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ig sind , die da Leid tragen
因为他们必蒙安慰
1868年4月10日,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Brahms - Ein Deutsches Requiem,Op.45)在德国不来梅首演。
▲ 阿巴多/芭芭拉·邦妮/柏林爱乐
《德意志安魂曲》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在1865-1868年期间完成的一部鸿篇巨著,整部作品共7个乐章,包括合唱、管弦乐、女高音和男中(低)音独唱,时间长度为65-80分钟,是勃拉姆斯最长的一部作品。《德意志安魂曲》含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但并非由礼拜式的语言写成,也不同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拉丁式安魂曲。从作品的曲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用德语写成的安魂曲。
历史背景
1865年2月,母亲的去世让勃拉姆斯悲痛万分,成为写作《德意志安魂曲》的一个诱因;1856年7月,舒曼的去世让勃拉姆斯一直深陷挥之不去的思念情感之中,这也许是日后让他完成该部作品的动机,但勃拉姆斯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保持沉默,使得这一推断充满了不确定性。
勃拉姆斯最初的构思是写一部6个乐章的作品,由最终版本来看,作品包含1-4和6-7乐章。到1865年4月底的时候,勃拉姆斯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乐章。第二乐章用了一些早在1854年另一部作品中弃之不用的元素;也正是在那一年,舒曼的精神开始崩溃且企图自杀,勃拉姆斯搬到杜塞尔多夫以帮助克拉拉·舒曼和她年幼的孩子们。到1866年8月的时候,勃拉姆斯完成了在今天看来除了第五乐章以外的全部作品。1867年12月1日,奥地利指挥家约翰·赫贝克在维也纳指挥了前三个乐章的首演。这次部分乐章的首演,由于对定音鼓部分乐谱的误解,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乐谱中大凡标有pf的地方被都演奏成了f或ff,基本上遮盖了第三乐章赋格曲性质合奏部分应有的华彩。六个月以后的1868年4月10日,耶稣受难节那天,6个乐章的作品在不来梅大教堂首演,勃拉姆斯亲自指挥,朱利叶斯·施托克豪森担任男声独唱。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也标志着勃拉姆斯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1868年5月,勃拉姆斯又给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个乐章,在最终的作品中为第五乐章。这个新乐章,为女高音独唱和合唱而作,1868年9月12日由艾达·苏特-韦伯在苏黎世首次演唱,Friedrich Hegar指挥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共同演出。1869年2月18日,7个乐章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由卡尔·赖内克指挥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以及合唱团在莱比锡首演,艾米莉·贝林格拉思-瓦格纳和弗兰兹·克努可分别担任男女独唱演员。
乐队规模
除了女高音、男中(低)音独唱和混声合唱以外,《德意志安魂曲》的乐队规模为:
木管乐器部分:短笛,2支长笛,2根双簧管,2根单簧管,2支低音管以及低音大管;
铜管乐器部分:4只圆号,2支小号,3支长号以及大号;
打击乐部分:定音鼓;
弦乐器及竖琴;
管风琴。
文本与作曲
勃拉姆斯自己创作了歌唱文本。和采用拉丁语标准文本写作的传统天主教安魂弥撒曲相比,该文本来自于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作的圣经。1865年,在给克拉拉·舒曼的信中,勃拉姆斯首次透露了要以《德意志安魂曲》为名创作一部作品,“一部艺术品似的德式安魂曲。”数年以后,当勃拉姆斯发现舒曼已经计划以同样的名字来写作一部作品时,深受感动。勃拉姆斯对不来梅大教堂的音乐总监Carl Martin Reinthaler说,他非常高兴将这部作品命名为《德意志安魂曲》(一部人类的安魂曲)。在这里,German主要是指语言,并非针对潜在的观众。
尽管在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上的安魂曲,以对逝者的祈祷开始(主啊,赐他们永恒的安息);《德意志安魂曲》却更关注生者,开篇即是“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安慰。”除了第四和第七即中间和末尾2个乐章以外,作品的主旋律——经历了从焦虑到舒适的转变——在所有乐章中反复出现。虽然上帝的意愿是让人们获得安慰,但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理念还是贯穿了整部作品。
勃拉姆斯有意识地省略了基督教教义。这在他和Carl Martin Reinthaler的书信中可以看得出来,当Reinthaler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时,勃拉姆斯拒绝就“主的救赎之死”增加任何篇幅。按照Reinthaler的描述,当这部作品在不来梅大教堂演出时,他曾擅自插入了一段咏叹调“我知道我的救世主活着”,以满足神职人员,这段咏叹调出自亨德尔的弥撒曲。
值得注意的是管弦乐编曲:第一乐章中,小提琴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短笛、单簧管、一对圆号、小号、大号、定音鼓贯穿其中。在第一和第七乐章的结尾处还使用了竖琴,后者尤其引人注目,自第二乐章中部以来,竖琴还没有再次排上用场。
《德意志安魂曲》具备统一的三音结合的主题,大三度的飞跃,通常接有一个同方向的半音音阶。合唱团的第一次进入,代表了女高音独唱部分的动机(F–A–B♭),这一动机弥漫于每个乐章以及许多专题陈述中。
作品的间架结构
由于勃拉姆斯在原有作品基础上插入了第五乐章,整部作品则显示出围绕第四乐章的对称之美。第四乐章被形容为上帝“可爱的居所”。第一和第七乐章都以“有福了”这样的歌咏布道开始,这2个慢板乐章同样包含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特别是在结尾部分。第二和第六乐章皆充满了戏剧性冲突:第二乐章感慨生命的转瞬即逝;第六乐章则勾勒出死而复活的美好意象,如同隐喻生死轮回的寓意。第三和第五乐章则以人声独唱开始。在第三乐章,男声独唱祈求“主啊,请教导我”,合唱团则数次重复唱出相应歌词,使得独自祈祷变得更为普世;第五乐章,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团则抒发了不同的内容,彼此呼应。和巴洛克清唱剧完全不同,独唱演员没有唱出任何一首咏叹调,但却是整个乐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乐章,除了第四和第七乐章以外,都和《圣经》中的不同章节相关联,使人们从痛苦和悲痛中得到安慰。整部作品最后一句话正如第一句:“有福了”。
乐章特点及唱词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是一部为女高音和男低音独唱、合唱及乐队而作的七乐章作品,并未使用安魂弥撒的传统文本,而是作曲家从《旧约》和《新约》中抽取部分内容编成的文本。与十九世纪大多数带有宗教文本的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也有着某种复古风味:其中运用了大量对位织体,某些地方的合唱写作还类似古代的‘模仿点’技法。第三和第六乐章则以真正的的赋格曲作为结尾,第三乐章中那首著名的赋格,完全处于定音鼓和低音乐器演奏的D持续音上——其中较低的大字一组D音由最低弦下调一个音阶的低音提琴维持着。第四乐章不同于其它乐章,经常作为一首独立的赞美歌,其内容的抒情性和简单的调性布局是以门德尔松许多宗教音乐为典范的。这部作品最独特的一个乐章是第二乐章。该乐章可明确分为两大段,每段都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器乐部分和合唱部分。挽歌般的人声部分全然不同于这部作品中其它任何合唱部分的写作,它是以同度咏唱出来,就像一个反复出现的定旋律,并带有古代弗里几亚调式色彩。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多种较为古旧的技法与他自己正在发展的个人风格进行巧妙结合,因而这部作品也比其它任何作品都更加确立了勃拉姆斯在这一时期作为欧洲音乐创作领军人物之一的地位。
——摘自《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各乐章唱词
1
第一乐章
Selig sind , die da Leid tragen(Matthew 5:4)
承受苦难的人们有福了(出自马太福音5:4)
Die mit Tränen säen, werden mit Freuden ernten(Psalm 126:5–6)
含泪播种的人将收获欢乐(出自诗篇126:5–6 )
Selig sind , die da Leid tragen (Matthew 5:4)
承受苦难的人们有福了(出自马太福音5:4)
2
第二乐章
Denn alles Fleisch , es ist wie Gras (1 Peter 1:24)
所有肉体,皆为草木(出自彼得前书1:24)
So seid nun geduldig (James 5:7)
所以要有耐心(出自雅各书5:7)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1 Peter 1:24)
所有肉体,皆为草木(出自彼得前书1:24)
Aber des Herrn Wort bleibet in Ewigkeit (1 Peter 1:25)
主的话语亘古永恒(出自彼得前书1:25)
Die Erlöseten des Herrn werden wiederkommen(Isaiah 35:10 )
耶和华救赎的臣民终将回归(出自以赛亚书35:10)
Freude , ewige Freude
喜悦,永恒的喜悦
▲ 卡拉扬
3
第三乐章
Herr , lehre doch mich (Psalm 39:4)
主啊,请教导我(出自诗篇39:4)
Ach, wie gar nichts Bar(Psalm 39:5–6)
啊,多么徒劳(出自诗篇39:5–6)
Ich hoffe auf dich (Psalm 39:7)
我的希望在你手中(出自诗篇39:7)
Der Gerechten Seelen sind in Gottes Hand(Wis 3:1)
正直之人的灵魂皆在神的手中 (出自智慧篇3:1)
4
第四乐章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Psalm 84:1,2,4)
你的居所多么可爱(出自诗篇84:1,2,4)
5
第五乐章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John 16:22)
如今你有悲伤(出自约翰福音16:22)
Ich will euch trösten (Isaiah 66:13 )
我将给你安慰 (出自以赛亚书66:13)
Sehet mich an (Sirach 51:27)
看着我(出自德训篇51:27)
Ich will euch trösten (Isaiah 66:13)
我将给你安慰(出自以赛亚书66:13)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John 16:22)
如今你有悲伤(出自约翰福音16:22)
Ich will euch trösten (Isaiah 66:13)
我将给你安慰 (出自以赛亚书66:13)
6
第六乐章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Hebrews 13:14)
在这里我们并无永恒之地(出自希伯来书13:14)
Siehe, ich sage euch ein Geheimnis (1 Cor 15:51–52)
来吧,有秘密向你倾诉(出自哥林多前书15:51–52)
Denn es wird die Posaune schallen (1 Cor 15:52)
小号即将吹响(出自哥林多前书15:52)
Dann wird erfüllet werden Bar(1 Cor 15:54)
主的旨意将得到应验 (出自哥林多前书15:54)
Der Tod ist verschlungen in den Sieg (1 Cor 15:54–55 )
死亡被胜利吞噬(出自哥林多前书15:54-55)
Herr, du bist würdig (Rev 4:11 )
主啊,你是伟人(出自启示录4:11)
7
第七乐章
Selig sind die Toten (Rev 14:13)
逝者有福了(出自启示录14:13)
Ja, der Geist spricht, daß sie ruhen (Rev 14:13)
是的,灵魂说他们将安息(出自启示录14:13)
Selig sind die Toten (Rev 14:13)
逝者有福了(出自启示录14:13)
▲ 布隆斯达特/丹麦广播交响乐团
评论
很多评论界都对这部作品高水平的技艺大加褒奖,也很欣赏其准经典的结构(例如第三和第六乐章的高潮部分都有赋格曲)。但并不是所有的评论家都对其大唱赞歌。如英国剧作家乔治·萧伯纳,一位公开的瓦格纳崇拜者,就曾这样写道:“这只能是上流社会人士所作。”虽然就勃拉姆斯而言,这部作品显而易见是一部人道主义之作,并非为基督教徒而写,但还是有一些评论员对作品中缺乏明显的基督教内容而感到困惑不解。
不同版本及改编
勃拉姆斯还为《德意志安魂曲》准备了一个替代版本——在一架钢琴上演奏的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这一版本同样包含人声部分,表明其目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版本,供一些招待会上演出。当然,人声部分也可以省略,使得二重奏版本在整个管弦乐队无法登台的情况下,成为可被人们接受的、为合唱以及独唱伴奏的替代之物。
钢琴二重奏伴奏版本,是基于1866年为钢琴改编的6个乐章安魂曲版本而作,勃拉姆斯在那年的圣诞节曾将这一打算透露给了克拉拉·舒曼。当《安魂曲》第一次得以完整地在英国表演时,这一替代版本是用英语演唱的(这里所说的“完整”,并不包括1866年还没有写的第五乐章)。1871年7月10日,在亨利·汤普森爵士和他钢琴家妻子凯特·洛德的故乡伦敦,凯特·洛德和钢琴演奏演员西普里亚尼·波特表演了钢琴二重奏。这一版本的《安魂曲》被称为“伦敦版”。
由Barbara Buehlman为音乐会乐队改编的第一乐章,名为“祝福他们”,多年以来一直是合奏艺术的标准样式。
在其它作品中的运用
受这部作品的启发,阿根廷作家乔治·路易斯·伯盖1949年的短篇小说、英国作家菲利浦·凯尔1991年的小说分别以《Deutsches Requiem》和《A German Requiem》来命名。
作品第二乐章开始部分的“所有肉体,皆为草木”,被用作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系列《纳粹》的片头曲;片中《来自历史的警告》专辑里,还以这一乐章中的不同部分作为片尾曲。
著名唱片
1947年: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队;女高音:伊莉莎白·施瓦兹科普夫;低男中音:汉斯·霍特 EMI
1948年:罗伯特·肖和RCA Victor合唱团及管弦乐团;女高音:埃莉诺·丝黛拜尔;低男中音:杰姆斯·皮斯 RCA Victor
(这是这部作品在美国的第一次录音)
1948年:富特文格勒和斯德哥尔摩爱乐合唱团及管弦乐队的现场录音;女高音:克斯廷·林德伯格-托琳达;男声:Bernhard Sönnerstedt 由多个唱片公司发行
1954年:布鲁诺·瓦尔特和西敏寺合唱团及纽约爱乐乐团;女高音:伊姆佳德·西弗里德;低男中音:乔治·伦敦 CBS
1955年:弗里茨·莱曼和柏林圣海德薇格大教堂唱诗班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女高音:玛丽亚·丝塔德;低男中音:奥托·维纳 Deutsche Grammophon
1955年:鲁道夫·肯普和柏林圣海德薇格大教堂唱诗班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女高音:伊丽莎白·格鲁姆;男中音: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 EMI (在柏林达勒姆耶稣-基督教堂里的录音)
1956年:奥托·克伦佩勒和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女高音:伊丽莎白·格鲁姆;男中音:赫尔曼·普莱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Artists
1959年:卡尔·舒里希特和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女高音:玛丽亚·丝塔德;男中音:赫尔曼·普莱 Hänssler Classic(2004年发行)
1964年:卡尔·李希特和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女高音:伊夫林·李尔;低男中音:托马斯·斯图尔特 EMI(1964年4月8日在巴黎的现场录音,2007年发行)
1978年:左尔格·索尔蒂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其合唱团;女高音:凯瑞·特·卡娜娃;男中音:贝恩德·维克尔 Decca(1979年获得格莱美最佳合唱团奖)
1981年: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和慕尼黑爱乐乐团;女高音:阿尔琳·奥格;男低音:弗朗茨·格里森 EMI (现场录音,1999年发行)
1983年:詹姆斯·莱文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其合唱团;女高音:凯瑟琳·迪安娜·芭特尔;男声:哈坎·哈格郭德RCA (1984年获得格莱美最佳合唱团奖)
1983年:克劳斯·腾斯泰特和伦敦爱乐及其合唱团;女高音:杰西·诺曼;男中音:约玛·海尼宁 EMI Classics (“璀璨古典”的再版)
1990年: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和Orchestre Ré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女高音:查洛特·玛吉奥诺;男中音:罗德尼·吉尔弗利 Philips
1990年:罗伯特·肖和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女高音:阿尔琳·奥格;低男中音:理查德·史迪威 Telarc (1992年发行)
1991年:罗杰·诺林顿和舒茨伦敦合唱团以及伦敦古乐演奏家乐团;女高音:琳恩·道森;男中音:奥拉夫·巴 EMI Classics
1992年:克劳迪奥·阿巴多和瑞典广播合唱团、艾立克森室内合唱团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女高音:谢丽尔·斯杜德;男中音:安德烈亚斯·施密特 Deutsche Grammophon (现场录音,1993年发行)
1995年:赫尔伯特·布隆斯泰特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女高音:伊丽莎白·诺尔伯格·舒尔兹;男中音:沃尔夫冈·霍茨迈尔;Deutsche Grammophon (1995年获得格莱美最佳合唱团奖)
1995年:卡洛·马里奥·朱利尼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女高音:芭芭拉·邦妮;男中音:安德烈亚斯·施密特 Deutsche Grammophon
2003年:格尔德·阿尔布雷希特和丹麦国家交响乐团 Chandos Records
2006年:西蒙·拉特尔爵士和柏林广播合唱团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女高音:多萝西娅·露丝赫曼;低男中音:托马斯·夸斯托夫 EMI Classics (音乐会上的录音,2007年发行,2008年获得第50届格莱美最佳合唱团奖)
2010年:卡尔-弗里德里希·贝灵格和德意志(威斯巴赫)童声合唱团以及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Sony
2014年:沃伦·特里威廉-琼斯和悉尼圣杰姆斯教堂合唱团;女高音:娜塔利·阿罗彦;男低音:理查德·安德森 sjks
(2013年7月13日在悉尼圣杰姆斯教堂的现场录音,2014年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