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电影《绣春刀2》的热映,舞刀弄枪的功夫又成了热议的话题。张译作为本片演员,在知乎上贴的新文《怎样耍一把跟自己身高一样的刀?》吸粉无数。导演路阳也在媒体平台上发起了名为“如何磨练出一把有诚意的刀?”的电影话题讨论。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功夫片的前世今生,扒一扒很久以前,江湖中的那些刀光剑影的传说……
PS: 获得本周二《麦克尼尔全球史》赠书的幸运读者是王小艳、K,恭喜两位,小编已在后台与二位取得联系!
本期,小编将赠出一本新鲜出炉的《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欢迎大家积极留言,一起论一论电影里的江湖!
要知道
电影中的江湖在“绣春刀”出现以前
早已经高手林立、传说无数了
……
在武侠片的鼎盛时期(1966—1972),香港曾涌现出了大量以刀、剑为主题的影片。1967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1972年潘磊导演的《剑》,1969年王天林导演的《神经刀》,1967年屠光启的《第一剑》、1971年午马的《聋哑剑》……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活跃于这一时期,被称为“武侠暴力大师“的张彻。
《金燕子》
胡金铨的影片被认为是武侠片的奠基之作,但他或许并没有拍出最好的武侠片,这一荣誉应当归于张彻的《金燕子》(1968)。张彻的这部影片显然是胡金铨《大醉侠》的后续,并以《大醉侠》的主人公“金燕子”(再次由郑佩佩饰演)作为主角。《金燕子》洋溢着华丽的诗意,直逼胡金铨的成就,且是一部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特征的杰作。“金燕子”为两名男性所倾慕:一个是潇洒的侠客“银鹏”(王羽饰),他暗恋“金燕子”,却以极端的方式杀死歹人,试图以此赢得她的芳心;另一个是粗犷的英雄韩韬(罗烈饰),他把对“金燕子”的感情深埋心底,但仍会在出手保护“金燕子”时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影片的高潮部分,两名男性为了争夺“金燕子”展开决斗,两人都坚持自己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但结局却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在动作片中,压抑的欲望和诗意的奇幻飞行绝不可能融洽相处(它们被认为具有女性特质,在浪漫情节剧或文艺片中有着更充分的展示),但张彻将这部武侠片拍成了一部表现人格分裂的影片,令《金燕子》成为首部具有文艺片元素的心理武侠片。主导影片的人物“银鹏”或许是动作片中前所未见的、最为复杂的武侠英雄。他是一个暴烈的、具有殉难情结(martyrdom complex)或死亡冲动的男人,也是一个以无政府主义的外表掩饰对稳定生活追求的诗人,而这体现在他对“金燕子”的爱慕上。他也是一个对女性有着清晰认知的浪荡子。在他眼中,女性不是圣女便是娼妓:他周旋于“金燕子”和名妓媚娘之间,难以自拔。
张彻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致力于拍摄武打片。作为“邵氏”的基本导演,他通过另辟蹊径而强化了自己在这家片厂的地位,先是拍武侠片,继之以功夫片。《金燕子》是张彻的杰作之一,该片诗意地展现了他念兹在兹的男性气概符码(machocodes of conduct)、英雄主义的本质,以及英雄的责任。该片也是一部极其暴力血腥的影片。张彻的影片令年轻观众倾倒,其对待暴力的新趋势,将观众压抑的情感一扫而光,他们也被新的男性英雄所吸引。“银鹏”这个角色是张彻日后很多男性英雄的原型。张彻剥去男性英雄浪漫主义的外衣,将其简化为单一维度的角色,并且再接再厉,令他的影片愈加暴力和同质化(直观地看,便是全部起用男演员),而不会转向浪漫的副线。当武侠片本身开始衰落后,张彻转而拍摄功夫片,男性中心的倾向在他的影片中体现得愈加明显。彼时,张彻已为20世纪60年代末的香港影坛创造了典型的武打英雄形象:他通常是个浪漫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原则而不惮使用暴力。
《独臂刀》
张彻最好的两部影片——《独臂刀》及《大刺客》(1967)——的主人公和“银鹏”一样,也是饱受内心冲突之苦的浪漫角色。上述三部影片都是由同一名演员——王羽主演,他日后晋升为导演,并凭借《龙虎斗》(1970)引领了由武侠片向功夫片的转型。但此时,他首先要演绎内心纠结的英雄,而内心的纠结要么是身体残疾,要么是死亡冲动所致。《独臂刀》中的方刚,即片中的独臂侠客,深知自己出身卑微,不配得到师傅齐如风(田丰饰)的点拨。方刚是名孤儿,他的父亲为救齐如风而死。出于责任和侠义精神,齐如风收方刚为徒,并将他视作理所当然的接班人。然而,方刚遭到同门中出身高贵的师兄弟,以及齐如风骄纵的女儿——齐珮的奚落。方刚作为齐门顶门大弟子的身份令他们妒火中烧。在一次较量中,方刚的胳膊被齐珮砍掉,这是张彻的影片中第一个明显的象征性去势(symbolic castration)的例子,即男性英雄因对手的妒忌而遭受肢体的痛苦。方刚用一把断刀练成独臂刀法,这把断刀恰是一个象征,与方刚残缺的身体相匹配。在影片结尾,方刚拯救了师傅和师门,使其免于遭受“长臂神魔”的屠戮。从外表上看,方刚是个与20世纪50年代文弱的浪漫男主角大相径庭的角色,证据便是他身有残疾,在接下来的再度修炼中克制、忍耐,终于成为一名武艺高超、男性气概十足的侠客。王羽表现了坚忍(stoicism)的胜利:他擅长表现沉默的痛苦和不屈不挠的奋斗。
《大刺客》
王羽的下一个角色是在《大刺客》中饰演英雄聂政,该片给予他更大的空间,令他以坚忍的受虐(stoic masochism)来展示英雄的形象。一种宿命般的情绪围绕在青年侠客聂政的身边,等待命运的降临。终于,他受一名韩国大臣之邀充当刺客,刺杀的对象是韩国国君的叔父韩傀—— 一名权倾朝野的人物,力主韩国与一个虎视眈眈的邻国结盟。在对男性英雄主义(其基础是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暴力)的表现上,《大刺客》或许是张彻最有代表性的影片。聂政在实施刺杀时剖腹自杀,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极端的对英雄主义的展示,显示了张彻对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场景的偏爱。聂政或许是张彻塑造的英雄中最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一个,因为他抱定必死的决心,并对自己的宿命了然于胸。此处的宿命与聂政的直觉相关,即他的一生都在为刺杀韩傀做准备,后者的命运与韩国甚至天下的前途息息相关。尽管聂政在施行刺杀计划前与恋人别离的一场戏拍得冗长而乏味,但张彻娴熟的叙事显示了他简练的风格、出色的导演技巧,并突出了王羽的表演的中心位置。
《新独臂刀》
20世纪60年代末期,王羽风头正劲,要求独立执导。在失去王羽之后,张彻起用了一对当时尚不知名的年轻男演员——狄龙和姜大卫,将其打造成新一代的张彻式英雄。由这两名年轻演员联袂出演的《新独臂刀》(1971)极佳地展示了他们纯真的一面。该片并非《独臂刀》的续集,而是一部完全不同的新片,主人公仍是一位独臂英雄,这一原型因王羽的演绎而广为人知。姜大卫饰演的雷力是一名年轻气盛的少年侠客,他在与一名年长于他的侠客龙异之(谷峰饰)的决斗中败北,自断右臂。在退出江湖后,雷力在一家路边小店当伙计,练成独臂刀法,成为一个传奇人物。雷力结识了铁匠的女儿芭蕉,更重要的是,他与一名少年游侠封俊杰(狄龙饰)惺惺相惜。后者在小店投宿时问起雷力的来历,在知道雷力的名字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与张彻日后的很多以个人主义英雄为中心的武打片(尤其是狄龙和姜大卫主演的一系列影片)一样,一俟男主人公碰上另一名男主人公,同性间的情谊便开始暗潮涌动。当然,雷力与芭蕉间的异性吸引才更符合武侠片的成规。暗示出两名男性的同性“基情”的元素,正是暴力。当封俊杰被雷力的老对手龙异之杀害后,独臂侠客雷力只身扫荡匪巢,先将龙的手下悉数杀光,最后手刃龙异之,血光四溅、残肢横飞的场面展示得淋漓尽致。如果观众熟悉张彻影片中那种出于本能的暴力,便不难想起以下林林总总的情景:男性英雄“盘肠大战”、被斧头刺穿腹部、被刀剑从背部刺入,以及被砍为两段。
香港的批评家有一个共识,即张彻最好的影片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时至20世纪70年代,武侠片开始让位于功夫片。相应地,张彻也顺应了这一转变。他认为功夫片是武打片的一种。他真正的兴趣仍集中于男性的力量、个人主义与男性情谊——简言之,就是张彻所谓的“阳刚”。不同于胡金铨,张彻轻松地完成了从武侠片向功夫片的转型,恰是因为功夫片青睐以男性作为主角。
……
张彻鼎盛时期的功夫片具有朴素简洁的特点,抓住了观影的要义,令观众全神贯注于动作场景。张彻的动作场面的设计,本身就包含对情节进行评价的片段,而非超越动作之上。在最糟的情况下,张彻的影片流于简单、平庸。他日后的功夫片愈加机械,有如上了发条般运转,其动作场面和人物都在不断重复,例如他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段所拍摄的少林寺题材影片,以及同时期的功夫片。到1974年,张彻自组公司拍摄了第一部少林寺系列影片《方世玉与洪熙官》。这一系列影片之所以为观众所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家良和唐佳的动作设计,即对少林武术风格的表现。刘家良在1975年晋升导演(唐佳亦步其后尘),制作了一系列表现正宗少林英雄及其门徒的影片。《方世玉与洪熙官》的片头是一个关于少林功夫的短纪录片,陈观泰和傅声展示了“虎鹤双形”的各种招式。这是所谓的“片中片”,令这部功夫片略显脱节,叙事遭到削弱。张彻此时期的功夫片似乎更像功夫片段的集合,而不是完整的影片。
(文章节选自《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有删减)
推荐阅读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张建德(Stephen Teo)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更多相关阅读:
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北大社官方微店直接购买此书!
北大博雅好书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微信号:boya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