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锦绣缘》剧照
即便身处娱乐圈,一个人的死亡也不应该成为娱乐工业的一环,那是他真实生命中的特殊一刻,而不是他演艺生涯中塑造的一瞬。
文◈杨时旸
文章经授权转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死亡是一项庄重的隐私。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本能地理解这个道理。但很多时候,我们把他人的死亡当做了娱乐的戏码。
在乔任梁的死讯在被坐实之前,人们就开始影影焯焯地琢磨他的死因,带着一副挤眉弄眼的讪笑和不怀好意的揣度。残忍一些讲,如果不是那个SM失控致死的传闻,以乔任梁在娱乐圈的名气,不至于刷屏至如此的地步。人们并非关心一个小明星的生死,更多的不过是关心死者生前的咸腥。
之前,王宝强和马蓉的事件不过是一桩离婚,而这一次牵涉了古怪的性爱和真实的死亡,在这个强刺激的时代里,这也足以算得上一顿重口味的餐点。
同性、SM、导演和演员的潜规则、性与暴力,即便放诸普通人身上,这一切也早已会激发出无限的闲言碎语,更何况这些传闻被安置在一个娱乐圈人士的身上。这暗合着大众对娱乐圈混乱私生活的想象。
在普罗大众对娱乐圈的偏见里,那个圈子注定充斥着诸多不堪与沦丧,人们乐于相信很多极端个例化的新闻代表着普遍意义上的娱乐圈生态。任何一点牵涉背德的事件,都会被人们不遗余力地放大,似乎这些都是庄严的证据。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明白,有那么多镜头随时监督和检视的娱乐圈,要比那些根本不可能被敞视的圈子,干净得多。但人们不这样去想问题。
任何一种死亡都沉闷而残酷,即便是自我解脱的那一种,也无法掸落绝望的尘土。所以,转而讨论卧室里的咸腥和粉红,远比讨论死亡本身讨巧得多。但这看似轻飘的谈论却残忍又沉重。很多人把这次死亡当做了一帧戏剧,一幕故事,一番谈资。
很多人觉得,明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对个人隐私权的让渡。但那是在他们从业的阶段中。而死亡不属于娱乐表演系统中的一环。而怎样的死亡可以被纳入公共讨论,怎样的死亡需要用沉默以示尊重。这牵涉教养也牵涉常识。
首先,乔任梁的死亡并不牵涉任何公共利益。换句话说,他不是与公共事务有关的位高权重的人物,他的生死是个人私域,并不影响他人利益,所以,他的死因也好,真相也罢,不属于需要被探究的领域,反而应该被有效地保护。如果一个普通公民一生的终点都可以被大张旗鼓地敞视,被街头巷议讪笑,这本身是严重的精神暴力。
第二,他的死因即便真的与性相关,也同样不应该被指指戳戳。无论是抑郁症的自决,还是某种失控的性游戏,无论哪种,都是一个成年人的自我选择。即便是一场灾难性的SM,那有怎样?法律机构判断对方牵涉刑责就担责,如果没有,就单纯是一桩意外的悲剧。这完全是一件私事,一件悲伤的私事,这本质上和在家里烹饪,不小心用刀伤到了动脉致死又有什么区别?
SM不过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性行为上的偏好和选择,这不应该被指摘和嘲讽,更不应该成为某种道德腐化或者精神堕落的证据。
乔任梁的死亡不像某些权势人物的死亡,携带着无尽的秘密,那需要被公诸于世,因为那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有关,他的死亡甚至也不像北京野生动物园里被老虎咬死的那位女士,因为这根本无法唤起对某一项公共规则的探讨。无论从哪一个向度上讲,乔任梁的死亡都应该被更加审慎地对待。他的离去会让亲近的人感到悲伤和震惊,但他生前的私密生活不应该成为食腐动物的养料来源。除非有事实证明,他的死亡与整个社会的重大关切相关。
在很多人心里,娱乐圈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道德堕落共同体,其中混杂着无尽的淫欲、毒品、交易和放浪形骸,这个圈子中明晃晃的颜值、金钱和名声共同鼓动着风帆,让人们驰骋一切想象。即便人们也都知道,那些爆出的有关毒品,嫖娼和婚变以及潜规则的新闻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但这不可避免地被编织进了放大效应。似乎,混乱与失德就是这个圈子的本性。所以,在对乔任梁死因的揣度和传言当中,融入了太多没有明说的、残忍的内容,在很多人的语气中,似乎如若他真的死于SM游戏,就死有余辜?
更何况,在娱乐圈谱系中,乔任梁并不属于大红大紫的那一层,很多人都愤愤地推测,这个层级的明星都如此混乱不堪,那些当红者又当如何?在他们心中,首先浮现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的死亡,而是自己混乱三观和道德焦虑的投射。
如果我们对于死亡可以如此缺乏敬意,那么我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也可想而知。我们对于那些本该凝视的公共利益选择了视而不见,反而对一个普通公民的死亡近乎恶毒的调侃。窥私是本性,但以此之名作为借口肆意伤害他人,这本身近乎险恶。即便身处娱乐圈,一个人的死亡也不应该成为娱乐工业的一环,那是他真实生命中的特殊一刻,而不是他演艺生涯中塑造的一瞬。搞不清这二者区别的人,应该检视自己的道德,而不是对着他人的私生活指指戳戳。这次突发的事件至少让我们看清了一点,我们对于死亡真的缺乏一种具备道德感和尊严意识的认识方式。
作者杨时旸,专栏作家,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豆瓣ID:frozenmoon。著有《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