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书评】《以明道》6月刊  用正确的方式打开爱情 —...

【主讲书评】《以明道》6月刊 用正确的方式打开爱情 —...

以明读书会 港台男星 2016-06-28 10:42:21 335


以 明 语

2016年6月的以明读书会是一期特别的聚会——一群爱阅读、会思考、愿交流的朋友们欢聚一堂,不仅分享了《小王子》、《爱的艺术》两本好书,更为“以明”点燃了她一周岁的生日蜡烛。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以明坚守着“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的理念,用11次面对面的读书会、4期诚意推荐的书单,为关注她、喜爱她的书友们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充分沟通的平台。

以明是幸运的,她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结识和凝聚了1292位志同道合的爱书人;以明是充实的,她在历次活动中,都邀约到了识见卓睿的嘉宾和思维丰盈的书友;以明更是发展着的,她希望和你一起,不断探寻自己未来的道路,挖掘自己未知的精彩。今天推送的文章,是以明6月活动书籍《爱的艺术》书评,感谢会员的分享,敬请关注。

*本文字数约6500字,阅读时间需约10-15分钟。

 

主讲书评

 

用正确的方式打开爱情

——读《爱的艺术》

以明读书会会员 潘望


 

我们习惯认为爱是天生的。如果感情无疾而终,那么要么是人不对,要么时间不对,要么感觉不对。但我们似乎不会去想,是我们爱的能力不对。

我们天生的其实是对爱的需求,会不会爱却是后天习得的。就好比,我们天生喜欢音乐,但会不会唱歌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天生喜欢水,但会不会游泳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天生爱吃好吃的,但会不会做饭是另外一回事。同样的,我们天生喜欢爱,但会不会爱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我们暂且认同这样的逻辑,那我们也会认同爱不仅是天性,也是一种能力。但就像开篇说的那样,或许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认同爱是一种能力,那作为能力的爱就是可以习得的,就像其他艺术一样。当我们想学弹琴,会需要掌握乐理然后去练习;当我们想学游泳,会需要学习动作规范然后去练习;当我们想学会爱,也需要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去练习。

所以,我们如何去理解并实践爱?这正是《爱的艺术》的主题,也是我今天分享的逻辑。 


写在前面:

*书中的“爱情”除了异性之间的爱情外,也涉及广泛意义上的“爱”这种情感,例如父爱、母爱、博爱、友谊等等。本文篇幅有限,为理解方便,偏重前者。

*本文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阐述我自己对弗洛姆观点的理解,因水平有限和表达所需,难免有偏差疏漏。如有不当之处,不代表弗洛姆的观点。



不成熟的爱情



可能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问题。那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会造成我们身边很多习以为常的不成熟的爱情。举几个例子。

1. 我觉得TA条件不错,长得还行,家境差不多,学历也好,工作也体面。感觉人比较靠谱,相处比较融洽,要不就结了吧。


2. TA其实不错,对我挺好的。但我总觉得TA这做得还不够,那做得又不对。


3. 我总忍不住去试探、激怒、折磨TA,因为我爱TA,如果不这样我就没法感受并确认TA对我的感情。


4. 我希望TA能无时不刻不关注、关心、关怀我,哪怕我有一点点小情绪,TA也能安慰我。不然我就觉得TA不需要我。


这些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弗洛姆看来的“不成熟的爱情”,其背后的实质则分别是:


例1 ——> 社会条件的爱

当我们考虑要不要和一个人相爱、在一起或者步入婚姻,我们的判断标准其实是双方是否具有对等的交换价值。用弗洛姆的话来说,“当男女双方感觉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

当我们因为某种原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进而考虑要不要确定关系并认真发展时,就会逐渐考虑社会条件的匹配程度。这其实是变相地把自己和他人当做商品,看两人的各项条件是否对等,是否值得交换。如果都差不多,那就正好OK,水到渠成。现在也有不少“还是门当户对好”的情感建议,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条件差不多的人价值观也比较容易相近。我不说好坏,先作了解。


例2-4 ——>神经机能病态爱情

后几种情况,在弗洛姆看来,是属于神经机能病态爱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两人在一起是共生有机体,而不是成熟的爱情。什么叫共生有机体?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两个个体相互之间的依赖,两人在一起具有依赖、掌控、索取、要求等形式的情感表现。这其实也很常见。 

 那我们要如何判断一段感情是否是不成熟的爱情?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是: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我们是否还会觉得自己像一个人一样很孤独?当我停止向对方依赖、索取、控制或要求的时候,我是否会感到恐慌,然后觉得很孤独?

如果是,那可能就是不成熟的爱情。因为就弗洛姆的观点来看,成熟的爱情本身应当是解决人与人互相联结以根除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孤寂感的最终答案。


爱的能力缺失


再返回来说。我们已经知道了爱的能力缺失会导致不成熟的爱情随处可见。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爱的能力呢?

结合弗洛姆的观点和我自己的梳理体验,或许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来理解。


1. 个体层面

从个体而言,主要是成长时期我们与父母和家庭的关系对我们爱的能力的影响。

人从婴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会逐渐从自恋到意识到他人、他物的存在,逐渐从接受被爱到学习爱人,从“得”到“给”。这个变化除了跟人本身的意识水平不断发展相关以外,也和“爱的意识的发展”所对应的对象有关,主要是母爱和父爱。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是出于人性本身的爱。从母亲那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叫被爱、被关怀,能学到如何去爱人、爱生活,并且感受到无论是被爱还是爱人,都是很愉快的体验。从母亲那里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自发地、感性地爱,这是自然的爱。

父亲代表人类世界,或者思想、秩序和理性世界。父亲给予孩子的是有条件、可努力争取、指导性的爱。从父亲那里,我们可以学会理智、判断力、秩序和法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生存,跟这个人类创造的社会规则打交道。从父亲那里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有判断、有节制地爱,这是理智的爱。

此外,家庭里父母相处的模式也会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培育产生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能够平衡地学到爱的能力的这两方面的性质,那么在成人之后,要么,我们会渴求无条件的爱,缺乏纪律和独立社会生活能力,并试图在周围人身上寻找“母亲”的形象;要么,我们会过度偏向秩序、法律、权威或原则,却没有能力希望或者得到无条件的爱,即便渴求,也不擅长流露情感。可能有些绝对,只是为方便理解,还请勿怪。

 

2. 社会层面

从社会而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其经济和社会组织结构,会对整个社会(因而也包含个体)的爱的能力的培育产生影响。

以书中提及的西方社会为例,其社会结构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以政治上的自由和经济上的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资本愈发集中,资本高于人的才能和一切有生命力的物体的价值的趋势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人进一步被原子化、同一化、无差别化,即工具化。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全面人性发展可能的自然人,而是劳动力和时间可被单独购买的商品以及工作技能可被培训和替代的自动化机器。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一份工作,工作只会考虑我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时间是否能够满足生产效率和效能,而且这份工作换一个人也一样能做。我们是一个原子。

资本社会对人的异化,对整个社会的爱的能力的培育造成了多方面影响。在此选取三个我认为较为重要的方面来分享:

(1)人性发展和人类自我觉悟被延后

社会生产方式并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人变成了物,成为自动机器:一个个营养充足,穿戴讲究,但对自己人性的发展和人所承担的任务却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关注”。在“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产业链中,人们机械化地工作,很可能不再意识到人还有超越自我和统一的需求;同时,在生产-消费的生活模式中,人们逐渐习惯通过各类同质化严重的享受来派遣寂寞、打发时间,有那么多看起来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待享用,谁还会费心思去探寻内心真正的需求?二者导致人性的发展和人对自身的觉悟被延后,其中就包括重要的爱的能力。于是,我们发现身边有很多工作技能、智商和社会经验与年龄相匹配,但情感能力却始终停留在孩童时期的人。

(2)零冲突的结伴

由于人被原子化和无差别化,在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相处只需要像自动机器的往来,相互配合协作,确保经济目标达成即可。至于同事、伙伴之间的友情,是幸运的附赠品。这样的经济思维方式多少影响到爱情观上,就被理解为只要两个人相互结伴过日子,没有摩擦、不起冲突、相敬如宾,也已经很好。

(3)社会条件的爱

在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人们选择伴侣的标准也倾向于交换价值,正如我们前文提过的那样。生产观念会影响社会观念。就像一战后,正确的技术能够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正确的技术也能够解决人的问题。所以当时人们认为婚姻幸福的标准是夫妻房事是否和谐,就像现在我们认为条件互相匹配是婚姻幸福的重要条件一样。


由此看来,现代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给人的爱的能力带来的影响似乎多是负面的。但那又能怎么样呢?因为我们还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矛盾,即“有能力爱的人在现存制度下只是一种例外,许多劳动形式已经不允许人们持有一种爱的态度。……那么请问,我们怎么才能在现有的社会制度范围,既能活下去又能培育爱情呢?

这实在是一个太好的问题。人如果不接受被异化为工具,就难以在社会中生存;但如果习惯被异化为工具,培育真正的成熟的爱情就几乎没有可能。

所以生存还是爱情、社会还是人性,这是个问题。或许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平衡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身份?


成熟的爱情和爱的能力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不成熟的爱情以及为什么我们缺乏爱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或许大家想要了解的就是,成熟的爱情长什么样?爱的能力是什么?

别着急,我个人认为,除非有一天人类整体实现了普遍的成熟的爱情并让它成为了集体常识,否则恐怕这个问题的答案会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弗洛姆笔下的“成熟的爱情”。

我从书中摘抄了几段弗洛姆的描述,大家先总体上随意感受一下~ 

点开图片,双击放大更清楚

 

有没有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如果用粗浅的话来总结我的理解,这种感觉或许就是:当我爱你,我还是自己;当我爱你,你也还是自己。在感性爱情的基础上,我理性地了解我们各自的缺陷,并依然愿意用各自的生命力来彼此滋养,朝着更好的方向。

 

如果上述感觉太抽象,弗洛姆也提出了爱的能力的一些具体特征,我们可以对照参考。

1. “积极地给”

这是发自内心的想要给予、付出的愿望,会因为给而快乐,因为不能给而痛苦,例如母亲对孩子。给的内容不一定是物质的,更多是自己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无论是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活力甚至是悲伤。这种给予并不是单向的,它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对方内心某种对应的生命力,让对方也充满快乐。这种给予,是一种激发,是能量和生命力的体现。

2. 关心、责任、了解

关心和责任就如我们通常的理解,只强调一点,就是以了解为前提。“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角度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我都不了解一个人就去关心TA甚至觉得自己对TA有责任,那多半是迷恋或一厢情愿;而如果我不是抱着关怀TA,希望TA更好的心,那么了解了可能也没什么用,无非就像多背了几页教科书。

3. 尊重

如果没有尊重,责任心就容易变成控制和奴役别人。因为我要对你负责,所以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就是控制和奴役。那什么是尊重,爱的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接受他本来的面目,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或者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做到这样的前提是,我自己达到独立,无论是情感上、精神上、能力上或是思想上,都不需要通过依赖、控制和利用别人来实现我的满足,才有可能尊重对方。

虽然看起来就很难的样子,但我们还是可以对照这几点爱的能力的特征,反思一下自己。万一你做到了呢?


培育爱的能力


最后,我们终于要来看看到底怎样才能培育爱的能力并获得成熟的爱情了。前面我们讨论了爱的能力的缺失来自个人和社会层面,那么对症下药,办法也来自这两方面。 

 

1. 个体层面

首先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弗洛姆一再强调的完整独立的人格的重要性。那要如何才能获得完整独立的人格呢?

去“感觉自己内心的障碍”,通过“认识自我和分析自我,找到通往下意识的追求和设想的通道”。我的理解就是,要认识明白自己究竟、根本、到底在想什么?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去发现自己内心的障碍和人格的短板。

除了自问,我的另一个经验是,就像命运通过失败指出成功的道路,生活也能通过失败指出人格的不足。但能不能通过反思来意识到,就是自己的事了。

其次,弗洛姆也给了一些技术层面的指导。

如果我们承认爱是一门艺术,那么要学会这门艺术,除了要学会所有一般艺术需要的自律、集中、耐心、兴趣、对自己状态的清醒和有意识的训练以外,还需要注意下列几个特殊条件。

(1) 重中之重,克服自恋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我的理解是,自恋倾向就是“我只知道自己的感受”,并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作为坐标系来评判外部世界,根本无法客观认知周围人事物的真实情况。“我认为TA就是这样的” = “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妙大概可以作为“自我坐标系”的注解。

(2)客观认知

既然知道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引发的自恋,那么克服自恋的办法就是客观认知,实事求是。尽量跳脱开自我中心的认知,站在第三方的维度去观照自己和他人。“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但说实话,说来轻松,做起来很难。个人以为,在所有最难的事情里面,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算一个。

(3)理智谦恭

那要怎样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摆脱自我中心地来认识周围呢?“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尽量用理智去认识,而不是用情绪。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急着用情绪和片面印象做判断、打标签,急着根据自己的粗浅判断来决定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要提醒自己保留修正判断的可能性,谁知道今天的印象会不会明天就被一件小事推翻?当我们尽量去认知他人的行为和原因,去了解背后的心理和历程,逐渐就会明白“谁都不容易”的道理。有了这层认识,我们才会明白,什么叫“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倾听”,以及为什么懂得爱的人都比较谦恭。

而这种客观、理智和谦恭,并不仅仅限于某个特定的对象,它是自我人格的一种体现,是面向周围世界所有人、事、物的自然反应。如果我对一个陌生人没有这样的态度,那我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态度,反之亦然。这是一种自我修行的能力,其面向的对象却是全世界。   

2.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就好理解多啦~既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组织方式不利于人的爱的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当然期望的是“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的社会。或许“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然而,这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达到的高度,所以更多还是从个体层面下功夫吧。


3. 信念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层面,都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信念。

这里的信念是一种理性的确认,是建立在自己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在总结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在梳理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在回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以理性为底色、经由自己创造性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简单来说,就是我了解过、亲身体验过且理智分析总结过后得出的确定的念头,就是信念。

信念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学会爱,“相信自己的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相信爱”;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相信人类终将走向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坚定信念的同时,还需要面临信念受挫时的勇气。带着这份信念和勇气,就让我们持续努力吧。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关于本书的主旨,最后还有一些个人意见。

首先,弗洛姆描绘的成熟的爱情,的确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理想化状态,我们有所了解就好。它可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至于要不要选择这个方向,要不要去努力走一趟,那就是个人选择了,无关对错。

其次,爱情终究是个人体验。我们可以了解理论、方向或者原则,但每个人不会走同一条路,没有人会过完全一样的人生,所以对于完美爱情的理解,也不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终,还要看我们自己如何去体验和成长。

所以,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打开什么样的爱情,大家自己决定吧。



2016年6月

北京


 

文章作者、主讲人:潘望 

 

6月活动现场照

 

6月活动合照

 

 

加入我们:

欲了解更多关于以明读书会的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以明读书会”,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我们也欢迎各位书友来稿,主题不限,长短皆可。来稿可投递至:[email protected],感谢支持!

 

 

每个人的思考都有力量,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价值。

多向对等交流,

发现更好的自己。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