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湖城水润嘉峪关

报告文学:湖城水润嘉峪关

当代文艺 日韩男星 2018-07-16 15:21:05 481


 湖城水润嘉峪关


作者|刘恩友 毛富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和政府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是提供给人民群众最好的生态产品和最大的民生。

                                                                         ——题记

    

        说到嘉峪关市,人们习惯叫一个熟悉的名字:钢城。嘉峪关因企建市,因钢而成名,此名名副其实。但现在,笔者倒觉得另一个名字更适合嘉峪关市,那就是——湖城!

    

经过几代嘉峪关人传承历史、呕心沥血的奋斗,特别是近些年来累计投入7亿元建成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明珠文化公园、讨赖河生态园、南湖文化生态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全市公共绿地已经达110多处,大型生态湖公园七座,人工湖20多个。每到春夏季节,“草木飘香嘉峪关”是所有嘉峪关人共同的感受。


这让来嘉峪关的外地人,有两样东西让他们感到惊奇并撼动他们的心灵:

    

一是嘉峪关这个戈壁城市,到处都能期遇蓝莹莹的湖水。“望九天,蓝莹莹;望大地,绿葱葱。”张目四顾,蓝天与湖水相映,如梦如幻,“半城草木半城湖”成为这座戈壁城市的一大奇观。

    

二是这个以生产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城市里,怎么会有那么悦耳动听的布谷鸟鸣呢?清晨傍晚,窗外的布谷鸟总是婉转鸣唱,听布谷声声,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河湖环绕之中,与鸟儿共栖一片丛林。

    

难怪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嘉峪关时,看到处处泛波的湖水,欣然提笔写下八个大字:“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因此,笔者始终坚信,“湖城”这一称谓将会在嘉峪关慢慢叫响。


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嘉峪关市位居“干旱缺水带”,年均降雨量仅8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149毫米,那么嘉峪关市是如何建成“水在城中、城在水边”的“湖城”生态园林城市的呢?



嘉峪关,一座有湖泊的城市


 “树从根脚起,水打源处流。”追根溯源,嘉峪关是个水源良好的地方,湖是这座城市的底蕴。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之所以选择在嘉峪塬上建关设防,除了这一带的山势屏障外,嘉峪山下的九眼泉水则是供养守关将士的首选条件。

    

据《肃镇志•山川》载:“九眼泉,嘉峪山下,水碧清不浊,沃田数顷。”九眼泉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万里长城——嘉峪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明王朝几代人经过160多年的艰辛努力,建成“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的三座巍然拱峙、明墙暗壁、城关深藏固闭、结构布局奇巧的“天下第一雄关”,被称为“河西咽喉”“边陲锁钥”。在这座坚固关城的漫长修筑工事里,柔软的水不能不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九眼泉湖处于嘉峪关大断层上。嘉峪关大断层是一条间歇性活动的老断层,北起黑山东麓的格拉子沟至大板河一带,向东南延伸经磨子沟口、黄草营、何家庄、嘉峪关城楼、嘉峪关水泥厂至鳖盖山、嘉峪关火车站、龙王庙、双泉、文殊车站直趋文殊沟口,长达30多公里。第四纪以来,嘉峪关大断层复活,造成嘉峪关高台地形成。同时,嘉峪关断层上盘翘起,又造成断裂带九眼泉湖周围地下水以泉水溢出地表。

    

嘉峪关酒钢三中退休教师孙钢老先生说,九眼泉湖位于嘉峪关城楼南侧,过去叫南门湖,原有自然泉眼十余眼,称为“九眼泉”。“九眼泉”是取其泉眼众多之意,而非仅有九个泉眼。“因为关城坡下有众多泉眼,这里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围着大半个关城形成了好大一片沼泽,绿草如茵,无数泉眼涌出汩汩泉水,顺坡势流下,最后汇聚成一条水量可观的湍急溪流。直冲水磨而下,然后朝向北面的田野流去。”

    

九眼泉洞里还有天然野生鱼类。据孙钢老先生考证,这些生长在泉洞里的鱼是一种银鳞闪闪的野生鱼,形体狭窄扁平,体长10厘米左右,东北移民习惯称其为“白漂子”。当然,泉洞里除“白漂子”外还有泥鳅、水虾、水蚤、水蛭等生物。

   

 20世纪50年代前,汇流量可达0.6立方米/秒,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是嘉峪关村2000亩农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水渠上安置有两处水磨,可见水流量之大。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供水量大幅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九眼泉水不再涌流。为了解决峪泉镇乡村和城区浇灌用水,市政府决定在九眼泉处开挖营造人工湖,调大草滩水库水蓄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筑成了人工湖,从此九眼泉位置已被人工湖亦称南门湖取代。如今,来嘉峪关旅游的游客,虽然无法看到往日九眼泉的自然景观,但可以尽情观赏雄伟的关城和湖边美丽的景色。

   

 “市区距人工湖有四五公里的路程,早晨骑自行车、带仪器到工地,中午不回来,啃干馍,喝凉水……再把引水管道伸进闸门洞内时,要用混凝土把闸门洞封死,才能把水引入管道。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我们跳进水中,先用装土的草袋堵住洞口,再用黄泥巴一块块地把孔糊住,然后再快速地灌入混凝土。在刺骨的冷水中,经过一天的奋战,截流终于成功……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将人工湖的水穿过西大桥,引入市区,解决了雄关西路以南区域绿化灌溉用水问题。”

   

 这是嘉峪关市原建委主任潘庆鉴在回忆文中记述的情景,也是嘉峪关最早水务人工作情景的缩影。

    

水是一点一点引进市区的,就像一棵棵栽活的树一样,嘉峪关人从来没有放弃对水的追求。多年来,嘉峪关人就是这样持之以恒地兴建水库、引水入城。

    

如今的九眼泉湖掩映在柳树丛中,湖堤柳枝低垂,绿荫如盖。坡下的芦苇荡一望无际,随风荡出一波波沙沙的芦花声,也漾出一波波水花声。在嘉峪关村八组长大的李建新告诉笔者,他爷爷曾经说:“在那片芦苇荡里,有一片惊人的地下瀑布,在地面贴耳聆听,就可以听到瀑布的水流声。”

    

再往远里说,汉代的丝路驼队也是寻着水源走过嘉峪关的。“黑山峡内,有一股由西向东流的溪水,可作为穿越石峡的沿途旅行的补给水源,古代游牧民族往来其间,汉至元代,东西往来的军队商旅必走此峡,为自酒泉通往新疆的要塞……”


    

现代最早的大草滩水库,就在关城后面的黑山峡谷口,它西靠黑山,北临悬壁长城,亦叫黑山湖,湖底就涌动着古时的那股溪水。守卫在水库边上的一位老职工告诉我说:“它是利用大草滩古河道的自然地形,于狭口起坝,从北大河渠首建长8公里、直径3.2米的涵洞及3.5公里的明渠将水送至水库的。库底原有自溢泉水0.36米/秒,供黄草营农田灌溉和民饮,建坝后泉水与河水混合,容6400万立方米,每年分冬夏两季引北大河水,专供酒钢生产用水。”

  

  “那静卧的安详仿佛沉睡千年的佛像,超凡脱俗,纯美淡然,似一面水银做得精致的镜子,镶嵌在黑山断隘之间,令人顿时神清气爽。黑山湖涨了许多,漫到周围低洼的戈壁滩上,形成大大小小极不规则的几片湖。黑山湖沉睡着,狂风不能将它摇醒,黑山不能为它殷勤,戈壁不能奈何它……”这是一位外地游客在网上诗意的留言。

    

从地理上讲,嘉峪关的水属于祁连山脉的一部分。这是一座雪水供养的城市,春夏秋冬都能看得见的祁连雪山,是嘉峪关强大的依倚。嘉峪关就像结在祁连山这根雪藤上的瓜,它汲取着雪水而生长。

    

黑山湖如一颗晶莹诱人的宝石镶嵌于山中。站在幽蓝的黑山湖边,环视四野,五颜六色的丹霞山体形成不同颜色的版块交集,似一幅名家笔下的油画,在蓝天白云下是如此美丽。

   

 “嘉峪关的湖有很多,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只要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汪汪波光粼粼的水面,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镶嵌在戈壁滩上。”现在的嘉峪关城市,已形成湖泊部落群。当然这是现代人为改善生态而修建的人工湖。

    

已经成为嘉峪关人休闲之地的迎宾湖园区,南门在嘉峪关市迎宾西路,东门在文化西路,北门在建设西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走进公园锻炼、消遣。这里建有人工湖27万平方米,总库存140万立方米,是引双泉水入城灌溉绿地的调蓄中心。

    

总投资1.7亿元的双泉应急备用水库,是嘉峪关市饮用水水源地西气(油)东输(送)管网带下游水源井迁建项目的一部分。据了解,双泉应急备用水库为注入式水库,工程主要由水库、提水泵站系统、输泄水管、南干渠改迁建四部分组成,总库容达325万立方米。

   

 双泉应急备用水库的建成,有效提升了嘉峪关市饮用水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和应急能力,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程度,有效消除了供水水源的安全隐患。目前,水库输水管线续建工程项目还在实施之中。

    

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是目前嘉峪关市第一大生态建设工程。始建于2002年9月,2006年8月完成,建有人工湖56万平方米,总库存315万立方米,飘带河640米,建设投资7200万元。

    

漫步于这里的树木与湖水交融的林荫道上,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里曾经是一片乱石滩。2006年东湖生态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际铁人三项赛的专用赛场,并被指定为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基地,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积分赛和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等重大赛事活动。

    

从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又投资8亿元,开始对砂石裸露、垃圾成山的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乱石滩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经过多年建设,6.5公里长的讨赖河市区段现已形成连续的水面景观,整体项目建设橡胶坝9座,23座跌水,营造水面97.5万平方米,蓄积水量62万立方米,亲水平台6座,控制泵站4座,总库容248万立方米。


讨赖河湖群,像散落一地的珠子。讨赖河公园湖群,地处嘉峪关南侧,讨赖河南岸,和“东湖”遥相呼应,人们习惯叫它“南湖”。

   

 这个昔日的乱石滩,经过整治改造,现在是山水相依、人水和谐,蓝天、碧水、雪山、绿地相融。人们在这里择水而憩、邻水而商。


提起“南湖”,嘉峪关人就会无比的自豪。笔者就曾经多次领外地亲朋好友来这里观赏,并介绍说:“这里是我们嘉峪关市的‘上海外滩’。”客人哈哈大笑,在表示认同后都对嘉峪关这里独特的湖水景观叹为观止。

    

嘉峪关人从来都没有放弃对水的追求。可以说,这些湖群,是嘉峪关人用心血凝聚而成的。多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兴建水库、引水入城,连续20多年,先后建成21座人工湖,7座生态旅游园区,人均水域面积达到27平方米的这些“城中湖”日常蓄水量达800万立方米以上,成功支持着全市多达20280万立方米的年用水量,为工业、农业、生活、绿化等多方面的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百姓生活更为幸福和浪漫。溪涧、湿地、水湾、群岛、湖泊等形态各异的水体空间,凸显了“水在城中、城在水边”“隔窗能观景、出门便游园”的城市特色。

    

有人说,湖波是韵脚,河流是血脉。那么嘉峪关的脉是什么呢?



嘉峪关,一座有河流经的城市


武汉有长江,兰州有黄河,嘉峪关有讨赖河;一座有河流经过的城市,是特殊而有福的。

    

嘉峪关的讨赖河,属黑河水系,古代文献中称“呼蚕水”。因发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掌,易名讨赖河。“讨赖”是匈奴语的译音,有译作“陶勒”“托来”“讨莱”或“洮赉”等名称。又因河水自冰沟口出峡谷后,经酒泉北侧流下,人们也称“北大河”。

   

 讨赖峡谷是历经千年水流冲刷而成的自然景观,河谷深近20丈,河谷里终年流淌着祁连山的雪融水,晶莹清澈。两岸的河谷、古寨、兵营、墩台,真切地描述了一个远古的关外。


河流,是城市的血脉。


讨赖河发源于托来山和托来南山之间,流经镜铁山桦树沟、冰沟,冰沟口出山后造成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洪积冲积扇形洲。向东北流淌的河道在扇形洲上冲刷出一条80-120米深的峡谷,成为嘉峪关南翼的天然长城,百多里内只有天生桥可渡。

   

 据多年研究嘉峪关历史文化的市委党史办主任吴晓棠考证,长城的形态可分为人工墙体、壕堑、天然险三大类。而除过墙体、壕堑外的天然险长城主要是峡谷、崇山、湖沼等。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南山等天险就被古人当作长城,是防线的母体,也是主体,发挥着抵御、阻滞外敌入侵的作用。

    

吴晓棠说:“这一段长城就是讨赖河峡谷。讨赖河峡谷在关城以南、祁连山北麓,是深陷地下的巨堑,是发挥长城作用的典型地理,是嘉峪关防线的上游和重要组成,而自峡谷北起通往关城的边墙和墙壕是它的延伸。”

    

讨赖河出山后有47%的水量渗入地下成为潜流。黑山至文殊山有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嘉峪关地质断层,是地下潜流的泉水出露带,沿线遍布沼湖泉河,如黑山湖、大草滩、九眼泉、南门湖、卯来泉、双泉、药泉等。嘉峪关内域的官井、关外驿站用的清泉以及鳖盖山下、西高桥下、安远沟烽燧下都有泉水出露。

   

 开发北大河水源从开始调查研究到建成供水长达7年之久。1988年初,市建委提出立项,于1993年12月投产使用,到1995年日供水能力为3.7万立方米,不仅满足了城市地方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绿化和消防用水,还为酒钢生产提供部分用水,城市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湖泊休闲,幸福水岸”。市水务局局长汪军告诉笔者:为使河湖水长流、泽及子孙,嘉峪关从2017年开始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采取“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办法,建立了湖长、河长制,在全国率先推行。

    

市建设局副局长张军说,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嘉峪关市狠抓水源保护,水源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已达到三类以上,城市规划区地表水四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100%。建成日供水10万立方米净化水厂,供水范围覆盖市域规划区,并延伸到城郊居民区,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管网检验项目合格率均达到99.1%。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也逐年提高,处理率达到92%。

    

站在高高的气象塔上,白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夜晚繁星闪烁、湖泊闪亮。

   

 通过建湖蓄水、开源节流、中水利用、滴管喷灌等节水技术措施,嘉峪关市从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入手,进行多元化节水。

   

 细心的人们随处可以发现,全市城区道路的道牙石都设有雨水收集口,每逢雨天,有关员工就会上路堵水,将有限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树沟浇灌树木。城市公园绿地也大多都采用滴灌、微喷、中喷等节水方式,大力推广使用保水剂和防渗技术。


市园林局副局长刘斌介绍说,嘉峪关市园林绿化也充分采取节水措施,积极推广和应用滴灌、微喷、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透水透气铺装材料,现在城市节约型绿地建设率已经达到97%。

    

除了政府管水形成机制,嘉峪关人更是出了名的爱水惜水。被评为全国、全省低碳环保“最美家庭”的户主、市一中教师何伯俊,在低碳环保上始终践行“说和做”:“说”就是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树牢低碳环保理念,特别是节水理念;“做”就是以身示范,上下班他看到道路两旁浇水的管道漏水,便立即打电话给园林局,告诉他们漏水的位置,以便及时维修。

    

家里用水,何伯俊也把废水用大桶收集起来再冲马桶,做到废水再利用。在水房、卫生间、学生食堂看见浪费水现象,他必痛陈其弊;无意间经过水房,听到漏水声,他就会很快找到漏水点进行处理,自己处理不了,不管多晚,他都要打电话给主管领导,等到修好为止。


其实,这也是许多嘉峪关人的习惯。负责城市供水管网巡查工作的市供水管理处谭宏党,多年来已经养成一种职业习惯,一旦在巡查中发现供水管线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他就立即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迅速联系相关部门人员尽快修复。他说:“节约用水对我们嘉峪关这座城市的意义格外重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用水,最大可能减少浪费。”

   

 除过湖泊、河流,嘉峪关还拥有另外的幸福吗?



嘉峪关,一座有湿地可依倚的城市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一座有湿地的城市,该是多么有底气、多么幸福。

    

嘉峪关市还有一个让这座城市惜之为宝的“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蒙新戈壁前沿,这是由讨赖河、露头泉水和地下水形成的天然沼泽湿地和人工库塘湿地。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是嘉峪关市仅有的一片天然生态湿地,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湿地之一。这片湿地不仅是嘉峪关的肾,也是嘉峪关的肺叶。前不久这里还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摄影创作基地”。

   

 因为特殊的地理和地质条件,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通向西域的第一个岔路口。明修《肃镇华夷志•山水》有这样的记载:“苍儿湖,城北二十五里,大湖场也。花城儿湖,域北八十里,大湖一处,北虏常袭于此,地属新城儿堡。”

    

苍儿湖、新城湖和花城儿湖,历史上都属于新城堡所管辖,统称新城草湖。草湖水盈草茂,湖泊成群,柽柳婆娑,苇草连片,鱼游鸟鸣。这里,自古为广袤的旱区湿地。

    据《史记》《汉书》记载和考证,西汉以来,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通过,那时从酒泉走向敦煌和西域,都必须经过新城草湖湿地。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嘉峪关市新城草湖湿地内沙漠、绿洲、湿地、湖泊景观共寓一境,蓝天白云、朝霞落日、星月烘托等气象景观,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湖湿地内植被以沙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群落为主,共有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2个主要的群系,有野生高等植物25科48属66种;野生动物27目49科142种,以鸟类居多,鸟类又以水禽数量居多,草湖湿地因此也成了鸟类迁徙的重要停留地、栖息地、繁衍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体。

    

2013年,嘉峪关新城草湖、酒泉花城湖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投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3000公顷,规划核心区面积137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88.6公顷,在新城草湖恢复建设的“草湖、芦苇荡、沙山泛沙泉、胡杨林、狼行湾、烽燧遗址、李陵碑、香太师拱北”等八大景观,临水而设,遇水而行。这里,也成为第三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的接纳之地。

    

据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嘉峪关本土历史的吴晓棠考证,明代新城草湖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史曾多次提及。

    

新城草湖之畔的古堡筑于明永乐之后,明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为结盟西域诸部落国首领和贵族,以高于时价数倍的价格和“赐赠”大量绢帛的手段接受“贡马”。而马进关以后就收养于新城草湖。

     

新城湿地的水草,供养过九万匹驰骋疆场的军马。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曾经演绎过的历史壮观场面:九万匹奔驰的骏马,像水一样在新城湿地上漫过去,会是怎样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戈壁湖城,注定是一个奇迹


用生态理念搞建设,是嘉峪关的理念,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精神内涵。思维在变,站位在变,朝向在变,战略在变,布局在变,而水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嘉峪关这座城市注定会因水生态的改变而发生不可抗拒的变化。

    

“尽说西湖足胜游,谁信东湖更清幽?”

    

水,可以聚财,可以启智。有人说,“何为财富?山清水秀,国泰民安,家和业兴,心诚体检,前代所遗,后世所依。”

    

正是奔着这样的理念,嘉峪关市综合考虑水生态空间、水资源条件、河湖联通、水系自然完整性以及文化保护的需要,充分考虑水量和水位需求和当地水资源条件,坚持综合协调,科学构建河湖健康新水系,先后实施了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讨赖河岸线景观、龙王滩遗址湿地保护工程、双泉水库、南市区“两湖一河”供水工程等多项重点水利项目,把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景观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实现了人水和谐,河湖湿地与城市文化定位和谐一致的目标,不仅为老百姓留住了鸟语花香,也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使水工程、水科技、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也是一种追求、一种主张。

   

 “杨柳滩头渔下钩,芙蓉花外客登楼。”这些年,嘉峪关还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发展高效节水面积9.04万亩,每年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年增加作物800万公斤,年增加经济效益2300万元,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农业节水工程,还打通了城乡水系,将农业节约的水资源调配到工业领域,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矛盾。

    

窗前布谷声声鸣,路边槐花淡淡香。每年5月至10月,恰是嘉峪关最美的生态季——走上嘉峪关街头,布谷鸟婉转鸣唱,燕子在细雨中低飞盘旋,珍珠般的槐花沿马路延伸,大街小巷处处绿色滴翠、花香四溢。良好生态已使嘉峪关成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城市会客厅”,特别是在“唱响交响丝路,畅游如意甘肃”的“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让国内外嘉宾不仅在这里感受到了神秘厚重的人文历史,也体验到了戈壁湖城的独特风貌和人文魅力。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四周被戈壁包围的环境里,一座生态园林“湖城”诞生,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属于祁连山,更属于吃苦耐劳的嘉峪关人民。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支点的嘉峪关,一座被湖、河、湿地润泽的城市,就像一片水韵无限的肺叶,让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嘉峪关更加充满活力……


 


作者介绍:刘恩友,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嘉峪关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通过更多的弘扬嘉峪关本土文化的文字,向更多的人宣传嘉峪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嘉峪关,热爱嘉峪关,在《人民日报》《诗国》《甘肃日报》《飞天》《陕西文学》《青海湖》《中国文学》《视野》《读者欣赏》等20多种报刊发表多篇嘉峪关题材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等文学作品。他的“嘉峪关九部曲”系列报告文学《燕鸣嘉峪关》《丝绸路上的雄关文化之火》《走在城镇化的大道上》获甘肃新闻奖副刊作品一二三等奖,散文《嘉峪关的绿》也被评为二等奖。出版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等。今年他还被中国报协命名为“中国报业领军人物”。


更多精彩文章:

■ 人民日报:杜甫若还活着,会怎样写诗

■ 王朔:中国文化人的媚态

■ 谢冕:海子之后,诗太容易写了,口语泛滥,误入歧途

贾平凹: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是张爱玲

老树画画100幅:使劲快活,才最重要

董卿的《朗读者》精华100句,只读一遍,获益终生(全12期)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广大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3首以上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用附件形式发送邮箱:[email protected]

       2.本平台所有来稿文责自负,若五日内平台不刊发,作者可自行处理。

       3..本公众号发的内容自动与腾讯同步,并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平台推荐分发。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