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
早上好!
从上学期结束到现在,我几乎一刻也未停止过思考这个问题: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孩子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很多原因,各位家长都了然于心:“腹有诗书气自华”,“信手拈来写文章”,提高考试分数,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智慧,工作上取得更优更好的发展……
然而,我不愿再说这些,过于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教育,更准确地说应该算是技术的传授。然而,传统文化的学习,绝不是在传授技术,而是传递一种精神、一份修养、一颗晶莹剔透的心。
当我们见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们不会大叫:“哇!大海好大呀!”而是心里感慨万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不仅是诗词歌汇的积累,更是境界胸怀的锤炼。
当我们来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我们不会大骂:“妈呀!全是沙!”而是不自觉吟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不仅是语言的优劣,更是有没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更是一颗能不能感受到幸福的心,更是是不是拥有热爱生活的大智慧。
最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耳濡目染着我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心就更坚定,因为我们是有根的,我们生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丰盛,尤其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国家。人总是要有点信仰的,人也总是要有自己的根的,而学习传统文化,正是让我们这些站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脚底生根发芽——不是为了不让我们走出去,而是让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实、坚固、坚强、坚定!
如果有人要问,既然你说的这么有用?孩子们都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弟子规》,我怎么看不出来有什么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就算真如您所言孩子们没有变化的话,原因自然不用我说,您也必将懂得任何效用的必须条件都是时间。但我也必须很严肃地告知:当孩子们因为一块橡皮擦闹别扭的时候,他们会想到:“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当孩子们因为一把尺子争执不休时,他们能明白:“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当老师在处理矛盾、分析道理时,他们能懂得:“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是经常感叹,这么小的孩子,能这么懂事这么讲道理的!但我当然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弟子规》的功劳,更多的在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咱们班哪一个家长,没有点文化修养呢?咱们班哪一个家长,不是深谙为人处事之道呢?
我和各位一样,小时候纵然未必专门学习了传统文化,但如今也不见得有多不好。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遗憾的,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是根的问题,是心性的问题——非沉淀不能修正、非静心不能根正,而学习传统文化正是一种静下心来、沉淀自己的好方法。
所以,尽管我从一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带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尽管我也计划了小学12个学期,每个学期学习一本蒙学经典,但也不代表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必须都非学不可。只是,作为老师,基于为了每一个孩子更好的成长,我用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判断:学,一定要学!学了总比没学好!坚持学下去!学一本没有什么,但是坚持学下去!小学阶段至少学习十二本,那个时候,价值就不同了!我真的相信,浸润在传统文化、蒙学经典中的童年,总是会有所不同的!
当然,如果家长担心,学习传统文化会不会耽误正课?我认为不仅不会耽误,反而是一种增进!另外,在时间上,我们也是有所节制,多是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形式上,也是课内课外、学期内学期外相结合;方式上,也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布置任务、活动、适当点拨,家长讲故事、分析道理来互相配合来完成的。
在国策出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做了,现在出了国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个方向的正确性呢?我很高兴,与各位志同道全地做了这样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为了孩子,让我们继续高挂云帆,驾经典之舟乘风破浪!
最后,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希望大家继续多多支持!也请继续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田丽
2017.2.11
附
2017年国务院重大国策: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czNzkyMA==&mid=2650952013&idx=1&sn=6f1575f75d4bf72b167498adc887860c&chksm=81332322b644aa34c7a82018971b2fc6949c8437f98d8c2f1c54169a89214698d0828c865697&mpshare=1&scene=23&srcid=0126b6XfBrph6ph5eVQ2aX8h#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