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
正在看电视的老爸说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年轻人,节日快乐!
我拼命往嘴里塞着面包
分不清是在咀嚼还是说话地回应他:
不放假的节日都不是真正的节日!!!
然而
不放假也并不应该成为忽视这个节日的理由
毕竟,这是我们的节日
可到底什么才是“青年”呢
我们是真正年轻的灵魂呢
还是徒有一副年轻而美丽的皮囊?
选了几本书
看过之后
也许你会有自己的回答
高中时候买的一本书,那段时间非常迷恋身上兼有“北大”和“公知”两重标签的许先生,然而看到了他的正面照之后,这份痴迷就像炎炎夏日大太阳底下的冰淇淋一样,悄无声息地迅速融化、坍塌。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一直以来对这本书的钟爱,“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名字在瞬间就把我俘虏,而且让我在心里有点羞涩又有点自得地把自己归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的一员。
虽然,那是生于1970年代的忧伤。但我相信,总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跨越时代的,比如,年轻。
看完70后的青春,再来感受下80年代的诗意与激情。忘记是谁说的了,1980年代是20世纪唯一美好的时代,是共和国唯一真正的青春。在配上这本书的名字,哦,故乡,简直想一想就醉了。《新周刊》虽然主要是做杂志的,但它出的书很少让我失望过。里面有很多对于80年代当事人的访谈,很鲜活,很实在。
我真的没有办法抗拒野夫这样有故事又有魅力的男人,就像我完全没有办法抗拒《1980年代的爱情》这本书一样。文字太美太独特,把历经沧桑的老男人心中的坚毅粗砺与默默柔情全都一下下刻在了读者的心上。看到最后两个人穿过命运对他们大半辈子的捉弄,终于在旅舍里拥有了彼此,却又转眼分离的时候,才隐约明白封面上那句——“前世的爱情构成了野夫心中隐秘的骄傲,那是整整一代人的骄傲”
在香港书展的时候见过蒋方舟本人,姑且不说她的文字、演讲甚至穿衣打扮如何,她站在那里,我就觉得亲切,我想这一定是基于年龄的相近。1989年出生的姑娘,只比我大一岁,所以也不能怪我老是把她当做我们90后的代表人。我个人非常喜欢她这本书的书名——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是啊,我们90后就是这样的,这是多么的坦荡。然而,这又是多么的悲伤。
这本书真不知道要怎么推荐呢,我觉得对民国,对西南联大感兴趣的人,总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怀在,自然是会懂的。三年前,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在扉页写下了这么一小段很可能被人说做“矫情”的文字。如今在看,还是依然的感受。向历史上真正的青年致敬!
这是一本我特地从香港带来的港版书。说白了,就是一群文艺青年,搞音乐的、玩电影的、写字的年轻人们,在对“文艺如何复兴城市”的话题,各抒己见。虽然封面上印的都是香港的标志景象,但其实书里汇集了香港、大陆、台湾三地文艺青年们的想法。我热爱这样的文艺青年们,他们玩,他们躁,他们矫情也好,忧伤也好,但不曾封闭,依然关心着这个社会,关注着他们立足的土地,并且,真的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以上书籍均为瑶瑶个人所有
放置在书啡语供大家免费阅读
如欲外借,请先联系我
验证信息请标明“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