、蜂pʰaŋ33/pʰɔŋ11/pʰɔŋ45、风hoŋ33/hoŋ11/hoŋ45、肺hoi212/hui23/hui31”等。还如古知、彻、澄母字的大多数白读音仍读“舌头音”,如“猪tu33/ti11/ti45(三/南/隆)、转tui24/tɵn53/tiɛn24、竹tip5/tok5/tok21、郑tɐi21/taŋ21/taŋ31”等。还如古心、邪、书、禅母部分字白读音仍读ts、tsʰ或s,如“笑tsʰiu212/tsʰiɛu23/tsʰiɛu11、谢tsia11/tsia21/tsiɛ31、水tsui24/tsui53/tsui24”等。还如调类都是7个调等等。

2.粤语

中山粤语的分类也与移民来源不同,年代不同等多有关联。从大类来看,中山境内的粤语至少有4—7种:石岐腔、下方话、水上话、沙田话(又可分为东海沙田话、西海沙田话、古镇话、坦洲话4个种类)。

(1)石岐腔:也叫“石岐话”,分布在古香山岛的东缘→东北缘→北缘→西北缘→转南下至今三乡麻斗(即沿今105国道两旁),均是明代(含明代)前所建的粤语村落带,呈一新月状。月弯的南部是山及丘陵,北部是大海(或西北部是古隆都)。这一新月状石岐腔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上,如阴平是个高降的(51),上声则是个曲折调(213)或低降的21 调等,这是绝对区别于古香山岛南部“下方话”最重要的,也基本上是唯一的标志。在新月状石岐腔各方言里,这两个特点高度一致,且排他。在此区域中,该腔各方言均被视为同一种话,尽管今石岐(中山旧城区)已仿省城广州话而出现了大量的撮口元音œø、y等,旧式读h声母的字大量地被f所替代等,石岐人仍旧认为非正宗城区石岐话都属“乡下话、乡下腔”。石岐腔的总人口目前还不易掌握较详细的数字。最粗略地估计,说这种腔的人口数应不会超过15 万,具体石岐及郊区约11 万,环城(今南区)1.6万,张家边及东乡其他1.4万,板芙及其他约1万。关于这类粤语来源,前文也提过,有不少村落是闽人移民,如石岐城里的“莲塘郑氏”;石岐今东北部的岐关村(郑、林二姓明嘉靖初自福建迁入);石岐基边(或基头)村,是莲塘郑氏后裔明洪武(1385年)迁入;石岐后兴村,也是明洪武年间郑氏由莲塘迁入;板芙的湖州村之大环是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刘氏自今沙溪谿角迁入,上环村则是刘氏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从沙溪谿角迁入,沙沟村是林氏于清乾隆年从大涌安堂迁入;南区环城树涌村,元皇庆元年(1312年)刘氏从沙溪谿角迁入等等,这些地方如今基本上是粤语石岐腔的地盘,这些地点都有史料记载来源,而还有多少缺少资料说明的就不得而知了。石岐粤语的许许多多秘密都隐藏在其语言里。

石岐腔粤语是古香山最早的粤语之一,也仅流行于该新月状地带中。(也属古香山岛石岐腔粤语的还有今珠海市辖上、下栅、唐家湾等方言)。

(2)下方话:这儿的“下方”,指的是古香山岛东南以及延伸至澳门的地带,包括今三乡境内如麻斗、墟仔等的粤语,今珠海境内的界涌、沥溪、福溪、梅溪、翠微、前山的粤语;也包括澳门粤语的前身。这种“下方话”,与石岐腔相比最重要的区别也是声调中阳平与上声的调值,与石岐的不同而与省城广州话的相似,阳平为低降调(21),上声为低或中升调(24)。下面表格所列可看出石岐腔与下方话在声调上的区别:

上表可看出今澳门粤语只有6个声调,广州话上声分阴阳,阴上(35)、阳上(13);去声分阴阳,阴去(33)、阳去(22),在这儿澳门以及所有“下方话”全不分阴阳;还有入声里不见“中入”,下方话的绝大多数都只读(3),而有些6个声调的(如竹秀园)则只读(2)[阳入三乡白话的许多人都有发(3)变(2)的趋势]。

下方话的总人口也暂未有详细数据,因为这类腔还包括隆都、张家边、南蓢等闽语区的共同语——各地白话,带闽语腔的粤语,但不是石岐腔,而是在声调调型上更类似省城广州话的粤语。这种非石岐腔的粤语在隆都被称为“省岐隆”,即既像省城广州话,又像石岐话,又带有自身隆都腔的混合式粤语。张家边的许多人会说至少三种当地话:与闽人说张家边闽语;与石岐人或邻村如陵岗、濠头、蓢尾等人则说石岐腔;与三乡人或北部沙田人(三角、民众、浪网、黄圃等)或其余讲粤语的广东人等讲的则一定是张家边白话(不是石岐腔)。因此,隆都及其附近的“省岐隆”,三乡白话、南蓢白话、张家边白话等(甚至还包括五桂山区客家人说的白话),与“下方话”都属同一类声腔。今中山境内以下方话为母语的人口粗略估计不足2万人。

下方话也同样是古香山岛上最早的粤语之一。

实际上,不论是石岐腔也好,下方话也好,除了在声调上的两大差别,在其他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相似:①除今石岐城区,这两种粤语大多没有撮口元音,如“猪tsi55=知tsi55,树si33=试si33,“去”读hi33,“香”读hiɔŋ55,“雪”读sit3”等。②曾梗两摄韵尾广州话读eŋ/ek 尾的大都读ɐŋ/ɐk ,如“正经tsɐŋ33kɐŋ55(不读tseŋ33keŋ55,精伶(机灵)tsɐŋ55lɐŋ55”等。③都只有6 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和阳入,并且阳入的读法都归入中平调(3)等。但石岐腔与下方话仍有差距,合口的“瓜kwa、龟kwɐi”等下方话读ka、kɐi等等。④词汇方面都有如“风hoŋ55tʰai55(台风)、灰尘hui55tsʰɐn51-( 21)、树栽si33tsɔi55(树苗)、鸡僆(liàn)(仔)kɐi55lan33(tsɐi213-( 24))(未下蛋小母鸡)、三稔sam55nim33(杨桃)”等词语,这些在今广州话里分别是“台风、烟尘、树苗、鸡项、洋桃”。

(3)沙田话:沙田话似乎也被称为“疍家话、水上话、咸水话、水乡话”等,不一而足。实际上沙田话与水上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来源:前者绝大多数是农耕者,因为珠江口积淤,于是纷纷就近拓荒、围垦或定居,耕作的农田泥沙混合之淤,谓沙田;后者就是船民上岸定居,规模均无前者庞大,而且时间均较后起,且零散,如原石岐西区(石岐河城区河段西岸)人口1.3万人,其中水上居民就有2000多;原烟墩区也有大量原水上居民(1963年前称水上公社);今张家边的壳涌村、灰炉村、滘仔村等都是船民到此挖坑烧灰后定居而成村,而且年代都差不多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的水上话,也包括今三乡镇内的新圩村、涌尾村的方言,其船民落地成村都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事了。因此,沙田话不是水上话(以及相关的疍家话、咸水话等),南部坦洲,西南的板芙、神湾,北部的港口、张家边、横门南蓢的下沙、涌口,民众的东部、南部,三角的沙栏、高平等地都是水上话。

沙田话分布区域十分广阔,东部起珠江口伶仃洋洪奇沥水道与横门水道间的民众、浪网、三角等,西止与顺德、新会交界的小榄、古镇、横栏等,北接与顺德、番禺交界的黄圃等,所占区域几乎是积淤前旧香山岛的两倍还多。沙田话至少有三大支系:①东部包括浪网、民众和三角为主的,也包括部分黄圃、阜沙和港口等地的方言为东海沙田话,这类沙田话在时间上较迟于西海沙田话100年以上,而且移民来源也相当不同,大多来自东莞、顺德和番禺。②西部包括小榄、横栏为主的,今东凤、东升、南头、坦背、沙蓢以及部分黄圃、阜沙和港口等地,谓之西海沙田话,这类应是中山境内最早的沙田话,至今超过300 多年历史了,来源主要为顺德,包括部分番禺和新会。③古镇沙田话,以古镇为主,包括附近某些

村落的方言。这类方言历史也相对长,最早已超过400年历史,其来源主要自新会,因此与西海沙田话有较明显的区别。

上面的这种划分仍是未进行较细致调查前的粗略分类而已。关于沙田话总人口,初步估计有70万,其中东海片17万,西海片41万,古镇片7万,坦洲片5万。

沙田话的支系划分,仍主要取决于语言特点(虽也尽量参照村民之来源),仍以声调调类调型等为依据,可看出几个分支情况:

上表里三种沙田话反映出与各自来源地的一致(或相似)而与其他分支有别,如西海片的都是9个调类,而且调型相当一致;东海片的8个调类一致,调型也大致相同;古镇的情况略有出入,但也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该三者均与石岐腔或下方话(都是6个调)或新圩水上话(7个调)无论调类调型都不同。

(4)水上话:水上话又称“疍家话、咸水话”等,与沙田话不同来源,是船民的语言,基本是粤语底子,分布极分散,今中山境内迄今较明确的水上话居民点有今石岐城区石岐河段原水上公社居民,今南区竹秀园东南的长溪村,今三乡茅湾涌沿岸的新圩、涌尾(泉眼),今张家边东北的灰炉、壳涌、滘仔、坦洲大部分区域,南蓢海边、民众、三角水边、板芙石岐河西岸等等。对中山水上话的调查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水上话人口数也极难有准确数字,初步估计超过10万,而且情况还多变,例如石岐区原水上公社居民是否已改说石岐腔,竹秀园的长溪也是否改说“环城话(也是石岐腔)”等。下面是三乡新圩水上话的声调现状:

上表呈现出水上话有7 个声调,但广府话(括号内的调值)借调特多(有4类)。下方话(前山)只有6个调类,而新圩水上话有7个调,且调值调型差别也不小。新圩一栏里括号内的数字符号表示是广府话(广州音)的借调,即借用广州话词语时常读这类调。新圩水上话的阴平、阳平与其余粤语差距最大,阴平是高升调,如“鸡kɐi45、猪tsi45、猫miau45”等;阳平高平(55)与中平(33)似乎分布较平均,分布规律仍不可循,如“行haŋ55(走)、田tʰin55、姨hi55、人jɐn55、抬tʰɔi55”等,而“床tsʰuaŋ33、郎luaŋ33、蛇se33、喉咙hɐu33loŋ33、斜tsʰe33”等读(33);另有如“咸ham21、长tsʰuaŋ21”等读(21)等。阳去也起码有两类,一类与阴去合并读(33),一类读(21),如“下ha21、大tai21、外wai21、妹mui21、面兹bin21ti55(面子)”等,但这类读法在阳去中数量少于(33)。新圩水上话不论在调类上或调值调型上也与沙田话有很大区别。水上话不是沙田话。

3.客话

中山客话在当地也有许多别称,如“子话、佬话、话、客家话”等。中山境内客话分布相当集中,都处在古香山岛上连绵起伏的丘陵中间:东起南蓢(或翠亨)的竹头园,西止板芙镇东南的虎爪村、杉坑村(均属今白溪村);北起五桂山镇的长命水,南止坦洲镇白水林山南麓的村落以及与今珠海南屏交界之南村仔,客话总人口接近3万人。中山客话村落数目不少,有120个左右,但各村落规模都不大。中山客话村落来源约70%自广东紫金,余下自梅县及附近,因此中山客话内部高度一致,几乎没有明显差异。见下表声调:

上表显示其高度一致性[阴平(34)后括号内表示有习惯性的连读变调,即有的得变(33),有的不变],三乡的两村来源并不同:白石话为自紫金县的甘姓村落方言,南龙话为自增城(陈姓)与龙川(袁姓)等氏族的村落方言;翠亨村人姓蔡,清康熙年(约1700年)建村,来源无考;桂南于五桂山南麓,马溪村五华古姓人迁入,也是约1700年建村。

中山客话的其他共同特点在语音上表现为:都有浊声母b、d、ɡ、v;都没有撮口韵;韵尾-m、-n、-ŋ 和-p、-t、-k全部齐全;都有6个声调,而且调型调值基本一致等。在词汇上表现为:均吸收了约40%—60%的粤语或其他方言词语,“粤化”十分严重,如“鸡春kai34tsʰun34/鸡卵(鸡蛋)、柜筒kʰui55tʰoŋ41/拖格(抽屉)、樽tsun34/瓶儿(瓶子)、齐齐tsʰiɛ21tsʰiɛ21/同阵(一起)、㓥(tāng猪tʰɔŋ34tsu34/(chí)猪(杀猪)、寻日tsʰam34ɡiɛt31/头日(昨天)、出年tsʰut31ɡiɛn21/明年(明年)”等。(斜杠后的是梅县客话)




五、本文小结

(1)中山方言的研究与其他绝大多数方言的研究相当不同,是因为首先必须考虑中山的地貌是动态的,地上的移民村落等均是在这种移动变化中而变化,而且也大体是有据可循的。有了这个大前提,后头的小前提或细节便有了坚实的、富逻辑性的依据,这是本文最主要的目的。

(2)古香山用了近700年才由香山岛变成今日与大陆完全连接在一起的中山市,更多移民和村落都是后300年才迁入或建立的,距今时间不算长。

(3)闽人为香山岛上有据可查的最早、人数较多的居民,今占中山方言总人口(1997年统计数)120万中的约17万,占14.2%。旧粤人(指石岐腔与下方话)也是香山岛上次早的居民,人数有18万,占15%。客家人是再次早的居民,人数最少,才近3万人,占2.5%。新粤人(指沙田话与水上话)是最迟的迁入者,人数庞大,达73万人,占近61%。120万人口中还含非中山方言为母语者,人数约9万人,占7.5%。以1997年的数字为据的理由是:

①这是当时统计中山方言人口的最新数字。②1997年的前中山人口数相对稳定,移民潮未起(1989年版《中山市地名志》的统计数是107万)。③居于第①②条理由,本“1997年统计数”已是中山方言人口较可靠的统计数了,不但今天,也许也称为今后的唯一可信的参考数据了(今中山300多万人)。

(4)本文的闽、粤、客村落数统计含有某种程度交叉性,如原闽今变粤,原闽今变客或反之等等,会存在一定误差,但大方向更重要。

(5)闽、客方言“粤化”程度都相当严重,但闽语仍是闽语,客话仍是客话。石岐城区内的石岐话“广州化”也十分严重,老石岐话成分日益减弱且消失。老粤语(下方腔)也日益受到年青一代挑战逐渐变成省城广州话类,由缺少撮口到加进撮口韵,曾梗摄里字音也仿读eŋ/ek而不读ɐŋ/ɐk等了,尽管声调依然是6个调(虽然整个广东的广府腔(广州话)都正在变成6个调,而非9个调了)。

(6)本文的语料来源,除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的外,其余绝大部分均为本人田野调查所得,在此特别说明。




更多精彩内容请购书阅读

语言与方言论稿
第二辑

出版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书号:ISBN 978-7-5192-3293-1

定价:35.00元

更多优惠请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优惠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蒙田(法)《随笔集》


图文编辑:六六

责任编辑:老甘



语言资源快讯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