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模样?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以此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不断,文化上百家争鸣,捍卫信仰,捍卫民族。对于女性而言,一袭旗袍,摇曳身姿,追求身体的美;拿起纸笔、亮起歌喉,追求自由的声音。
生长在民国的女性,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压迫之后,渴望获得自由和民主的心尤为强烈。可是,那些看似更多的机会和机遇,又并不纯粹,往往遇到重重的阻碍、不得不做的抉择,甚至于生死。总之,无论哪个年代,女性要想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荣耀,需要付出太多。因此也更令人敬佩。
当我们回顾百年前的中国,她们奋力走过的崎岖之路,依旧闪着光亮。直到今天,她们中的一些,仍然在点亮另一些人的一生。
顾圣婴
死亡是一种抗争
顾圣婴,三个字,好像注定会是一个无比凄美的故事。然而,这个名字在钢琴界被人永远记忆着、怀念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外称傅聪、刘诗昆、顾圣婴、李名强、殷承宗为“中国钢琴五圣手”。顾圣婴更是独领风骚。
1957年,19岁的她在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中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在国际音乐比赛中夺得的第一个金奖,四十多位评委一致认为她的演奏堪称奇迹。次年10月,她又在高手如云的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与日后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大师的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同获最高奖,名震世界乐坛。波兰政府曾赠予她 “肖邦石膏手模” 。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顾高地是爱国将领,曾任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秘书,母亲秦慎仪是原上海大同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高材生。早慧的顾圣婴5岁即入开设钢琴课的上海中西女子学校就读。先后师从邱贞霭、杨嘉仁(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李嘉禄教授。文学则受惠于傅雷。顾圣婴自幼所受的音乐教育和钢琴训练,其正统和纯粹性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加上她早慧的天资,造就了这样一个无可替代的钢琴天才。
匈牙利的评论家说:“她给贝多芬的乐曲注入了魅力和诗意,在听众面前表现了巴赫的严肃、舒曼的丰富和德彪西的澄明和优美”。更有国际权威评论称她是“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认识她的人说:顾圣婴具有优雅的家教,谦虚的人品,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朴实的衣着,拼命三郎的忘我工作精神……她身上有太多的美好光明纯洁。然而这一切,又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成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抛弃被碾碎的正当理由。
当阶级斗争的火焰烧向顾圣婴的时候,纤弱优美的灵魂比暴风雨中的枯叶更摇摇欲坠。离上海交响乐团不远的地方,是顾家曾经居住的三层小楼,婆娑的梧桐密密匝匝地挡住了历史的视线,无法分辨顾圣婴和她的母亲、弟弟在哪个房间里被批斗的。也难以想象所谓高雅的管弦键盘之声,如何被口号声叫骂声打耳光声所替代的。
王海玲,曾参与编辑了《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一书。她说:也许,他们想躲避,躲避这个令他们迷惑,令他们不解也令他们心生恐惧的社会,于是他们选择了死亡这一极端形式。也许,他们是出于向邪恶势力的抗争,用最昂贵的付出生命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愤懑和抗争。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然而那个叫顾圣婴的钢琴奇女子没能活过30岁,留给我们的美好琴音也太过有限。
顾圣婴和周广仁
周广仁
不被击碎的梦想
顾圣婴有一个同为钢琴家的好朋友,周广仁。她们一起学习、一起玩乐,也曾一起没心没肺地开怀大笑。追求理想、追求自由、追求音乐,是那个时代女性的骄傲。如今,周先生依然活跃在教育舞台,受人尊敬。她也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女性之一,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在那个年代,周广仁同样经历的磨难很多很多。有一次周先生险些失去一只手。当时她的主治医生李延妮清楚记得她说的话:一切听医生的,我不能弹钢琴,但是还能教学。李延妮一边说,一边眼泪就流了下来:“当时我的心灵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我想我得尽全力保住这样一双美丽的手。”最终,她打破常规为周先生做了一种特殊的接骨手术,而且很成功。经过修复,周先生那个断了的无名指只比原来短了一个指节。“当时我很年轻,如果草率固执地坚持最初的治疗方式,后果可想而知,是周先生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与尊重。”
这是周先生一生中的一次很大的磨难,但这位老人经历的苦难与挫折远不止如此,尤其是“文革”带给她的创伤永生难忘:她下放到农村,掏猪圈、挖厕所、种庄稼,弹钢琴的双手不再修长柔韧……1968年,爱人不堪忍受侮辱,自杀身亡,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不过,随着岁月荏苒,所有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周先生一路铿锵前行。就像钢琴家鲍蕙荞说的:“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无论快乐还是忧伤,周先生都勇往直前,坚强、乐观地走过来了!”
如今这位钢琴界的泰斗,桃李满天下。然而究竟有多少学生?连她自己都无法数清,像郎朗、李云迪、陈萨等都算是她的“徒孙”辈了。她的“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早已遍布大江南北。她曾说:“我要一直教,直到教不动为止!”
资中筠
任何时候都保持独立思考
和前两位不同,资中筠不是一名音乐家。资中筠很小的时候就与钢琴结缘,并师从刘金定先生。17岁时,她已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会,演奏巴赫、肖邦、贝多芬、舒曼的名曲,甚至还包括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完整三个乐章这样高级程度的曲目。于一个年仅17岁、正规习琴时间并不长的 “业余” 钢琴学生,这也是难得。
她现在是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早年多从事外交、学术工作,近年来著述颇丰,以独立学人的身份受到学界及读者的尊重。毕飞宇形容:“她的思想是今天的,但是,她的风度与气质属于‘那个时代’,在今日中国几成绝版。”
音乐一直是资中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爱人陈乐民去世后,她在漫长的独处岁月中幸得有琴、有书为伴,琴越来越重要,音乐生活越来越丰富。资中筠大半生与音乐断断续续的离合悲欢,成就了早期的《锦瑟无端》(现已绝版)以及《有琴一张》。
资中筠强调,其实,全人类发展文明进程中,道德标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国人过生日,过去是吃寿桃,现在则是吃蛋糕。我看没什么不好,有的地方做了些改革,蛋糕里放进中国人爱吃的传统食物,不也挺好。”
资先生是优雅老太太的典范,不仅是因为她漂亮,还因为她在这个年龄依然坚持思考、读书、写作。更重要的是,她很勇敢,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在反思历史。
乐瑛
终身与乐为伴,音无限
乐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她却是民国最早留有古琴录音的女琴家。乐瑛从小天资聪慧,很得父亲的宠爱,八、九岁时就专门在家中为她安排了私塾,有文学、书法、舞剑、绘画、昆曲和古琴等课程。她的老师是当时的琴家黄勉之的学生贾阔峰。
当代古琴界知名的八张老CD中就收录了乐瑛的四首琴曲,即:《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作为唯一一个被收录的女琴师,乐瑛可谓是充满着光鲜。在古琴的生涯里,乐瑛是才女,是女神。
据家人回忆,1958年12月,乐瑛因为欣赏管平湖的琴艺,救人之难处,请管平湖住在家里,其间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不仅管平湖住在花枝胡同的院中,管平湖的学生王迪和邓修良夫妇也住在这里,甚至王迪的第一个孩子,都在乐瑛家中出生。一直到1960年,管平湖住房困难解决后,他才搬出花枝胡同一号院。
1966年8月25日至31日,红卫兵来到花枝胡同一号抄家,所有家当被一扫而光,包括她所钟爱的古琴和所有资料,子女们之后在垃圾堆中捡回部分照片,存留至今。乐瑛夫妇在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搬到广渠门光明西里简易楼居住, “文化大革命”后的她无琴可弹,备受打击,疾病缠身。
1972年,女儿郭舜珑在北京花市委托商行花费45元买到潞王琴 “中和” ,又找来录音设备,夏莲居的孙子夏法圣提供了琴弦,乐瑛在位于北京朝阳门外呼家楼的郭舜珑家中带病录音,拷贝分给七个子女,作为对母亲的怀念之物……
周小燕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廖昌永经常唱一首歌,叫《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他也经常跟各大媒体讲,他永远都忘不了这位恩师,周小燕。
1947年10月,周小燕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了告别九年的祖国,当时中国还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之下,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眼前的一切让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处奔走,为进步的学生们演唱。
1949年,周小燕迎来了全新的生活。那个时候周小燕的回国,掀起了一股周小燕热,为了声援进步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她在各地筹办音乐会。随后,她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一干就是一辈子。她说:盖棺的时候我才关门,反正我也没有退休的,终身的,那我就干终身的。
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唱出中国的声音。周小燕曾和廖昌永说:这是很重要的。你要唱他的东西,要唱到他服你。你光会唱他们的东西,不会唱自己本国的东西,人家看不起你。不光觉得你是个瘸子,他看不起你,就是你们国家没有文化,或是觉得你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文化,你没有文化。所以这种民族的自尊心要有,而且可能越在国外越要有这种民族自尊心。你有民族自尊心,人家才会尊重你;对人也是一样的,你尊重别人,别人尊重你。你要有自信,人家才会信任你。
正是这种民族的脊梁骨,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让去世5年的周小燕如今依然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点亮一些又一些的人。
周璇
天涯觅知音
女性骨子里,总是多一些情感。柔软些、敏感些,也往往容易被伤害些。多少人爱恋周璇,也多少人伤害了她。
很多对老电影不熟悉的人,也会哼上一两句“金嗓子”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这是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周璇坐在窗台,手中摩娑着两条麻花辫,低头浅唱“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在周璇所拍摄的总共40余部影片中,甚至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电影版图上,这个镜头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并将永远定格于影史。
周璇的演唱有种独特的缠绵韵味。听周璇唱歌,好像她凑近你耳边婉转呢喃,如说话一般唱歌是周璇独创的,后来台湾歌手邓丽君借鉴了这种低喃如诉的唱法。周璇巧妙利用话筒,不像其他人拉开嗓子大声唱,而是讲究字正腔圆娓娓动听。《四季歌》、《天涯歌女》、《特别快车》、《五月的风》、《何日君再来》等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回头看看她的歌唱生涯。1931年,周璇加入了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 。1932年,她在歌舞剧《特别快车》中担任主演,而由她演唱的歌曲《特别快车》亦被灌制成唱片,周璇也由此在歌坛崭露头角。同年,她还参演了救国进步歌剧《野玫瑰》的演出,终场时她演唱了歌剧的主题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词“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得到了众人的好评,于是黎锦晖提议她改名为周璇。1938年夏天,从东南亚巡回演唱归来的周璇参加了上海“爵士合唱团”,并且在上海各家电台间播音演唱;她还主演了歌舞片《天涯歌女》。
她也总是碍于情面,辗转一个个片场,灌录一张张唱片。她的感情一段又一段,投入爱情又被放逐。她很忙,忙得喘不过气。解放初拍摄《和平鸽》时,周璇旧疾复发。从1951年8月精神错乱到1957年9月病故,周璇的病情时好时坏,医院还播放她以前演唱的歌曲作为心理治疗。期间好友黄宗英代为抚养照看周璇的两个儿子,常带他们去医院看望周璇,尽量让她得到安慰。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 咱们俩是一条心
哎呀哎呀
郎呀 咱们俩是一条心
黎明晖
似明月,也似沉香
她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星”,12岁出道即成名,与胡蝶、阮玲玉、陈玉梅一起并称“影坛四大金刚”,与“电影皇后”陈云裳、陈燕燕、童月娟等明星义结金兰,是上世纪旧上海星光熠熠的歌、影双栖巨星,也是幼儿园那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黎姑姑”。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 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 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 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 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这首《毛毛雨》,曾被看作跟有轨电车、张爱玲并列的上海标志性符号。它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流行歌曲之父黎锦晖填词作曲,其女黎明晖是原唱。
那时的黎明晖究竟有多红呢?
据说当时有粉丝给她寄信却不知道地址,在信封上画了一个短发小女孩,写“上海小妹妹收”,黎明晖竟然收到了信。“小妹妹”是她在《不堪回首》中饰演的角色,红遍大江南北。
可是星光被遮蔽、丈夫去世后,黎明晖的生活开始变得困难,后来经人介绍到一家幼儿园做了“保育员”。
黎明晖同父异母、与她相差40岁的弟弟黎泽荣后来回忆说“她从一个红极一时的明星去当保育员,这样的落差下来,她居然还很愉快地接受,并且在那里一干就是17年。”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位能歌善舞的“黎姑姑”,黎明晖也很喜欢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尽管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块,她依然乐在其中、深为满足。
她的一生似明月,也似沉香。
张爱玲
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提起张爱玲,有太多爱她、研究她的人。她笔下绽放的光芒足以让后人为她写的描述,都成为不自量力的企图。张爱玲不弹音乐,但她谈音乐,有她的喜欢和不喜欢的。
对于黎锦晖的《毛毛雨》,张爱玲喜欢,并译成了英文。她还加以说明:
我喜欢《毛毛雨》,因为它的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却又不是民歌——现代都市里的人来唱民歌是不自然,不对的。这里的一种特殊的空气是弄堂里的爱:下着雨,灰色水门汀的弄堂房子,小玻璃窗,微微发出气味的什物;女孩从小襟里撕下印花绸布条来扎头发,代替缎带,走到弄堂口的小吃食店去买根冰棒来吮着……加在这阴郁龌龊的一切之上,有一种传统的,扭捏的东方美。多看两眼,你会觉得它像一块玉一般地完整的。
她也谈古典。
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不是浪漫派的贝多芬或肖邦,却是较早的巴赫。巴赫的曲子并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也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却又得心应手;小木屋里,墙上的挂钟滴搭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着的牛羊与没有思想的白云彩;沉甸甸的喜悦大声敲动像金色的结婚的钟。如同勃郎宁的诗里所说的:“上帝在他的天庭里,世间一切都好了。”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那个年代,风雨飘摇,女性之路也更崎岖。追求音乐、艺术需要付出更多。孤傲,或许是活着更好的武器。
如今“女性力量”被越来越多提及。身为女性,往往又会有诸多的压力。一定要生而不凡吗?当我们翻开历史,看见那些女性坚强地、韧性地活着、创造着。我们同样也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生来平凡”,只要活着,一切都是希望。
妇女节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