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文章有删节
编者按:
提起侦探你会想起谁?是大侦探波洛还是神探福尔摩斯;是“以爷爷的名义”的金田一还是“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亦或是中国神探狄仁杰和提刑官宋慈……
推理类的作品虽然营造了令人提心吊胆、背后发凉的氛围,但与作品中的罪犯,以及作者斗智斗勇,也是推理迷们的最大乐趣。
作为一个推理题材爱好者,国历君盘点了一下推理小说史上著名的“案件”,并发现了作者们深藏的“秘密”——
侦探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无疑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爱伦·坡将侦探小说的创作看作是解数学题,在情节设置上他喜欢环环相扣、逆向构建,先把结局设计好再一步步倒推。事实上在侦探小说的经典叙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顺序性、悬念和结局。无论怎么铺排,这几样要素都是小说中最为关键的,三要素的转挪腾移构建出不同的情节组合与叙事模式,也创造了无数令人思索的悬念,使得读者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与作者共同完成一场“小说形式掩盖下的智力思辨”。
《神探夏洛克》剧照
从爱伦·坡到柯南·道尔,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再到今日东西方的侦探推理小说,作家的思维永不枯竭,总能在老套中翻出新意。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侦探小说之间似乎形成了某种“互文性”,总结出侦探小说的常用谜题差不多就能够大致掌握作者情节铺排的套路,摸清侦探小说悬念设置的脉络,从而破解侦探小说魅力的密码。
密室杀人
在封闭空间中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多半是谋杀或者失窃,这是侦探小说常见的套路。这种情节设置本身即带来了悬念,凶手或者小偷是如何进入房间作案的?完成之后又是怎样离开的?侦探小说的开山之作《莫格街谋杀案》就发生在密室之中,凶案带来了惨烈的死亡,但是财物却没有丢失。这能充分引起读者的好奇与哀怜。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藏书室女尸之谜》一开场便是一幅血腥又香艳的场景,在乡间别墅藏书室里的地毯上躺着一位业已死亡的年轻女郎,她美丽的金发和肿胀变形的脸庞构成了最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藏书室的主人是一位拥有良好声誉的绅士,他不大像会做出杀人举动的人,然而读者又难以解释为什么尸体会出现在这里。虽然觉得荒谬,但人们还是会忍不住猜测绅士与这位金发女郎是什么关系?连绅士的太太一方面同情丈夫受到猜疑,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地陷入可怕的怀疑。在查明女郎是大酒店舞女的身份之后,尸体与藏书室的关系显得愈发扑朔迷离。当最终的谜底揭开,原来尸体出现在这里是一个错误,是发现尸体后极端惊恐的邻居在醉酒状态下的恶作剧。推理中合理的一环,即动机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终于被补上。爱伦·坡曾认为美人的死亡是一种诗意的主题,在香艳与死亡的结合中阿加莎将她的故事推向高潮。
在柯南·道尔著名的《四签名》中也有着密室杀人的情节,在封闭的空间内唯一的可能是屋顶的洞口,然而在那里发现的痕迹却令人着实吃惊,“地板上到处是赤脚印:清晰、明显、十分完整,但不到常人脚印的一半大!”“一个孩子竟干出这样恐怖的勾当。”当天真无邪的孩童卷入残暴的谋杀,这种想象不禁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然而经过仔细的研究,福尔摩斯发现这是一种来自安达曼群岛的土著人,他们天生身材矮小又残酷。在今天看来有些政治不正确,略带种族歧视嫌疑的福尔摩斯合理地解释了凶手是如何闯入密室作案的。
1983年英国电视剧版《四签名》剧照,玛丽·摩斯坦(切瑞·朗西饰)正在向福尔摩斯(伊恩·理查森饰)和华生(戴维·希利饰)讲述案情。在该案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密室杀人的谜题
超自然的力量
侦探小说一向以缜密的逻辑推理见长,演绎法则是侦探们的看家本领。在这样一个需要法医学、化学、弹道学、药理学知识的领域里,科学性似乎成为侦探小说的要素。一切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仿佛都与侦探小说的主旨不相符,然而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却出现了一份古老的手稿,一个流传已久的家族传说。德文郡荒凉偏僻的沼泽地、清冷的月光、野兽一般的猎犬,一个家族的诅咒,当这些元素集中于一部侦探小说之中,读者既能感受到一股阴郁恐怖的气氛,同时也不禁怀疑,侦探小说与神秘的超自然恐惧是如何并存的?
1939年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剧照,华生(左,尼基尔·布鲁斯饰)和福尔摩斯(右,贝锡·罗斯本)正在犯罪现场勘查。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作者营造了一则看似充满阴郁恐怖的超自然力的犯罪故事,但最终让侦探用逻辑完美解决谜题,使其成为福尔摩斯系列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查尔兹爵士惊惧而死,继承人亨利爵士又面临险境。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超自然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有人听到或者目击过怪兽般的猎犬。随着小说情节的层层推进,在恐怖传说阴影下读者对猎犬的存在,家族的诅咒变得将信将疑,然而又不禁质疑这种情节设置明显违反了侦探小说著名的“推理十诫”的第二条,即小说中不能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或媒介。
待到谜底揭开,原来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居心叵测的生物学家斯台普吞带着谎称为妹妹的妻子来到德文郡,又利用猎犬的传说设计杀人。当福尔摩斯从巴斯克维尔的家族画像中认出斯台普吞的脸庞时,犯罪动机便昭然若揭了。金钱永远是第一位的犯罪缘由。用科学性和常理性去揭示超自然力量的虚妄性,或许这才是侦探小说书写的真谛。
预告与目击
谋杀永远是侦探小说的主菜,而在情节设置中有先讲述案情之后破案的,也有将谋杀设为现在进行时的目击凶案,还有预言谋杀的未来作案。
在《命案目睹记》中马普尔小姐的朋友在火车上目睹了一桩命案,然而报警后却找不到尸体,这使得凶案发生的真实性都存在疑问。追寻尸体,探索真相成为小说展开的线索。而在《神秘的别墅》一文中目睹命案的则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女孩,她眼看着母亲海伦被勒死,父亲也郁郁而终,她从此被送至海外的亲戚家中寄养。当若干年后小女孩重返故里竟然鬼使神差地回到当年案发的别墅,在装修别墅的过程中女孩儿童年的记忆逐渐被唤醒,也因此一步步找到了当年的真相,将沉睡的谋杀再启。
影视剧中的马普尔小姐
《谋杀启事》一书则是以报纸上一条戏谑的启事开场,在邻里轻松的聚会中突发状况,随之而来可能的遗产继承,隐含的继承人,一件又一件谋杀的发生,这一切逐渐将剧情推向人心的深处。因为无意间目击真相而被灭口的邻居女孩又将预言谋杀拉回了目击谋杀,从而揭示了犯罪背后的动机与心理,也使得罪犯呼之欲出。
人人凶手
在侦探小说中凶手一般情况下是单选题,即一个故事中读者寻找的是一个嫌疑人。如果凶手有同谋或帮凶,他们多半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或某种渊源。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即人人都是凶手,整个语境中没有一个置身事外的无辜者。
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玛丽·德本汉小姐(瓦妮莎·雷德克里夫饰)正在和阿巴思诺特上校(肖恩·康纳利饰)交谈。在这部名作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即人人都是凶手,整个语境中没有一个置身事外的无辜者
这部从真实案件中得到灵感的小说几乎是阿加莎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转换是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也是阿婆对人性的探索。被残忍杀害的美国商人雷切特原名卡塞蒂,他其实是一笔血债的制造者。若干年前正是他绑架了阿姆斯特朗上校3岁的女儿黛西,在得到赎金后仍然将小女孩残忍杀害。在这桩悲剧的刺激下阿姆斯特朗一家家破人亡,家中的保姆受到怀疑而自杀,黛西的家庭教师受到巨大打击,当年上校的朋友,审判的法官,上校的亲戚无一不被这桩案件所影响,而这些悲愤的情绪终于在若干年后酿成了这趟死亡之旅。
一般的侦探小说在揭开谜底的时刻都是轻松而愉快的,这部小说的结局却略显沉重,法理与人情究竟该怎样平衡?在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追求正义的时候应当怎么处理?阿加莎在小说中提出的是人性的拷问。这种人人都是凶手的情节极为罕见,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更为沉重与深刻的社会思考。
身份替换
侦探小说另一大套路是身份的置换,而这种替换往往是障眼法,能够遮蔽读者的视野,使人陷入错误的线索或判断之中。侦探小说的情节设置既要让读者了解到足够的信息,又要在信息的表达上“暂时误置”,利用技巧上的破碎之感去延缓读者推理的进程,或是提供一些误导的信息。身份替换带来的往往是作案时间的改变,或是不在场证明的虚假。
在《阳光下的罪恶》中美艳的女明星阿伦娜在沙滩上被掐死,岛上的每个人都与她有纠葛,似乎都有动机作案,而每个人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使得波洛的破案变得不那么容易。但是当他把长袍、洗澡、高空坠物、午间礼炮、恐高症等一系列疑点联系在一起后问题就有了答案。看似柔弱的妻子克里斯汀利用时间差假扮了海滩上的阿伦娜,她奶白色的皮肤经过颜料的修饰变成了巧克力色,头上覆盖的草帽遮掩了容貌,身份的替换为犯罪赢得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阳光下的罪恶》剧情截图
同样的情节发生在《藏书室女尸之谜》当中。出现在藏书室中的金发女郎被认定是舞女鲁比,而根据法医的检测在这个死亡时间内各个嫌疑人都有不在场证据。之后在海边发现的焚毁车辆内也有一具年轻女尸,但已经损毁得无法辨认。马普尔小姐根据女尸的指甲对尸体的身份产生了怀疑,舞女一般都会留长指甲,而出去约会的女孩子不会穿家常的旧裙子,她们总是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狸猫换太子终归露出了马脚,而判断这些依靠的仍然是常理与常识。
社会悲剧
社会性是日本推理小说的一大特质,在心理探究之外社会环境给人带来的压抑常常是其书写的内容。英美小说的情节最终常常以破案或者说侦探的成功作为结局,而日式推理小说的结局往往呈现出个人的无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强大影响力。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中塑造的是加害者与被害者集于一身的形象,桐原亮司是一路深渊的“献身者”,唐泽雪穗则是令人憧憬的“恶女”。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是在险恶社会中唯一的一点光亮,而这种纠缠又注定了最后的悲剧收尾。日式推理小说中对于情感与心理的刻画超过了对解密的需求,因而这种情节上的铺排往往与英美小说截然不同。
《白夜行》剧照
松本清张的《点与线》描述的是政商界的勾结所造成的小人物的悲剧。成为替罪羊的佐山,陪葬的小雪,以及最后不得不自杀以掩盖真相的安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被时代裹挟而身不由己的无力感。侦探在小说中也只是具备常识的普通人而已,日本的推理小说中没有英雄,也没有解密的快感,有的只是更深的思索与悲凉。
死而复生
有一部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并常年搬上话剧舞台的阿婆作品《无人生还》也属于情节设置独特,构思精巧的谜题典范。虽然看题目就知道最终的结局,但故事的层层推进与丝丝入扣还是十分引人入胜。在无人的海岛上有8位应邀而来的客人,他们的年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带有伤痛的各人正好相反,这些人身上都背负着某种罪恶。作者在小说中安插了一首颇具隐喻意味的民间儿歌,在餐桌上放置了十个小瓷像,死亡的大幕也从这里拉开。
电视剧《无人生还》剧照
法官沃格雷夫的诈死与复活是全文的高潮,他联合医生骗过了众人,让剩下的人在相互怀疑中逐步走上绝路,而维拉与隆巴德之间的张力最为令人唏嘘。在这部小说中没有人是无辜者,也没有人是幸存者。采用极端手法伸张法律无法执行的正义是否正确?阿加莎没有给出答案,她只是层层剥茧般地把人性中最黑暗幽微的一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1945年版《无人生还》剧照。被邀请至孤岛的爱德华医生、隆巴德和侦探布洛尔(从左至右)发现同伴尸体。
作者失踪之谜
小说创作的素材或许来源于生活,但内容和情节却是虚构的。在十大谜题结尾之际我们不得不提一个真实的谜题,那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1926的失踪之谜。这一年36岁的阿婆在写作上顺风顺水,却在生活中遭遇了沉重打击。挚爱的母亲过世,帅气的丈夫出轨,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原本自嘲为“高尔夫寡妇”的阿加莎发现丈夫在球场上结识了一位叫“尼尔”的女士,并且已经到了和她摊牌,打算离婚再娶的地步。
12月的冬夜,阿加莎的莫里斯汽车被人在池塘边发现,她的行李和证件都在车上,人却不见踪迹。全国发动了一场寻找侦探女王的声势浩大的运动,柯南·道尔都被惊动。阿加莎丈夫的婚外情随之被曝光,他本人也成为最大的嫌疑犯。在千夫所指中阿尔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没有人相信阿加莎会自杀,而一切迹象又表明她似乎已不在人间。经过了十多天的寻找与煎熬之后,人们在约克郡的一处疗养地找到了阿加莎,一位自称为尼尔夫人的红发女士。
左 :《每日见闻报》头版头条刊载找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消息 ;右 :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第一任丈夫阿奇博尔德。两人婚姻失败后,阿加莎·克里斯蒂深受打击,化名“特丽莎·尼尔”消失了十多天之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号称失忆的阿加莎一生都拒绝谈论此事,两年后她与阿尔奇离婚,后者迫不及待地迎娶了真正的尼尔。她这样做是为了羞辱丈夫还是想证明作为侦探小说家她在现实中同样具有强大的能力?在离婚之后她创造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一直自认为“已婚妇女”而不是“知名作家”身份的阿加莎当时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许才是侦探小说界最无解的谜团吧?侦探女王终于在生活中扮演了一回反派。
想知道推理作家的其他套路,请点击卡片进入“果粒时刻”小程序阅读
国家人文历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喜欢本文的各位,欢迎转载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