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斯科女王到春春菊姐:中国另类女偶像简史

从迪斯科女王到春春菊姐:中国另类女偶像简史

文化产业评论 日韩女星 2018-06-25 22:15:47 513


2029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火箭少女成团出道,菊姐SOLO出道,一大波代言正在赶来,王菊的大火,冲击着日益固化的女性审美,“我们不一样”唱响。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审美风尚和流行标杆,革命年代,“铁姑娘”们的大辫子和刘胡兰头留在了历史的剪影中;80年代,迪斯科女王与爆炸头成为潮流ICON;而在罗琦最活跃的90年代,大陆流行乐坛处于繁荣的上升期。女歌手们从最开始的模仿邓丽君,到后来的学习苏芮的豪迈唱腔,组团唱“西北风”,在不断探索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世纪末“韩流”来袭,中国观众受到了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新千年,李宇春与超女短发帮风靡,直到现在,我们进入后另类偶像时代,在“流行”和“受欢迎”的背后总有更深层的诱因。



作者 | 隔壁王同学

来源 | 蹦迪班长

编辑 | 文嫣

 

最近这几天是越来越热了,我妈总说“以前夏天可没这么热”,诸如此类的还有“以前西瓜比现在甜”、“以前明星比现在好看”等等。

 

仿佛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意识中就会有一个分水岭,总是会拿“现在”跟“以前”作比较。比如现在的小年轻都爱看《创造101》,可我这个80后对选秀节目最深刻的记忆依然是《超级女声》。



但在这个信息如病毒一般迅速传播的时代,即使没看《创造101》,我也认识了王菊和杨超越,从铺天盖地的公众号文章上领略了她们非凡的创作力。不过要真比一比谁更带劲、更另类、更能代表时代潮流,这俩姑娘还真跟以前的没法儿比。不信?那就让她们出来走两步。

 

80年代:迪斯科女王与爆炸头

 

2000年,央视《同一首歌》节目请来一众大腕儿明星,搞了一场主题为“不可或缺的人物”的拼盘演唱会。有个女歌手看上去平平无奇,结果一开嗓就把我震住了,我妈特激动地指着电视对我说:

 

  • 看,这就是张蔷!



张蔷是谁?如果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问出这个问题,只能证明要么你是个聋子,要么就是你们村里没通电。

 

1984年底出第一张专辑开始,张蔷至今仍是中国唱片销量最高的歌手。1986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排名甚至高过邓丽君。而那时的张蔷,不过是个18岁的小姑娘。


△张蔷和她母亲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虽然张蔷的黄金期很短,但却绚烂至极。从1985年到1987年,她出了二十多张专辑,每张专辑都能卖出上百万张,共销量超过二千多万张,成为至今中国乐坛无人能打破的纪录。一首“爱你在心口难开”传遍大街小巷,那些穿着喇叭裤、蝙蝠衫的小伙儿姑娘们把她奉为潮流偶像、梦中情人。



80年代蹦迪盛景,这些年轻人的偶像十有八九都是张蔷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因为抢购张蔷专辑而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大概这就是“头可断、血可流,买不到张蔷我不回头!”


 

张蔷为啥这么火呢?首先当然是歌好听,一大特点是声音带“电”

 

据她的资深老歌迷回忆,“我一听张蔷唱歌,就像过电了,从后脑勺到脚后跟都JP绷直了,真他妈过瘾。”从城市到乡镇,张蔷的迪斯科电音流窜在每一台录音机里,刺啦刺啦地释放着青春不羁的能量。

 

但是比起天生的好嗓子,这姑娘身上的“劲儿”更吸引人。



当时没有啥歌友会、握手会啥的,大部分歌迷基本都是从磁带封面和目录页的照片上一睹偶像的风采。张蔷是典型的北京姑娘,端正的圆脸、高颧骨,眼睛不大,要是照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那肯定不是美女。

 

但是!她够新、够潮、够自信,烫爆炸头、穿皮衣和健美裤,永远大方地咧嘴笑,恕我直言,这种feel现在的明星没几个有。

 

总之,在那个充满变化,呼唤自由,满眼都是新希望的80年代,没有人比张蔷更有资格成为潮流ICON。



要知道,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女性为了“革命需要”,一直被要求去性别化,放眼望去都是“铁姑娘”们的大辫子和刘胡兰头,在一片蓝绿灰的海洋里,你分不清哪个是你妹妹,哪个又是你媳妇。



刘胡兰头,因为有时一侧头发会挡住眼睛,所以姑娘们经常用头卡夹住。

直到八十年代,事情才开始起变化。那是一个思潮涌动、人文崛起、个性放飞的年代,姑娘们从头型、妆容到衣服的颜色和款式都焕然一新。


△山口百惠清纯可爱,清爽的短发,前额刘海烫成一个或一个半的波浪卷


△琼瑶电影中的林青霞多以中长发为主,随意自然,迎风飘散

 

哈日的留“山口百惠头”、穿运动连衣裙;迷港台的梳“林青霞头”,琼瑶风的小资情调是不少都市女孩的穿搭指南。

 

喜欢欧美潮流的愿意用爆炸头、亮片、紧身短裤和oversize的外套来撑排面。要知道这种炫酷夸张的风格不是每个人都能hold住的,整不好就特土(具体文末有展示)。


但当张蔷带着夸张的大耳环、涂着红色指甲油搭配一身“奇装异服”闪亮登场的时候,野生“弄潮儿”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土不土主要还是看气质,看精神头儿。

 

然而,依靠磁带火遍全国的张蔷,在整个80年代一直未能获得官方的认可,甚至遭到封杀,从来没有上过电视、开过演唱会。



1987年她出国了,在最火之际离开歌坛。直到1996年,她才因离婚而复出。

 

2013年,45岁的她与新裤子合作推出《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许多曾经为这位迪斯科女王疯狂过的中年人,许多从未听过她的年轻人,在那一刻都会发现:不管多大岁数 ,带劲儿的姑娘永远不老不土。

 

但那个全民学英文、读哲学、唱歌蹦迪、敢穿敢干的80年代却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90年代:摇滚、粗口与黑长直

 

说出来不怕丢人,我最先知道窦唯也是因为王菲,但当我深入了解之后,发现90年代的大陆摇滚是真牛逼。而且股摇滚潮流中的主角不仅有窦唯何勇这些男人,也有酷酷的姑娘。

 

其中名气最大的摇滚女孩当属指南针乐队的罗琦。



草根出身的她,没受过正规声乐训练,一路北漂,跟一群同样只有理想的穷小子们一起唱唱酒吧、搞地下乐队。

 

崔健、谢天笑都夸这小姑娘厉害,不仅嗓子厉害,性情也厉害。那一阵罗琦是真红,很多不听摇滚乐的也知道有个唱摇滚的女的,把《我是一只小小鸟》演绎得穿透力十足,墨镜帽子一身黑,有范儿。


△罗琦与指南针乐队


直到1993年的“5·12”那天,她在酒吧跟人打架弄瞎了一只眼,没过多久她就离开了指南针单飞;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她,很多都是因为《我是歌手》。

 

而在罗琦最活跃的90年代,大陆流行乐坛处于繁荣的上升期。女歌手们从最开始的模仿邓丽君,到后来的学习苏芮的豪迈唱腔,组团唱“西北风”,在不断探索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杭天琪是当时著名的“西北风”女歌手


那个时候出道途径少。一部分是晚会歌手,基本上都有体制内的编制;一部分是参加一年一届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作为官方承办的歌唱类评奖赛事,是当时老百姓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盛事。


△那英导师的发型史,就是一部内地流行乐坛的发展史


比如近几年一直在“好声音”里转身的那英导师,想当年也是从“青歌赛”出道的。从《山沟沟》里的双马尾,到《雾里看花》里的新娘盘头,再到《一笑而过》里的离子烫,那姐的多变造型横跨了世纪,也见证了中国唱片业的辉煌与衰落。


△那英大萨满


和那姐一样拥有火爆脾气的田震,是内地乐坛的另一位“一姐”。这里套用一下维基百科的介绍:持续占据流行乐坛第一线超过26年,顺理成章的成为内地走红时间最长的流行天后,是中国大陆歌坛“大姐大”式的人物。


△标准御姐黑长直

 

田震的名气大,脾气也不小,最红的时候说走就走,不满暗箱操作就敢当台摔话筒。不过无论是唱舒缓的民谣《野花》,还是唱慷慨激昂的《铿锵玫瑰》,一头黑长直是她永远的标配。

 

决定头发颜色是基因,当然还有流行文化。上世纪末“韩流”来袭,中国观众受到了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惊讶于歌手还能“边唱边跳”,而且跳得这么出位大胆。



那时候的“中韩歌会”收视率极高,大陆的明星们也开始纷纷韩范儿起来,比如以前一直是“晚会歌手”的孙悦不唱鸡汤了,而是以酷炫的造型成为了中国的李贞贤,成了金大中总统的干女儿。


△孙悦和李贞贤


总之从九十年代到世纪之初,大陆乐坛或者说娱乐圈真的是风云际会,可说的实在太多了,有时间咱们以后可以慢慢唠。

 

新千年:“我家春春”与超女短发帮

 

2005年的《超级女声》是中国娱乐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李宇春的夺冠。她的出现,第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女性偶像的认知:方脸、短发、中性气质,喜欢她的小姑娘们为之疯狂,而不喜欢她的大多是直男和咱们的父母们。


△作为新时代造星的典型,很难想象她也曾参加过“青歌赛”的选拔


李宇春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粉丝们的。当年还没有微信微博,粉丝们用发短信的方式帮偶像拉票。同时在百度贴吧、天涯论坛、新浪博客以及各大网络平台上,玉米们能写文的写文,能画画的画画,各显神通,从诗歌散文到同人小说,李宇春成为了她们心中唯一的主角。



关于李宇春有多红,已经有太多新闻奖项数据去说明了,这里无需赘言。可是说到她为什么这样红,恐怕这背后是一部关乎权力、性别以及亚文化的发展史。

 

客观来说,选秀就要有人气,而人气意味着趋同,因此每一个异军突起的偶像实际上都扎根于某种群体或文化对权威的反抗。


△在“中国知网”上以“李宇春”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有418条结果,其中还有一篇博士论文,以及5篇硕士论文


当你被告诫“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同龄人可以靠唱歌扬名立万;当你每天都只能“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时候,突然发现发一条短信就能帮助偶像晋级,成为无名而伟大的幕后推手;当你被告知“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时,突然发现杀马特一样的“假小子”也可以既帅气干练,又阳光妩媚。

 

所有的“突然”在媒体和市场的助力下变成“必然”,年轻人们疯狂拥护着偶像,粉丝是第一生产力。


△大陆的粉丝叫“玉米”,海外的就叫“海米”

 

从审美角度来讲,不管你认不认同,李宇春的确形成了自己统一的风格。第一届超女的前三甲大致走的是甜美可爱的路线,然而没什么水花。


△2004超级女声前三甲:张含韵、安又琪、王媞

 

等到了李宇春这届,他和周笔畅都是偏中性风格的,两家的粉丝也愿意掐架。但相比之下,李宇春的四肢更修长灵活,皮肤底子好,舞台表现力和可塑性更强。

 

当时的人气女团SHE里的Ella,最初也是以“中性”风格为主打,但没李宇春这么彻底;加上当时的文化语境,日漫、韩风将中性美和耽美、GL等吹向祖国大地,在一票革新转型的明星中,被粉丝们一路Pick上来的“我家春春”独秀一下,也可以理解了。

 

这之后节目组又复制了不少春春“同款”,像刘力扬、历娜、曾轶可、许飞等,可是谁也没超越李宇春。咱先不管有没有啥内幕,实力到底哪家强,就拿文化现象比,如今的春春已经是时尚Icon了,气场和气质又升了一级。



当然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潮流哪里就有反潮流。当“玉米”遍地走时,对李宇春热进行的嘲讽与反击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从单纯的自发行为,逐渐变得有组织、有预谋。


△李宇春吧“621事件”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当数“百度621事件”:2007年6月21日,百度贴吧发生了贴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爆吧活动,在李毅吧吧友们的疯狂“攻击”之下,李宇春吧当晚被迫关闭发帖功能。



事件平息后,虽然李宇春吧渐渐恢复宁静,但“玉米”与反对者们的战争依然没有停歇,“信春哥得永生”等流行语在旷日持久的对战中诞生。在互联网的历史进程中,那是一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现在:后另类偶像时代

 

只要你对这些与李宇春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回顾,就会发现此后一切选秀节目出现的话题人物,都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李宇春就是一道分水岭,在她之后,我们可以说来到了一个后另类偶像时代。

 

啥是另类?最简单的就是反潮流,就是“我们不一样”。


△地铁外面的吴莫愁广告


吴莫愁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高呼吓人,声音吓人,造型也吓人,但姑娘就是敢造,不怯场、不上火,妖妖娆娆、大大方方地霸占舞台。


△变黑后的吉克隽逸,反而红了

 

吉克隽逸虽然被爆出一大堆黑料,但是不得不说“黑隽逸”就是比“白隽逸”有辨识度,挑战传统的“一白遮百丑”的女性形象认知。

 

如今的选秀节目看着花样翻新,但真正能闯出一片天地的还是凤毛麟角。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审美风尚和流行标杆,在“流行”和“受欢迎”的背后总有更深层的诱因。



王菊的大火,被赋予很多反抗主流审美的意义,是对日益固化的女性审美的冲击。但你很难从中找到那种个体寻求自由的纯粹力量,新生价值对主流价值的反叛。

 

同张蔷相比,这场狂欢与引领潮流或者时代变革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无法成为历史进程中的那个最鲜亮的符号。

 

囿于篇幅和视角,一篇文章很难把流行偶像一网打尽,比如王菲,比如蔡依林,她们都在某个阶段引领了潮流。同样,大陆的流行文化也从来不是孤岛,港台、日韩、欧美的风潮变着法儿地从各个角度吹进来

 

而至于另类,这大概也要因人而异,喜欢贾宏声的未必就欣赏窦唯,各有所好本来就是人间常态。

 

结语

 

王同学这文提到了很多年代,其中班长最愿意研究的是80年代,而且我不是一个人。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时尚美妆周里,班长就看到一场以80年代迪斯科为主题的时装秀。负责这场秀的老师说:80年代对我来讲,是一个自由、奔放,甚至有点无拘无束的年代。

 

在班长看这场80年代迪斯科时装秀的同时,王同学也写完了这篇以80年代迪斯科为开端的文章。80年代的精神特质一直在感召着许多人。



// 主题阅读 //


// 推荐阅读 //



高薪诚聘:合作作者(点我了解详情)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够买笔记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