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的梅川刘烨塆
范青保
在梅武公路雀尔山地段西侧的“翘嘴白养殖基地”不远处,有一个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叫刘烨塆。
清光绪初年,刘烨塆一直叫张詹保塆。后来,因这儿出了个“大清官”刘烨,也许是人心所向的缘故,这个塆无形中就变成了“刘烨塆 ”。
刘烨,字悔复,生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公自幼家贫,父母仍想方设法供其读书,道光二十八年(1849)入县学,咸丰九年(1859)乡试第一,同治二年(1863)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为太子少傅。公在京困朝二十余年,清廉方正,甘于寂寞。光绪二年(1876),公赴湖广主持乡试,他只看文章,拒受贿赂,分管的考房从未发生过舞弊和差错。
光绪九年,刘烨简放长沙知府。不久,调任常德知府,后又擢岳常澧道尹,翌年复回常德任知府。他在常德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销府衙门卫。他说:“府署设门卫戒备森严,老百姓望而生畏怎么行?我就是要打破官府与百姓之间的隔膜,自由自在地与他们交往。”当时,常德拐卖人口成风,历任知府听之任之。公到任后察觉之风不除,焉能安民?便见人贩就抓,凡被抓去人贩全都关进站笼示众,拐卖风方有收敛。
光绪十五年夏季淫雨连绵,沅江洪水泛滥,江堤摇撼。刘烨亲临洪涝一线,组织当地民众抢险固提,使当地人民免遭洪水破堤之苦。常德北部离城二十里处有座西湖,乃交通要道,夏秋时节,这儿一直一片汪洋,来往行人倍受涉水之难。刘烨对此深表同情,并以地方附加昌平税帖400万串,加上他自己捐出2000担俸禄,造两只对开的官渡船,免费运送过往行人。后来,还在这儿修了一座“渐水桥”,百姓无不称拥。光绪十六年末,一位封疆大吏到常德考察,听了士民到处都是赞誉之声,遂向皇帝的奏章中对刘烨有“廉明公正”之褒。辛亥革命元老居正,在《梅川谱偈》著作中对刘烨也作了高度评价。后来,他在出差常德时聆听到当地人的口碑,亦感慨万端:“早在清末,我的表叔刘悔复曾在此地任知府......他为官清廉,不贪不占。每天仅食用小菜。这在腐败的清末官场中殊属难得,被人们誉为‘刘青天’。我下榻的公馆主人的先辈与刘悔复有交谊。旧事重堤,主客备感亲热。”
光绪十八年(1892),刘烨卒于常德任上,时年六十四岁。因他俸禄多半济贫,家中毫无积蓄,没钱买棺木。当地绅士民众等,自发筹款,为其操办丧事,并派人陪伴其家眷,雇船送棺柩回广济老家安葬。
人心是杆秤。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刘青天”,不知不觉地将他的出生地改为“刘烨塆”。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期责任编辑: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