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旧时光”照片背后的故事

活动 | “旧时光”照片背后的故事

THU建筑学院校友会 日韩男星 2018-11-12 22:05:18 705



     是什么联系了建筑学子的情感?除了共同爱好并追逐的建筑学梦想外,剩下的大概就是都曾在这个学院经历过的求学时光。

     每个人的青春总是记忆犹新的,但是学长们的青春是什么样子,后面的师弟师妹们又是如何在这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本次展览的筹备工作,我们希望用凝固的照片编写出一部流动的历史,毕竟照片是时间最好的物证。


但是本次展览选取的照片并不是大家熟悉的影像展的样子,它们既不追求摄影作品的视觉美感,也不表达重大事件的历史定格。

它是要表达在学院72年辉煌历史之下,每一代人具体是怎样在生活。我们要梳理的是一部建筑学院隐藏的图像简史。

因此,我们选照片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希望这些照片最好不要是合影,因为合影中精心设计的表情和站位将照片变成了一个单纯的人物清单,照片本身的现场感被削减。 

第二,我们希望它们最好是随手一拍的照片,与那些精心“设计过画面”的照片相比,这些“不上相”的照片在提供更生动的现场感之外,照片里边随意露出的工具、物品、服装、装饰等细节则提供了更具体的时代信息,它们为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可能。


比如这样的一张照片,这是一位同学的“定妆照”。

这张照片里有三个细节至关重要,第一是墙上贴着的班级合影和钢笔画,同学们通过这种方式在营造教室的学习氛围。

第二是墙上的这张安七炫海报。安七炫是韩国超人气偶像团体H.O.T的主唱,2000年左右H.O.T风靡中国,安七炫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流量鲜肉”。

第三个细节是门锁上的这块木板。当年是一个班用一个教室,但是钥匙只有少数几个人有,开门很不方便,所以这个角落就被扣开,以便于把手伸进来开锁,为了安全起见,后来就补上了这块木板。

这些照片因为随意的站位、扭捏的姿态或者是难看的表情而被主人深藏,所以需要挨家挨户地去翻私人影集才能找到它们,过程并不容易。



为了尽快地建构起展览的框架,我们将工作主要集中在了90年代,因为90年代是学习生活方式快速迭代更新的时代,里边蕴藏的丰富叠层能帮助我们顺利地向前追溯和向后延伸。

本次影展包含4个常设版块:

专业、生活、文体、旅行。

 1

“专业”围绕着最重要的建筑学专业培养过程展开,大家可以看到历史以来评图的方式就几乎没变过。图纸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个时代建筑学子的头等大事,时间跑得飞快,图却似乎永远画不完。

我们找到了一张程晓青老师帮同学赶图的照片,程老师的针管笔里流出来的全是建筑学子的心酸。


但是画图也不全都是痛苦,里边也有好多趣闻。

比如92级当年跟着乡土组去侨乡村测绘,回来需要手绘一张五米长的总图,工作量非常大,几个同学觉得不能白花这么大力气画了这张图,他们一合计就把自己的名字藏在水稻田里。

大家手头如果有《梅县三村》这本书,可以翻出这张总图寻找一下这些小心思。

这个板块里除了可以看到各个时代赶图的场景,如果你关注画图时使用的工具有什么变化,你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另外一条叙事线。

建筑学院一共使用过多种样式的绘图桌,这些桌子最核心的一个设计就是要把桌面翻起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支撑杆加锯齿的组合,将桌面翻成设定的几个角度。

但是主楼时期的建筑学院使用的桌子是前后两根支撑杆加锚固螺栓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使得桌面可以翻成任意的角度。


但是绘图桌上的这些细节在电脑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全部变成了历史。

最开始的电脑又贵又大,但是寝室又没有足够的空间了存放,所以就把电脑放在了教室里。



 2

“生活”是对大家在清华园里生活状态的梳理。

这里面最特殊的是2003年非典时的一组照片,设计课在室外进行,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号码牌,被严格地管理起来,但是同学们在严峻的疫情之下也不乏幽默,各种生动地摆拍总能让你会心一笑。


在公共空间稀缺的年代,作为私人空间的寝室收留了更多的青春肆意。

这张照片中的同学们在玩一种游戏,男女组队站在一张a4纸上,看哪一对站的时间长。右下角是一台录音机,这种用来放音乐的机器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

建筑学院的学习和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当每一个班级有一个自己的教室的时候。

1999年的11曰17日,建63班在教室里开起了舞会,墙上的公牛队完成了NBA的三连冠,而旁边的赵薇因为《还珠格格》而家喻户晓。


两个月前的这个角落里,曾经有过一个爱的小屋,这是同学们从建筑学院后院里捡回来的废旧材料搭盖的,堪称最早的构造实验。可惜后来因为安全隐患被依法取缔。


教室里过生日、吃火锅、包饺子对任何时代的学子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但是拿面团来做人像雕塑,这就是不把隔壁的美术学院放在眼里了。



说到吃饭,最壮观的应该是1947年全校户外大聚餐了,同学们吃馒头也穿着西装,这大概是那个时代才有的优雅。


1961年12曰3日,建二在教室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梳着麻花辫的姑娘弹着三角钢琴。独唱者是当年清华的“名歌星”麦木兰。

40年之后,依然有人在教室里唱歌,只是三角钢琴换成了台式电脑。电脑唱着“陪你渡过一生的路,最真的幸福”,在建筑行业正热火朝天的年代,唱歌的这个拖鞋男孩叫赵雷,毕业之后离开了建筑,做起了家具。

这首歌的名字叫《注定》,收录在无印良品1997年的专辑《三人行》中,现在这张专辑只能在收藏网站上才能找到踪影。 唱歌的无印良品已经解散,正版的无印良品则铺满了中国。

1997年距离卢庚戌组建水木年华还有四年,他在KTV里唱着“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进入娱乐圈的卢庚戌从此无依无靠。


在电子游戏还未兴起的时候,之前的小伙穿着便装拿着枪,后来的青年穿着军装却拿起了吉他。

音乐陪伴着一代人的青春,澎湃的生命能量都宣泄在了和弦里。据说李健在读大学的时候最喜欢在建筑学院的楼道里抱着吉他唱歌。



 3


“文体”是观看这部建筑学院生活史另外一个重要的窗口,同学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改编成各种各样的节目,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建筑身份。

图纸是最喜闻乐见的创作对象,表达画图评图前后的喜怒哀乐。

但是早些年的同学会把工地的场景搬上舞台。创作母题上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过去的学生在学习阶段是有机会上工地亲手盖房子的,而现在的同学们就只能在课堂里“纸上谈兵”了。


晚会的背景板是另外一个身份表达的重要媒介,不论是图像还是文字,都在尽力说明:这是一台建筑学院的晚会。

只是在电脑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大家的手艺退步得有点厉害,毕竟这张90年代大合唱背后的大礼堂背景板,长10米高6米,同样出自手绘。

不过无论水平如何,作为晚会主要气氛渲染的背景板和海报,他们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纪录了很多时代信息。

1993年“同心同源”四系文化节的海报采用的是90年代同时兴起的本土民族装饰画风格和西方构成主义风格, 2005年学生节的主海报则变成了动漫风格,12年之间,年轻人的视觉经验变化在这两组海报当中得以体现。

背景版的时代信息更突出,2002年的背景板上写着橘子红了,《橘子红了》是当年的热门电视剧。

2004年学生节的背景板是一只小鸡从天安门跑回清华大学的线路图,2004年是电子地图的元年,同学们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图像形式感到好奇。在这一年的学生节节目里,有一个身穿hot.com运动服又唱又跳的“偶像组合”,但是真正的H.O.T在三年前就已经解散了。


如果晚会需要一张海报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参加运动会也要自己画一张海报则是从骨子里散发的浪漫。

1986年清华大学第一届研究生田径运动会,建筑学院代表队全体身着西装出现在赛场上,绶带和白手套格外抢眼,为这次运动会特意绘制的海报有一人多高,九头身模特的脚下写着一句话:希望在我们脚下。


 4 

脚下的路不仅萦绕在学校,也延伸向远方。世界是丰富的,建筑学子对远方的拥抱也从来都是毫不迟疑的。“旅行”表达的是同学院跨出校园走向世界的足迹。

我们把一些在校外完成的课程也加入了这个部分,比如测绘实习,早些年的测绘没有酒店住,只能住在老乡家里。但是在条件艰苦的乡下,聪明才智能解决物质短缺带来的问题。建筑学院最遥远的测绘发生在利比亚,时间是1991年。


 

水彩实习是另外一个集体出门的课程,不同的是过去的学生大多会老老实实地在现场作画,而后来的学生则会回到酒店对着同学的画作临摹一番。现在,先拿手机拍照,等到回学校再进行创作的情况则越来越多。



旅行是建筑学子的必修课,远方是亘古不变的诱惑。一次古建筑考察成为了四位同学一生友情的结点。

1998年,“新营造学社”照着梁先生当年的考察路线重新走了一遍,他们白天看建筑,晚上就围在一起朗读梁先生的论文。回到学校,在23号楼1楼中厅里,他们用当时最先进的电脑绘制了佛光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的3D模型,由于模型太过巨大,这台最先进的电脑也不得不通过拆掉机箱壳来更好地散热。


这大概是这趟旅程中最有意思的一张照片,当时的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被一圈高墙包围,他们趁着夜深找来一台自行车,纷纷翻墙潜入遗址。翻院墙当然是不对的,但是院墙再高,也挡不住他们对建筑的热爱

“新营造学社”追寻着精神上的远方,有一些人则希望在物理空间里走得更远,1988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朱文一前往西藏旅行,回校后举办了个人的钢笔画展。


1997年,房木生和他的小伙伴前往西藏旅行,回来之后在同方部举办了摄影展。在朱文一的指导下,他挑选了一组照片参加全国摄影大赛,最终斩获一等奖及5000块奖金。

同年,马上要毕业的张悦和李虎希望前往毒品遍地的云南旅行,苦于没有经费的他们俩加入了朱文一海口城市设计组,凭借一张总图换取了2500元的工费,经过60个小时的火车,他们最终来到云南,出于对钱财的担忧,他们把钱卷成一卷一卷,像子弹一样插在皮带后面。


 能去到西藏、云南得益于铁路系统的进步,之前的同学出行主要靠自行车。


80年代的学子已经人手一辆自行车,1982年,尹稚组织同班同学骑自行车前往北戴河。

但是在20年前的60年代,自行车还是一个昂贵的产品,比如周末回家的左川会把自行车留在学校,借给外地的同学们骑。


“旅行”板块里有一个特别的部分,是建筑学院同学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1976年周总理去世,建工系就前往天安门广场为总理献上了花圈。

公共事件中,同学们的“发声”方式空前统一,1947年的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中,建筑系的学子将“反内战”写在自己的背上。

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军轰炸,建963班的同学在颐和园举行了支持国货的游行示威,背上的品牌是每一个同学自选自绘的,“国货当自强”的文字则由田欣统一书写。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泰国品牌“红牛”被迫汉化。



针对此次在学院的展览,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版块——“老师的学生时代”,课堂上春风化雨的各位老师,当他们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样子,眼睛是否也有过困惑和迷茫?这是我们尤其好奇的地方。

这批照片里有入学时登记照里的稚气,有舞台上难得的“倩影”,也有学术交流时的正经脸。

而有几位“不幸”的男老师入选了我们的“那时他们还有头发”系列。

老师们看到这些照片,纷纷表示:“啊?我都不知道还有这张照片!”



在官方影相之外,建筑学院有一部隐藏的图像历史记录在这些鲜为人知的照片里,本次展览也是对这部分历史的一次尝试性挖掘。但是出于各种限制,目前这部隐藏图像历史还并不完整。

 

首先,“建筑学子在海外”这个版块没来得及开展,建筑学院每年有众多的学子前往海外求学,他们在异国他乡经历着怎样的学习生活,这是我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其次,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这区区二百多张照片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为数众多的校友私人影集没来得及去寻访搜集。

 

第三,这部分照片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因为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每一个人的手机硬盘都成为了这部隐藏历史的一部分,当拍照成为了毫无门槛的事情,这部隐藏历史的数据库获得了理论上无限扩大的可能性。

并且照片在当下不仅仅只是一张照片,他有了更多被再次书写的机会。过去一张照片要想完成这样的书写,必须先把胶片冲洗出来,然后再在纸上添加文字,现在的图像软件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朋友圈的发布、留言模式也极大地扩充了图像的意义表达。这些都是这部隐藏历史面临的新局面。

如何持续地挖掘和表达这部隐藏的图像历史,我们目前并没有答案。



校友影像展策展团队

2018年10月


 5


“建院旧时光”照片展仍在举办中,学院已为您准备好了一场相聚的盛宴,只待您的加入。

欢迎各年级校友组织集体返校座谈,参观展览,共同回顾旧时光。


如果您有意与老同学们在“时光”重聚,可直接在文章底部留言或联系校友邮箱说明活动意向,进行时间和场地确认,建筑学院校友会也将为您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协助。(校友服务邮箱:[email protected]


(回顾照片展线上精选照片)

(回顾96级校友回校参观照片展)


持续征集旧时光


清华大学校友会建筑学院分会长期向我院校友征集老物件、老照片线索,诚邀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它们可以是:

证书、通知书、成绩单、班刊、纪念衫、旧海报、勋章、作图工具、同学录、算盘、模型、图纸、玩具、书信、食堂饭票、茶缸、收纳盒、回忆文章……

各种或是承载着难忘的时光记忆、或是有着时代烙印的老物品,都是我们想要与您一起珍藏的重要回忆。

老物件或照片类型与形式风格不限,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物件或照片说明(可以是一句话简要说明,也可以是它背后的故事)。

 

投稿方式:

1、公众号后台留言

2、建筑学院校友服务邮箱:[email protected]

 

对于捐赠物品,学院将颁发捐赠证书,在展览或出版中注明捐赠人。

对于您愿意与大家分享回忆,但又想自己继续珍藏的物品,也可以将照片发给我们,并注明可否在学院进行相关展览时,将与您协商借出进行短期展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校友会建筑学院分会



供稿: 徐腾

编辑: 侯姝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清华校友总会建筑学院分会,致力于整合校友资源,维护校友信息,传递校友动态,开展校友活动,为广大师生与校友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清华建筑学院校友会

010-62785654

[email protecte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