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版的饮马河张氏全谱,对于我们饮马河张氏宗族来讲意义重大,通过此份全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家族各分支的演进历程。这份全谱是我饮马河张氏宗族的骄傲。
但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这份全谱的作者-20世鹤洲老先生的详细生平和隶属分支一直没有任何线索。这样一位在我家族史上对宗族事务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这既是对鹤洲老先生一份交代,更是无愧于后人。
下面,我仅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初步对鹤洲老先生做概要画像,以逐步缩小排查范围。
由于序言的后半部分提供了非常直接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首先先针对这一部分进行分析。
饮马河张氏全谱序言后半部分
通过署名和或居枣強,或居武城,即居本縣且不一處一句,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线索:
该总谱完成于 1932 年
作者官名或字为鹤洲,且为清末的县丞或具有相当于县丞衔的级别;
作者的居住地位于当时的故城县境内,而非当时的枣强或武城县境内;
下面,我们再针对这份全谱的序言前半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饮马河张氏全谱序言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里面有一个重要线索,即
八世九支文庠衡祖為首建立石碣,八世八支鴻臚寺衠祖復立石碣,文庠焰祖為文 。
八世八支和八世九支的说法从何而来?其中是否包含了鹤洲老先生的可能隶属分支信息?我们依次递进分析,希望通过合理的解释,找出目前为止可以明确确认的鹤洲所隶属的最小分支。
在进行分析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有必要对支序序号的定义进行澄清。所谓的分支顺序号必须是基于统一体系而言,而这一统一体系即相对于某一共同祖先(不等同于最近共同祖先)所衍生的分支而言。
八世祖张衠与张衡在家谱树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可以判定八支和九支的支序序号不可能起源自张衠与张衡的最近共同祖先及最近共同祖先的历代直系先祖。否则,二人的分支序号则应该完全一致。
因此,八支和九支的支序序号只能源自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五世祖讳张钊往下直至八世,即支序序号起源的世代区间应为闭区间[6,8]。
下面我们根据可能的世代区间,按照倒序针对每世进行分析,寻找可能的解释空间。
先分析第八世。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右到左,在两人最近的共同祖先-五世祖讳张钊分支体系下,张衠与张衡分列为第 15 位和 16 位。进而可以推出,在五世祖讳张钊往上的体系中,二人的顺序号则更大。因此,八支和九支的起源不是发生在第八世。
接下来分析第七世。张衠的父亲—七世祖讳堯臣与张衡的父亲-七世祖讳舜臣,从右到左,在五世祖讳张钊分支体系内,分列为第 8 位和第 9 位,这点正好符合八支和九支的说法。进而可以推出,在五世祖讳张钊往上的体系中,二人的顺序号则更大,进而否定了基于五世祖讳张钊往上的体系。因此,八支和九支的起源可能发生在基于五世祖-张钊体系内的第七世。
最后分析第六世。即张衠的祖父-六世祖讳张质与张衡的祖父-六世祖讳张贯在家谱树中的位置。
六世祖张质与张贯在家谱树中的位置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从右到左,六世祖讳张质和张贯在五世祖讳张钊分支体系内分列为第 2 位和第 3 位,在四世祖讳张远分支体系内分列第 4 位和第 5 位,而在三世祖讳张忠分支体系内分列第 15 位和第 16 位。进而可以推出,在辈分更高的直系祖先分支中,二人的顺序号更大。因此,若八支和九支的起源发生在第六世,则基于五世祖讳张钊及以上体系均无法满足。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八支和九支的说法源自五世祖讳-张钊分支体系内的第七世,进而推出这份全谱的作者鹤洲肯定为五世祖-张钊的后裔。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基于现有资料梳理出的这份全谱的历史大事记。
1932年鹤洲版全谱历史大事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份全谱与后屯分支关系密切,而后屯分支正是五世祖讳张钊的直系后裔,且后屯分支的世代和年代关系与鹤洲老先生的完全一致。这也从某种角度进一步印证了上面的推论。
为了进一步确认鹤洲老先生的分支情况,需要采取如下行动:
在故城县档案馆和武城县档案馆基于“鹤洲”、“县丞衔” 两个关键词,再辅之以 1932年之前的年份查找相关线索;
根据家谱树基于五世祖讳张钊的后裔进行排除,可先直接排除掉在全谱中未出现 17 世的子分支(鹤洲老先生没有理由不记录自己的直系先祖);
后屯分支及近支详细走访排查,查找相关线索;
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抛砖引玉,进而发现更多的关于鹤洲老先生的线索,早日明确作者具体所属分支。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