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播讲:新华社6万字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十)那个世上最疼爱她的人走了

配乐播讲:新华社6万字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十)那个世上最疼爱她的人走了

吉林之声 内地女星 2017-12-04 17:56:37 627


片头配音:晓东、红雨             配乐制作:李秀霞

正文播讲:方媛


近日,新华社重磅推出6万字报告文学,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吉林之声的14位主持人(晓东、红雨、李月、雨霏、一鑫、艳佳、怀楠、芳凝、衣杨、子欣、方媛、延大、刘闯、高晗)倾情配乐播讲此篇报告文学,从11月25日起,每日重磅推出一篇,献礼黄大年!


今天,奉送上方媛播讲的第十部分

《那个世上最疼爱她的人走了》


  


大地之子黄大年

记者:吴晶、陈聪

来源:新华社(略有编辑)


  


  NO.10   那个世上最疼爱她的人走了 


507办公室一张直通天花板的日历表占满了一面墙,上面字迹潦草,看得出记录者的匆忙。


  从2016年4月29日开始,日历表上标注了红线,一直延伸到5月14日,中间清晰地写了两个字:英国。


  那是黄大年回国7年后,破例给自己放的假。5月8日,是女儿黄潇的婚礼庆典。


  4月26日,黄大年先赶到浙江大学开了一个评审会,28日又赶回吉林大学参加“千人专家”王献昌的评议会,终于在29日和张艳一起踏上旅程赶往英国。


  这几年,黄潇一个人在英国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现在,女儿要出嫁了!黄大年激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动身前,他把唯一的一套正装西服找出来,前后熨烫一番,又挑出几件挺括的衬衫,小心翼翼地收在旅行箱中。他发现脚下的棕色皮鞋褪色了,又翻出一双很少穿到的黑色皮鞋,细细擦拭,穿在脚上。


  黄大年很满意自己未来的女婿。按照中国家长的传统标准,这个高大帅气、金发碧眼的小伙子“学历很高、彬彬有礼、做人做事都挺踏实”。


  为了凑爸爸的时间,黄潇和未婚夫把原定的婚期一改再改。每个周末,她都和爸爸热线联络,向他汇报筹备的进展。


  5月8日,这天阳光明媚,在庄严的教堂,黄大年一袭笔挺的西装,尽显儒雅风范。黄潇为爸爸和丈夫分别准备了湖蓝色的领带和领结,他们一家四口站在教堂前的草坪上,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黄大年从怀里掏出一块古董手表,小心翼翼地戴在女儿的手腕上。那是他的母亲在他结婚时送给张艳的礼物,他们一直存着,就等着有朝一日传给潇潇。


  婚礼进行曲响起,女儿挽着父亲的手臂,穿过众人祝福的目光,父亲把女儿的手放进女婿的掌心,将她的未来郑重托付。


  接着,父女俩走下舞池,跳起了华尔兹。那是黄潇长这么大,爸爸第一次陪她跳舞。


  看着潇潇幸福的笑容,黄大年不由想起过去的时光:潇潇出生那年国内发大水,他给她的名字加了三点水,希望她此生过得潇洒大方。长大后,他带着她在剑桥的校园徜徉,在郊区的花园骑马;她觉得学中文很难,他答应课后陪她打羽毛球,哄着她去上中文班;她跟在他屁股后面修剪花园,又跑到张艳那边去收拾菜地;他最拿手的菜是肉末和鸡蛋炒在一起,也是女儿最喜欢的……


  望着爸爸增多的白发,黄潇也在回忆小时候的事情:那时,他们一家就住在地质宫的马路对面。一天晚上,妈妈和姥姥都不在家,黄潇就拉着楼里一个小伙伴一起去找爸爸。结果扑了空,再折回家,爸爸正在焦急地四处找她。那一次,一向和气的爸爸发脾气了,第一次用尺子打了她的手板。


  高中时黄潇选修美术,第一堂素描课上完,爸爸就来指导了,那时候她才知道,原来爸爸遗传了爷爷的艺术天赋,他不仅是个体育健将,连绘画也是信手拈来。


  考大学,黄潇瞄准了利兹大学,不仅因为父亲曾在那里深造,也因为有结构工程与建筑的双专业设置。黄大年对女儿的志向永远无条件支持,无论出差到哪里,他都会给女儿背回建筑书,如果在哪里看到精妙的设计,他也会拍下来给她发去……


  后来,爸爸妈妈回到了中国,妈妈常说爸爸很忙,黄潇就担心他的身体。伦敦的下午,正是长春的凌晨,黄潇常会给爸爸打电话:


  “休息了吗?”


  “还没有。”


  “爸,你该睡觉了。”


  “我还在地质宫。”


  “那你开车回家路上小心。”


  有好几次,妈妈告诉黄潇:“晚上我会睡一小觉,等你爸回来再起来给他煮面条。”黄潇听了,恨不能立刻辞职飞回长春,把爸爸从办公室拽回家,每天监督他吃饭睡觉。


  可她也知道,爸爸的性格很犟,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坚持。有几次,她飞回长春来看他们,一家人守在一起,爸爸会兴奋地讲他在国内进行的项目,讲中国又取得了哪些进展。


  可妈妈也跟她讲过爸爸坚持背后的艰辛。妈妈说,有时候大年半夜不回家,她放心不下,到办公室看看,发现他就搭着件夹克,在椅子上睡着了,她只能默默地帮他盖上被子,静静地待一会儿,然后自己悄悄地回家……


  妈妈说,她常在爸爸傍晚忙得废寝忘食的时候,拿着切成小块的水果来办公室看望几日不得见的他。妈妈跟他说:“你吃点儿水果吧。”可爸爸总是说:“放那儿吧,正忙呢,你先回去。”妈妈有时候会坚持看着他吃完,但经常还是无奈地走了。


  妈妈说,她自己有时候实在熬不过,就叮嘱大年身边的焦健和其他同事多照顾照顾他。她跟他们说:“你们黄老师他平时作息没有规律,你们在他身边多提醒着点儿。”


  她听着妈妈道出的担心与忧虑,想起了父亲在她小时候跟她说过的话:“要记住,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也没有任何理由不使自己优秀。”


  爸爸回国之后,一家人聚少离多。可黄潇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家人在她婚礼上的那次团聚,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团聚。


  1月4日,手术后第21天。黄大年内脏出现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开始迅速衰竭、心电图出现停跳……


  命运往往真是弄人——万里之遥,黄潇也正在临盆的阵痛中挣扎。


  剧痛之后,随着哇哇啼哭,黄大年的外孙降临到这个世上。黄潇含着幸福的眼泪,虚弱地对丈夫说:


  “拍一张孩子的照片,赶紧发给我爸爸妈妈他们。”


  此时,黄大年的手机正静静地躺在病房的柜子里。


  黄玲听到柜子里的响声,看到微信不顾一切地冲进了抢救室,把手机举到他的面前。


  “哥,哥,你快醒醒,潇潇生了,是个男孩儿……”黄大年的眼球开始凸出,他刚刚失去了意识……


  “哥……哥……你快睁眼看看啊,这是春伦,你的外孙啊!”


  照片上,那个黑头发、圆脸蛋、圆鼻头的孩子,分明带着黄大年的几分神韵。


  春伦,是黄大年住院期间为外孙想出的中文名字:长春的春,伦敦的伦。这是他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


  他曾说:“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剑河却永远留下我的眷恋。”这里,有他的青春、他的母校;那里,有他的奋斗、他的骄傲!


  春伦,浓缩了他的一生,又印刻着他的心迹。


  他是多想亲口唤一声这个名字啊……


  此时,微信群里传来一条消息:大家都快来医院!


  学生们正在食堂吃饭,扔下筷子,飞一样跑到医院,心急如焚地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


  突然,ICU那道重重的门开了,医生说黄大年马上需要去手术室,他的病一秒钟也耽搁不得!


  黄老师出来了,他被医生和护士推着,戴着呼吸机,眼睛半闭着,喘得非常厉害……学生们自觉地退后一步,手攥着手,静静为他拉起一道通向手术室的人墙。


  他们多想扑上去,抱住心爱的黄老师啊!他们只能撕心裂肺地在心底呼喊:您一定要醒过来啊!您不能丢下我们啊!


  1月8日13时38分,人们等来了那个令人万分悲痛的消息。


  没有眼泪,没有声响,张艳就像失了心,听着医生最后的通报。黄玲大声哭着,过去扶住她,那瘦弱的胳膊瞬间冰透了她的手。


  突然,张艳使劲儿挣脱开来,冲进了抢救室。那里,只剩他一个人了,她不能留他一个人在那冰冷的所在。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映在黄大年的脸上。所有的抢救设施已经撤去,他躺在那里,面色平静。


  “大年,你不能走,别丢下我!”张艳俯下身去,紧紧抱住他,把脸贴在他胸前,一遍一遍地哭喊着……


  为了让他安心,她跟着他回来。为了让她开心,他在长春最美的南湖畔安了新家。


  他为她做饭,她为他洗衣。他为她照相,她为他弹琴。夫妻那么多年,他还会当众牵她的手,为她唱生日的祝福歌……


  这个拦也拦不住、拗也拗不过的男人啊,为什么就这样说走就走,不告而别。


  从此,她再无苦等后的牵挂:“晚上不知道他会几点回来,做了饭他常常回不来……”


  而他,也再无奔波中的歉疚:“可怜她一再孤独守家,秋去冬来,在挂念中空守,在空守中老去……我6年前安慰她,再有一年就忙完,再有一年就是剑桥的生活节奏……”


  “现在,黄老师再也不用赶路了”——有学生悲痛难忍,在朋友圈中写下此刻的心情。


  “不要发,潇潇还不知道。”等到黄玲想起的时候,黄潇却已经看到了。仿佛从天堂坠落地狱,她疯狂地拨打父亲的电话,想要知道这不是真的。


  “为什么,爸爸,为什么你不告诉我真相?为什么要让所有人都瞒着我?为什么我会相信你一直在出差……”


  那个世上最疼爱她的人走了。


  从此,白昼与黑夜,不再有分别。悔恨与思念,啃噬着时间。


  “工作是工作,爸爸是爸爸。我和妈妈所失去的,是更加刻骨铭心的存在……我最后一次见到爸爸是在我的婚礼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是我们第一次跳舞,也是最后一次。太痛苦了!我好恨!”


  可是她却不能哭泣,因为小小的春伦还在她怀里,还需要她的哺育。


  时隔数月,黄潇带着春伦,回到长春。她要回到爸爸妈妈的家,在那里寻找一些他的影子。


  她遇到的每个人都告诉她,“你爸爸干了很多大事”“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


  很多人问过黄大年:“你何必做到这个份上?”


  他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你不知道啊,我出国就是从长春这个地方出去的,在外面漂了很多年,也确实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机会。现在想回来,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我什么职务也不要,什么待遇也不求,就是帮助祖国做一些事情。”


  2015年1月,面对多所院校的极力争取,黄大年依然选择与吉林大学续签。


  当时,大年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在吉大一直工作到退休。刘财记得,续聘仪式上,大年慷慨激昂地说:“我是带着梦想回来的,梦想和现实应该在同一个地方找到完美的结合。学校为我的成长和回归投入了这么多,团队成员也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舍得离开这片精神传承的归宿之地。这是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归宿。”


  现在,他找到了他的归宿。他在祖国度过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七年,他为母校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是怎样炽烈燃烧而又痛快淋漓的人生啊!


  “我的归宿在中国,回国对我来说,就是落叶归根。”


  春的觉醒、夏的奔放、秋的收获、冬的蓄积,他就像一棵大树,伸展出一片绿荫,献出累累果实,将枝头的最后一抹亮色,都献给了脚下的大地。


  不知疲倦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把生命中最璀璨绚丽的部分献给了国家……正如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诗里写的那样: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


  “大年不是一个一般的学者,他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我理解他在英国那样优越的环境里,他觉得自己已经摸到天花板了,他回国,既是突破自己,也是报效祖国。”高平说,“千人计划成就了他,让他能够义无反顾、全身心地实践他的理想抱负、一展他的爱国追求。他是浓缩了他的人生,用这几年的时间凝聚成内心一直深藏的对祖国的爱。这么理解他的逝去更有价值,这也是他愿意投身、愿意献身的。”


  长春的夜晚,黄潇走出家门,漫步在南湖边。清风袭来,她仰望头顶的星辰,重新体味着爸爸的心境:“我以前会不理解,为什么爸爸会这么忙,甚至忘了他自己?但我慢慢能感觉到,他所做的这些是为了国家,他想着中国会强大,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


全部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新华社发布6万字重磅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 


方媛: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现为吉林新闻综合广播《耳朵Hi起来》主持人。


精彩回顾

配乐播讲:新华社6万字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九)永远的“班主任”

配乐播讲:新华社6万字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八)生命倒计时

配乐播讲:新华社6万字报告文学——大地之子黄大年(七)“大年号”无人机



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编辑:月半马尧

审核:怀楠

监制:王林、金可红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