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讲到了一个点,我说张雨生的成功是因为他抓住了一个机会,遇到了一个伯乐,赶上了一班车。
今天咱们就展开来聊一下这个话题,张雨生和他那个伟大的时代。
张雨生是哪年出道的呀?宝友们都知道,那是1988年。我是一个跟八十年代半点边儿都不沾的人。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神秘。
但我很早以前就知道,八十年代的摇滚乐是最辉煌的,那个年代大师云集。无论是乐坛、文坛还是影坛都创作出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
关于这些,推荐你去看看《晓说》的一期节目,叫做“大师照亮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台湾乐坛正在经历什么呢?以我肤浅的认知认为,它在经历一场巨变。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叫做“唱片工业的野蛮生长”。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唱片公司迎来了一个很大的市场红利。
市场红利的出现首先当然得有硬件的支持了。这个硬件是啥?MIDI技术和CD。
MIDI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制作的成本;CD更易保存和携带。
这样一来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很明显嘛,市面上的唱片就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顺便多说一句哈,中国的历史发展到唐宋之交的时候迎来了一个拐点。唐朝是贵族政治;宋朝就变成了平民政治。
这是为啥呢?因为印刷术出现了,书籍就可以批量生产。于是,普通老百姓也就读得起书了。
这就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八十年代的台湾唱片业其实也类似。像李宗盛、张雨生、王杰这些出身草根的歌手就是赶上了这一波市场红利。
公司永远是要赚钱的。当他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这么好时能不急眼吗?急眼了怎么办?纳新呀,到处去寻访高人异士来帮自己赚钱嘛。
所以,张雨生就能很顺利地被纳入到那个唱片工业体系中去。才华固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张雨生参与到了当时“唱片热”的那个大潮里去。
你以为有才华就一定会功成名就吗?不会的。那也得看人家需不需要你。
我们往往都只是注意到歌手的红与不红是才华和努力结果。但其实在那个行业里,没有人没有才华,也没有人不努力。
那为什么有的人红有的人衰呢?因为背后是商业利益呀。
商业利益,冷冰冰的四个字,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但很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张雨生的走红,我不否认他的才华以及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但如果只有这些那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唱片工业市场。
你想象一下,如果张雨生不是台湾人,而是毛里求斯人、刚果人或者某个原始部落里的人。
那你觉得他有可能成为后来的“音乐魔术师”吗?不大有可能吧。那你能说那些国家和地区没有有才华的人吗?没有嗓音倍儿亮的人吗?也不太可能吧。
他们缺的不是才华或者天赋。而是一个“繁荣的、稳定的唱片工业市场”。只有这个市场存在,流行音乐才有发展的基础,社会底层的活力也才有可能被激发。
后来张雨生发掘张惠妹的故事其实也类似。
他不是代表自己去给张惠妹写歌的,而是代表公司去的。他的背后是庞大的资本,最终把阿妹捧红的其实就是资本。
你看今天的什么“网红”啊、“明星主播”啊,背后也都是资本。至于才华,人家肯定是有的。但只有才华绝对不够,无论是幕后的制作人还是前台的歌手都是如此。
为什么我说张雨生那个年代的唱片工业是繁荣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还不就是因为今天不太繁荣了。
你可能会说,这个时代这么多元,也不一定非要进入唱片公司呀。
是啊,这个时代是很多元。但多元的只是你看到的结果,而背后的运行逻辑依然是单一的。不仅单一,而且有越来越单一的趋势。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能明白。
比如在淘宝开网店。十多年前开网店的确还可以。但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原因很复杂,我说不清。
但我就看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你想让自己的网店排名靠前,很简单呀,掏钱就可以解决。
到头来你一算账,成本比收益大得多得多。那你干嘛还要开网店呢?是钱多烧的慌吗?
那你说,现在开网店是不是这个多元社会中的其中一元呢?八十年代没有网店吧。但这条路你确定走得通吗?
音乐也是一样的。咱们假定你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绝对能写一首好歌出来。那好,你是不是得去录歌?录一首两万块,你还录吗?
歌录好了,你得去宣传吧?在朋友圈宣传吗?要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还得有一笔费用。
在过去,这笔钱唱片公司可以出;而今天,对不起住了,您得自个儿来。
我很喜欢电影《绣春刀》里的一句台词:咱们兄弟没银子没路子,机会落下来抓着了就能翻身!
可不就是嘛。越是利益丰厚的领域,就越得有路子和银子。您两样都没有,舔着脸说靠您的才华?
那管毛线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