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一哭,我就哭了

张译一哭,我就哭了

南都周刊 内地男星 2022-02-16 13:08:17 525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不值得影评,ID:B_Films,作者江潮


张译,成了“谋男郎”。

这得到了张艺谋本人盖章认证。

今年春节,张艺谋首次闯入“春节档”。在张艺谋导演作品《狙击手》中,张译出演了“连长”这一角色。这是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三次出演张艺谋电影。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张译三次出演张艺谋电影。由上至下为:《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剧照


《狙击手》片尾,“狙击五班”几乎全军覆没,仅大永一人负伤归来。张译饰演的“连长”率领着新兵,前来营救战友。

茫茫雪原中,望见大永孤身而至,连长涕泗横流。他眉头低垂,用沙哑的嗓音,声嘶力竭地喊着“五班”。

这一幕,让拍摄现场不少工作人员动容。

坐在监视器后的张艺谋,也泪目了。杀青后,张艺谋拿着大喇叭说:“很感谢张译,我看很多人都哭了,这是张译的功劳。”

▲茫茫雪原中,连长声嘶力竭地喊着“五班”。这一幕,让拍摄现场不少工作人员动容。图源:1站视频


隐忍克制,有情有义,虽仅有三场戏,但在《狙击手》中,张译再次创造了一个经典的军人角色形象。

在接受采访时,张艺谋透露,张译是“零片酬”出演《狙击手》,“他完全是一个默默奉献,所以跟他合作也是我的荣幸。”

张艺谋还笑称:“这是‘谋男郎’啊。”

短时间内重复启用同一名男演员,这在张艺谋的38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实属罕见。

《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近三年,张译三度出演张艺谋作品。2021年,张译凭借《悬崖之上》中“张宪臣”一角,摘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2021年,张译凭借《悬崖之上》中“张宪臣”一角,摘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这部电影也为张艺谋带来了金鸡奖“最佳导演”的荣誉。

72岁的导演张艺谋与44岁的演员张译,两人相见恨晚,互相成就。

在成就之时,回顾张译多年来“逐梦演艺圈”的跌跌撞撞,喜爱他的观众们,也许才更能够读出这名出色的男演员。


大器晚成


28岁是张译人生的一道分水岭。

在28岁之前,“跑龙套”是张译的日常。他曾戏称那时候的自己,投履历是正职,副业是演戏。

彼时才28岁,张译已经跑过九年龙套。从19岁二度落榜播音员考试,阴差阳错进入了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开始,因为普通的外貌,他就一直坐着“冷板凳”。

不仅在班里被评为丑男之一,还被表演之外的打杂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时期的张译

 “你演戏就是个死,一个是没长开,在舞台上肢体都是僵硬的,都没有协调感;还有一个就是你说话在台上像广播像朗诵;还有一个就是你演什么戏都很紧张不真实。”

这是他日后回顾自己在话剧团时的表现。

他承认28岁之前,自己一直技不如人。

2005年,张译27岁,却仍旧在努力着。那一年他获得了在《乔家大院》中出演一名小仆役的机会,遇到了导演胡玫。

▲《乔家大院》中张译饰演长顺这个角色,在剧中算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彼时的张译刚刚出道。

胡玫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跟他说:“男演员要是28岁再出不来,那就洗洗睡吧。”

胡玫的动作,让张译感受到了被怜爱的温暖。但话语里的真相,又如同一盆冷水迎面浇来,张译愣了。

他开始思考,在28岁来临之际,他要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要如何为之努力?

此时,电视剧《士兵突击》正在挑选演员。得知消息之后,张译给导演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自荐信,《我的请愿书》,为自己争取到了“史班长”一角。

小范围的,一炮而红。

▲电视剧《士兵突击》海选演员时期,张译为自己争取到了“史班长”一角。

在《士兵突击》最后一场戏中,史班长复员转业之前,他想完成自己的心愿:看一下这些年自己与战友守护的首都天安门。

夜色中,乘车路过天安门时,他咧开嘴,露出了期待的笑容。但瞬间,笑容化为难舍,挤出笑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不舍与伤感已经跳出心口,却他硬往肚子里吞。

柔情硬汉,情感喷薄而出。

这段表演,至今还被许多观众称赞,成为了《士兵突击》里的经典片段之一。

▲电视剧《士兵突击》经典片段——史班长退伍转业前路过天安门,难掩不舍。视频来源:最人物


这是张译第一个被观众记住的“荧幕形象”。

28岁,不再“技不如人”,张译终于被看见。

事后张译回忆起这段表演时说,“史班长”的这一幕,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力量最大的、“出水量”(哭戏)最大的一场戏。

那时候,哭戏是张译表演最大的障碍。他经验不多,容易被现场因素干扰。但偏偏入行之后,哭戏一直被镶嵌在了他接到的大多数剧本中。张译说:“我这些年总是在演哭戏,我都崩溃了,太难了。”

哭戏,是表演中的一个切面,想流泪就流泪并不等于哭戏好。哭戏考验感情浓度,考验尺度把握,只有能把观众带入情绪的哭戏才是好哭戏。

所以哭戏,时常会成为演员难以跨越的门槛。但张译选择了直面这种时常袭来的挑战。


▲《一秒钟》里张译无声胜有声的哭戏令观众动容

看张译的哭戏,能够看出这名演员的成长弧光。

“现在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怎么把这种杂念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排除在外,所以实际拍摄的时候就不再去想压力的东西。”得益于经验的累积和对表演技巧的琢磨,他面对哭戏的任务时,开始变得透彻。

只要张译哭了,他就是剧中人,不再是演员。

因为他总能根据剧本的要求与人物的特性,精准地抵达人物最内在的本质。

这样的特色,不仅让张译能精准地拿捏哭戏,带动观众入戏共情,也能诠释出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亲爱的》剧中张译哭戏片段


《亲爱的》中,多年寻子未果而痛饮落泪的富商;

《我和我的祖国》中,不敢与旧爱相认,戴着口罩克制忍泪的高远;

《攀登者》中,拖着牺牲的战友尸体归来,自责嚎啕大哭的曲松林;

……

演什么像什么,彼时正奔四的张译,开始缓慢地走上了演艺上坡路。

张译饰演的一众角色中,有一个与之前饰演的大多数正面形象不同,“普通”非常值得一提的角色——《八佰》中的“老算盘”。

▲《八佰》剧照

这是一名被“赶鸭子上架”的杂兵。他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一心只想逃跑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对于出演“老算盘”这一偏负面的角色,张译犹豫了将近一年时间。导演管虎“三番五次”的邀请与游说,最终用真诚打动了张译。

事实证明,管虎的坚持与邀请是对的。

在片中,“老算盘”一心想当逃兵,在枪炮的威逼下,“老算盘”跪在地上求饶,带着哭腔说:“人是要怎么样都活下去的,我做不了英雄,我不是,我就是逃兵,我是孬种,我是卖国贼,随你怎么讲都好,但是我不想死在这里,兄弟。

在理解“老算盘”这一人物时,张译能够剥开“逃兵”负面的脸谱化外衣,露出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使人物的动机与行为“立得住”。

演什么像什么,演员张译,只待被更多人发现。


自卑与敬畏
凭借《亲爱的》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时,张译已经37岁了。

在此之前,他的脑海里想象过无数次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场景,串过多套感谢词。但当真的站在金鸡奖的颁奖台上时,张译说出的,是最开始准备的那套获奖感言:向17名同行表达了感谢,平静且真诚。

▲凭借《亲爱的》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时,张译已经37岁了。

下台后,落寞感袭来。

“当把那些话讲完了之后,我倒觉得如释重负,而且此事已经与我无关,不但冷静下来了,平静下来了,而且甚至有一丝一丝的沮丧。怎么说?繁华过去了,热闹过去了,您该干活了。”张译说。

荣誉与繁华定格在台上,而下台后的张译,迅速钻回到了演员的身份里。

在张译身上,有着名声凛然的清醒感与对演员这份职业的敬畏感。

这种清醒与敬畏,与张译的性格,以及他人生的跌宕经历,或许都有关系。

张译向来自认“普通”,却并不自信。他曾为自己的外貌自卑过,也觉得自己的出身“不够好”。

“我确实是草根,因为我没读过大学。”这是张译给自己的定位。

▲《士兵突击》剧照

1978年,张译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音乐老师,母亲是语文老师。父母收入微薄,一家都住在地下室。

张译少年时期考广播学院的钱,是向亲戚借的。

父母从小给予的严厉家教,催生了张译的叛逆与调皮。面对父亲对自己至少习得一门乐器的期望,张译拒绝了。

在张译的自传《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里,他父子之间关系的变化很微妙:小的时候崇拜父亲,青春期厌烦父亲,年轻的时候瞧不起父亲……

如此狂妄的张译,一心只想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却最终两度落榜,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张来自居委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待业青年证

阴差阳错进入了话剧团,张译却一直被派打杂的活儿,还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团里都说,张译你演戏就是个死”。

▲张译、沈腾早期合作影视作品片段


演技没法得到锻炼,20出头的张译想调转船头,改行做编剧。

在话剧团里,他一闲下来便会专研剧本,几年来研读过两千多部前苏联剧本。但在写剧本的两三年间,张译没有创作出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

年轻时经历的一系列跌宕,使得自卑成为了他的惯性。哪怕在演技得到认可的当下,他还是会习惯性地陷入不自信的状态。

在拍摄分量重的戏份前,张译时常会因为紧张,而难以入眠。

“张再来”,是吴京在拍摄《金刚川》时给张译起的“外号”。

▲《金刚川》剧照

因为在拍摄完成后,张译会到监视器前,看一遍自己的表演。有时候即使导演觉得OK,他也会请求导演“再来一条”。

张译不自信的惯性,反而放大了表演之于他的重要性,与神圣感。

作为演员的他,将表演看作成帮导演圆梦的过程。“我的不自信更多的是来自于我是否能够让这个梦的创作者满意”,张译说。

“所以有的时候经常为别人而活,我老担心我这么受到别人的器重厚爱和信任,人家找你来,最后你把这事演砸了怎么办?”

▲演员张译,替角色张宪臣写下的遗书

张译对表演的敬业,得到了许多导演的好评。

陈凯歌曾如此评价张译,“在他心里,戏比天大”。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张译对表演的敬畏。

“我一旦了解一件事之后,就会容易对一件事产生莫名的敬畏之心。一旦做了话剧演员,我就会对话剧舞台会产生一种殿堂感;拍电视剧也会对电视剧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后来进了电影的世界,又会觉得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张译说。


猫与观众的侍者
在《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里,张译写道:“演员,他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路上,住着不同的酒店,听着不同的方言。”这种漂泊的状态,就像逐水草而生的牧民,一直在流浪。

加上从小生性叛逆、调皮,张译朋友不多,这进一步造就了他身上的孤僻气质。

他曾说过,自己这种人,天生就是孤独的。

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之外,张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名“社恐”。

他不习惯和陌生人相处,当与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张译便会通过撕纸、撕桌布来缓解紧张。“经我手毁了不计其数的桌布、牙签、火柴、纸巾。”

但很奇怪,在演员中也很少有,张译很信赖文字,将自己一头扎进互联网冲浪大潮中。

在《士兵突击》播出之初,观众对剧作的接受度并不高。

张译为此创立了贴吧,参与到剧情讨论的互动中。后来许多人看到剧火了,却鲜少有人知贴吧者是“史班长”张译。

▲鲜少人知张译还是士兵突击贴吧的创始人

2014年,《士兵突击》播出十周年,张译发表了在贴吧内的最后一篇文章,从此停更。

贴吧式微后,张译转战知乎,自称为“猫与观众的侍者”。

一看便知,猫与表演,是张译成为答主之后,回答问题的两大内容。

猫,是张译的心头好,是他的生活。

在上《金星秀》时,张译被问起关于孩子的问题,他却自然地将话题转移到了自己养的7只猫身上。

猫是他的孩子,也是他的“师父”。张译说自己“在猫身上找到很多共同点,猫也是我的师父,我的表演应该怎么演,是猫教给我的。”

养猫后,张译发现,猫在面对外界动静时作出的反应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这种本能反应,让张译意识到,表演其实很简单,就是自然的反应。

▲猫,是张译的心头好,是他的生活

最后弯弯绕绕,张译的猫,张译的生活又回到了演戏上。

张译曾在《一个演员的理想是什么》中分享一则趣事:

当看到电视里播放着自己饰演的电视剧时,家猫看到屏幕,神情有点吃惊,小心翼翼地绕到了电视机背面,找了一圈,再看看屏幕,将爪子伸到屏幕上不停挠画面上的张译。

家猫的这一举动,被张译理解为“解救电视里的自己”。

但张译不想被解救。


他写道:

天下所有演员都不想被解救,我们喜欢住在里面。因为住在里面很温暖,因为住在里面很幸福,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成为各种各样的小人儿,在大大小小的方寸之间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温暖和幸福,稳稳地传递给所有的人。

做猫与观众的侍者,是令张译,感到幸福的事。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张译:“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此珍贵”
中国新闻周刊:张译:从普通人到百亿演员
澎湃新闻:专访|张译:演员、铲屎官、知乎达人
《金星脱口秀》 第81期:张译3千字自荐信 成功出演《士兵突击》
《易时间》张译专访:孤独是我与生俱来的特质

EN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