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威&刘若英:完美的相处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王浩威&刘若英:完美的相处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心理公开课 港台女星 2017-10-07 08:27:40 772

文 | 壹心理主笔团


 01 

心理师从个案的难题里、从眼神中

看见永远不一样的自己


许多年前,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有五大案例。在他之后,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观察过六万对母子关系。


在温尼科特还不被大陆咨询界所熟知时,一位台湾人和他的朋友们,翻译出版了温尼科特的大量著作和论文:《温尼科特传》、《二度崩溃的男人》、《反移情中的恨》……


可以说没有他,大陆咨询界对温尼科特会陌生很多。


他就是王浩威。

王浩威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

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


有着诸多头衔的王浩威老师,可以说是台湾谘商界的大佬。


他本职做的是心理治疗,但是人家问他到底这行业是做什么的?

他说:什么也沒做。


对他而言,心理治疗也许解决了暂时的危机,也许在他人成长的路上顺手推助了一把,也许,也真的分享到一些喜悦。然而,大部分时候,每个人都是独自存在的水潭,外人的存在只是无限的假設和推测。


心理治疗像是双重镜子,医师提供给个案的顶多是一面教他看见破碎水影里自我影像的镜子。但是更多时候,医师是从个案的难题里、从眼神中,看见永远不一样的自己。


本职以外,王浩威老师是一位跨界达人,斜杠中年,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心理图书出版商身份,他像欧文·亚隆一样,热衷于写文字和故事,而他居然还是诗人。


《在自恋和忧郁之间飞行》、《忧郁的医生,想飞》、《与自己和好》、《献给雨季的歌》


透过书写,我的忧郁得以坦荡荡流向人们,

伤口结疤,成为美丽的图腾。


他曾自我调侃,说自己是个想飞的中年忧郁医生。也许很多人跟他一样,是个中年忧郁推销员、中年忧郁单身汉、中年忧郁遊子、中年忧郁作家、中年忧郁父母……


他说:


“在台湾,在香港,在上海,在每一个都市化的地区,急迫的生活让我们不必有感觉。


我们只是让效率、忙碌和勤劳所掌握,不自觉地追随着,以为自己沒有沮丧也沒有悲伤,甚至是充满阳光般的希望。


然而,一旦生命灵魂安静下来,譬如午夜醒來,你不再急急催自己入睡,而是忽然自问:“近來,自己好吗?”


一切的沮丧和悲伤,忽然崩溃。”


 02 

完美的相处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刘若英与王浩威,图片来源:Ivy Chen


2014年,奶茶刘若英在怀孕期间写了一本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书中她和王浩威老师在对话中共同探讨了人生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就有让很多人头痛的夫妻相处的问题。


当一些相处上有问题的夫妻来向王浩威老师咨询时,他经常会建议二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五天到十天,最好能越长越好,或许借此机会进行一次个人的小旅行。


在日常生活的夫妻关系中,经常会不自觉地累积许多负面因子,时间一长,这些因子堆堆栈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累积成巨大而陌生的情绪怪兽,让人虽然觉得忿忿不满,却无法清楚说出造成不满的原因。


因此必须藉由暂时抽离原本的环境,才能够让纷乱的情绪沉淀下来, 认真地思考那些不满情绪与想法的源头,唯有厘清源头,才有机会找到解决之道。


刘若英:但有没有人一去独处就再也不回来了呢?


王浩威:也是有极少数人会这样。也许就走上分手一途,但分手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嘛!绝大部分的人,会在独处后厘清造成问题的真正原因,或至少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才有机会找到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


刘若英:但你一个人去旅行时,对方会抱怨吗?因为这也是很多有固定伴侣,但又想独处或独自旅行的人常见的困扰。


王浩威:我们不会,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看法还挺一致的。


王浩威:与固定的伴侣相处,共同经营生活与单身时期相比,算是全新的体验,所以偶尔也会想暂时从固定的关系中抽离出来,好好想想这些年我到底有什么变化之类的。当我需要思考这类问题,就会需要比较长的独处时间。


对于“自处”与“相处”,王浩威老师分享了温尼科特的一个很棒的观点:


完美的相处关系是:


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


这是说,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


有些人碰到这种状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深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


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03 

不管你从哪里来

我们都是具有动物本性的人类


壹心理在筹备第二次心理创新峰会时,王浩威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19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


1998年,我下定决心要走心理治疗这条路,因此结束了在台湾大学医学中心的学术工作。在开始个人执业的工作之前,决定去一趟背包客旅行。


我从莫斯科开始,经过彼得堡再到是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在北极圈里的荒凉之地待过许多城镇,最后搭火车穿过了半岛的脊梁到了挪威接近北角的地方,一个搭船游罗浮敦海峡的小港。


那是夏天的晚上,太阳几乎是不下山的北极白昼。林万亿的天空相当缤纷灿烂,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经是将近12点的半夜了。我在港口四处摄影,远方有两位高大的维京人向我招手,空旷的世界里忽然出现了友善的姿态。


我慢慢走过去,以为可以用简单的英文聊天,没想到是两个喝醉酒的中年人,其中一位开始越来越激动,表示亚洲人将他们的工作都抢光了,忽然伸手就紧紧抓住了我胸前的相机。


正在拉扯的时候,我看到远处有一个对老夫妻也同样往这里散步,应该是同一辆火车来到小镇,也是想要搭船游峡湾的。


于是我拉开了嗓子,大声求救。两个捉住我的当地居民也因此稍稍地紧张,跟着我的视线回头看过去。


没想到那两位游客,看到我的情形,立刻转身拔腿就走。我于是又陷入了困境,继续跟他们纠缠。


忽然,我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我假装那两位游客良心发现,还是走过来救我呢?


人在讲话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距离的设定,对100公尺外的人喊话和对2公尺外的人讲话,就算方向相同,声调还是不同的。


于是我找准时机,突然再次发出求助的声音,但这次是假装对两三公尺外的人。立刻,他们也被我的假设催眠了,立刻放下手来,表示自己是无辜的。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他们转头去看那两个不存在的人。


就是这极其短暂的剎那,他们的手稍微放松了,我反身就跑。


第二天清晨,上了船,开始航向峡湾。


在甲板上散步时,前面走着前一天的两位游客,听口音像是美国人,他们刚好转身,忽然看到我,两人的眼睛闪过十分愧疚的眼神,立刻又转向别的地方,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


我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 不管是你是从那一个地方来的人,我们都是具有动物本性的人类——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与不帮助别人的羞愧。这一点,是无关乎文明或文化的。


那么,究竟恐惧是什么呢?


也许是一种生理反应,像坐云霄飞车一样既有惊慌又有快感;

也许是一种灾难,是让我们证明勇气的存在或是创造英雄的条件;

也许是一种深层的伤害,一辈子永远都想逃避的噩梦;


甚至也许,就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了。


 04 

国内了取消心理咨询证

台湾谘商界发展是否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我们也向王浩威老师问了这个问题,他说:


台湾并没有这样的情形,主要的可能是从一开始设置的方法就不同。


在台湾,你要能够执行心理治疗业务,如果不是医护人员也不是社工人员(上述行业得先由政府成立),那么你就必须先成为心理师。心理师分两种,临床心理或谘商心理,这两种都需要完成相关的硕士课程。


在硕士期间,除了两年的课程,还有一年的实习,在完成论文以后,才能够算是完成硕士,一般而言这需要花费三年半到四年。这样的资格,才能够参加国家考试,进而获得临床心理师或谘商心理师的执业资格。


大陆的谘商人员资格取得办法,比起台湾、亚洲以及西方其他国家的办法,都显得太容易,特别是训练上的不足。一般而言,这样的证照一旦颁给你就证明了你有临床的基本能力。这是国际上的通规。


所以我猜想,大陆正在往这个方向前进,才会有这一次的调整。


 05 

台湾心理健康执业现状

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这就是王浩威老师将在心理创新峰会的演讲主题。


如果你问他,峰会演讲他主要会说什么?他会用下面三句话来回答:


(1)心理治疗这个事业不是追求财富,是在拥有基本的安全感后依然可以追求每一个人不同的情怀


(2)心理治疗是对这个社会进行最温和的拥抱和参与


(3)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我会告诉你:为什么台湾人民还需要心理治疗


历经将近二十年的心理治疗执业生涯,王浩威老师对心理治疗有哪些独到见解?


多年往来于大陆和台湾,他对两岸的心理治疗行业发展有怎样的判断和预期?


如果你想了解台湾的心理治疗现状,以及对大陆心理治疗行业的启发,来听王浩威的演讲。


在王浩威老师的分享后,我们也会有现场问答环节,你可以说出你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困惑,寻求一些解答:


本文留言区留下你的问题

点赞最高的5个问题

将有机会获得王浩威的现场解答


此外,本次大会还有很多大咖参加,包括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欧文·亚隆、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王浩威老师《驴得水》制作人孙恒海腾讯研究院陆诗插座学院CEO何川小鹅通创始人鲍春健绵羊热线app创始人青音、十点读书主编廖仕建北辰青年CEO宋超张德芬空间负责人卢熠翎、刷爆朋友圈“一元购画”发起者WABC创始人--苗世明老师等20多位大咖,他们将与你一起探讨:


“心理学+科技”

“心理学+跨界”

“心理学+新媒体”

……

各个领域从业者该如何另辟蹊径,

从心理学获取灵感,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站在风口,如何以心理学为契机,

去撬动成功的100种可能?


心理学长夜将逝,

每一个心理人必须做好远行的准备!


等你,与我们一起

看见心理学的开阔,预见行业的未来

按扫码,与王浩威面对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和报名,团购优惠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