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溯    读•书

往期回溯 读•书

以明读书会 欧美女星 2017-02-03 09:43:52 587




以明语

读书,在于求知、致用、通达、朴安。它作用于改变,作用于未来。读书,是读世界,读他人,也读自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欢迎每一位书友与我们共享“你的”阅读。

如需阅读原文,可直接点击文章标题跳转至阅读页面。谢谢大家支持!





1. 这不是一本床头书

——《嫌疑犯X的献身》

以明读书会书友  孙圆



这不是一本床头书,因为他不是那种让你读了,可以在任意章节随时打住的读物,也不会给你平静的心情,让你安然入眠;它只适合忘却时间,一气呵成。

这不是一个人物关系复杂,社会意义深远的大书,书里面只有几个小小的人物,在市井生活中过着小小的日子,全书的色调像一种疲惫的生活,有点无奈,有点忧伤,看的人心中也有点伤痛。

书也没有运用普通悬疑小说的写法——锁定确定嫌疑人,抽丝剥茧,最终真相大白,找到凶手……而是在书开头,就告诉作案人是谁,案件真相如何,但很奇怪,这都不影响你对他欲罢不能,渴望阅读的心情。

……





2. 富于温婉的硬度

——读韩丽敏长篇小说《七九河开》

武警部队作家、评论家  王凤英



读韩丽敏长篇小说《七九河开》之前我很担心,这样一个闺秀气韵的女子,如何能够在当下海量地消费着抗日题材作品的荆棘密布中突出重围,并使小说具有可供辨识的文本特征,这是一个难题。我不是质疑她在叙事方式和叙事形态的双重自觉能否唱出历史长歌里的高声部,也不是对于女性小说惯于采用内聚焦这一叙事模式有微词,恰恰相反,我一直以为女性作家在关涉笔下女性形象的处理上更具有优势,心灵触须与情感体察更为细致入微,女性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和饱满。但是,初识韩丽敏我很难把关于高、硬、雄浑之类的大词编入印象,其精神姿态和主体性格品质概莫能外地呈现出柔若无骨、气若幽兰似的古典温婉,无关乎所有的高声大气、气冲牛斗,无关乎人性中所有的复杂问题和生命中的大起大落,事实上,越是这样的女子,内心的硬度必有链接柔软之后的根基,在合适的时候提供超越性别的原初性意义范畴的符号,多会令人惊讶。《七九河开》就给了我这样的认识。

……





3. 科技、手机与

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

以明读书会书友  任宁


在与殖民者打交道之前,北美印第安人从来没见过轮子。请君试想,辛辛苦苦拖了千年的滑橇后蓦然回首,却目睹一辆轻快的马车擦身而过。那种五内皆焚、万念俱灰的感受,应该跟段誉在无量山误食莽牯朱蛤,或者中国球迷看完男足比赛差不多。历史上,科技总是以挑战者的样貌出现的。按照麻省理工学院梅里特•罗•史密斯教授的考证,1950年前后婴儿潮时期,“技术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这样的思想已经融入美国梦;而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献里,科学就被认为会直接促使社会变迁。

……





4. 心无恐惧,放手去做

——《向前一步》读后感

以明读书会会员  白领



相信不少人都是在2015年的春晚之后开始接触“女性主义”这个词的。的确,这两年对于女性主义而言,的确是一个大日子——我们熟知的“赫敏”艾玛•沃特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He for She运动发表讲话,旋即又出任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2015年是中国召开联合国妇女大会之后的整整20周年;希拉里•克林顿宣布竞选美国总统,争取女性在政治上的突破就是一个重要的宣传策略……

《向前一步》的副标题是“女性、工作和领导意志”。这本书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了中文版,但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丈夫在今年5月的意外去世,使得这本书在近来女性主义关注度颇高的时候又彻彻底底的火了一把。

……





5. 《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

读书笔记

以明读书会书友 赵爽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作者乔伊·亚当森抚育野生母狮爱尔莎并最终将其放归野外一段真实的经历。

乔伊·亚当森于1910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个颇有名望的建筑工程师。她从小就喜爱动物,把假期的全部时间都花在父亲的庄园里,专心致志地对野鹿、狐狸之类的动物进行驯化工作。1937年暑假,她到东非肯尼亚旅行。那辽阔无边的热带原始森林和出没其间的各种珍禽异兽,一下子把她吸引住了。于是,她决定留在肯尼亚,这一留就是四十三年。

1944年的夏天,在一个组织庞大的游猎远征队里,她与狞猎督察宫乔治·亚当森相结识。由于性格、爱好、兴趣的相同,使他们引为知己,成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

……





6. 郑念与她的《上海生死劫》

以明读书会会员  纪瑞


朱大可说,“郑念,比古瓷更美更硬的灵魂”。

郑念,原名姚念媛,生于1915年1月,少时就读于天津南开女中,后考入燕京大学。20世纪30年代,她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她认识了当时在该学院读研究生的郑康祺,与之结成伉俪。婚后,冠以夫姓,更名为郑念。1939年,因郑康祺就职于国民政府外交部,郑念随夫来到战时的陪都重庆,随后派驻澳大利亚。1948年,郑念夫妇才又因公回到中国。1949年,时移事易,政权更迭。郑康祺担任上海市长陈毅的外交顾问,兼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1957年,郑念出任壳牌总经理顾问。同年,郑念的丈夫郑康祺,因病逝世。

……





7.《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以明读书会书友 李婧 



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或者说物欲横流的时代,精神显得匮乏,更显得奢侈而难得。如果这时有人说我有一个精神家园,要与你分享,而且去过那里参观过的人基本都给点赞,那么这个家园应该会火起来。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的字里行间和他的精辟观点,所以和书的内容相比,无论我对这本书怎样介绍,怎样推荐,都不如直接看内容来得生动,来得过瘾。所以在这里我想以边议边读原文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

……





8.《白》既是虚无,也是一切

以明读书会会员  高勇

“白”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其实,“白”只存在于我们的感觉认知中。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试图去寻找“白”,而是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会获得一种对“白”的感知,比我们正常体验到的白还要更白一点点。你会感知“白”在不同文化的存在与多样,并逐渐理解寂寞、空、空间这样的词语,且能感知到它隐含的意义。

白是一种颜色吗?它像是一种颜色,但同时也请把它看成一种无色。就像一枚鸡蛋,它的蛋清,在“生”的状态下是无色的,但是在“熟”的状态下是有色的——自然之精彩或是变化着的世界的精神影像亦是逐渐积累才形成了颜色的名称。某些东西失去了,其他的转化了,而最终,没有任何人意识到,颜色被建成了一个知觉的庞大系统。

……





9. 美丽而总是令人忧愁

——《边城》读后感

以明读书会书友  陈英爽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曾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使得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只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出这种人生的境界,而《边城》恰恰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





10. 找寻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以明读书会会员  孙圆

 


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一个地位很高的家庭,他和父亲还有仆人阿里以及阿里的儿子哈桑生活在一起。哈桑出生会的第一个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阿米尔,注定了他一生都视阿米尔为最重要的人。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阿米尔知道,哈桑是忠诚的玩伴,是任何时候都会为他挺身而出的人。但同时阿米尔也一直告诉自己哈桑是仆人的儿子,他天生唇腭裂,什叶派哈扎拉人,地位低下……因此他对哈桑一直是若即若离,不敢在人前和他玩耍,仿佛怕丢了身份,却又在很多时候依赖哈桑,需要他抵抗那些欺负自己的人,需要他帮助赢得追风筝大赛,甚至需要他帮自己圆谎。阿米尔在其中有时候矛盾,有时候安慰自己,有时候掩耳盗铃,但是本性中,他都不快乐。

……





11. 如何读书

——做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





12. 孤独的剪影

——读《万历十五年》

以明读书会书友  李蕊

 


 公元1587年,明万历朝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是本书英文译名所称的“无关紧要的一年”,也是作者在时间轴的两翼上,组织起各种史实的时间原点。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将会逐渐明了,为何拥有“大历史观”的作者,独将这一年从长达的276年明史中抽离出来,放在显微镜下聚焦观察。

在这个时间原点之前,国祚已逾百年的明王朝在制度和理念上发酵出了足够强大的惯性。这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凝固和膨胀的惯性,它碾压过社会思潮和经济发展方式中萌生的自我革新与变化,不由分说地裹挟着帝国的君臣们,轰然踏过本书所着眼的时间原点。此后,庞大的帝国再也没有耐心俯下身子仔细打量白山黑水之间新兴的女真一族,就在这不可逆转的趋势中,走向了自己似乎别无选择的命运结局。

……





13.读《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以明读书会书友 贺一航

 


作者李筱懿,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女青年,读文学名著、写作文获奖、读中文系、在报社工作了10年……用她自己话说——文字,像她血流里的基因。

作者是一个对生活特别有劲头的人,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无惧无畏,直到有了孩子,才变得柔软——不服软不行。作者在序言写道:这个小小的人儿带来无穷乐趣,却也像一个吞时光的洋娃娃,把妈妈的时间切成碎片,然后吃掉。我和所有职场妈妈一样,像风箱里的老鼠般被家庭和工作双向夹击。有时,孩子入睡,自己却失眠了,睁眼躺在黑暗中,仿佛听得到光阴滴答流走和心灵倏忽苍老的声音。

而后,她读到了张幼仪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第一篇稿件——《张幼仪:坏婚姻是所好学校》,并因此一炮而红,受到读者的好评和鼓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顺着“民国朋友圈”一路写了下去。

……




14.《落叶》:《历史的教训》之后,杜兰特遗失三十二年的私密之作

以明读书会会员 刘菲


 

“勇敢的读者,我要警告你们:阅读本书,请自担风险。可你的陪伴会带给我温暖。”

                                ——威尔·杜兰特 


2015年,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大家威尔·杜兰特的毕生治史收官之作《历史的教训》在中国出版,引发阅读热潮,读者、媒体,甚至中纪委网站对之赞誉有加。2016年,杜兰特平生唯一一部阐发个人独特哲学见解的作品《落叶:关于生命、爱情、战争与信仰的遗言》,在手稿遗失三十二年之后终获面世,这其中充满曲折的故事。

……





15.“自由”,一个模糊的概念

以明读书会会员 高勇


 

历史的文化产物更重要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几乎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弗洛姆认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避免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指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弗洛姆探讨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稀有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批判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




16.这些美丽值得记取——读《诗说历史》

以明读书会书友 李蕊

 

 

正如《毛诗•大序》所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一样,诗言志,乃是诗歌生命力萌动的本源。诚挚而不矫揉造作的诗,不仅要在文字间充盈诗人或丰沛或幽微的情感,更需要在灵魂上袒露诗人向往理想的赤子之心,方能以短炼的词句,生发出万千意象。得益于这种可张可弛、亦情亦志的广阔内核,诗歌长久以来都代表着最具魅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纵使散落浮沉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亦能璨如星辰,未尝稍逊其光芒。

……




17.历史不该被遗忘

——读《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以明读书会书友 熊晓晓

 

 

历史如大浪淘沙,常常淹没一些真相,但留下的,就一定是史实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想象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善与恶、正与邪、羞耻感和罪恶感……

对于这段极权灾难的经历,意大利作家普利莫•莱维不同于大多数人对极权罪恶的简单控诉,苦苦询问“是什么”、真相如何,而是一直试图运用他的心理、伦理分析,力求本质的追问“为什么”?或许只有拨开迷雾下的人类本性,才能走出历史的恶性循环。毕竟,被淹没的,也许还会重现;而被拯救的,却未必真的得到救赎。

……




18.《上学记》书评:最好的注脚

丁建峰

来源  《财经》杂志总170期


 


何兆武先生是我敬慕的前辈哲人,他译的《思想录》、《西方哲学史》等名著文字优美,功力与学思并臻上乘,嘉惠了不知几多学子。最近,由何先生口述、文靖整理的回忆录《上学记》出版,更是当代读书人的大幸事。

何先生是历史学家,他回顾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历程,“讲古”顺畅明晰,要言不烦,话语清澈如水,味淡而永。这不是那种“闲坐说玄宗”式的一味慨叹,而是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的生动描绘,揭示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19.难舍的京味儿

——读《老舍五则》&《状元媒》之感

以明读书会会员 张健

 



    在上期书单中我推荐的是老舍先生的《老舍五则》以及叶广芩先生的《状元媒》。但推荐时还是有些顾虑,原因有二:一是现代读者所能读到的一些“京味儿文学”在我看来已经变了味儿,不是将火烧和大肠煮在一起就能叫“卤煮火烧”一样,只单单在语言上使用了京腔而少了一份情怀是远不够格的;二是此类作品还是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相对受众面有限。但我依然固执地推荐他二位的作品,原因就只有一个——我喜欢。这两碗“卤煮”味道不仅正宗,而且用料丰富。有时“香”得你开怀大笑,有时却“齁”得涕泪同流。

还是说回作品吧,这篇文章并非书评,因为我没那个资格对他们评头论足。

……




20.正义与利益

——《千禧年三部曲》读后感

以明读书会会员 张放

 



《千禧年三部曲》是一部由瑞典小说家史迪格‧拉森撰写的犯罪类小说,分别为:《龙文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捅马蜂窝的女孩》。

千禧年系列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00年左右,涉及到的关键词包括:媒体、法律、民主、犯罪,以及最核心的关键词——正义。明确的道德观贯穿整个系列,书中角色对于个人权利、民主、法律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作者拉森本人被媒体评价为一位极富正义感的作家。

……




21.我们都被关押在一堵想象力的高强力

以明读书会会员 林飞翔




一本好书,常常是极具破坏性的,它甚至可能让你精神错乱,真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我们的大脑和电脑一样,除了硬件,它需要由不同的编码支持其运作。人与人之间,除基因的区别,还因为他们所接纳的观点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个体,而人们认知的过程正是编码的过程:每个人都为自己敲打出一套程序来应对自己的生活,代码不同,返回的结果也自然不同。所以你不会是我,而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可修正的,但程序的混乱会造成系统的崩溃,进而破损硬件,尼采也真的疯了。

这是阅读新知的风险,选择你相信的就好了。

……




22.边行走,边思考

——《一辈子做女孩》书评

以明读书会会员  白领



开门见山还是这句话,个人不喜欢这个官方的中文书名。相比之下直译的《美食 祈祷 恋爱》更符合本书的架构。估计不少人可能因为这个书名丧失了阅读兴趣,从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一年的时间游历3个国家,在意大利享受美食,在印度体验修行,在印尼收获爱情。乍听上去不过就是众多白富美周游世界体验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但其实慢慢读进去就会发现,这是一次作者在经历离婚和破产后,找寻真实自我的精神之旅。

……




23.《大数据时代》与大数据金融之浅见


以明读书会会员   罗森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阵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本书成书于2012年,彼时作者就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的核心特点是“3V”——海量(Volume) 、多样(Variety) 、高速(Velocity),大数据的核心用途是预测。大数据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数据;不代表精确性,而代表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大数据时代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转而关注事物间的相关关系,即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




24.在心理学层面上的政治药方

以明读书会会员 纪瑞



公元1895年,中国刚刚结束甲午战争的败局,国人还未从悲愤中苏醒。在国弱民穷、朽政受欺的困窘中,时年29岁的孙中山于九月九日在广州组织群众愤而起义,但一腔热忱却遭遇惨败,于同年秋天开始了他流亡海外的辛苦生活。也是在这一年,东方未济,西方既济。地球另一端,法国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起义之后,终于实现了法国大革命。封建统治被彻底催毁,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法国大规模群体运动的意义之深远,不只是改朝换届,同样也为自由、民主和人权奠定了思想之基。古斯塔夫·勒庞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通过对他所遭遇的法国大革命后期的斗争观察——正如富雷特所描述的那样:“整个19世纪的法国历史就是革命和复辟之间斗争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815年、1830年、1848年、1851年、1870年,以及1877年5月16日的斗争。”勒庞在对社会群体行为作了深入思考之后,于1895年首次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此书语言流畅、思考独特,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颠覆了人们对于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的一般认知,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研究之先。此后的一百余年,此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





25. 柔软的帝国

——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隋唐时代》

以明读书会书友 李蕊



除了未能引进的最后两卷外,国内出版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共计十卷,隋唐卷是我读完的第五本。这套丛书由十位日本教授在各自擅长的历史领域内分卷撰述,整体装帧清新而精美,内页上佳手感给人十分愉悦的阅读体验,自从2014年出版以来就成为市场反响不错的热销书籍。单就我读过的部分来看,丛书确实如宣传所称,写法轻松活泼,同时也不失考据,是杂糅了学术性与科普性为一体的通俗历史读物。

……




26.谈读书

朱光潜/文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




27. 鲁迅的读书生活

作者:马海波
来源:海南日报

 


近日,“鲁迅的读书生活”展览在海口市博物馆开展,吸引了不少爱书人的目光。

今年,正好是鲁迅逝世八十周年,纵观这漫长的中国文坛,也许真的还没有哪一位诗人或作家的阅读量是可以超过鲁迅的。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从小就阅读过大量中国传统的典籍与野史异闻之类的小书。后来,他去南京求学,开始涉猎译自西方与日本的书籍,直至后来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日语、德语等,更加扩大了自己的读书视野,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文学观念,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与思想家。

……




28. 只想和你接近

作者:吴念真   

来源:《这些人,那些事》



 

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

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




29.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作者  朱光潜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




30. 《无聊的魅力》——按图索骥阿兰•德波顿

来源  葡萄来了

 


这是一本B6大小的书。

展开书,沿着“忧伤的快乐”的笔迹,走进多年前早已经熟悉的德波顿的随笔空间,依然是从艺术开始感受,依然是看向建筑,依然是投入情感,依然想散心就去机场,依然是走走停停的生活,依然是可溶于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哲学思想,依然有冷不丁打趣的雅致幽默。一步步,一寸寸,德波顿一如既往地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从无聊到有聊的时空:那是熟悉的轻轻巧巧的叙述,那是温文柔和的语言,那是能从各式各样的美之中得到的感受。慢慢地,心中就会浮漾起源于人类存储于艺术和人文之中的智慧和美丽,并享受于其中。

……




31. 论阅读与人生

作者 叔本华 


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无知只是在与财富结伴时才会丢人现眼。穷人为穷困和匮乏所苦,对于他们来说,劳作代替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的全副精神。相比之下,有钱、但却无知无识的人却只是生活在感官快乐之中,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情形。另外,这种有钱的无知者还配受到这样的指责:财富和闲暇在他们的手里不曾得到充分的利用,并没有投入到使这两者陡具极大价值的工作中去。

……






每个人的思考都有力量,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价值。

多向对等交流,

发现更好的自己。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