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研究  刘青海:苏颋“李白论”新议——兼探李白早期文...

文艺理论研究 刘青海:苏颋“李白论”新议——兼探李白早期文...

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日韩男星 2017-02-21 21:57:35 238

点击上方“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订阅



本文刊于《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此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苏颋“李白论”新议

——兼探李白早期文学道路(下)





苏颋的李白论对李白创作道路的影响,前面我们主要是围绕风骨来谈的。接下来拟重点探讨苏颋“可以相如比肩”的期许对李白的辞赋创作和个人出处的影响。

司马相如是西汉的辞赋大家,武帝时代最著名的文学侍从,苏颋本人对他也是极为崇仰的。其《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诗云:“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彭定求等卷七四809)。不仅如此,苏颋自己的文章,也有学习司马相如的地方。章太炎论“文学之派别”,就认为“中唐以后,文体大变,变化推张燕公、苏许公为最先。他们行文不同于庾,也不同于陆,大有仿司马相如的气象”(章太炎 104)。

李白与司马相如同为蜀人,苏颋向他提倡风骨而以司马相如相期,这对于李白来说,无疑具有极佳的激励效果。有论者据此认为李白所献的应当是赋,甚至具体地考订即为《大猎赋》,考虑到李白早年对赋体创作的重视,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司马相如是蜀中最著名的文人,李白早年就对其《子虚赋》十分倾慕,读过其传记,也听说过很多当地有关他的传说,对他的创作和生平际遇都极为熟悉。尽管李白十五岁就产生过“作赋凌相如”的雄心,但这种雄心更多地属于少年人的一种梦想;而现在有大手笔之誉的苏颋鼓励他“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肯定。我们看《晋书·良吏传·潘京》载乐广与潘京同乡,“共谈累日,深叹其才,谓京曰:‘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京感其言,遂勤学不倦”(房玄龄等卷九十 2235)。也是用勤学来激励天才,收效极佳。李白的情况应该也是差不多的。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得此奖誉之后,李白一再以司马相如自比: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车蜀道迎相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讦,臣谓语其略,窃或褊其用心。(《大猎赋序》)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六指出,正是因为苏颋的赞誉,“故白诗中每以相如自比”(何文焕536),看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很有见地的。其《大猎赋序》云:“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讦,臣谓语其略,窃或褊其用心。”正是他在辞赋创作上意图凌驾班、马在实践中的体现。任华《寄李白》:“大猎一作鹏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彭定求等卷二六一2902),亦可谓深得太白之用心。

不仅如此,“可以相如比肩”的文学成就,同时也意味着李白有希望像司马相如一样,有机会成为中央朝廷的文学侍从,经纶王言,润色鸿业。也许后者对于李白来说才是更加根本的激励。而他后来所走的道路,正是通过献赋而后得以待诏翰林的。这是李白一生中最大的荣耀,曾反复形之于歌咏:


汉帝长杨苑,夸胡羽猎归。子云叨侍从,献赋有光辉。(《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秋夜独坐怀故山》)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东武吟》)

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虽然后来被赐金放还,但他“可以相如比肩”的梦想,终究是实现了的。不仅他自叙如此,当时人也是这样看的,如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就将他比作以赋而见召的司马相如:


囊子之入秦也,上方览《子虚》之赋,喜相如同时。由是朝诣公车,夕挥宸翰。(董诰卷二八八3943)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颋论李白的意义,不仅影响到他后期的文学道路,而且对他的整个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产生了极为关键的影响。我们知道,唐人对司马相如、扬雄等赋家的推许,本身便包含着对其以辞赋得用遇明时这种际遇的期待。李白在遇苏颋之前,曾从赵蕤习《短长经》,喜纵横之术(杨天惠《彰明逸事》)。这使得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设计,在出处进退方面特别重视个人的自由。而司马相如的一生,先游于梁孝王,后以文学为武帝所召见,不适即谢病还山,正好符合这一设计。而苏颋对他文学才华的肯定,增加了他对此种人生道路设计的现实可能性的信心。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比如晚唐李商隐早年习古文,按照其家庭传统及从处士叔读经书和习古文的实际情况,本该走明经出仕的道路;但在受令狐楚知遇并从其学今体诗文后,他就改应进士试并产生了词臣梦想。(刘青海“论李商隐古文创作”)当然,李白在天宝初被玄宗召见,入为翰林供奉后,其实际充当的角色很可能只是一个陪同游宴的侍从,也不曾为朝廷起草诏诰,直到三载被放还时仍未带正式官衔,这是他始料未及的[xxi]。

初唐陈子昂和李白都是蜀人,前后以标举风骨、兴寄而著称,并且都以复古为旗帜,由此形成初盛唐最重要的一个诗学传统。而这一复古诗学所要复归的传统,无疑是由汉魏而上溯风雅,这已是文学史家的共识。本文在重新审视李白苏颋论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新的事实,即陈子昂和李白在对汉魏风骨的继承中,司马相如辞赋实为重要的取资对象。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注意,唐代诗学最重要的复古诗学命题中,一直以来,辞赋传统对诗体发展的滋养并不限于一般的主题、文辞等形式要素,在诗学理论上的滋养也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蜀地的文学传统在初盛唐诗学的建构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值得研究者充分重视,拟另作专文论述。



注 释


[i]苏颋出任益州长史在开元九年(721)二月,最迟九月到任,李白谒见当在此时或稍后,时年二十一。

[ii]本文所引李白诗文,皆据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为避繁琐,不一一出注。

[iii]按《新唐书》列传150篇,皆为宋祁所撰。后来欧阳修统一体例时,因尊重前辈,几无修改。

[iv]杨天惠《彰明逸事》(计有功600)。北宋熙宁元年(1068)刻石之《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现藏江油李白纪念馆):“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

[v]又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亦云《文选》“秦汉魏晋奇丽之文尽在”。(丁福保456)

[vi]杨修《答临淄侯笺》:“(杨)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文载《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严可均校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册1,第758页。

[vii]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5页)系在开元十三年(725)。王琦以开元十五年后司马承祯即居王屋,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六月卒,则其游衡山当在开元十五年前,可从。

[viii]《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刘昫等,卷十五 470)此处“中年”指开元十六年(728)以后,时玄宗(685-762)年43岁。

[ix]按苏颋已前此于开元十五年卒于礼部尚书任,所以称“前礼部尚书”。

[x]杨慎《升庵诗话》卷二“太白怀乡句”条亦引。(丁福保658)

[xi]杨慎《丹铅总录》(《四库全书珍本四集》本)卷14“太白游历出处”条:“以才名为采访使苏许公所知,疏荐于朝,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征召并不就。开元初,自蜀入京。”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01《诗话记第一》页22亦引《丹铅语录》,更加简略。按照《丹铅总录》的说法,则是李白受召不就。

[xii]王勃也以天才见称,见《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刘呴等;卷二百一5739)。

[xiii]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645《贡举部·科目十》(第7727页)记载,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诏制举人才有“文词秀美才堪著述”者,贞观十五年又诏举“文章秀异,才足著述”者。

[xiv]孙逖《太子右庶子王公(敬从)神道碑》:“曩者,大定中举文擅词场,景云岁辟茂才异等,开元初征文藻宏丽,公三对策诏,皆为甲科。”(董诰;卷三一三3178)

[xv]孙逖开元十年举文藻宏丽,同时登第的尚有常衮的叔父常某,见常衮《叔父故礼部员外郎墓志铭》(董诰卷四二〇 4293)。杨绾天宝十三载登第,见《全唐文》卷331杨绾小传。又康希铣(字南金)应词藻宏丽举甲科,拜秘书省校书郎,见颜真卿《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董诰卷三四四 3487)。开天以后此科登第有文名者有严维,见《全唐文》卷481严维小传:“至德二载进士,擢辞藻宏丽科。”(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初编本)卷76《贡举中·制举科》(第1393页):“天宝十三载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其辞藻宏丽,问策外,各试诗赋各一道。”制举加诗赋自此始。由此可知,孙逖(开元十年)、杨绾(天宝十三载二月)文藻宏丽科登第,所试皆为策;严维则兼诗赋各一首。

[xvi]高宗龙朔二年(662)来济战死沙场,卢照邻为作《南阳公集序》。文载《卢照邻集》卷六,《杨炯集卢照邻集》,中华书局1984年徐明霞点校本,第71页。

[xvii]此诗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第93页)系于天宝十二载。诗中未提及安史之乱,最晚不会迟于天宝十四载。

[xviii]此诗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系于天宝十载,中华书局1981年,第223页。

[xix]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唐人选唐诗新编》157)

[xx]朱熹《朱子语类》卷140:“太白五十篇《古风》是学陈子昂《感遇》诗,其间多有全用他句处。”又云:“《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黎靖德3326)

[xxi]李白在翰林院的实际情形,傅璇琮《李白任翰林学士辨》所论甚明,可参看。文载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上编,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年。



引用作品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Ban, Gu. History of Han. Vol.4. Annotated. Yan Shig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0.]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Chao, Gongwu. Records of Reading. Vol.5. Annotated. Sun Meng.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0.]

陈子昂:《陈子昂集修订本》,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Chen, Zi’ang. Collected Works of Chen Zi’ang (revised edition). Ed. Xu Peng.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3.]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册中。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Ding, Fubao, Ed. A Sequel to Poetic Remarks across Dynasti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1]

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方南生点校本。

[Duan, Chengshi. Miscellanea of Youya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1.]

杜甫:《杜诗详注》册3—册4,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Du, Fu. Detailed Annotations to the Poetry of Du Fu. Vols.3 and 4. Annotated. Qiu Zhao’ao.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9.]

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Dong, Gao, et al. comp. The Complete Prose from the Tang 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3.]

房玄龄等:《晋书》第5,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Fang, Xuanling, et al. A History of Jin. Vols.5 and 8.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7.]

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Fu, Xuancong, Chen Shangjun, and Xu Jun. eds. A New Anthology of Tang Poems Selected by Tang Scholar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4.]

傅璇琮、陶敏:《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Fu, Xuancong, and Tao Min. Literary Chronicle of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he Early and High Tang Dynasty. Shenyang: Liaohai Publishing House, 1998.]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He, Wenhuan. ed. Poetry Remarks across Dynasties. Vol.2.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1.]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Hu, Yinglin. Shisou(Pool of Poets).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79.]

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Ji, Yougong. Notes on the Tang Poetry. Vol.2. Collated and Annotated. Wang Zhongyo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7.]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第136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Ji, Yun, et al.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366. (Wenyuange edition).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李白:《李太白全集》册下,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Li, Bai. Complete Works of Li Taibai. Annotated. Wang Q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9]

——:《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 Works of Li Bai. Annotated. Qu Tuiyuan and Zhu Jincheng.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7.]

李延寿:《南史》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Li, Yanshou.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Vol. 6.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3.]

李因培:《唐诗观澜集》。清乾隆24年(1759)刻本。

[Li, Yinpei. Selected Poems of Tang. Qing Dynasty block-printed edition, 1759.]

林大志:《苏颋张说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Lin, Dazhi. A Study on Su Ting and Zhang Yue. Jinan: Qi Lu Book Company, 2007.]

刘青海:“试论唐代应试诗的命题及其和《文选》的渊源”,《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008:76-84。

[Liu, Qinghai. “A Study on Poetry for Examin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Origin from The Anthology of Refined Literature”.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4)2008:76-84.]

——:“论李商隐今古文创作经历及其文体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013:80-88。

 [---. “On Li Shangyin’s Experience of Prose and Parallel Prose Writing and his Stylistic Concept.”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5)2013:80 -88.]

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Liu, Xie. Commentaries o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Dragons. Annotated. Zhou Zhenfu.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1998.]

刘昫等:《旧唐书》第2,8,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Liu, Xu, et al.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Vols.2, 8 and 15.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7. ]

刘知几:《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Liu, Zhiji. A General Survey of History. Shenyang: 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1997.]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4,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Ouyang, Xiu and Song Qi. A New History of Tang. Vols.4 and 18.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Peng, Dingqiu. Complet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0.]

钱志熙:“李杜赋合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14:68—77。

[Qian, Zhixi. ”On the Rhapsody of Li Bai and Du Fu.”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2014:68-77.]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Shen, Deqian. An Alternative Selection of Tang Poem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脱脱等:《宋史》第2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Tuo, Tuo, et al. A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Vol. 27.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7.]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Wei, Zheng and Linghu Defen.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Vol.5.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2.]

杨炯:《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Yang, Jiong. Collected Works of Yang Jio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0.]

杨慎:《升庵全集》第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Yang, Shen. Complete Works of Sheng’an. Vol.5.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7.]

扬雄撰、李轨注:《扬子法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Yang, Xiong. Analects of Master Yang. Annotated. Li Gui.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0.]

姚思廉:《梁书》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Yao, Silian. History of the Liang Dynasty. Vol.3.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3.]

姚铉:《唐文粹》,四部丛刊本。

[Yao, Xuan. Gems of Tang Literary Prose. The Four Branches Series Edition.]

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年。

[Zhang, Taiyan. An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Learning. Shanghai: Taidong Book Company, 1922.]

钟嵘:《诗品注》,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Zhong, Rong. Grading of Poets. Annotated. Chen Yanjie.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1980. ]

周勋初:“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1)2006:101—07。

[Zhou, Xunchu. “The Elucidation of Li Bai’s Imitations of The Anthology of Refined Literature.”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1)2006:101-07.]

朱熹:《朱子语类》第8册,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Zhu, Xi. Classified Words of Master Zhu. Vol.8. Ed. Li Jingde. Annotated. Wang Xingxi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4.]

——:《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 Collected Writings of Zhu Wengong. The Four Branches Series Edition.]






 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发送微信留言,或联系《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email protected],取得授权。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欢迎赐稿,来稿请邮寄一份纸质稿到: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邮编:200062)。并另发送电子版本到:[email protected]。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2012年,刊物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于2013年接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wyll.cbpt.cnki.net


欢迎订阅


国内发行:上海邮政局报刊发行处    

国内邮发代号:4-3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0257-0254  

国外邮发代号:BM375



回复数字“1”可查看《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回复数字“2”可查看期刊2014年总目录;回复数字“3”可查看期刊2015年总目录;回复数字“4”可查看期刊2016年总目录。


加关注方法:1.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tsla101” 或“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并关注;2. 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